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触摸生活的脉搏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28:27 体裁作文
触摸生活的脉搏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触摸诗人情感跳动脉搏论文

触摸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情境体验对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古诗是用精练含蓄且跳跃性极大的“诗家语”所写,反映的是古代的生活和古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对于当今的初中生而言,欲在古诗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近乎“痴人说梦”。因此,探讨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入境,便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高古诗文教学成效,必须面临的现实课题。下面,笔者就来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入境的策略。

一、知人论世——以“人”入境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要了解作者,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在教学《泊秦淮》一诗中,可先让学生了解杜牧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唐朝虽不是末落,但已经开始衰败。当朝官员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沉迷于花天酒地。作为一位有学识且有正义感的杜牧,在秦淮河畔目睹当朝者的腐化堕落场面,感叹于国之将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一首诗来表现对唐王朝亡之隐忧。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把学生带入这首诗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看诗初悟——以“题”入境

题目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因此,在

赏析诗歌时,应当提醒学生揣摩诗题。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一)展开联想,培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提出的要求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之一。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也有必要让学生由作品的题目展开联想和想象。

比如: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诗的题目是游山西村,也就是去山西村游玩,那么去一个地方游玩,联系我们平时学过的游记文章,作者大概会在文章中写什么,抒发什么感情呢?同学们很快回答,所见,所闻,所感。那么诗人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学生一听,“哦!好简单”,马上信心十足地去诗中寻找。这样,让学生在联想中进入诗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学习。

(二)有效引领,激发兴趣。兴趣对人的活动有重要作用,兴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的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所以,要想引领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能够有效入境,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笔者对学生提示:“我们要离开朋友,或送朋友离开,一般会抒发什么情感呢?”学生回答:“依依不舍之情”。笔者接着问:“既然依依不舍,那说明两人的友情怎

样?”“深厚”,学生不假思索的异口同声地回答。“而此处作者是和谁告别呢?”学生很快(因课文写作背景有注解)回答“和蜀中的山水”。“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对蜀中山水的依依不舍之情。”就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感觉到:不用看诗歌内容,就凭标题就可以把握住诗歌的主旨。这样学生有了自信心,从而慢慢地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当然乐于对诗歌情境的感受和体验。

三、吟诵悟情——以“意”入境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事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这首诗词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例如:明月象征思乡怀人,柳树象征别离等。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来可能会不知所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多介绍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并让学生有意识地多积累。

例如,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讲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笔者介绍了“为什么要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呢?”这源于一个典故,《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

奴十九年,后来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帛书,帛书上写着苏武在匈奴何处,这样,匈奴单于才放苏武回到汉朝。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因为这个习性,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期望通过大雁来传送书信。随着《苏武传》中“鸿雁传书”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多的诗人在诗歌中用大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大雁也就称为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了。

经过以上几种策略的运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具体方法,甚至笔者还会教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学会有感而发,捕抓意象,用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只有授予学生以“渔”,才有可能让学生自己走进那虚幻的诗歌艺术空间,去触摸到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去品味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有效入境。

参考文献

[1]张振环.运用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3)

[2]刘思明.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02)

[3]朱新敏,苏凯,胡双全,朱仲莉.以经典文本为依托构建立体高效的古诗教学范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

篇二:触摸现代农业之脉搏

触摸现代农业之脉搏

作者:黄高钢 周正 罗加玲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 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家庭农场,大冶市陈贵镇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农业发展有利契机。我们在深入陈贵镇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了解陈贵镇目前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现状及遇到的困难,分析其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对目前状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来一些解决困难的有效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家庭农场 规模效应 农户经营 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30-02

一、调查结果概述及原因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1.1家庭农场规模偏小

从调查结果来看,陈贵镇家庭农场中有一大部分占地总面积在100亩以内,部分家庭农场占地总面积在500亩左右。

1.2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偏少

从统计数据来看,陈贵镇的家庭农场大部分劳动力总人数在20人以内,其中还有部分农场劳动力人数在10人以内。

1.3农场经营品种单一传统

通过调查发现,该地农场经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总的来说,目前陈贵镇家庭农场发展的产品种类比较丰富,但传统的经营品种所占比例还是很高,在经营的种类和发展思路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1.4农场总体收益不高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该地家庭农场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正处于前期投资阶段,暂时还看不到收益,而通过对农场主预期收益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很大部分农场的预期收益在100万元以内,更有一部分农场的预期收益在50万元以下。

2.现状及问题分析

2.1陈贵镇家庭农场产品处理途径现状及原因

2.1.1产品处理途径现状分析

产品处理途径较单一,且销售渠道不稳定。

2.1.2与国外的比较

产品销售与美国差距较大。反观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发现,美国的农场的产品主要由美国政府设置的农产品外销局帮忙安排销路,除此之外,他们还和一些加工企业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陈贵镇家庭农场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就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陈贵镇家庭农场存在巨大的不足。

2.1.3陈贵镇家庭农场产品销售存在问题的原因

2.1.3.1由于我国家庭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相关政策落实难以到位。一方面,政府缺乏有效引导,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全面,农场主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来源,产品销售信息不畅通。

2.1.3.2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原因之一。陈贵镇的乡镇企业发展不充分,不足以全部吸收陈贵镇家庭农场相关产品,因此该地许多家庭农场难以和当地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

2.1.3.3当然,这种状况与该地家庭农场本身发展不无关系。因为该地许多农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暂时也比较小,而较小规模的农场难以与一些较大企业进行合作。

2.2技术及农业设备方面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2.2.1现状分析

农场技术来源单一,且主要依靠农场主经验,机械化水平较低。

2.2.2与国外的比较

农场农业技术及机械化水平与美国相差甚远。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大多受过大学农业专业教育,本身专业素质较高,同时国家农业技术部门也会提供大量的帮助。因此美国家庭农场农业技术主要来源于农场主本身,国家农业技术部门和相关农业协会。而机械化方面,美国的农场机械化水平几乎达到了99%。

2.2.3陈贵镇家庭农场技术方面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2.2.3.1陈贵镇家庭农场规模小,土地不平整。通过调查我们知道,陈贵镇家庭农场的规模与国外相比较小,因此并不需要使用太多大型机械设备,而且由于土地不集中,且不平整,再加上农场道路并不是很好,因而大大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

2.2.3.2与我国文化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我目前文化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一方面陈贵镇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和雇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场缺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而且在日后的保养维修方面缺乏保障。

2.3政府政策方面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3.1现状分析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惠农政策落实不足。

2.3.2与国外的比较

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与美国相比相对不足。相关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力度极大,美国坚持对农业的高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克服市场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保障农民收入。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制定特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家庭农场的合法性以及设立农场品外销局等服务机构支持农场的发展。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相比,我国政府目前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且落实不到位。[1]

2.3.3原因分析如下

2.3.3.1我们国家在家庭农场的发展方面尚处于非常稚嫩的阶段,因此在农场发展上缺乏经验,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2.3.3.2国家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国家政策的出台跟不上家庭农场的高速发展,便造成了陈贵镇家庭农场政策支持的欠缺。

2.3.3.3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政府机构繁杂,政策从制定到施行困难重重。

2.4融资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2.4.1在调查中有51.50%的农场主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4.2根据分析,我认为陈贵镇家庭农场资金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4.2.1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及信用制度并不完善,农场主难以得到信用担保来获取贷款。

2.4.2.2同时受农场规模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场主暂时不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或不愿意向银行贷款,而更愿意向亲朋好友筹借。

2.4.2.3除此之外,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的相关举措及建议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

1.1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适当集中。要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具体而言,首先要采取有力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是因地制宜集中土地建立家庭农场。[2]

1.2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反应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准确、及时地搜集和反馈市场信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把家庭农场同大市场联接起来,开展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的配套服务;完善家庭农场产业链,形成农村金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加工企业企业+农户(农场)+销售中介的产业链条。[3]

1.3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和保护

我国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减轻家庭农场主的负担,杜绝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等吃农、坑农现象的发生;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家庭农场的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对家庭农场主采取优惠政策。

1.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家庭农场主及其成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1.5政府还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家庭农场的地位和合法利益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设置一些相关的部门来分别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有关资金,技术,销售,和气象等方面的服务与帮助。

2.从家庭农场自身的角度出发

2.1农场主应树立职业农民,科学种田的观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注重农场职工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农场的整体技术力量。同时还要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农场主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网站等手段和平台来获取最新的生产技术或产品市场信息,通过网络来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

2.2加强企业合作,稳定销售渠道,发展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农场方面要切实加强与当地相关企业的合作,要努力与相关企业进行谈判,尽力为自己找到长期的产品合作伙伴,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最好能够实现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收益。

2.3农场主要树立长远的眼光,因地制宜,制定科学且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

农场主应对其所在的地方特点和其具备的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为自己的农场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对自己农场的发展做出长远科学的规划。

2.4重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陈贵镇各个农场应尽量因地制宜,找到自己农场的优势所在,并找到自己适合发展的产品,集中全部精力做好这一种产品,做出自己的特色,努力把它做好,做精,做大。

2.5陈贵镇农场主还应加强与其他农场主的交流,以及加强与相关企业,协会的联系

农场主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或企业密切联系,学习经验,寻求帮助,有条件的农场主可以去其他家庭农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请教经验,进行行业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华山:《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R].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中国农业全书(浙江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95.

指导老师:邓光君博士。

作者简介:黄高钢(1993-),男,湖北大冶人,湖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周正(1993-),男,山西平遥人,湖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罗加玲(1994-),女,湖北襄阳人,湖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篇三:走进学生心中,触摸脉搏跳动

走进学生心中,触摸脉搏的跳动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近十五个年头,这是个可爱的职业。我因快乐而年轻,我有一颗童心。从孩子们那里我经常收到比珠宝黄金还要贵重的礼物——他们的每一句话、一个开心的微笑、运动会上兴奋的泪水和笑语??

学会欣赏与尊重:我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羡慕他们的那股不认输的劲,他们比我年轻,未来的世界属于他们。我找不到借口去歧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每每我去接触那一颗颗需要关爱和理解的心灵时,我的内心就会被一种疯狂所充斥——必须刻苦工作!不能误了一代人。其实在他们身上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教师、父母或长者)去解读。把汗水洒在他们的身上,你会赢得快乐、幸福,甚至年轻??你甚至会觉得你的生命也会随他们而得到延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十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

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尊重学生首先要理解他们,正确认识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识别干扰他们成长的因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自身,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克服孩子的个性弱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困难虽然存在,但我们教育工作者绝不能够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是要考虑,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逆反是指个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其实这也是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生活常识。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那些不利刺激我们接受的限度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那些能够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我们接受起来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班级的管理、教育中,特别是量化管理的制约下,为了班集体尽快达标,有的班主任就经常不断地强调着每一条规范要求,有时在整个一节班会课上,学生的耳朵里灌入的都是这种机械的语言重

复。所以,有些老师的嘱咐早已被学生评价为“唠唠叨叨”,甚至对老师讲话的语言顺序都已经十分熟悉,几乎在老师的第一句话说出以后就能准确预知第十句话的内容了。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即使你讲的话都是真理也已经毫无作用了,只是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

理。当然有许多必要的规范需要不断提醒学生遵守并促使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班主任老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策略意识——同一个道理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导演小品、歌曲比赛、学习格言、诗歌朗诵、演绎生活、塑造人格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为什么非要迷恋于自己枯燥无味的说教呢?更何况这种逆反心理容易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因为教育方式的单调乏味恰恰说明了我们育人智慧的匮乏。

我们的中小学生不是一架机器,他们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他们广阔的情感世界不应该成为教师遗忘的天地。不论是说教还是活动,都应该想到是否建立在能够满足他们精神需要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使我们的要求的规范真正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他们就会首先在情感上关闭了接受教育的大门。

我们一些老师有时也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但是又经常以“恨铁不成钢”“我是为你好”的动机来自慰。殊不知,这种不顾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企图以简单生硬的“情感刺激”来迫使学生就范的办法常常会适得其反,因为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是改变学生认知和发展他们健康情感的首要前提。学生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机器,我们绝不可能只靠简单的命令来要求,特别是一条条冰冷的禁止规范使他们不断“生产”出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学习成绩。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在教

学实践中,我用真诚的爱心与学生和家长沟通。记得在去年冬天里的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后,作为班主任的我按照惯例走进教室看看孩子们。(我喜欢和他们呆在一起,可以看着他们的阳光笑脸,聆听着那甜美的童声,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刚进教室,我就发现王星同学手按着胃部趴在课桌旁。经过询问得知:她没吃早饭就来上学了,身上又忘记带钱,现在胃饿得痛。了解这一情况后,我立刻从学校附近的商店里买来几个面包,又从办公室里端来了热腾腾的开水。当我把面包和开水放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说了句”谢谢!老师,您真好!”我向她笑着答道:“你很优秀!你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纪律而不迟到,珍惜班级荣誉。你是个集体感很强的孩子!不过,以后一定要吃早饭,没有好身体,学习也就没有意义了,身体好是学习好的保证啊!”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重视定期与家长的沟通,我利用学校开家长会和班主任家访的机会,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关爱孩子,如何争取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分析了学生、家长、学校三者沟通的重要性。从而和谐了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加强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优化了教学的软环境。我认为教师传授知识和传授关爱应该是同步的,那种上课没有激情,下课没有沟通的乏味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一定不会有好的收益,一定也是一个不幸。在工作中我视家长为亲人,因而取得了他们的充分信任。记得我班学生林花的妈妈曾经说过:“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孩子成绩差,你不歧视他,有时我和他爸爸中午不在家,

你还买饭给他吃。孩子读小学时,我们夫妻俩都不敢到学校,每次被”请“到学校,听到的只是老师们的斥责声。在你这儿,我才发现我的孩子真的还是个好孩子。我孩子现在回家就看英语,他说他一定要把英语学好!不能拖班级后腿,不能给您抹黑!”

多么朴实的话语啊!我还能找到理由懈怠我的工作吗?!难道我不是最快乐的人吗?

篇四: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把准作文教学脉搏

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把准作文教学脉搏

作者:刘小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第01期

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尺度。如何把看似困难的写作教学变得简单,从而顺应孩子的天性,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其在个性张扬中,用一种近似天然的取材方式愉悦地作文,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几年来,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一、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是有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所在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具有良好写作修养的教师才能把看似复杂的写作教学变得简单。一个自己的文学底蕴都很差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指导学生写作要旨的,也不可能有效引领学生写好作文。那么,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写作的专业成长,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呢?经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师自身写作素质的过程应该是:阅读→思索→笔记→创作。

阅读是夯实语文教师人文底蕴、提高文化品位的基础。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教师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真正地带领学生在写作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为此,我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把读书看作是提升自己写作教学的基础工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实践证明,书读多了,底蕴厚重了,思维才能开阔,指导学生写作才可能有的放矢。

我们说,阅读、体验、思考的结晶是写作。阅读是吸收、积累,写作则是自我吸收积累的外化,写作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阶梯。作文写作需要实践,更要在实践基础上动笔训练,作为教师,更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多读多写,以写促读,从而更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因久不练笔而日渐萎缩,却滔滔不绝去指导所谓的写作章法,真有点滑稽可笑。叶圣陶曾说过:“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因此,会作文,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为此,我坚持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论文,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把准作文教学的脉搏,无痕地引导学生走上写作之路

写作是一项文学的综合体,不单要有快乐的心境,还要有快乐的土壤。让学生在快乐中激发兴趣,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以阅读为载体,萌发学生身心,换得精神食粮。学生的阅读史就

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阅读的根基有多厚,写作的高度就有多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培养孩子“不为什么读书”的兴趣品质,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用星星之火点燃孩子的阅读期待。

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充分地利用课本,让学生模仿写作,是一个常规而又有效的方法。矛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一项基本技能形成的捷径莫过于从模仿开始,课本内容是前人创作的精华,阅读课本,累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为写作打下基础。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课本里的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课文选材广泛,寓意深刻,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各方面的。

作文训练也要讲究策略。抓住学生好玩、对事物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的创造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情景对话。通过别出心裁、风趣幽默的语言训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灵感,编创素材,可谓是作文训练的一种独到方法。例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创设一些“小故事情节”、“演讲比赛”、“展开话题讨论”,或者选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朗读等等,众人积薪,集思广益,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涉猎更多的作文素材,训练学生写作思维,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才,一举多得,不失为写作训练良策。

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写作素材时,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写”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写”,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他们于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得。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生动活泼。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写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临摹、参访,更多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鲜事物,将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一篇好的作文。另外,现代社会丰富多彩,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类事情、通过广播、电视看到听到的各类新闻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在作文训练课上,让学生对自己曾经到过的自然场景做描述,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发现他们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内心的热情。这些是主动引发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多与学生家长定时沟通,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成长经历,有意识的全方位引导学生“学而习”、“习而用”、“用而知”的目的。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把准作文教学脉搏,就会把学生引上快乐的作文之路,当然,这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五:看《邓小平》触摸历史的脉搏

看《邓小平》触摸历史的脉搏

触摸生活的脉搏作文

摘要 : 通过电视剧提供的“超链接”,抵达历史现场。

(图片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热播,引起了一番热议。有报道称,成都一些地方,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罕见地“停跳”,面摊老板8点“暂停营业”,都因为要看该剧。

对年纪大一些的人,《邓小平》就像记忆的魔盒,一下子打开了通往过去岁月的隐秘小径。而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看这部电视剧可能会是一个新奇体验。比如对于文革浩劫、“四五”运动、知青回城、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有的人可能只是“略懂”一二,还有的人可能毫无概念。

当人生变成记忆,重温就成为一种必要;当记忆变成历史,叙述也就成为一种诉求。让更多人回望这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或许正是这部电视剧想做到的一点。历史有许多种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就是其中一种。

这部电视剧并非纯粹虚构的艺术作品。通过主题叙事与百姓叙事交叉演绎,这部电视剧抓住了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这段历史时期的若干主线。透过剧中描述的场景与事件,不难感受到来自历史现场的强烈脉动。

近来经常推荐身边的年轻朋友看这部片子,正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或许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过于“主旋律”,其实只要善于分析“文本”,透过电视画面去勾勒历史细节,通过电视剧提供的“超链接”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就能够跨进历史的门槛,抵达历史现场。

例如,对于逮捕“四人帮”的情节,该剧通过几个场景描写,不仅交待了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人物在这其中的作用,描述了邓小平在这特殊历史时刻的表现,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具体负责人员的行动(如时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耿飚),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老百姓的普遍心态。顺着电视剧中出现的剧情,如果仔细梳理,做好“课外”作业,哪怕只是按图索骥去查询剧中出现的人名,相信都能够增添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认识。

又如“逃港”现象,虽然剧中着墨不多,却真实刻画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对这段历史进一步了解的话,还可发现,屡禁不绝的“逃港”现象,正是催生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原因。把这段历史纳入《邓小平》一剧的叙述结构中,并非无因。此外如知情回城、恢复高考等,也是这段时期发生的重要社会事件,影响深远,直接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

《邓小平》一剧不仅讲述了邓小平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主要活动,也叙述了中国社会一段非常值得记忆的历程,再现了中国社会从文革废墟上逐步恢复正常运转的过程。文革是怎么结束的,改革又是怎么开启的?若不充分了解这些历史重大事件,实际上很难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当然,电视剧并不等于历史,所以也不能把这部电视剧完全当作历史教材。

从1976年至今,时间已经走过了38个年头,至少有二代人并未亲历过电视剧中叙述的历史。《邓小平》的播出,不仅让许多人追忆和重温这段历史,也可让文革后一代人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或许,这正是电视剧热播并引起热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