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们怎么去孝敬父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26:26 体裁作文
我们怎么去孝敬父母体裁作文

篇一:怎样去孝敬父母

怎样去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也是伟大安拉在尊贵的古兰经中所命令我们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孝敬父母,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大概总结了几条。

1、与父母谈话时应彬彬有礼,千万不可对二老说:“呸”。更不能呵斥他俩,讲话时应心平气和、柔声细语。

2、服从父母,你应持之以恒,没有丝毫怠慢。但服从父母应以不违抗真主命令为前提。

3、面对父母你应倍加亲切殷勤相待,莫要愁眉苦脸、怒目相视。

4、父母的声誉与财产你应全力维护,好好珍惜,父母之财,末经许可,丝毫不取。

5、多做令父母欢心之事,即使父母没有命令,如:家务杂活,侍奉父母,备办生活物资,购置日常用品,勤于求知。

6、父母呼唤时,面带笑容,立即应答。

7、父母的亲朋好友,三亲六戚,不论二老在世与否,你都应以诚相待,友好往来。

8、莫与父母争辩,顶嘴冲撞;莫误解父母之意,责怪非难。误会时,你应试着向父母有理有据地讲明道理,说明情况。

9、对父母不能任性、拗强,粗声粗气。父母说话时,应洗耳恭听,陪伴父母时,应有礼有节,尊敬父母。

10、征得父母同意,方入父母房门,尤其在父母就寝休息之时。

11、每逢吃饮,父母先请;餐前饭后,细心照顾。

12、绝不可斥责或中伤父母,对父母已做之事,不可心怀报怨。

13、莫把妻室儿女凌驾于父母之上,你做事之前,须取得父母之喜。因为真主喜父母之所喜,怒父母之所怒。

14、不可藐视父亲的门弟出身,即便他只是一个年迈的雇员。哪怕你讲一句话,也应注意分寸,父母之恩莫否认,父母之心切莫伤。

15、赡养父母你别吝啬。否则,父母就会向别人诉说苦衷,而这对你来说是一种耻辱。不久,你也将从儿女上尝到同样的苦果。因为古训说得好:“廊檐水,滴旧窝,一报还报差不多。”

16、当经常探望双亲,奉上礼物,当感谢他俩的养育之恩及为你付出的辛劳之苦,为人之父的你,应从自己的孩子及对孩子的严加管教中有所体会:养儿才知父母恩。

17、最应受到善待的就是母亲,然后是父亲。须知:乐园在母亲的脚下。

18、你当谨防,忤逆双亲,惹恼父母,否则,今后两世你将遭难和不幸。如此对待父母,子女将效仿于你。

19、若有求于父母时,那你可向他俩殷勤示意。若父母有赐于你,当感谢之;若其拒绝,当谅解之。不应喋喋不休,咄咄逼人,以免扰得父母心烦意乱,寝食不安。

20、当你长大成人,有力营谋生计时,你就当勤奋工作,养家糊口。

21、对父母对妻子你有应尽的义务,对二者不可顾此失彼。若母亲与妻子间有矛盾时,你应从中调和,改善婆媳间的关系,暗中给双方送点礼物。

22、当父亲与你妻子发生口角时,你当作一个聪明之人,作出明智之举,若妻子有理,让她明白你站在她这边。并让她理解你在二者之间,要取悦双方确实不易。

23、当你在维持婚姻、休妻离婚的选择上与父亲意见分歧时,那你们当依教法行事,这样,结果是最好的,是有助于你们的。

24、父母好与歹的祈祷,均受真主应答,所以你当谨慎行事,以免招来父母的歹“堵阿”。

25、你当礼貌待人,温文尔雅,辱骂他人者,只会招来别人的咒骂。穆圣(求主福安之)说:“漫骂双亲属于大罪。”有人问:“人怎会骂父母呢?”穆圣说:“骂别人的父母,那就等于自己辱骂父母。”

26、父母健在,常去探望,关怀备至。若已故去,那就多替父母施舍,多做祈祷:“养育之主啊!饶恕我,饶恕我的双亲。主啊!慈悯他俩吧,正如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

篇二: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陈大惠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一点肤浅的感悟和体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那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家庭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

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孩子从父母,特别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基本的伦理关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母以自己的身先示范影响子女的品格、气度和性情,担负起子女真善美的引领和追求。

现代社会的很多美德都是以家庭关系中推出来的,好的概念几乎都是从父亲母亲之中浮现出来的。父母的言行和诚信度对子女人性、心性、禀性的培养和人格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力,是为子女打造做人基础的决定关键。

今天的家庭从过去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慢慢的到现在的小家庭化,个人化,人们关注的是一个人的享受,许多年青人失落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失落了中国固有的精神,做父母不像父母,做子女不像子女,做兄弟不像兄弟,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讲的是市场,科技,信息,很少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如何做人。知识的教育重于生活的教育,功利的教育重于道德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重于启发式的教育。重规范化管理,轻个性化发展,重普世科学文化,轻中华人本文化。邓小平曾说:10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20多年过去了,失误以另外的形式变幻着另外的后果仍在持续发展着。传统伦理道德被颠覆,社会互信不断消解,社会心理日益扭曲,公共责任和核心价值观缺失,特别是一些权力和金钱持有者缺乏高尚的道德支撑,缺乏内心敬畏的法律约束,其严重程度绝不小于邓小平当年的担忧。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舆论

广泛关注。

这里大家看一看今天“教”字的写法,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这也就是说教育要先教会孝道再教学文化,这样德才兼备才成其教育。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孝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好孝道,他感恩、道义、责任、奉献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人假如从小就受圣贤教育,用爱心经营人生,他的生命绝对不会到成年才发光,也绝对不会到退休就结束,而是愈老愈有价值。

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的根本,他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古人名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做人。意思是说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那么下面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一)

什么是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阶段。“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为孝。“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三个阶段既有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又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就今天来说,让父母生活的好是小孝,小孝为家。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因为自己生活的好,是大孝,大孝为国。一个人的孝心永恒不变,并能发扬光大,做到立身,进德,修业,成圣成贤,那你就是至孝了。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

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汉朝自惠帝起,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所以《孝经》是一部受到关注最多的书。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并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对什么是事亲、什么是尽孝作了具体的阐释: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尽心尽力做到承欢膝下,让父母舒心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说父母到了老年,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做儿女的心中不仅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而要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尽力照料,护理,争取早日痊愈。

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作为子女的基本责任就算尽到了。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

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

这里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抢劫犯李斌,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

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李斌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

这天天气特别冷。李斌正和几个在押犯人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李斌,有人来看你!”进探监室一看,李斌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衫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布口袋。没等李斌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地说:“大娘,吃口面再谈。”等妈妈吃完了,李斌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是步行来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您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做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又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就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探监快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拿着钱,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再光着脚走回去了。”“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的钱,不是折我的寿吗?”李斌撑不住了,声音嘶哑的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哭泣声一片,那是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作轻松的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李斌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不用说,这是李斌妈妈一路乞讨来的。李斌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地说:“娃,别怪妈做这下作事,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李斌好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的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来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李斌呆呆地问:“妈,这是什么?”李斌妈神色慌张起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李斌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李斌妈无力的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的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的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李斌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的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

第二个例子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供亲”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叫蔡顺,是我们河南人。蔡顺父亲早年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很孝顺。当时正赶上饥荒,

没什么吃的,他就背着筐去采桑葚。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两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贼。贼是当时官方记载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造反的农民赤眉军。赤眉军一看他背的桑葚分两个筐装,都很好奇,问他,这是为什么?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好吃,有甜味。红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有酸味。黑的给我妈吃,这个红的我吃,我们没有粮食可吃,就靠这山野果子充饥。赤眉军的这些人认定蔡顺是孝子,他们决定给他两袋粮食,饥荒年代有人给粮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强盗给的!赤眉军除给粮食外,又给他一个牛蹄子,说给你妈妈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斌的例子告诉我们:孝道可以让服刑人员触动他们的天性,启发他们的良心,转变改造为好人。蔡顺的例子告诉我们:盗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会边缘人物,或是暴力起家的强盗,也会尊重你,甚至尽其所能帮助你。孝道与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

孙中山先生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经》所讲的,几乎无所不包。现在世界中最讲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在人类,中国是最讲孝道、最注重伦理的国家。在众多的伦理教条中,孝总是摆在第一位。在封建社会,许多英明皇帝告知天下以孝治国。”

周文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敬爱。继承王位之后,更是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极致,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时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根源就在于这些皇帝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以孝治天下。

《孝经》在汉武帝时传入朝鲜,梁武帝时传入日本,他们都把《孝经》视作盛典。日本古《学令》规定,学生必通《孝经》、《论语》方可取用。在韩国,不孝者根本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能做政府官员。

韩国、新加坡等周边邻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华人聚居地,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三: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我这次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佛以来的,一点肤浅的感悟和体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那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家庭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

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孩子从父母,特别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基本的伦理关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母以自己的身先示范影响子女的品格、气度和性情,担负起子女真善美的引领和追求。 现代社会的很多美德都是以家庭关系中推出来的,好的概念几乎都是从父亲母亲之中浮现出来的。父母的言行和诚信度对子女人性、心性、禀性的培养和人格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力,是为子女打造做人基础的决定关键。

今天的家庭从过去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慢慢的到现在的小家庭化,个人化,人们关注的是一个人的享受,许多年青人失落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失落了中国固有的精神,做父母不

像父母,做子女不像子女,做兄弟不像兄弟,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讲的是市场,科技,信息,很少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如何做人。知识的教育重于生活的教育,功利的教育重于道德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重于启发式的教育。重规范化管理,轻个性化发展,重普世科学文化,轻中华人本文化。邓小平曾说:10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20多年过去了,失误以另外的形式变幻着另外的后果仍在持续发展着。传统伦理道德被颠覆,社会互信不断消解,社会心理日益扭曲,公共责任和核心价值观缺失,特别是一些权力和金钱持有者缺乏高尚的道德支撑,缺乏内心敬畏的法律约束,其严重程度绝不小于邓小平当年的担忧。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这里大家看一看今天“教”字的写法,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这也就是说教育要先教会孝道再教学文化,这样德才兼备才成其教育。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孝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好孝道,他

感恩、道义、责任、奉献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人假如从小就受圣贤教育,用爱心经营人生,他的生命绝对不会到成年才发光,也绝对不会到退休就结束,而是愈老愈有价值。

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的根本,他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古人名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做人。意思是说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那么下面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一)

什么是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阶段。“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为孝。“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三个阶段既有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又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就今天来说,让父母生活的好是小孝,小孝为家。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因为自己生活的好,是大孝,大孝为国。一个人的孝心永恒不变,并能发扬光大,做到立身,进德,修业,成圣成贤,那你就是至孝了。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

华文化的根。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

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汉朝自惠帝起,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所以《孝经》是一部受到关注最多的书。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并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对什么是事亲、什么是尽孝作了具体的阐释: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尽心尽力做到承欢膝下,让父母舒心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说父母到了老年,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做儿女的心中不仅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而要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尽力照料,护理,争取早日痊愈。

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作为子女的基本责任就算尽到了。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 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

这里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抢劫犯李斌,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李斌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

这天天气特别冷。李斌正和几个在押犯人密谋越狱,忽然,

篇四:今天我们该怎样去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该怎样去孝敬父母?

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昨日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8月14日《新京报》) 新版“24孝”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如今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当下这个“流动的时代”,许多人已经很难做到“父母在,不远游”,相反,越来越多人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异地打拼。一年到头难得与父母团聚几日。其实,就是那些没有异地打拼的人,大多也忙于事务,难以常陪伴父母,所以现在独居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如何孝敬父母自然也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社会工程。作为个体,最大的孝敬是“父母在,不远游”,日日陪伴父母,可是,许多人难以做到此点。这是一种无奈而纠结的遗憾,弥补这一遗憾,除了个体竭力之外,还须社会在保障老年人的制度安排上不断完善。

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规划》)显示,2015年老年人将超2亿 ,占总人口16%;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数量将翻倍。《规划》坦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无可逆转,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老有所养,是一个无法绕过的社会保障“门槛”。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目前的养老制度体系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不合理的“养老金双轨制”一直饱受诟病,农民、城市低收入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养老存在覆盖面低、养老金低等问题。譬如,按照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农民即便以最高档次缴纳保险金,年老后也只能拿到200多元养老金,这点钱显然难以老有所养。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现在许多家庭都是一个小孩,如果没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将来夫妻俩人要赡养四位老人,加上自己的孩子,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而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一对夫妻甚至要赡养八位老人,这样的“养老负担”许多人显然难以承受。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用制度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回答“如今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的关键所在,当天下父母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个体难以“父母在,不远游”的孝敬缺憾,便能得到有效弥补,至少,不用为父母最基本的生活担忧。新版“24孝”的原点恰

在于此。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传统二十四孝:

1.

2.戏彩娱亲

3. 鹿乳奉亲

4.

5.

6.芦衣顺母

7.

8.拾葚异器

9.埋儿奉母

10.

11. 刻木事亲

12.

13.怀橘遗亲

14.扇枕温衾

15.行佣供母

16.闻雷泣墓

17.哭竹生笋

18.

19.扼虎救父

20.恣蚊饱血

21.尝粪忧心

22.乳姑不怠

23. 涤亲溺器 24弃官寻母

篇五:这是一部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这是一部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以及各种礼仪的讲座,全部共41集。学习《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公,建设美好国家;二是为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具体说,就是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为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弟子规》的“弟子”两个字不是指孩子,《弟子规》是家规,是五千年家教集大成。而家规最重要的是父母做给孩子看,这是身教,这是整个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境教。所以变成“教儿教女先教己”。我们当父母的先是好弟子,才有可能教出好弟子,先是孝子,才有可能教出孝子。

“教育是爱的艺术!”每一个为父母者,都有一个学做父母的任务,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教育。尽到子女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做到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一次圣贤的教诲。启发我们对德行教育的认识和共鸣。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进入《弟子规》,我们把「总叙」念了一遍,我们翻到六十页,《弟子规.总叙》。我们

也提到了,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子而已,而是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

【弟子规。圣人训。】

这是圣贤人的教诲,而这句教诲是从孔夫子的教诲当中撷取出来,我们在《论语》里面有看到这句,在《论语.学而第一》里面就有。

【首孝弟。】

这个『首』也就是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道跟弟,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孝弟』,「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流露出来。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诸位朋友,有没有觉得:有这么夸张吗?其实「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根本、很简单的。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哪一个朝代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周朝。多少年?八百年。请问为什么周朝可以延

续八百年?凭的是什么?孝跟弟。我们只读了「周朝八百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常常看到,别人的子子孙孙为什么这么优秀?只看到结果,对自己没大帮助,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周朝它开国是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的父亲叫太王。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泰伯,老二是仲雍,老三是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又生了周武王、周公。当初太王刚好看到他的孙子周文王诞生的时候,觉得周文王有帝王之相,有圣主之相。但是他的父亲排第几?排老三。结果他的大伯泰伯看到了父亲看到孙子脸上的喜悦,他了解到他的父亲想把王位传给谁?王季,希望往后能传到这位孙子的手上。泰伯很善体父亲的心境,所以他不声不响趁著要去帮父亲采药的这个理由,就跟他的二弟仲雍相约,两个人就上山去了,去了以后就没有再回来。因为他希望让父亲能够好做事,不用顾於他是长子,能直接就传给他的三弟王季,继而再传给周文王。

诸位朋友,这个家族什么都能让,天下都能让出来,而这个让天下的动作成就了哪些德行?孝道!善体亲心,能圆满父亲的心意。再来,不只让出了孝道,还让出了什么?兄弟的友爱,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东西兄弟不能相让?除了让出了孝,让出了弟,还让出了什么?让出了忠,忠於天下人民。因为他这么一让,可以让一个圣主领导全国人民,这一让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风。所以孔老夫子

对泰伯、对仲雍的赞叹是「德之至也」,没有这样的至德绝对做不出这样的行为。所以,有孝、有弟。

周文王跟王季(他的父亲王季),他对於王季都是早上、中午、晚上一天三次问候,所谓晨昏定省。这三次去看父亲,一来看看父亲的气色,再来看看父亲吃饭的情况。假如父亲进食得很良好,他就非常欣慰;假如父亲吃得很少,他就很担忧。由於有这样的身教,所以他的儿子武王、周公也学得很好,周武王对周文王也非常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也没有拿下来,足足侍奉他父亲十二天。由於这样的孝心,他的父亲的病好起来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哪件事比孩子孝顺更能让父母欢心的?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免疫系统功能会上升,这都有科学根据的。

他们的孝道承传下来,一家孝,一国就兴孝,当他看到我所崇敬的领导人都是这么样的孝顺,他们会很感动,会起而效法。所以《大学》里面有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他们的礼

我们怎么去孝敬父母

让带动了全国人民礼让,很多纷争的事自然就减少。所以上行下效,确确实实感应不可思议。

除了周武王有承传周文王的孝道,周公也承传了他的伯父泰伯、仲雍他们的弟,兄弟的友爱。有一次周武王生病了,周公就在他

们祖宗的面前(他们那时候叫太庙),他就写了一篇祈祷文,祈求折掉自己的寿命,让他的兄长可以延寿。我们感受到他不只是对兄弟的友爱,也是感受到希望让兄长健康,让他能够治理好天下。周公这祈祷文念完,至诚可以感通,周武王身体就好转过来,而这篇祈祷文就放在太庙里面。

经过一段时间,周武王去世了,接下来是周成王即位,周公辅助他,因为成王还年轻。结果周武王帮周成王选了几位老师,太师是姜太公,太保就是周公。假如你的孩子有姜太公教,又有周公教,好不好?好!所以,我们要替孩子找好老师。诸位朋友不要急,只要你有这分诚心,一定会有好的因缘进来。今天我们的孩子,还有我们,已经有一个好老师,它叫《弟子规》,这本经书就可以好好让你的家风有很好的提升,很好的延续。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有这么好的老师提携他,也能够治理天下。那时候国家有些谣言,都说周公是不是要篡夺天下,就很多流言蜚语出来。周公不等他的侄子说话,他自己就自请到山东去,让他的侄子好做人,不要被这个流言蜚语所影响,他就自己回山东去。结果周成王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天空有些异象,大白天打雷。以前的人很有反省的态度,看到天空有异象,代表什么?是不是我这个天子做出什么坏事?诸位朋友,这是不是迷信?不是!人心与天地万物是有交感的,人心善就会风调雨顺,人心恶,灾难连连。我们现在人心是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