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相信未来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19:02 优秀作文
相信未来写作背景优秀作文

篇一: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

二、课堂导入:

什么是诗?

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以下PPT演示)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三、知人论世(部分PPT演示)

1、食指简介 (先由学生谈谈对食指的了解)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四、初步感受,朗读生疑

1、请学生自由诵读,注意如何才能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提醒学生重点朗读诗歌的第三小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第三节是诗歌的难点,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明确:两种读法教师先不予以作判断,尊重学生初步的学习所得。)

五、意象解读

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

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

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六、示范朗读体验,主旨探讨

听示范录音,体会诗歌的节奏以及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整体感受诗歌,探讨诗歌的主旨。

通过吟诵与朗读,我们逐渐走入了诗歌的已经之中。对于《相信未来》这样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读呢?前面我们讲过,当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

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教师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引导。

七、多形式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男生、女生、齐读等,视教学时间而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八、学生小结课堂

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请一到两位学生小结课堂。

九、课后拓展

背诵诗歌一至三小节,参照诗歌的一二节,访写一小节。要求尽量切合诗歌的感情基调。写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食指经典诗歌赏析

食指诗四首:

一、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三、命运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四、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北京

十、板书设计

走进诗人 ------> 相信未来 <------- | | \/ 热爱生命 个性高尚

篇二:2.相信未来导学案

相信未来

崔云

【理论支持】

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教学目标】

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灰烬( )凝( )露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

给( )以 脊( )骨 ..

二、知人论世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三、写作背景

相关材料: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其时正是文革最疯狂的时候,文艺一片萧条,绝大多数的青年陷入到盲目与狂热之中。这样的状况让诗人深深地痛苦、迷惘着,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1-3小节,真情抒发,切入题目。4-6节,内心独白,揭示原因。6小节,大声呼告,情意毕露。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幻灯片,内容:第一幅,“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第二幅,举国大跳“忠字舞”;第三幅,大字报铺天盖地;第四幅,人人佩戴毛主席像章。

通过以上四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十年动乱的疯狂与混乱。

出示第四幅幻灯片,展示食指的肖像,通过肖像旁边的一句话 “在文化疯狂又迷茫的时代将真正的诗歌------那沉重的大门开启”引导学习本文。

2.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

3.文本诵读:播放《相信未来》的录音,在学生课前朗读预习基础上,初步感受到名篇经过朗诵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境界。

二、合作探究

1.依次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在前两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诵读第三小节,然后提出如下要求: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请从第三节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说明。

3.诗人相信未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诵读4、5、6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三、精讲点拨:

通过讨论、点拨,对上述1、2逐渐形成以下答题方向:

1.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象征着“陈旧落后,生活贫困,青春逝去,情感失落”等内涵。

2.“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冰封的希望”

学生讨论完后,老师补充说明,这两节感情基调是:“失意落寞中充满希望充满信心。

3.进一步归:纳朦胧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二度创作的空间,留下了审美空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口号震天,诗歌变成革命歌谣的特殊时期,内容含蓄隐晦,节奏跳跃幅度较大的朦胧诗就像一股清鲜的风,把政治灰尘密布的文学的天空撕开了一个口子。

4.提问点拨:第三节中的“手掌、手指、曙光、孩子的笔体”这些意象有些什么共性?它们象征什么?讨论归纳:它们具有“气魄恢宏、志向远大、追求光明、憧憬美好”的内涵,总的说来给人积极乐观的感觉。

5.讨论4、5、6三小节的情感走向和基本意旨。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明确:诗人坚信未来会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诗人在最后一小节直抒胸臆,发出自己“相信未来”的最强音。

四、巩固检测

1.先讲解食指对后来者的影响。食指的诗,尤其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了的杰出诗人。但历史是公正的,食指那些真正的好诗,就象珍珠,在历史的尘埃中越来越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他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2.再通过幻灯片展出朦胧诗代表人物的作品如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北岛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我和你》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3.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文革”诗歌:

听:/五洲兄弟的呼声,/如滚滚洪流怒浪滔天;/看:/四海奴隶的义旗,/如星星之火正在燎原。/啊,/世界一片红啊!/只剩下白宫一点!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70寿辰,我向你高呼万岁——/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炮火声中/竖起遍地的造反战旗,/燃起冲天的革命火炬。/炮火声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大搏斗,/似电闪雷鸣 ,风狂雨急。

4.让学生比较两种诗歌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

5.最后总结归纳:“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探求意识浓厚,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语言含蓄,意象内涵多样性,较多地运用象征的手法。 而“文革”诗歌则完全是狂热的政治的产物,不仅内容为空洞的口号而且毫无诗歌的韵味,跟朦胧诗相比反差极大。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灰烬(jìn) 凝露(níng) 羞涩(sè) 峥嵘(zhēng) ....

B.睫毛(jié) 颤栗(chàn) 给以(gěi) 惆怅(chàng) ....

C.脊骨(jǐ) 百舸(gě) 给予(gěi) 摇曳(yè) ....

D.瞳孔(tóng) 倔强(jiàng) 僧侣(lǘ) 寥廓(guò)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

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相信未来

2.写出画线句子的含义。

3.这三段文字深沉却不消沉含蓄中又有激昂,试加以说明。

4.依照第二段的格式仿写一段话。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相信未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7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5.诗歌中火车站这一特定场景是什么特征?请简要概括。

6.“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身上有什么象征意义?

7.本诗修辞手法较多,请选择两种加以赏析。

三、美文品读

致橡树

舒 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

相信未来写作背景

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

赏析: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另

篇三:相信未来导学案

《相信未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艺术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 1 )通过赏析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内涵;

( 2 )学习本诗抒发情感的艺术技巧。

三、学习流程

模块一、情境引读

1、文学常识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作者和该诗创作的背景。

(1) 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使用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 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暗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3)同学们还能搜集一些有关作家和该诗创作的背景吗?如果有,请摘抄在下边横线上或摘抄本上。

2、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在文中标注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灰烬( ) 摇曳( ) 笔杆( )

给以( ) 给予( ) 脊骨( )

模块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反复吟诵品味诗文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寻找正确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

注意:参照课本第10页活动体验4 示例

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背诵全诗或自己喜欢的节段。

2、请同学们讨论交流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3、同学们反复吟诵诗文,写出该诗的主旨句。

主旨:

模块三、重点研讨

:一、 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1)解读意象

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5节 :腐烂的皮肉

第6节: 脊骨

【讨论交流】

同学们对以上诗歌意象内涵的理解懂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质疑交流)

(2)比喻的用法

从修辞角度来看,诗歌的第3节运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讨论交流。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只温暖漂亮的笔杆

全节的意思是:

【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此处修辞手法的理解清楚了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么?有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师生之间交流。

(3)研讨主旨

1、通过吟诵和朗读,我们逐渐走进了似的意境之中,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请同学写在下边横线上。

诗歌的主旨:

2、诗人在诗中反复阐明“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否意味着对现在的否定?诗中有没有写“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边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讨论交流。

【提示】 “蜘蛛网”“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枯藤”。这一系列的意象,都形象地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补充资料】在“文革”那个黑暗的年代,有多少干部和普通知识分子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把

自己“否定” 掉了 他们选择了轻生、自杀。如:1966年5月17日,邓拓服毒;19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19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大投未名湖自尽;19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光斌跳楼;1967年6月22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19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968年8月12日,周瘦鹃跳井;1971年1月13日,闻捷打开煤气自杀??这样黑暗的年代令人是多么的无奈、无助!这样的心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诗人对这样黑暗、无奈、无助的现实批判、否定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未来” 。

3、请同学们深思一下,“相信未来”中的“未来”是指什么? “未来”: 。

4、“眼睛”有什么特点?结合诗文概括其内涵。

“眼睛”的内涵: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联系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谈谈这种无奈、无助中的固执的信仰。 人物事例:

5、同学们再读诗文四至七节,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6、同学们,诗人喊出的话语在当时看来透着孩子的天真和盲目,但却感动和温暖了一大批人,再读诗文,谈谈这首诗的色调。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你有何见解?如何理解“相信未来”?

个人见解:

二、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请同学们从诗歌表现形式上分析该诗有什么特色?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 艺术特色:

作用:

【提示】结合本诗前三节。

2、从修辞角度上谈谈本诗的特点,(前边已做了分析,同学们再做归纳总结)。 修辞:

3、 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节,体会该节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

作用:

【提示】从句式、节奏上感受分析。

模块四、应用拓展

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诗人写下了堪成是《相信未来》姊妹篇的《热爱生命》。他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的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请同学们反复吟诵《热爱生命》,感受诗人深沉而炽热的情感。鉴赏该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内容:

艺术特色: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的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幕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刻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到冬天风雪中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是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教学反思:

答案:

模块一:2、基础知识(注音):jìn yè gǎn

gěi jǐ jǐgǔ

模块二:整体感知 3、主旨:相信未来

模块三:

蜘蛛网 黑暗势力

炉台 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 美丽的火花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腐烂的皮肉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脊骨 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讨论交流 :手指——像涌向天边排浪的手指

手掌——像托住太阳的手掌

笔杆——像温暖漂亮的笔杆的曙光

研讨主旨:1、主旨——相信未来

2、略。

3、指未来人们的眼睛

4、热情、客观、公正的评价

5、略。

6、参考答案:不是看灰色的,是绿色的 ——它是生命的赞歌,是通向未来之路的进行曲。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2、略。

3、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模块四:答案略。

篇四: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

1.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三、学习难点

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字音:灰烬(jìn)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自学引导

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二)交流展示

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

明确: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三)互动探究

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四)精讲点拨

1.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曙光”比作“笔杆”,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是漂亮的笔杆。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3.分析诗歌的表现形式。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五)矫正反馈

1.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备选词语:诉说 笼罩 叹息 倾泻 寄予 依偎 蜷缩 查封 缠绕 留给 湮没 交织) ⑴当蜘蛛网无情地__了我的炉台 ⑵当灰烬的余烟__着贫困的悲哀 ⑶当我的鲜花__在别人的情怀 ⑷是__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2.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

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答案:1. 查封 叹息 依偎 寄予

2. B(“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不妥,应为: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3. 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六)迁移应用

阅读下面两节诗歌,完成1、2题。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1.下列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2.认真品读这两节诗歌的语言,仿照这两节诗歌的语言形式,用“当??当?? 我依然??写下??”句式写一个长句。

答案: 1.D(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果实被窃取或情感的失落)2.(略) 师生活动

诗歌鉴赏

知人论事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第1~3节 展示自我 思想逐层深入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7节 热情呼唤 韵律渐趋高昂

六、感悟反思

七、资料链接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详见必修一读本)

《相信未来》教案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 能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一齐朗读单元开篇语:向青春举杯。

师:今天,我们有着如花的年华,美好的青春蓝图任意让我们勾画;今天,我们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梦想;今天,我们一起坐在课堂学习,为了灿烂的明天共同努力。所以,请不要抱怨天气炎热,也不要埋怨学习的艰辛,我们要充满昂扬的斗志,因为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我们每个人都要坚信:未来取决于自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拇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希望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激励。

2、欣赏歌曲:正午阳光乐队演唱的《相信未来》(歌词就是诗歌的前三节)

二、新课推进。

1、分析前三段。

(1)作者在这三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用偏正短语描述)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

(2)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悲哀、凄凉)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 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陈旧落后

叹息着悲哀的灰烬余烟:生活贫困

化为露水的紫葡萄:青春逝去

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情感失落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失意和落寞呢?介绍背景。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是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反映的文革这个穷困、艰难的特殊时期。

(4)作者介绍:原名郭路生(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1964——1967年写了长诗《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

篇五:《相信未来》案例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

课题:《相信未来》

年级:高二

教学目标:1、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

2、掌握鉴赏诗句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式:朗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导入:由诗人“食指”的人生经历导入

整体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诵读,诵读结束后请两位同学回答对诗歌的整体理解,诗歌中哪些部分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处境?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并指出诗歌的一二两节为重点章节。

2、分析诗歌一、二节意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PPT展示答案并板书。以意象“海秋的露水”为例分析意象的内涵。

3、插入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介绍,学生补充。

4、讨论诗歌第三小节断句,学生正反两方面论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倒装手法。分析意象“孩子”,齐读第三段。

5、结合四至六小节谈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分“未来”对于当时青年人的重要。

6、学生体味情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个人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朗读。

教师板书:

当失望迷雾般填满贫穷的生活

狂热野史般吞噬干涸的精神

我依然固执的挺起脊梁

用历史的水笔写下相信未来

最后,教师结合诗体板书总结并配乐范读,布置课后作业(PPT展示)。

二、案例分析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相信未来》是一篇现当代诗歌专题的选修课文,选修课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可以是多方面内容的结合,恰当的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角度阅读与研究,思考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文化问题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本课在教授过程中实践了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即“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通过充分的阅读让学生学会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并通过问题的设置,以问题为导向,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向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完全建立,审美教育有助于促建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而文学艺术的鉴赏尤其是诗歌的意境熏陶则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即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尤其本课在诗歌讲授环节中,每一环节都让学生体味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短短的45分钟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体味情感,让学生感受诗歌美的意蕴,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该案例在讲授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新课程理论知识,教授者在教授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审美能力为教学重点,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也未忽视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讲授第三小节诗歌时注意分析诗歌的语言的倒装手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讲授者在传达美的同时不忘记讲授知识,并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4、注重思考与领悟,在诗歌鉴赏与诵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每次诵读后都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力求让学生在自己诵读的基础上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并力图以点带线,培养学生的探索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在第三节的讲授中面对学生对于“食指”二字如何断句的质疑,讲授者对于学生的质疑精神给予鼓励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

5、语言优美灵动,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以诗体的语言呈现板书,以诗教诗,

以诗结诗,课程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整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学生朗读情感浓厚,但仍有不足之处,教师最后环节配乐朗读,感情饱满,吐字清晰,声音洪亮,穿透力极强,即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又恰当的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信未来》作为一节市级公开课,它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后对语文课程目标设置的要求,但仍有一点不足,新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的评价中要求:“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接触,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讲授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重点,尽量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形成对作品形象和意境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自己取探索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显然教授者在知识背景介绍环节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放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去思考诗人“食指”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可能是什么?在当下的背景下和“食指”一样的年轻人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什么样的人生困惑与烦恼?能否将这些烦恼与困惑付诸笔端变成一首诗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诗歌教学想要做到这点虽然很难,但我想如果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者都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做,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