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扬子晚报小记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26:53 体裁作文
扬子晚报小记者体裁作文

篇一:扬子晚报小记者讲座 四D 陈佳瑜

记一次扬子晚报小记者讲座

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四(D) 陈佳瑜

2014年5月22日中午,在报告厅我们迎来了扬子晚报的大记者为我们做一次讲座。

到了报告厅,只见大厅内秩序井然,十分安静。所有的小记者都穿着记者服,带着记者帽,手里拿着笔记本,神采奕奕。

等大家陆陆续续到场了之后,大记者走上台说:“今天我们讲的是小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接下来大记者开始提问:“同学们,知道记者是做什么的?”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记录!”他说:“对了。”于是又问:“记什么呢?”

“记通常说的新闻。”

“记谁干了什么?”

“记了给别人看。”

“对了,不是自我欣赏,而是给别人看。”大记者点点头肯定道。 “告诉别人什么呢?想不出吗?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他又说,“现场能写吗?”

“能。”

“谁能?”

“我!”我们循声望去,是一个男生在高声应答。

“好,我们现在言归正传继续讲。”

“记者写新闻就是要告诉别人一件事,让他们感兴趣。记者的任务是什么?”

“找到大家感兴趣的事,进行采访,然后发布在报纸、电视上。”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二,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三,要有广博的知识。四,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五,要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六,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大记者娓娓道来。

讲座结束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做记者的艰辛和困难。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记者,让大家及时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传达百姓的心声!

指导老师 张琳绮

篇二:《扬子晚报》(电子版)

夜的零点

文/黄梅

带着好奇与几分雀跃,我开始人生的第一个零点班。

夜空如深蓝的幕布,而那些或暗淡或璀璨的星星则是镀在上面的珠片与宝石,或深沉或耀眼,各具韵味,使人心情愉快。轻快地踩着踏板,任凉凉的风轻轻地拂过面颊,如母亲温柔的抚摸,心中升起一阵欣慰与感动。

这样的途中,我想伴着夜色吟唱,但我却又不忍也不敢打破这份美好的宁静与和谐,于是便充分静心享受这份自然的恩赐。

站区还是白天的那个站区,但一切又是那么的不同,夜色中的站区多了一份安详与神秘,沉睡的外表下是生命不息的活力与蓬勃,原油、气和水在静谧的夜中欢快地流淌。我被站区的夜色,或者说夜中的站区深深吸引,很庆幸有机会发现站区的美丽零点,享受着零点的夜,那些轮廓是那么地清晰而又朦胧,挺拔而圆柔。

我喜欢夜,夜让人思考,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与心灵深处进行对话,更加地了解自己,也变得更加温柔更加理智稳重。我更爱着夜里的零点,在工作的同时欣赏着天边的夜色,让工作更加具有诱惑力与美感。

夜,也会让人愈加地思念,但因着夜色的玲珑与内敛之美,那份思念不再哀伤,牵挂也不再凄寒,多了一份温柔增了几分甜蜜。

我在上人生的第一个零点班,而你在安静地休息,为明天的工作打下基础,真好!我能想象出你的安详,亦能感受到你安恬的呼吸,我相信在进入梦乡之前,你的脑海中定是一个我吧!而此刻,我是否又再次闯入你的梦中呢?这样的夜,这样的小小思念,一切都是那般美好。

夜很静,繁星点点,深蓝的苍穹,是谁点亮这星辰,指引我心灵的归处。天很近,映着路灯明亮的光,心也跟着跳跃!仰望那一片深邃的星空,对着罐区安静的轮廓,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原来,幸福可以这样简单而静谧!这小小的幸福呀! 哦,这片零点的夜色!这夜的零点!

(摘自《扬子晚报》20150921)

桂花酥糖

文/黄梅

我是个出门旅行不喜欢买纪念品的人,一是觉得现在很多东西全国各地都有难以说是特产,二是觉得一旦被标榜纪念品价格就变得离谱。比如水乡古镇的那种糖,几乎所有的水乡古镇都有卖,都说是特产,实际却不见得。有次在某个水乡看到了酥糖,兴冲冲地买了几盒,尝了以后失望不已,根本不是想象的那个味道,自此,对这些糖敬而远之。

在河坊街闲逛的时候又看到了这些糖,还有伙计在现场制作,拿着大锤卞捶边有节奏的吆喝,成为一道特色。还有伙计吆喝“五块钱一盒啦”,价格还不错,奈何实在无感。老公倒是有兴趣,于是挑了一盒牛皮糖、一盒桂花酥糖。由于下着雨直接拎着就走了没有品尝,中午等餐的时候老公说饿了正好尝一尝牛皮糖,于是吃了一块说味道不错。宝贝也让着拿了一块桂花酥糖,本以为宝贝肯定不会喜欢这个味道估计会吐掉,结果宝贝竟然吃了第二块,我问宝贝好吃吗,宝贝说好吃,但我心里却还是无感。下午逛西湖一直逛到晚上,回到酒店打开包打算尝一尝桂花酥糖,记忆中古代小说里小姐们都爱吃桂花糕什么的,有着桂花的淡淡清香、甜而不腻,对于是个佳文青又是吃货的我来说一直很好奇桂花味的食物到底什么味。打开盒子,看到的竟然都是碎渣渣,才想起塞进背包里晃荡了一下午,都碎掉了,牛皮糖也已粘到了一起,顿时很泄气,直叹幸好没买很多,不然就成拿碎渣渣给大家吃了。已然没了品尝的兴致,又舍不得扔掉,于是就把糖塞进了行李箱底部,带回家再说。

前两天晚上闲来无事,想起带回来的桂花酥糖,打开来发现还有几块相对完整的,决定尝一下再决定如何处理,捻起一小块放入口中,真的有淡淡的桂花清香,甜而不腻,微粘有些许嚼劲,唇齿留香,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一直记得小时候吃过一种糖,甜甜的酥酥的外面有粉一样的东西,就是想不起来名字,那糖的味道却一直在心里。吃了这桂花酥糖才惊喜地发现,这个味道和记忆中的味道极其相似,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面贪嘴和宝贝吃糖,一面惋惜买少了。

记得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每次听到卖货郎的拨浪鼓声和吆喝声就要冲出院子把人叫住,然后再飞奔回家拿破盆破鞋子去换糖,生怕卖货郎跑掉了。每次卖货郎身边都围着很多嘴馋巴望着糖的小伙伴,甜甜的能扯出丝的麦芽糖,还有酥酥的纷纷的不知名的糖,这些都是我们的最爱。至今想到那热闹的画面还忍不住嘴馋。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没有挑着担子换糖吃的卖货郎,想吃什么只要去超市或者上网就可以买到,但我还是很想念卖货郎的吆喝声,因为那里有童年的味道。

(摘自《扬子晚报》20150921)

出神

[复制链接] 耿平电梯直达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发表于 昨天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人,有时候会灵魂出窍。一瞬间,斗转星移,山环水旋,已然臵身于茂林修竹之所。那时你已经不再是你,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臵身何处。安说:“这感觉很特别,那天我甚至以为我就是一个呆子。”

安教练是驾校的教练,每天的工作就是教学员练车。练车也不是什么难事,学员多练练就行。眯着眼看学员练车,安教练特有成就感。尤其是学员中有可爱的女孩子,总是说些讨人欢喜的话。这小得意,醉醉的。

现在,练车的地方靠近在老岳父家,所以午饭就在岳父家。安主动要求炒菜。其实他早已多年不烧菜了。虽然技术不咋的,但大厨的作派还是有的。油盐酱醋,一一招来;锅碗瓢盆,且听伺候。颠一颠油锅,晃一晃勺子,也就有了两三个小菜。安喜欢和这两个寂寞的老人说说话。看他们开心,安的感觉更好。

于是一到中午十一点,两个老人就在门口,驼背的岳母背着双手,肩膀左高右低的岳父则垂直两个膀子,都微微笑着,一声接一声喊着:

“十一点唻,炒菜唻。”

“都十一点咾,不炒迟唻。”

“我们老了,炒菜不好吃哎,你来炒菜唻。”

前天是周日,教练场突然来了一个汉子。一件灰西服搭在左膀弯,紫色衬衫搭配着蓝色筒子裤,黑皮鞋擦得锃亮。气定神闲,面带微笑。那笑的神情特纯:没有讨好式的谦卑,没有应付式的虚假,更没有掺杂任何蔑视窥伺等等一切内容。安喜欢看这自然的笑。 他先站在安的身边,看了一会,听了一会,然后开始了“教练工作”。左手食指在面前反复绕圈(这是他的独创),笑着指挥学员打方向、倒车:“向左,左,左……。”“倒,倒,倒……停。”等学员停车时,又笑着抱怨说:“叫你向左打,你不向左。叫你停,你偏不停。”多好的教练,态度好,教得也认真。

学员中有知道他底细的人说,他是个呆子,哪里热闹就到哪里,没有什么危害之举。大家知道他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了,所以没有人理会他,由他快乐地教着。

呆子还在比划着,说着,像个教练;安教练在旁边傻傻地看着,恰似一个呆子。他甚至很羡慕呆子的生存状态——不用理会别人态度,只是快乐在自己的世界。莫名的,安教练精神游离了:“和这呆子换位吧,他作教练,我来就成为呆子。不用为无休止的责任烦恼,不

用为日渐艰难的生计忧愁,就这么乐呵呵的。管它他乡故乡,就这么闲逛着千山万水,就这么风餐露宿吧。”正在畅想着自己蓬头垢面敝衣破鞋于无稽之所呢,就听到老岳父老岳母又在笑着喊:

“十一点唻,炒菜唻。”

“都十一点咾,不炒迟唻。”

“我们老了,炒菜不好吃哎,你来炒菜唻。”

喊声入耳,渐渐清晰,一愣神,安教练已经回归现实。赶紧的,忙着该做的事——锅碗瓢盆又叮叮当当了,香味也一阵阵弥散开来。老岳父早已摆好杯子,杯中已经倒好了酒。下午休息,喝吧。老岳母又将一块块特肥的咸肉特别关爱地夹到安的碗里。安苦笑着摇头,顿了顿,硬着头皮作享受状地吃下它们。真的太肥了,漾漾的。

人与人的命运注定不同,“煎熬”和“享受”全是自我感觉。就这么一次短暂出神,安教练明白了很多。

(摘自《扬子晚报》20150921)

《水浒》里的店小二

[复制链接] 张学诗xh电梯直达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发表于 2015-1-1 14:5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本帖最后由 张学诗xh 于 2015-1-1 15:10 编辑

看到大街上赫然入目的“店小二”白酒的广告牌,也便由然地想起了《水浒》中“店小二”这样的小人物。

“店小二”,古时候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店小二”,或许,是有它的来由的。

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的,才有了学名;做了官的,也才有了官名。古代酒店或是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也大多是取一个数目符号来表示。饭店、旅店里的当家老板,是理所当然的“店老大”,这些服务员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

店小二平头百姓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终日里只能是唯唯诺诺,以博南来北往的客人一哂。饭店、旅店,往来过客,身份繁杂,面对各色人等,店小二均得点头哈腰,左右奉承,即便是遇上厉声呵斥,拳脚相迎,也还得低眉垂首,卑微隐忍。

我不能不感叹,古往今来,作为店小二的艰难了。尤其是《水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一回中的店小二。

不少人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这一位无名无姓的店小二,虽位低人卑,却为虎作伥。郑屠让他看管金老父女,他“尽职尽责”,蛮横无理地拦住这对可怜的父女,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他的霸道,正反映了郑屠的跋扈,换句话说,他就是郑屠的影子,因此,被鲁达“去那店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了两个当门牙齿。”

也有人说,那店小二是市井无赖之徒,助纣为虐,欺压良民,又胆小怕事,在遇上疾恶如仇的鲁提辖一拳一掌之后,只好“一道烟向店里去躲了。”

其实,这店小二也还是颇值得同情的。他虽受郑屠之命看管金老父女,但仅此而已,并没有更多地伤害到金老父女,虽有大错,却无大恶。况且,这位低人卑的店小二,是绝对得罪不起那号称“镇关西”,连“鲁提辖”也不怎么放在眼里的“郑大官人”的。除非他一走了之,不干这挣不了几个铜钱只可以勉强养家糊口的小二的差事。

店小二被打了,他只能“把手帕包了头”,不敢向郑屠“报说金老之事”,只是“在房檐下望”。而鲁达酣畅淋漓地“拳打镇关西”之时,这店小二“哪里敢过来”,只是“惊呆了”地看着。如此种种,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的市井无赖和助纣为虐,看到更多的,却是一个胆小怕事位低人卑的底层小人物的形象。

被“打落了两个当门牙齿”,失去了为客人服务的体面,而且惹下了这么多的麻烦,这个店小二,在这客店里,被店老大炒鱿鱼,卷起铺盖走人,也怕只是早晚的事了。

我对这鲁提辖,后来的“花和尚”,一向赞誉有加,他的“拳打镇关西”,他的“倒拔杨垂柳”,他的“大闹野猪林”;可唯有这一件,他把这一掌一拳送给了这无名无姓位低人卑的店小二,我总有些耿耿于怀。

(摘自《扬子晚报》20150921)

篇三:扬子晚报特色分析

扬子晚报特色分析

扬子晚报作为中国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此处仅以2010年国庆节一周假期内扬子晚报发行内容作简要分析。

扬子晚报在江苏省内发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板块,头版,要闻,江苏新闻中国新闻(约各占两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文娱,财经板块,南京城事,B版开始分为网罗天下,大连载,扬子彩经,男左女右。

国庆节当天的封面头条是《免费游玄武湖五个门都能进》,封面图片用红字标出《南京36万人出城过节》,当天的A02版要闻除天安门夜景的图片了关注南京军民欢度国庆,更配以一张天安门夜景图,图八天片说明是:北京连续8天开启所有夜景照明。另外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版面登出《中国的慈善不靠“巴比”来倡导》对国庆前后最热的新闻“巴比慈善晚宴”发表了评论性文章。同时这一版也刊登除了一篇报道《一批新的法律法规今起开始实施》A03版关注楼市;A06。A07分别是专题关注国庆长假游园出行;A08版直通世博;A09专题慈善晚宴;A10.11江苏新闻;A12,13中国新闻;A14-16国际新闻;A17-21体育新闻,A22-26文娱。A27-32壹财经;A33-48南京城事,其中A44皖江城市带特别报道;第B01版:网罗天下;第B02版:大连载;第B03版:连载;第B04版:繁星·扬子彩经;第B08版:男左女右。 接下来2号到7号的头版头条分别是:

2号,《免费游大考玄武湖》一张人头攒动的玄武湖图片占了整个版面。

3号,图片《癌症妈妈的成名之惑》头条《学生军训“老三套能否与时俱进”》;

4号,《楼市或遭遇近年最冷黄金周 》,图片《洗蟹粉又来了》(A03专题报道); 5号,头条《南京楼市‘银市’果然惨淡开场》;

6号,头条《返程高峰今天开始最快动车驰援沪宁线》配以图片;

7号,头条:《40岁老总逛夫子庙不幸猝死》。

扬子晚报国庆一周内的头条除了3号的《癌症妈妈的成名之惑》与国庆节无太大关系,其他的六个头条都与国庆节应景。而三号《癌症妈妈的成名之惑》的新闻正是国庆节间非常热的一条新闻,扬子晚报选择其作为三号的头条我认为非常明智。七天假期都是与假期相关的头条会显得非常单调,而癌症妈妈的新闻是相当抢眼球的,相比较与《现代快报》的封面《列车追尾》,扬子晚报的选择是成功的。6号扬子晚报的封面关注的返程,现代快报则以黑色大字刊出《客车撞大货 2死19伤》副标题是事发苏州,正值国庆返程高峰,快报特提醒开车安全第一。我依然认为扬子晚报的头条选择更符合急于返程的读者,扬子晚报登出《返程高峰今天开始最快动车驰援沪宁线》对大多数在外游玩的读者是一条有益的新闻,而快报

只是等出了一条新闻对赶车回家读者的安全提醒似乎做得有些老套了。

我非常欣赏扬子晚报吧《40岁老总逛夫子庙不幸猝死》作为7号的头条,与热热闹闹的1号头条《免费游玄武湖五个门都能进》正好形成了鲜明了对比,我认为这是扬子晚报在告诉读者国庆黄金周太热了,也算是扬子晚报对国庆黄金周无声的抗议的吧,7号的头条意味深长。

国庆期间还有一条不得不报道的新闻是嫦娥飞天,现代快报将这条新闻作为2号,7号的头条。扬子晚报也有两期都做了报道。但是扬子晚报是早2号分作两版进行了专题报道: 第A04版:“嫦娥”飞天·揭秘,第A06版:“嫦娥”飞天·展望。3号扬子晚报依然是第A03版:“嫦娥”飞天,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嫦娥二号传回首幅对地成像照》。相较于现代快报隔了四天再做关于嫦娥二号的报道,扬子晚报采用连续两天报道,很好得把握了热度,抓住了读者的心理。

总体来说扬子晚报相较于现代快报更专业,同时对市场也能较好地把握。对于新闻的选择更加地关注国计民生。作为一份地方性的报纸,扬子晚报的专刊《南京城事》对新闻的选择很好了把握了新闻的趣味性,所以可读性很强,例如国庆期间南京城事3号就有一篇报道写的是《新人都是10月1日生》,无论是从地方性,时效性,趣味性来讲这篇报道都做到了。

篇四:扬子晚报、扬中快报

切尔西球迷客场被刺伤

切尔西和加拉塔萨雷的欧冠主旋

律是德罗巴第一次挑战旧主,但场外

的不和谐因素屡屡爆发,两名蓝军球

迷在伊斯坦布尔无缘无故地被刺伤,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生命危险。

土耳其主场素来以火爆著称,极端

球迷经常打出标语“欢迎来到地狱”,

恐吓客队。切尔西此次远征加拉塔萨

雷,主旋律本来是德罗巴直面旧主,

但两名无辜的蓝军球迷却在周二晚被

刺。英媒称至少一名球迷腿部被刺,

另一名球迷在塔克西姆广场附近被殴

打。塔克西姆广场附近是英格兰球迷

永远的噩梦,2000年冠军杯半决赛之

前,两名利兹联球迷在此惨遭杀手! 幸运的是两名切尔西球迷受伤都不严重,且无需住院治疗,切尔西一知道此事。英国外事办确认他们正调查此事:“我们正阅读报告,还没确认事故。如果确认,我们就会准备提供咨询协助。”当地时间上周六,就在土耳其德比加拉塔萨雷与贝西塔斯的比赛前,双方球迷发生了血腥的街头群殴事件。两队球迷先是集聚在一条购物街上,伴随着口哨声和喊叫声,双方球迷互相接近,接着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最终酿成了一场群殴事件。当时英媒就提醒切尔西球迷小心,结果还是有人“中枪”。 阿里

克里米亚是乌克兰境内唯一一个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临黑海,扼咽喉,其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由于说俄语的居民占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因此该地习惯上被认为是俄语区。此轮俄乌围绕是否将战的较量中,克里米亚作为亲俄地区和俄军事基地所在地首当其冲。

晒 太 阳

搬把摇椅,找个避风的墙角,美美地晒上一个下午,是冬日的一件乐事。励志文会说:羚羊和猎豹在晨光乍露时,同时迈开步子飞奔。如此看来,晒太阳实在是不愿上进了。于是我拿本书,装模作样地翻。

冬天的阳光就像一碗浓如牛奶的鲫鱼汤,风一吹就凉。冬天的风刁钻,顺着袖口钻,沿着领口下,小风偷偷摸摸的,大风就装腔作势的了,阳光一下就给吹白了,吹碎了,所以遇到一个无风的下午不容易。

冬日归藏许多动植物都给自己放假,跑了一年了,都累了。给自己放松一下,什么都不为,地球也照样转。不要算成本,生命又不是给定你多少年了,还得靠养来赚,晒太阳也是养的一部分。

晒太阳可以带手机,微博、微信就省省吧,可以给老友打个电话,不说人生、哲学、股市、楼盘、孩子什么的,就闲扯拉呱,哪天钓鱼去?老王得了个宝贝,小李失恋了,写了好多情诗,给你念两首?对方要是忙就算了,若是也在晒,那就慵懒散淡着,实在是享受。

晒太阳可以泡杯茶,最好是绿茶,绿茶在阳光下缓缓打开,像跳芭蕾的女孩,这种节奏立刻就让时间慢下来。

你千万别追时间,你慢他也慢,你斜睨它装作看不见,它就偎在你脚边。吹茶末的时候眯着眼,想一想过去的事,比如说初恋,童年,甚至和父亲的一次争吵,可以思接千载,也可神游八极。

晒太阳可以翻翻书。不宜看小说,现在散文太长,也不适合。形式和内容要结合,躺成小品文的模样,就该翻翻《北梦琐言》、《梦梁录》、《归田录》之类,有小资情调,翻翻李渔的、张潮的、洪英明的,要是拿本《申论》,实在是煮鹤焚琴,那就不如看《西厢》,看《红楼》,甚或是金庸的武侠了。

要是一对密友相伴晒太阳真是奢侈了。不能多,多了就吵。脚架在长条凳上,得意时可以抖一下。可以不看对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是谈话的最高境界。 晒通透很舒服。于是野人就巴巴地向国王“献曝”,建议晒背。不知国王试过没有,他有没有得到赏赐。没试过晒背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一切追逐都是“以有涯随无涯”,人生责任重大,追逐无可菲薄;但天地都休整时,顺应时令,给身心放个假,晒晒太阳,从烟火缭绕里走个神,精神一回,是必须的。

适当的难度

最怵头排队,但有一年在东京迪斯尼乐园,我生生排了四个小时的队,现在想想,简直不可思议!

过山车何以吸引人?我的体会是:极度惊险,极度刺激,令你魂飞魄散,死去活来。 不光是过山车,所有惊险刺激的游乐设备,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折磨游客。比如坐游船进入黑洞,里面拐弯处潜伏着无数妖魔鬼怪,会突然伸出手来怪叫着抓你,吓得游客鬼哭狼嚎。比方海盗船,看着像秋千一样摆来摆去,等你坐上去就知道了,往上摆时显得很慢,但往下摆时是以超出惯性的速度飞快下坠的,人被船体带着快速下坠,最突出的感觉是心脏难受。一下两下还能忍,再往下忍就是度“秒”如年了,有次看见一个小伙子在海盗船上号啕大哭,求工作人员赶紧停下来。问题是,这玩意儿摆几分钟是提前设置好的,不到实践,想停都停不下来。

这么折磨人,反而吸引众多青少年乐此不疲。这令很多中老年人不解: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没错,游戏的真谛就是花钱买罪受。游戏设备之所以吸引人,源于它的两大特点:第一就是前面说的超出想象地、最大限度地虐待游客;第二,无论怎么虐待,都能确保游客安全。也就是说,巨大的安全感和巨大的刺激感是游戏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同样的道理也可扩展到网络游戏上,比如各种打怪游戏,比如CS。除了惊险刺激以及确保安全之外,网游还增加了两个特点:虚拟性与互动性。虚拟性不用说,互动性就是可以在网上结交喜欢玩同一游戏的人。当然,交流不好就由虚拟性变成现实性了——几年前的新闻:一个少年在玩CS时,和另一个网友斗嘴,继而斗气,继而约好时间地点斗殴。 据说编游戏有个公认的原则:适度的难度。游戏具有挑战性,如果过于容易,玩家轻松过关,就激不起反复玩的兴趣;而难度太大,老也玩不过关,玩家也易丧失继续玩的勇气。于是设计者便给游戏设置了很多关,第一关最容易,然后一点点增加难度,最后一关最难打,

设计者使出浑身解数,把所有的看家本领都集中在最后一关,一般的人很难打过去,能打通的绝对称得上高手。

仔细想想,游戏和人生是不是有些相像?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玩,过关后再攻更高难度的关。

如果说游戏是“花钱买罪受”,人生就是“活受罪”。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有挑战性,但都应有适度的难度,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艰难。让人生和游戏都介于痛苦和快乐之中——痛并快乐着。

有人也许反对,游戏可以有难度,有挑战性;但人生一世,谁不愿意过得更容易些? 不要以为衣食无忧无所事事是件幸福的事。人生没了诸多乐趣,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生命体验。多年前度过一篇文章,介绍北欧某国,公民从出生到死,全部由政府包下来,哪怕一辈子不工作,生活也无忧无虑。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度,自杀率却居高不下。为什么?人生太无聊,导致很多心理疾病。

人生过于艰难,整天为生计奔波焦虑,吃了上顿没下顿毫无乐趣可言,就象游戏难度过大,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每每历经艰辛或了一关,都会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成就感。这种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

高人会把游戏当作人生,见微知著,把游戏中的感悟运用到人生当中来,把人生需要大同的每一道关细细分解到每一天,给自己下达比较小的指标(比方说“吾日三省吾身”,比方说“日成一事”),每完成一个小指标就产生小小的快乐与成就。用人会把人生当作游戏,终生游戏人生,这样的人不要说对别人负责,就连对自己负责都做不到,早早被淘汰出局。

我写,你拍

《推拿》是一部没有主人公的小说,在它的内部,十多个人物并驾齐驱,每个人物所占

的篇幅差不多是均等的。对一部小说来说,这样做是犯忌讳的,几乎违背了小说的基本常识。可我的想法也很偏执——都是盲人,就不要再分什么“主要任务”和“次要人物”了,这样做有意义么?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可是我铁了心了,就是要这么做。为此,我在小说的结构上费尽了心思,尽我的努力不要让小说显得拥挤。但我还是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准备挨骂吧,谁让你不尊重小说的基本常识呢。

谢天谢地,小说没有挨骂,却招来了强烈的抱怨。抱怨的是编剧和导演们。我根本想不到会有那么多的导演想改编《推拿》,我不可能去考虑“改编”的事。原应很简单,如果我想做影视,我直接就会写剧本,或者说,直接就去做导演,这样的机会是有的。抱怨就这么来了:你为什么要写《推拿》呢?我怎么改呢?我怎么拍哪?我的建议很简单,到推拿中心去,等你在哪里有了一大堆的朋友,你就知道怎么改、怎么拍了。

他们都是这样做的,电视剧是这样,话剧是这样,电影是这样。最逗的是电影演员秦昊,娄烨请人在电脑上制作了一张秦昊的相片,设计成盲人推拿师的样子,挂在了一家推拿中心的大厅里。不知情的秦昊来了。她盯着自己看了老半天,对化妆师说:“师傅和我挺像的,到时候就找这个师傅的样子给我造型。”

电视剧播过了,话剧上演了,电影也即将公映,朋友们自然要到我这里打听,你最喜欢哪一个?我都喜欢。这不是一个滑头的说法。《推拿》是关注盲人的,严格地说,是关注残疾人的,用一家媒体的说法,他关注了“少数”。这个说法我其实很难同意,在中国,盲人有两千三百万,残疾人则是八千五百万。法国和英国各十七千万人口,意大利则是六千万。事实上,在中国,八千五百万,他们化整为零,散落在十三亿里头。他们早已经被十三亿这个浩瀚的阴影遮蔽了,一个“大国”就这样在地球上消失了,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电视剧、话剧和电影共同完成了一个小说家根本无法完成的愿望,她们使一个小说家的关注上升到社会的关注。所以我说,电视剧、话剧和电影我都喜欢。

篇五:扬子晚报 繁星

感谢蔑视

董保纲

一次去拜访一位知名作家,谈话中,问起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沉思了一下说,他之所以有今天,要特别感谢别人对他的蔑视。

蔑视 我很吃惊。作家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二十年前,这位作家还只是一名工厂的工人,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因为没有知音,他只好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工友们听,工友们听后都耻笑他是在胡言乱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友们一个个都娶妻生子了,他还是光棍一个,经常独自一人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由于缺乏自信,他不敢向报刊投稿,也不知道该怎样投。后来,他忽然听说有一位市里的作家,正在他们县开会。他顿时兴奋不已,带上自己的作品,心怀忐忑地来到作家下榻的招待所,用哆嗦的手敲开了房门。

那位市里的作家正在和人谈话,听完他的自我介绍后很不耐烦地说“我没有时间”。他只好嗫嚅地说:“老师,我只想问一下,文章怎么才能发表 ”谁知道市里的作家一下子大笑起来:“发表,你也想发表文章 哈哈??”作家笑够了,才不无调侃地说 “想发表就向报刊投稿。把你的稿子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放进信箱。”“那投给谁呢 ”作家又是一阵笑 “投给谁 投给《人民日报》或者《人民文学》。” 回到家后,他认真地把自己的文章誊写清楚,装进信封投出去。然而投出去的稿子不是泥牛入海,就是编辑部的退稿。一而再、再而三的退稿,并没有动摇他对文学的爱。他借来《人民日报》和《人民文学》,每天阅读、揣摩,然后写作。天热了,他把脚伸进水桶里面,躲避蚊虫的叮咬;天冷了,他裹紧棉被写作。

直到有一天,当一份沉甸甸的《人民日报》寄到他的手上时,看到自己的名字终于变成了铅字,他顿时泪流满面。如今,他的文章不仅发表在天南地北,而且还走出了国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家说 我至今感谢当年工友们的嘲笑以及那位作家的蔑视,或许,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写作成功的秘诀

听了这个作家的故事,我不得不感慨于作家的宽容,同时不得不承认,在这位作家身上,是曾经的嘲笑和蔑视给他注入了一股力量,激起了他的斗志,让他不甘屈服,他终于用自己的成功,给嘲笑和蔑视一记响亮的耳光。

有一首诗写道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你的意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健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谢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你的自尊。

我们不想蔑视别人,也绝不希望被别人蔑视。可是这个世界上,偏偏有一些人就喜欢蔑视他人。当面对无端的嘲笑和蔑视的时候,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用自己的成功回敬他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安静日

叶梓

美国新泽西州的奥森·戈洛夫,是一个只有7000多人的小镇,和纽约、华盛顿这些繁华的美国城市相比,这是一个小得再不能小、安静得再不能安静的小镇了。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原本安静的小镇,有一条法令,就是每逢星期天,属“安静日”:这一天,小镇禁止使用一切交通工具,当然,除了邮差的自行车——据说,这条法令经过长期的争论被批准后,在奥森·戈洛夫小镇执行了100多年。

正是一条充满另类色彩的法令,让奥森·戈洛夫小镇的所有市民有了一个安静的星期天。这样一个星期天,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的,但我敢肯定,这一天的奥森·戈洛夫小镇,有好多人足不出户,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读书,要么听音乐。其实有这些也就够了。

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个星期天啊。

对照我们的生活,离这样的“安静日”,实在是太遥远了。或者说,对这样一个安静的星期天的幻想和渴望,都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次奢侈。这是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声鼎沸车流不息的城市,这是一个猜拳行令声一浪高过一浪的饭店包间??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谓的幸福。

在家养养花、听听音乐、读读书、翻翻报纸、给孩子讲一则童话、帮妻子做一顿美食,这些世俗的然而却是真正的幸福,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吃一顿饭都要赶两次饭局的生活,不光可悲,而且可怕。而奥森·戈洛夫小镇这条法令的意义,恰恰在于用法律的形式,逼迫你为自己活着,为自己的心灵活着。

我甚至在想,以后,每逢星期天,我也要关掉手机,拔掉电话线,就我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书房里,读读书,写写字——饿了,下厨房;累了,躺在床上歇一歇,安安静静地过上一天,那该有多好啊。

当亲戚朋友同学认为我突然“蒸发”的时候,我已经给社会做了不少贡献。至少,少制造了一些垃圾,少浪费了一些资源,也许,还有好多我说不上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我可能借此把自己交给了自己,交给自己的心;我也借此知道自己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扬子晚报小记者)

校友录上的留言

刘敏波

读大一的时候,讲《现代文学》课的老师是个刚毕业留校的本科生。就年纪来说,只比我们大三到四岁,就知识储备来说自然比不上硕士和博士,讲课水平自然也就难以让人满意。尤其是他那口纯正的“山区普通话”,听起来让人很是别扭。

于是,不满的情绪开始在班里蔓延,先是有人逃课,然后上课讲话的人日渐增多,接着有人在课堂上打呵欠,声音地动山摇。老师不闻不问,依然认真耐心地讲着他的课。最后,我们实在忍不住了,联名写了一封信,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夹在他的备课本里。信件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信的最后写着这样的话:如果水平不够,就不要上这个讲台;如果普通话说不好,可以先从拼音学起。 上课的时候,老师看到了我们的“联名信”,坐在前排的我明显地发现他的手在颤抖。老师低头沉思了半天,然后昂起头把信件念了一遍,最后说:我知道,我的水平不够,要想在这讲台上站稳脚跟,必须读硕士,但你们也不能这样啊。其实我每讲一节课都是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查阅了很多资料,只不过我不善于表达而已。我想,需要你们给我一段时间,我会努力的。我们面无表情地听着他的陈述,没有一个人做出应答。然后,我们默默地看着他收拾好备课本,仓皇地走出教室,在门口那儿,我们看见他被门槛绊了个趔趄,几乎摔倒,班里发出了一阵哄笑声。

再上《现代文学》课的时候,来了一个“硕导”,于是我们就幸福地听着专家的课。据同学说,他申请去编院报了。

几年之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由于师范专业的性质,大都做了教师。我发现,当自己辛辛苦苦备好课,在课堂上讲得口沫飞溅,竟然有学生在那儿窃窃私语的时候,失望心酸的感觉一瞬间遍布全身。这时,我才陡然想起读大学时做的那件蠢事,那时候我们可不仅仅是窃窃私语,那该让老师心酸多久啊

后来,我在校友录上看到同学们的留言,最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老师,请原谅我,那时年少太轻狂!后面的回复,是一排排利剑般的感叹号

莫要吝啬你的笑

朱国良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却认为:这是生活。忧心忡忡地看待生活,肯定愁眉苦脸;开朗乐观地看待生活,必然阳光灿烂。特别是面对孩子,父母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笑容。前几天报上的一则消息: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拉姆斯在近日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三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比美国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

数字虽有些枯燥,却很能说明问题。看来,在对待孩子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大人们不妨多一些反省,甚至是检讨。毕竟,笑口常开对孩子非常重要。不少时候,它是一种“敞开心扉给人看”的真诚。有人说,真正会关心孩子的父母,笑得也慈祥,笑得也灿烂。因为,这种笑是从心里“发”出的,才会如此平和真实。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同样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其实,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父母、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仅就父母而言,很多情况是一味地板起面孔,居高临下,对孩子进行批评、责骂和说教,上的是“一言堂”,唱的是“独角戏”,缺乏应有的笑容。一个孩子曾在日记中写道:在多少个日子里,我们三口之家都是在板着脸孔中吃晚饭的。这么差的味道,对孩子的成长自是大大的不利。

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叩动着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响。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欣慰,悲哀者的阳光,又是健身的良药。这句话准确而又精彩地道出笑的价值。对于孩子,我们不要“叉起腰来训斥”,而要“蹲下身子说话”,要微笑着去交流。实践证明,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特别是多一些微笑,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笑是一种保持父母与子女良好关系的润滑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反之,若是大加斥责,声色俱厉,其效果则大相径庭。

在《大百科全书》中,解释笑占用了很长的篇幅,而解释哭泣仅用了很短的文字。因而有外国学者评论道:中国人早已发现“笑”的分量有多重。千百年来,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笑的书籍:曹魏的《笑林》、隋唐的《笑言》、明朝的《笑赞》、清朝的《笑得好》等等。这说明我们是一个“善笑”的民族,更启迪着我们去学会真诚善意的笑。在今天,每位父母应给孩子更多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给孩子多一些笑颜,多一些鼓励,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进而达到心与心相通,情与情融洽。

放鹰

金觉生在北大荒放鹰,别有意趣。

金觉生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可是却没有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踢球打嘎、摔跤遛狗那套习性,他年岁轻轻就投身革命,参加解放军,对战略战术充满浓厚兴趣,一心想着“元帅”、“将军”的荣耀,不料刚当上兵头将尾的小小尉官,一场政治运动,宣判他为“帝王的孝子贤孙”,转业到北大荒。开荒种地之余,书报杂志看不到,广播电视那时也没有,金觉生这才想起放鹰。北大荒,天苍苍、野茫茫,是满族人的故乡,自古盛产名鹰。金觉生自幼耳闻“八旗兵阵,擐甲踞鞍,鹰隼搏击,尽显英雄”的传说,以及捕鹰、驯鹰、放鹰种种,也曾无数次尾随大人去北京南海子晾鹰台,参观狩猎活动,印象非常深刻。他不觉来了兴致,要重温马背上先祖架鹰的威风。

他很快捕到一只雄鹰。淡豆黄窝雏眼,大黑脚趾,桃尖尾,钩爪锋利,双眼炯炯,体重两斤有余。他识得这就是名鹰“海冬青”。他精心精意地熬(驯)鹰,喂肉,喂肠,从“开食”到“上兴”、“下地”,几天几夜不合眼。

古人说鹰:“饥则附人,饱则远扬,风尘之余,志在凌云,当急其羁绊,勿任其所欲。”要想去掉鹰的野性可不容易。金觉生却做到了。

他每天要到十多里外的豆地刈大豆,走时,胳膊一抬,“嘿”一声,把鹰放出去,它就高踞地头树梢,头似松塔,眼如芝麻,一动不动凝视着他;收工时,再“嘿”一声,它又应声而去,飞到屋檐下蹲在晾衣竿上等他。换毛的季节,它顶翎蓬松,羽翼疏驰,他替它梳理羽毛,剔掉旧毛。桃汛过后,他架着它到穆棱河边,放它入水,春江水暖,碧波荡漾,鹰剔翎濯羽,潜游仰泳,得意之极,发现了鱼虾,奋然跃起,头顶向下,双脚朝天,直入波涌里啄食。他取出一支紫竹横笛,一曲《鹰鹞之歌》响起,鹰便在笛声指挥之下,或直刺云天,或俯冲草原,或双翅紧扇,在空中“定油”不动。

第一次放鹰,在马兰花盛开的六月。天空湛蓝碧透,白云悠悠,草原上繁花似锦,百鸟鸣啭。忽然一只离群的鸽,飞过湿地上的杨树林,金觉生一抬胳膊,鹰便疾如秋风,向白鸽追去,大家以为它一定会猛地抓住白鸽。不知是想显示它捕鸽的技巧,还是出自本能,它直飞到白鸽腹下,将白鸽一托再托,几乎托进云彩里,然后猛然转飞到白鸽上边,抓住鸽嘴,往下猛掷,它再蹿入高空,堕如闪电,直冲下坠的白鸽,叼起飞上树梢,连毛带血,饱餐一顿。下面仰视的人都叹道:“这鹰神了!”

秋收过后,应大家要求,金觉生第二次放鹰。天高云淡,北大荒原野坦荡如砥,四望无限。兔子、狍子、野鸡、大雁、天鹅,南飞北跑,竞相出没。

秋后的兔子,膘肥体壮,是海冬青的珍馐美味。

一只肥兔从苞米棵里一跃而出。鹰嗖一声擦着地皮追去,翅膀紧扇几下,忽然停止不动。原来兔子躲到土下了,这叫“掐眼”。鹰不能落地,就停在兔子隐身的上空。一眨眼,兔子从隐身的土后转了个圈,撒腿又跑,鹰再追。金觉生听说过,这就是那种惊兔,曾逃过追捕,有丰富的应战经验。再眨眼,兔子骤停,改转圈为后退,搞起了“拉抽屉”的把戏,鹰不是飞过了头,就是被抛在后,再不就是错了方向,看热闹的人直喊:“金觉生,这鹰咋驯的?” 金觉生信心不减:等着瞧好吧!正这么想着,兔子窜进了苇子、三棱草和扑刺丛,“不好!”兔子在里边弯来绕去,鹰看得清清楚楚,却难钻进扑刺丛。金觉生有些急,他听说过鹰兔相斗的故事,鹰不一定每次都胜。他远远地“嘿”了几声,鹰不懂,以为在督促它抓兔,便一头冲下去,扑刺丛顿时乱成一团,传来吱吱的叫声。他飞跑过去,只见一片鲜血淋漓,兔毛乱飞,兔子弯成了弓形,死了,它的后腿蹬瞎了鹰的双眼,鹰咬着兔头,兀自不肯松口。 夜晚,月凉如水,银霜泻地,幽咽的穆棱河边,一曲《鹰鹞之歌》回旋在草原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