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鲁迅杂文名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38:16 初中作文
鲁迅杂文名篇初中作文

篇一:13年春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 答案

13年春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 答案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 )在《论人情》、《唯动机论者》、《“敲草榔头”之类》、《略谈要爱》、《真的人的世界》等杂文中,呼唤对人的尊重,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感情,猛烈抨击搞无情斗争、残酷打击的粗暴方法。

A. 周瘦鹃

B. 徐懋庸

C. 巴人

D. 丰子恺

-----------------选择:C

2. ( )是绍兴人,与鲁迅同乡。他的杂文《从“目莲戏”说起》、《关于土地》、《关于女吊》等,不仅给读者奉献了形神毕肖、绘声绘影“立体风土画”,而且坚持了解剖和改造国民性的精神传统,表现了他对某些人情世态睿智掘发的启示,具有较长久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A. 柯灵

B. 唐弢

C. 周木斋

D. 王任叔

-----------------选择:A

3. 夏衍的作品( ),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 旧思想的赤诚胸怀, 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

A. 《长途》

B. 《旧家的火葬》

C. 《从杜鹃想起隋那》

D. 《超负荷论》

-----------------选择:B

4. 标举“都市文学”旗号的( )认为,“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 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A. 简媜

B. 杜十三

C. 林燿德

D. 张启疆

-----------------选择:C

5. 朱自清曾高度评价( )时期杂文的战斗实绩,认为它是“春天的第一只燕子”。

A. 五四时期

B. 抗战时期

C. 国统区杂文

D. 上海“孤岛”时期

-----------------选择:B

6. ( )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大师和最杰出的代表。

A. 陈独秀

B. 鲁迅

C. 李大钊

D. 周作人

-----------------选择:B

7. 中国大陆五十年代初最著名的散文是( )。

A.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B. 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C. 菡子的《从上甘岭来》

D. 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

-----------------选择:A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张秀亚五十年代的散文集有( )

A. 《三色堇》

B. 《牧羊女》

C. 《凡妮的手册》

D. 《爱琳的日记》

-----------------选择:ABCD

2. 鲁迅的随笔名篇有( )

A. 《灯下漫笔》

B. 《春末闲谈》

C. 《乌篷船》

D. 《看镜有感》

-----------------选择:ABD

3. 澳门散文风格多样,粗略划分,以下( )比较引人注目。

A. 反映澳门风土人情、富有澳门地方色彩的散文小品

B. 感世忧时、针砭时弊的杂文

C. 侧重抒发自我情趣的散文

D. 注重散文艺术形式上的实验和创新的探索性散文

-----------------选择:ABCD

4. 冰心在旅美留学期间,写有( )

B. 《寄小读者》

C. 《往事(二)》

D. 《山中杂记》

-----------------选择:BCD

5. 在台湾,散文文体求变革新的追求一直未曾中断过。八十年代兴起的都市散文的特点是( )。

A. 不再耽溺于以抒情为主流的叙述模式。

B. 突破抒情散文第一人称的主体中心。

C. 改以知性的角度观察人生的感官世界。

D. 发掘其背后潜藏的多重形而上意义。

-----------------选择:ABCD

6. 在( )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A. 《祖先崇拜》

B. 《随感录?三十四》

C. 《感慨》

D. 《天足》

-----------------选择:ABCD

7. 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 )

A. 写景抒情

B. 写人抒情

C. 描述生活情趣

D. 表现社会题材

-----------------选择:ABCD

8. 朱自清的散文集有( )

A. 《背影》

B. 《欧游杂记》

C. 《你我》

D. 《伦敦杂记》

-----------------选择:ABCD

9. 闻一多的晚年就是一座“放射出光和热”的“火山”,充满爆发力和凝聚力的杂文名篇有( )。

A. 《画展》

B. 《“新中国”给昆明一个耳光罢》

C.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D. 《最后一次的讲演》

-----------------选择:ABCD

10. 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 如( )

A. 朱自清

B. 谢冰心

C. 叶圣陶

D. 丰子恺

-----------------选择:ABCD

11. 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 包括( )

B. 茅盾

C. 林语堂

D. 周作人

-----------------选择:AB

12. 《朝花夕拾》带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表现在( )

A.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

B. 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

C. 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

D. 从时间上讲,具有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选择:ABC

13. 聂绀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的杂文,先后结集为( )

A. 《关于知识分子》

B. 《历史的奥秘》

C. 《蛇与塔》

D. 《婵娟》

-----------------选择:ABCD

14. 梁遇春留下了二十几种翻译作品(包括三本英国小品文选)和两本随笔集____。

A. 《缘缘堂随笔》

B. 《春醪集》

C. 《泪与笑》

D. 《车厢社

鲁迅杂文名篇

会》

-----------------选择:BC

15. 刘白羽的代表作( )等,都写得诗意盎然。

A. 《日出》

B. 《灯火》

C. 《长江三日》

D. 《樱花漫记》

-----------------选择:ABCD

16. “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

C. 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

D. 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文体的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

-----------------选择:ABCD

17. 据台湾学者郑明娳介绍,在媒体和出版社的导引下,80年代台湾散文逐渐形成迎合读者口味的特点是( )

A. 字数要少

B. 文意要浅

C. 影像要多

D. 内容要熟悉

-----------------选择:ABCD

18. 丰子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集出版了( )

A. 《中学生小品》

B. 《随笔二十篇》

C. 《率真集》

D. 《缘缘堂再笔》

-----------------选择:ABCD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1. 在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 人们把散文称之为小品文, 或小品散文, 其中包括议论性杂文和记叙抒情性散文。( )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2. 季羡林在《我眼中的张中行》一文中说“中行先生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他负暄闲坐,冷眼静观大千世界的众生相, 谈禅论佛, 评儒论道,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3. 周作人的“亦报随笔”朴实自然,语言俗白、纯净而有韵味,没有了三四十年代《夜读抄》、《书房一角》 “掉书袋” 的沉闷。( )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4. 夏衍还有一些杂文通过对象征性事物的描写来抒情和说理,这类杂文形神兼备,清新蕴藉。如刊登于《野草》创刊号上的《旧家的火葬》。( )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B

5. 王力的小品文,一般直接接触尖锐的现实政治问题。( )

A. 错误

B. 正确

-----------------选择:A

6.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地区的散文与中国大陆当代散文一样,发展起伏不定。( )

A. 错误

篇二: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选》有感

鲁迅先生是个笔锋尖锐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读者时常感受其“痛心疾首”的言论,呼唤麻木不仁的愚昧国民能早日清醒。最直接讽刺当时落后封建的社会现状的莫过于鲁迅的杂文。《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热风》《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杂文集均能体现鲁迅“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的思想。而《鲁迅杂文选》则把其中多部杂文集中的名篇收录其中,以一百余篇的别具一格的文章反映鲁迅民初时期的思想革命论调。

鲁迅的杂文自我中学就被收录到语文教材中,此番重温《鲁迅杂文选》,依然感受到隐藏在鲁迅笔锋下的一腔热血。在书中,我还发现鲁迅不仅仅是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很会演讲,曾到上海、香港等地给知识分子分享个人见解。

鲁迅的杂文都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而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事实上,鲁迅为人幽默,洞察力强,谦虚待人。如书中《论“他妈的!”》《论睁了眼看》两文,观点敏感,语言辛辣,但更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幽默,并且直穿“敌人”的“死穴”。《论“他妈的!”》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指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物“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人们不能蔑弃扫荡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鲁迅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论睁了眼看》一文,作者点出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懦弱,这也是其小说中经常反映的国人的一种劣根性。文中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文章的题眼为“睁了眼看”,实际上讽刺的是我们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前方。刚开始我以为作者又把政治拉上了,但看完全文才发现文章所批判的是中国文艺,尤其是封建性质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大力提倡白话文而批判文言文,他认为中国文学在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语言的变革。关于文艺如何发展,作者曾到香港、上海进行深刻而精彩的演讲。《无声的中国》是鲁迅于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读罢其演说词,大受启

发。里面说到当时提倡文学革命,其实就是文学革新,本该平和进行却有不少人反动。假如现在我们还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于是,鲁迅主张青年们“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如此鲜明的观点在演讲中确实能扣人心弦,但以辩证的角度来看,我跟作者不同的是,古文不必全盘否定,它的存在也代表了过去的历史价值。所以,抱着古文而死掉,舍掉古文而生存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但不得不佩服鲁先生坚定的立场。而尤其引起我共鸣的是,他提出我们要说些较真的话,发出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刚才说到鲁迅关注中国文艺的道路,而在他于上海暨南大学发表的演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当中,更是独到而尖锐地探讨政治如何“破坏”文艺的问题。政治想维系社会现状使文艺统一,文艺催促社会进化使他渐渐分离;文艺虽使社会分裂,但是社会这样才能进步起来。这既符合不能固步自封的道理,又吻合了马克思哲学的原理。作者强调文艺和人一样,不能安于现状,否则就是“挨打”。这种怒气,浸透在演说词里,丝丝入扣,“怒国人不争”,这就是鲁迅一贯的观点。

“文艺催促旧的渐渐消灭的也是革命(旧的消灭,新的才能产生),而文学家的命运并不因自己参加过革命而有一样改变,还是处处碰钉子”。中国碰钉子、碰壁的人太少,仅靠鲁迅一人去“碰”,还是不能碰出什么气势。但这个“碰”,意味着我们不乏先见者。

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能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会使能力分散。《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里,鲁迅的语气分明温和了,转而利用巧妙论证法道破知识阶级能否存在的问题。鲁迅自嘲:“有一班从外国留学回来,自称知识阶级,以为中国没有他们就要灭亡的,却不在我所论之内,像这样的知识阶级,我还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呢。”一巴掌拍向所谓的知识阶级,看来鲁迅的哀愁已达到悲壮的程度了。

因为中国人陋习不少,鲁迅认为这是个要不得的习惯。常言道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习惯”停留在不思进取的思想上,便要不得。《习惯与改革》一文,作者主张给“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进行一点改革。但改革就必须革新,而不是复古,这点与作者“摒弃古文”的思想是一致的。最终,此文同样成为讽刺封建愚昧的刀具,剖开停留在“习惯”或大喊未来而依旧怠慢的革新的事实。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也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听众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此看来,鲁迅的杂文无不外乎是论述政治落后和文艺需要革新,只不过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对于一个弃医从文的意欲救治国人

愚昧思想的文学大家,其一哀一怒的慨叹和激愤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就算说到家庭这个原本带着“和”的气息的概念,鲁迅先生并没有强调家庭对人的一种正面影响。活在当时的社会,民不聊生,处于抗战的前夕,家庭在中国来说是个可贵的概念。《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里,作者还是老调子地讽刺现状,抨击社会,鞭策有良知的人。“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这句结语恐怕是暗含不少读者的潜意识。在国人赌牌九,吸大麻,吃喝玩乐嫖吹赌时,鲁迅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些什么。他能做的,就是玩文字游戏,在《南腔北调集》里揭露部分丑陋的国人的面目,求的是他们能痛改前非,做个清醒的人。每一篇文章的内核都不外乎“先哀后怒”,结合社会,提倡改革。从这个角度看,鲁迅也称得上是半个革命家。

“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状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读懂鲁迅的文字,不难,但要读透,恐怕不是件易事。每看此诸如形象的讽喻时,我都深受教育。的确,他的目光超出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是个前卫的先锋实验者。 哀国人不幸,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窘迫潦倒,却无计可施。有时,不幸是自找的麻烦而非恶势力造成的,关键是心态问题,但作者最感悲哀的莫过于国人心态摆不正。他揭露了无数次丑,如《二丑艺术》一文里,鲁迅把国人的丑比喻成二花脸艺术——身份比小丑高,而性格比小丑坏。如此彻底的尖锐的讽刺,无非也是打自己人屁股,让自己人反省。

近来一部电影作品《孔子》引起轰动,倒不是电影多么优秀,而是电影开创中国电影业首例公关危机。面对狂潮般的争议声和是是非非,甚至再次出现世人对国学、孔子的重新审视和研究。孔子是文圣,但要还原在银幕上恐怕难上加难。几十年前就连鲁迅也讨论过孔子这一形象在大众心里其实“地位不高,甚至陌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其实已被误读不少,鲁迅认为一般民众对于他是恭谨的但不亲密,因为太远了。倒有那么一些“愚民”,主张“复古”“尊孔”,而儒家思想作为古代文化,是否应全盘继承或抛弃,值得我们深思。鲁迅的文章恰好给了我们深思和反思的空间。

这注定鲁迅不会受多数人追捧。“毒辣”的文字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中国又有多少个能像他一样说真心话写真心文的人呢?因此,《鲁迅杂文选》一书是那些追求革新的人的必看之书。感受当年的死寂,或许会看见死寂中乍现光芒。那是有良知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拯救新中国而发出的信号。

即使到现在,“哀国人不幸,怒国人不争”也是我们道德修养中甚是宝贵的一环。

篇三:名著推荐 鲁迅作品

名著推荐

鲁迅作品推荐

一、 揭示课题:

鲁迅及其作品介绍

二、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辑。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其中大部分作品和杂文收录在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专辑。

三、作品简介

《呐喊》:《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写于1918——192“五?四”运动前后,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勇敢直前。作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悼于前驱。他应《新青年》编委的约请,“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彷徨》:《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湖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指:读经典像吃主食;读历史像吃菜肴;读其它像加调料。关于“三味”:鲁迅的私塾老师(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后人说,“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

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菜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坟》:《坟》杂文集,写于1907年——1925年间,鲁迅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

《热风》1925年11月编定。关于集名,鲁迅解释道:“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1925年12月编定。《华益集续编》1926年10月编定 。分别收1925、1926年来文。旧时迷信说法,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交华盖运”。鲁迅解释集名道:“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寓居北京时期,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与文化帮凶的攻击,可谓运命多舛,钉子常碰:“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头”。以“华盖”作集名,幽默风趣之中,“无非借此释愤抒情’。另外三二年作《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之句,可与集名印证。

《野草》:1924年——1926年,他“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自从有了《野草》才真正为现代散文诗奠定了基础。《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鲁迅所有作品中最难懂的一部。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因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手法。《野草》题目的含义,野草的花、叶不美,但很顽强生长的野草,来比喻自己写的这23篇作品,也可以说把自己的作品比喻为野草,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诗,后者是小说。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他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之意。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小结

篇四:换个方式读名作

换个方式读名作——

读《名作重读》《名作细读》和《名作导读》

商友敬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早在十几年前就为《语文学习》杂志写了一组“重读”鲁迅的文章。研究鲁迅是他的本行,而为中小学教师服务则是他的本色。他说:“我理解中学语文教员的困难和苦衷,我想到的是研究者的责任: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重视学术成果的普及——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正是文学普及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这两个阵地上的工作者——学者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彼此应该互相合作,而前者应负更大的责任”。他举朱自清先生为例,朱先生在去世前所做的最后一项工作,是为中学语文课本作注释,写阅读提示。钱理群对鲁迅的解读是用自己的心去贴近鲁迅的心,是把鲁迅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神不是偶像不是各种不相干的尊号的集合体)来认识和体会的,他心里有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讲述给中学语文教师,于是就有了这本《名作重读》。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写了三十多万字的《名作细读》,他说:一些大学教授习惯于感叹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不济;其实,这并不表明他们有多高明,恰恰相反,说明他们缺乏羞耻之心。许多学者可以在宏观上把文学理论、文学史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有多少能够进入文本

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给中学生的读物,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但是对于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孙绍振教授的这一篇篇细读,都是精密细致而认真的,许多篇甚至是相当深刻和巧妙的。比如,他把有关春天和秋天的许多不同古典诗词一一剖析,又放在一起对照,再将现代乃至外国的描写春天秋天的作品,分开来品味又聚拢来比较,给我们展现了无比丰富多采的艺术世界,同时又在每一篇作品上作了细细的品味和赏析。这里有艺术的感情,有读书的方法,也有教育的理念,更有他本人的读书品格——其中也许有可以商榷之处,但在总体上是可感、可信,甚至是相当可爱的。

还有一本《名作导读》,是王富仁等教授为《语文学习》写的导读文章结集,也都有精辟的见解。如王富仁解析白居易《忆江南》词,把它比作一卷装裱好了的国画。起首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和落脚的“能不忆江南”两句,不过是“画卷”的“天头”和“地头”,当中的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才是“画芯”即“画”的本身——这个说法真是绝妙。

把这三本书呈献给中小学语文老师,我相信读了之后,多少能有益于读书析文,进而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文/商友敬 来源:文汇报)

名作重读目录

“名作重读”与“我”(代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说不尽的阿Q

《故乡》:心灵的诗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兼谈对《一件小事》的一点看法

读一读《社戏》全文

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鉴赏就是不断发现——读鲁迅《论睁了眼看》

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于随意中显出“真”——鲁迅书信赏析

“游戏国”里的看客(一)——读《示众》

“游戏国”里的看客(二)——读《药》

“掀掉这人肉的筵席”——读《灯下漫笔》及其他

《求乞者》细读

鲁迅式父爱的独自——《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简析 鲁迅独特的都市体验——《秋夜纪游》简析

韧性战斗:鲁迅对青年的苦心告诫——《补白》简析

万不可赤膊上阵——《空谈》简析

鲁迅的悲剧观——《几乎无事的悲剧》简析

生命的大境界,文学的大世界——《天·地·人——<野草>集章》简析 部分鲁迅作品导读提示

附:新探索新尝试新冲击——评钱理群“中学鲁迅作品重读”系列文章(靳新来)

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给中学生讲鲁迅

“雨”的体验 ——读周作人的《苦雨》

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

《无生老母的信息》的信息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用笔如舌”——读朱自清《春》

品一品“故都”的“秋昧”

“海化”的诗人——读冰心几篇写海的散文

老舍笔下的个性解放——读《月牙儿》

“笑”是怎样产生的——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

历史、哲学与心理——读沈从文的《新与旧》

一个世纪性话题的沈从文式的思考——读《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用淳美的语言状写淳美的心灵——孙犁《嘱咐》片断赏析

老年人的文体——读孙犁的《黄鹂》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

附:《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周经纶)

《雷雨》的多种阐释

丁西林喜剧批注

《酒后》批注

《压迫》批注

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

试谈《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意象组合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

《快乐的王子》的多重意蕴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衣》

被误解的《威尼斯商人》

奇巧的构思背后的人文精神——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

后记

再版后记

《名作导读》目录:

读《左传·觳之战》/吴小如

《陈涉世家》赏析/韩兆琦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韩兆琦

《木兰诗》赏析及其文化学阐释/王富仁

附:对《木兰诗》的鉴赏和理解/黄震云

——与王富仁同志讨论

篇五:现当代散文赏析

现当代散文赏析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 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 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螨虫天敌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文。杂文业已独立,随笔亦应随之。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