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31:45 体裁作文
篇一:《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大自然的文字》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伊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伊林,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十万个为什么”这一极富生命力的品牌,即取自伊林的著作。他堪称最善解人意的科普作家,任何复杂生硬的科普原理在他笔下都变得津津有味。“十万个为什么”惠泽几代人,历史,是不会忘记伊林的!
伊林曾今说过:“每一门科学仿佛都在向我们召唤,邀请我们去专门写它,到处都闪耀着文学还没有接触过的一堆堆最宝贵的新材料。到处标明着文学家们的笔尖还没有走过的道路。”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秋闻蝉叫,晚秋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啊!听,她在说话。白云,蚂蚁,蝌蚪,大雁,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秋闻蝉叫,晚秋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是啊,如果你已经非常仔细地去观察一切看到的东西。那么,将来等你做了一个建筑工人,或者飞行员,或者海员,或者田地上的工程师的时候,你阅读大自然的书来,一定会像那些印在纸上的书一样明了。
篇二:爱的五种语言读后感
《爱的五种语言读后感》
经过陈老师的推荐,我认真阅读了《爱的五种语言》。
“爱的五种语言”指的是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恶言一语伤人心,良言一句暖三冬。肯定的语言包括鼓励的、谦和的、仁慈的话语。中国人都很含蓄,一般很少愿意赞美别人,更少赞美自己的爱人,想想,我已经很久没赞美他了,想想我上次指责他是在什么时候,就在不久前,呵呵。
我老公对我总是全面地肯定和赞美。刚认识我的时候,他经常夸奖我身材好。我不太会做家务,有时候做菜不好吃,女儿就不高兴,他总是劝女儿,你妈妈做得很辛苦,我们不吃,她又不高兴了,来,我们一起把这些东西都吃光,下次妈妈会做好一点的。圣诞节,我织了一条羊绒围巾送给他,他天天戴,还总是告诉我,围巾好暖和,荣国没有这条围巾,我真的要冻感冒了。因为他对我的种种肯定
我想让我用肯定的语言再次打开他的心扉,鼓励他勇敢地朝着未来前进。
精心的时刻。不是简单的指两个人“呆在一起”,而是一个人给予另一人关注,让他感受到你的焦点就是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关心和爱。同在一起,并不等于关注对方,我们不要一边看报纸一边与伴侣讨论话题,因为注意力在新闻事件中,而不在伴侣的身上。我们需要暂时把报纸放在一旁,关注地看着对方,耐心聆听伴侣对事件的感受,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并拒绝插嘴。平时的精心时刻有吃饭、散步、交谈、度假等。生小孩和丧喜必须要陪伴在爱人身边。
接受礼物。礼物作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承载物,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在乎你。
服务的行动。帮你的配偶做事,做使他感到高兴的事,做让他感受到你爱意的事。我的丈夫希望下班后回到家中,看到我已经把晚饭做好了,这就是他所需要的。而我在做家务时会埋怨,他就不知道帮我一下,他一点也不关心我!是的,生活的家务也是一种爱的语言。我的父母就是在生活中共同承担家务,用为对方分担家务作为爱的表达。这种爱语是最常见的,也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
身体的接触。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精妙的“机器”,任何微小的情绪都会引起身体相应的反应。我爱你,那么我愿意靠近你,接触你。我和老公都是喜欢身体接触的人,平时上街都是手牵手,在家里看电视也是时不时会亲对方,每次出门,都会给他goodbye kiss。
了解爱的语言,并努力去做,我们的爱箱就会被装满,达到爱心满溢。
篇三:《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读后感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个定义概括了前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从文中可以发现,萨丕尔并不否认心理—物理基础对于语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认为,语言的研究决不是对于作为语言基础的生
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而应当是讨论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把习惯的、自觉发出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等价物)分派到各种经验成分上去”(第10页)。萨丕尔还特别点明,这里的“经验”并不是各个的、个别的经验,而是人们所共有的简化了的抽象出来的概念符号,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维”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框架内,萨丕尔开始着手讨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认为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乍一看这一观点十分接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但细究一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总与概念有关,一个个单个概念的联合可能并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就是这样一种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东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点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的心理状态,它仍然和意识的内在内容平行。因此,从语言的观点发出,按照萨丕尔德说法,
思维的定义可以是:“言语的最高级的潜在的(或可能的)内容,要达到这内容,联串的言语中的各个成分必须具有最完满的概念价值”(第13页)。
作者将语言界定在符号的表现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维的外表,认为思维将语言的内容精炼的解释了之后,便能从语言中看出思维。因此语言决不是“贴在了完成了的思维上的标签”,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在这一层面上,萨丕尔区分了语言与思维。
对于语言与思维,作者还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当原有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类的思维时,人们便借助想象等方法创造出更多的新的语言成分。另一方面,思维的运作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当人脑在进行想象或推理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念出了一连串的语言成分。萨丕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作用:“工具使产品成为可能,产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页)。
作者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看似十分辨证,与马克思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
者对“语言决定思维”的片面强调,以及对“语言先于思维”的强烈暗示。萨丕尔说:“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颇以为许多人觉得能不用语言来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种错觉”(第14页)。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确地表示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这无疑脱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爱德华·萨丕尔关于“语言是什么”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学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为我们在课程讲义之外,明晰语言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
篇四:《平易近人——习主席的语言力量》读后感
时代之音,信心之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的最关键元素。而语言更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读《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后,最深的感触就是,在这个伴随着巨变的时代里,主席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我党执政理念也在与时偕行,在自我更新与进化中不断完善,给人以希望与信心。
提到新时代,不禁让人想起大航海那个伟大的时代。大航海,让地球的各个彼此孤立的板块实现了物理沟通,把孤立的大陆、人种、物种融合起来。也正是这个时代的变革直接导致了不久之后的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从此人类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物质文明与文化生活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期,从而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与地缘政治。然而,提到大航海时代,又是让人扼腕叹息的一个时代。大航海带来的全球贸易让南美的白银涌入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商品外流与通货膨胀。但明朝政府却封关禁海而不是来主动融入这个新时代。都说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岂不知封关禁海并非清政府之首创,错误的根源早在新时代伊始就已埋下。
这就是历史。《跟总书记读历史》一书中开篇写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更是借鉴前人经验,指导当下工作的重要方法。”我觉得关键字就是“前人经验”与“当下方法”。对比历史,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掀起了一场时代的变革。如果说大航海时代实现了全球各板块的物理沟通,那么互联网的普及让全球每个角落的节点实现了拓扑连接,实现
了我们脑子的共享。知识爆炸与数据爆炸使每个领域与行业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对比工业时代,当下,便是热议的大数据时代。中国千年来的中央集权与科举让统治阶层聚集了全社会的大部分精英,但与此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大众的活力。而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的三个重要特征便是从随机采样到全体数据、从精确性到混杂性、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无不需要激发人民群众也就是社会结构中的末端节点之活力,以减少数据获取之成本,也就是强调末端节点的重要性。此书收录了70条习主席的话中就有29条,大于40%的比例关系到民众与基层,正如本书的书名的体现。这让我感到十分欣喜,这是否预示我们在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不会再像大航海时代的明朝政府一样因为新事物的冲击而回避新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会像工业时代的煤炭、石油一样成为一种重要的“矿藏”甚至战略资源。在“大而全”替代“小而精”的过程中,数据的获取能力无疑就映射为资源的储量。而数据获取成本的大小恰恰制约着数据获取的能力,获取成本取决于获取渠道,而获取渠道的源头就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末端节点。从源头做起,逐步地打通信息传递的通道,如书中所收录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体系”的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新做法,都体现着这方面的努力。我想,即便会有新事物带来的冲击,但我们定会品尝到拥抱新时代所带来的福利。 以上便是我读此书的最深感触,因为任何积极向上的因素往往都是最吸引人的,同时也会让读者从中获得不小信心,从而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工作。新时代的到来确实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跃跃欲试的同时我们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不断学习新时代所产生的新知识。书中也收录的大量习主席倡导干部重视学习的话。因为,在我们无法成为新时代的缔造者时,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新时代的新知识、新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服务于这个时代。如书中第三章“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干部学习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就提到:“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不但‘外行’很难领导内行,即使是‘内行’也需要终身学习方可跟上时代步伐,如果仅满足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另外,学习的基础上更要善于思考,让理论服务于实际,让“科学”有效地转化为“技术”,以便造福人民。正如书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一节写到:“领导干部眼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就要站在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前沿,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局面,而不是因循守旧,维持现状,止步不前。脑子里装着问题了,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就会一辈子不停止学习。”
本书的第三部分,诗文引用篇。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引经据典篇。因为主席所引用的是古代议论文和典故而非诗歌。而国学经典所体现的并非文采而是哲学。能流传至今的国学经典定有其能支撑其流传至今的智慧之所在,有其仍能指导当今的客观规律之所在。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规律形成于宇宙诞生的原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时而变,但自然规律却不曾改变。正如书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此命题为真,那么此命题的逆否命题也一定为真。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我们来说,在处理具体事务中无论处理多大的事情都是可以在客观规律中寻找到答案。所以,我们不仅要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也要跟着主席学哲学,用更大的世界观去洞悉世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了更大的世界观、历史观就会更容易地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再总是用自己的那把小尺子去衡量世界并因而烦恼不已,耗费过多的精力。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务实,去学习,去自我革新。书中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前面也提到,我们处在一个时代的变革期,这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不断革新自我。不仅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更要根据所学的知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把理论应用实践。
最后我要说,哲学,亦或自然规律,中国称之为“道”,指导我们去解决问题。但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它却像罗盘一样,指引我们行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不至于误入歧途。虽然,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但在这个恢弘的历史大舞台上也生动而深刻地上演着人性最丑恶一面。这里有对原住民的屠杀,有对落后种族的奴役,也有在混乱中道德与自我的迷失??而如今我们也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无数新事物涌进我们的世界里,冲击着我们羸弱的人性。如果没有道的指引,就如舟船航行于风雨交加,巨浪滔天的环境里而没有罗盘,无法走出这混乱,而终将沉没。如今,新时代的新事物承载于电磁波之上,以其强大的衍射能力充斥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强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观念,大而杂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如果,我们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就很容易被混杂其中的垃圾信息误导,导致可悲地去“伸手”,“被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时刻不忘加以修身,加以养德,才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正确的航向上扬帆远航。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因其带领人民走向辉煌。刚刚过世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老先生就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如今,我读着习主席的说过的话,字里行间都给我一种油然而生的信心,而信心是动力的源泉。我坚信在主席的引领下,我们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篇五:【超级实用】追忆似水年华 读后感
美丽、冗长的单调时光
胡汉冲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单调的书,那逝去的时光是单调的时光。而我喜欢这样一本书,我还未看完。我喜欢普鲁斯特那把一根头发丝劈成四瓣的文风。但我不喜欢写读后感,不喜欢把自己似是而非的东西敲打出来。我不大会说话,不大会敲字。但今天也不得不练练字,先原谅自己有些手生。
回忆总是很好的,朝花夕拾,烈士暮年给人无限光辉,无限惋惜。而《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光却是冷淡的、解脱的,诚恳而置己度外。普鲁斯特太了解自己,太知道自己的神经质,太敏感,太为自己痛苦,因而就太过天才。这是一个居住在坟墓里的人,为自己写下的史上最长的墓志铭。这是他自己人生大会的总结,冗长而似乎毫无意义。而毫无意义的东西却常常相反。我不可以去谈及普鲁斯特的声望,我谈不了所谓的艺术手法、形而上学,甚至理不清他的故事。我不能谈,我只是喜欢那静静的单调时光;不谙世事、忧伤而又幼稚的普鲁斯特;不厌其烦、自作自受的贵家公子。
普鲁斯特的时光充斥着刻意的碎片,像故意打碎的玻璃,像一面打碎的镜子。而他在每一个碎片中找寻着自己一部分自己,他的眼神,他的发髻。时光悠悠,他在碎片中安度余生。追忆那些凄凉的单调时光,那些总在哭鼻子的日子。遗忘在时光上游的女孩子们各自回家,剪断的河流连接起来,永无止境的单调下去。无数个河段形成了冗长的河流,让高山的冷水鱼对海洋绝望。普鲁斯特却沉浸于千篇一律的
河岸,纠结于那每一处芦苇丛中的秘密。像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像一位生物学家,哪里都是新鲜的事物。生物是新奇的,生物学家却是单调的从事着发现新奇的世界的工作。
单调和冗长足以吓退无数的读者,而我也在勇气的边缘徘徊。读不下去,是因为我不是虔诚的读者。而面对这样一座神山,诸神的部落,记忆的神话,实在是不应该。而我的时光常常就在这不应该中更加单调的老去。最美丽的时光不是辉煌的,是普鲁斯特式的,是天才的。每每谈及天才都对自己万分绝望。普鲁斯特的单调给人苟且的力量,于世外偷生,不失为原始的美丽。普鲁斯特的冗长、漫无边际打开了尘封的地图,开拓了更广的疆土。他的智慧而忧伤的帝国横空出世,像白日西沉的悲壮史诗。
普鲁斯特是做作的,而他的矫揉造作造就了最自然的文风,最美丽的语言,最诚实的自己。他向自己敞开心扉,读着自己的故事。他了解一切关于自己的细节,比神更加洞察自己。他找到了埋藏自己地心的矿脉,铸就了自己无形的犁铧,开辟出别开生面的土地。人们都只是循着前人的矿脉开采,而普鲁斯特却自己寻找矿脉,将这伟大的财富给予自己,而更多的是坐吃山空的人们。
时间是一切的归宿,是一切开始,是开始与归宿之间。那些在空间里四处奔波的人们,迟早有一天会回到时间里来。但对于他们来说,时间早已模糊了,一如光滑的墙壁剥落了石灰。普鲁斯特的时间确是清晰的,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都不曾蒙上灰尘。他的大脑储存着自己的时光胶片。无数的光影总是在漫漫长夜投射于渴求的心灵,给予温
暖的安慰。让以后永无尽头的长夜可以摆脱孤寂,让无处漂泊的尘埃可以铸就丰碑。
当然,还有普鲁斯特的爱情。爱情我不会懂,普鲁斯特的爱情不懂。而他是否懂得他的爱情,他还没有告诉我,也不必告诉我。年轻的时候,都会遇见几个女孩,格外耀眼。随时光流转,故事渐渐晦暗,永远沉寂下去。但在记忆深处,爱情依旧保持着她的翩翩风度,依旧青春靓丽。普鲁斯特的爱情在于她不会老去,她随时准备在记忆中涅槃重生。愿人们记忆依旧清晰,愿爱情长青。
不光是普鲁斯特的时光,我的时光也悄然走向地平线的深处。而沿途的风景尽可以单调些,故事也可以冗长到绝望。我希望,做个时间旅行者,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背包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