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青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32:50 体裁作文
青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体裁作文

篇一:青州市公交路线

篇二:青州概况

青州概况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青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

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南部,面积78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人口4.5万,耕地面积6.5万亩。到2006年6月,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总收入27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0%、 21%和22.3%;储蓄余额达到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5%。

该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氛围浓厚。著名人物有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状元赵秉忠,特别是1983年发现的赵秉忠状元卷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成为举世珍宝。被誉为状元之乡、丞相故里、将军摇篮。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该镇认真做好了生态、文化旅游文章,一是对康浪河、洗耳河进行综合治理,沿河两畔建设状元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在康浪河以北、状元楼遗址以南,规划建设状元府、状元一条街,逐步恢复建设侍郎府、丞相府。二是搞好状元路至香山的东西文化旅游线开发。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牢固树立建设新型工业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夯实农业基础,优化结构,瓜菜总面积发展到4.5万亩;利用荒山荒岭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鸡鸭养殖大户35户,河北、王泉、程官、王盘等小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瓜菜、杂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工业上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建设工业城镇,先后引进了潍坊市航宇钢管、德利农林、鸿基化工、昌盛电缆、中嘉肥料、鸿溪工贸、旺源液压机械、龙迪工贸等一批大项目。同时,中晨铜材、康浪河淀粉、海军面粉厂、鲁源泵业等现有企业实现了规模扩张。目前,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20家,形成了机械、机电、电子、金属、化工、食品等六大门类,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以镇区为载体,形成了沿胶王公路郑母至赵坡5公里的隆起带,集贸市场和瓜菜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规模不断扩大,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2公里,商居两用楼达到1000多间,镇区商业网点达1500多家。

文化、教育、道路交通、邮电通信、供电、光缆电视、医疗保健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黄楼镇位于青州市东部,面积52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11497户,人口4.1万,耕地面积4.6万亩。2005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313.6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0%;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1亿元,利税6920万元,分别增长20.8%和12.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

黄楼镇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花卉种植区和集散地,素有“江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2005年全镇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高档次室内花卉市场10万平方米,花卉专业户4000多户,花卉园区18个,已形成“十里花街、百家经营、千户种植、万亩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自200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花卉博览交易会,从2003年起,在黄楼镇举办的花博会已跻身国家级农展会之列,2005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位列全国节会50强。花卉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并壮大了以花卉为主题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瓜菜、畜牧也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其中特产“弥银”牌弥河银瓜为历代贡品,曾获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种植面积达4000亩。黄楼镇的工业也富有特色,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以禽类加工、冷冻冷藏

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和以钢球生产、挖沙船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镇经济的支柱。黄楼镇交通条件便利,07028公路、胶济铁路和计划建设的长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作为青州市重点建设的六个中心镇之一,积极应对和迎接青州市新城区东扩,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为花卉主导产业配套服务的商贸、餐饮、娱乐等三产服务业兴旺繁荣。

谭坊镇位于青州市东部,与昌乐县、寿光县为邻。总面积8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万亩,辖74个行政村,人口5.4万。

该镇是远近闻名的瓜菜生产专业镇。全镇8.3万亩土地当中,有8万亩发展起了瓜菜生产,年产各种瓜菜5亿公斤,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几年来,该镇推广瓜菜生产的无公害栽培,建起了瓜菜无公害检测中心,瓜菜品质大为提高。相继引进推广生物有机肥等新技术60余项、引进国内外瓜菜新品种近百个,良种率达到了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谭坊”牌西瓜被评为中国名牌,该镇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瓜菜基地。

谭坊镇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镇,工业门类齐全,有农产品加工、塑料、彩印、冶炼、化工、食品加工、机械等门类,其中已建成美国国峰食品(潍坊)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年加工出口各类蔬菜2万多吨,产品大多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山

东省重要的出口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2006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8亿元,财政总收入50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东坝街道位于青州市东部城区,西临昭德街道,东隔弥河与黄楼镇相望,南接弥河镇,北至胶济铁路与王母宫街道毗邻,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辖36个行政村,8114户,人口3.2万人。2005年9月16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东坝镇改设东坝街道。

东坝街道紧邻老城区,区位优势明显。胶济铁路、胶王公路、羊临公路等越境交通线路横穿境内。东方路、新东环路、范公亭东路、尧王山东路等城区主干道路,全部延伸至东坝境内,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鲁星铁路货运专线、富茂燃气、东坝供热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落户并投入使用,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东坝街道设现有初级中学2处,小学8处,教师300余名,在校学生3200余人,广播站、敬老院、卫生院各一处,村卫生室24处。 民营经济是东坝街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目前民营企业发展到4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家,过5000万元的8家,有40家企业成为青州市限额以上企业,8家企业获得外贸自营出口权,逐步形成了钢铁、化工、制革、包装、机械五大支柱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8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0多户。民营经济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2亿元,初步奠定了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格局。2005年,全街道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7亿元,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37.8%;完成财政总收入4280万元,增长66.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62万元,同比增长48.7%,实现了民营经济、城市建设的新突破。

王府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中心,是青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2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9万人。

三产商贸业是该街道的主导经济。财政收入的55%来自三产商贸业,三产从业人员1.2万人。辖区内东方商贸城、乐园建筑陶瓷市场、青州文化市场等专

业市场辐射省内外,青州城区的主要综合商场商业大厦、人民商场、青州商城、大利群购物中心等均在该街道辖区。王府游乐园是该街道投资建设的游乐项目,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玩。

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建有将军工业园、北联工业园、王府私营工业园、乐园工业园等工业发展载体,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坦博尔服饰、力王科技、西安机械、恒润啤酒、恒利印染等重点项目,目前都已投产达效,坦博尔2005年实现税收300多万元。2005年全办事处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有10家,纳税30万元以上的企业28家,集体和私营企业总数300多家。该街道北关社区是全市经济发展带头村(社区),连续多年保持全市前三名,有北联化工、天虹彩印、晨鸣淀粉等十多家企业。

2005年,全办事处实现GDP11.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 5128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96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4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688元,比2004年增长10%。

益都街道位于城区北部,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50990人,其中满族2600余人,回族300余人,下辖18个社区居委会。汽车站、火车站均设于辖区内,胶济铁路、309国道纵贯东西,青垦铁路、羊临公路、益羊铁路横跨南北,距济青高速公路出入口仅10公里,距青岛石臼港20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20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1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通信、电力、学校、医院、宾馆、仓储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展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益都街道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居民投资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街村企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已形成了电子、食品、包装、化工、服装、建材、医药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现已有尧王集团、保足鞋业、钰铧集团、永发集团、海盛电子、双喜家俱、神星农药、捷远电气、宏迪车业等29家年规模企业。山东省唯一的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发展迅速,汽车农机配件批发市场、摩托车

市场规模宏大。城市建设、社区服务、精神文明、党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在青州市名列前茅。

2005年全街道共完成销售总收入76亿元,实现利税3.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和3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76.6万元,同口径比去年增长41.8 %。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城市建设先进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民营经济20强乡镇”等称号;2005年10月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街道”,是全国县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街道。

昭德街道办事处位于青州市城区东南部,面积12.5平方公里,辖25个社区,5164户,人口5.3万,耕地面积1348亩。

昭德服务业及第三产业发达。以南山大酒店和百大绿洲生态园为龙头的餐饮业繁荣。辖区内专业市场集中。有闻名省内外的山东摩托车市场、山东瓜市副食品批发市场、山东海天水产干货综合批发市场、青州服装鞋帽批发市场等10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12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超市——中百佳乐家,是山东省较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200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69亿元,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7.1亿元。

昭德工业经济发展较快。有山东中原机械有限公司、青州祥利化工有限公司、

青州立信化纤有限公司、青州正泰食品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370处,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31家。2005年,完成企业总产值59.1亿元,工业增加值70672万元。

昭德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曾为全省和潍坊市社区建设会议提供了现场,受到国家民政部、省、潍坊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好评。社区党建工作经验被列入《中共山东年鉴》。“支部+小组,平安落实处”的平安创建做法,受到省委副书记高新亭等领导的肯定。昭德文化底蕴丰厚,昭德阁遗址、真教寺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是安居乐业的宝地。

2006年预计经济总收入54.5亿元,财政收入573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82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王母宫街道位于青州市城区北部,是青州经济开发区驻地。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3.9万,下辖42个行政村。2005年8月撤镇设街道。2005年,全街道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3元。

王母宫街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济青高速、309国道横贯东西,东红高速、青垦路纵跨南北,胶济铁路、益羊铁路穿境而过,东距青岛市200公里,西距济南市130公里。自从开发区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九纵八横”的道路网络,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配套设施齐全,实现了“七通一平”,发展潜力更加巨大,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为进区项目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工业发展驶上快车道。该街道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招商引资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配合市委工业项目进区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优势,狠抓招商引资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有110多家企业进区落户,总投资达到50多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有11家,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30家。金龙布业、振华化工、昌时车业、宏业沥青、银通制罐等骨干企业已发展为全街道工业的支柱,形成了以机械、化工、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格局。

农业“三化”进程明显加快。菜葫芦种植为一大特色,享有中国菜葫芦之乡的美誉。目前形成了以优质小麦基地、菜葫芦基地、大樱桃基地为主的三大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科技示范园4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3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现代化格局基本形成。服务业发展迅速,餐饮、物流、仓储等渐成规模。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老干部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党建等各项工作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前列。老干部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教育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先后有数百家单位前来参观学习。源头培养工程、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已成为全市党建工作的新亮点。

云门山街道位于青州市区南部,总面积37.1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9万人。其中,民族村9个,回族群众2800人,占街道人口总数的14.7%。境内有摩崖巨“寿”而驰名中外的云门山和国家大型企业山东工程机械厂,是著名的云驼风景区。

工业生产势头迅猛。已初步形成了集机械加工、食品化工、建筑、工艺品加工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12家。

农业产业化布局合理。形成了集林果种植、畜牧养殖、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年牛羊存栏量达1.2万头。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

的优势,按照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市三个战略重点之一的要求,依托辖区内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区位优势,房地产开发、餐饮服务业发展迅速。 境内交通便利,通讯畅通,电话程控化,电视闭路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云门山街道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省村民自治先进乡镇”,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乡镇、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全街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事业进步。

弥河镇地处山东半岛,北靠青州古城,南接临朐县城,因东临弥河而得名。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5.5万人。一线(羊临铁路线)三路(东红路、羊临路、博临路)纵贯南北,横穿东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弥河、石河为镇内两大主要河流。

该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素有“生态之乡、区位重镇”之美誉。

工业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闫刘、官庄、大关营、前营、石家五大工业园区,机械加工、铸造、造纸、纸业、食品加工、饮料、

化工等行业门类齐全,良好的投资环境正等待各位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 品牌农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东部瓜菜,西部林果、黄烟,中部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的生产格局,主要农产品有弥河银瓜、双

孢菇、油桃、柿饼等。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镇区建设新颖,功能齐全,花鲜草绿,一座集邮电、通讯、供水供电、光缆电视、文教卫生于一体的具有

现代化载体的小城镇已经形成。

生态旅游正在兴起,境内环境优美,处处青山绿水,遍地鸟语花香,圣水峪、白鹭洲、黄山湖不仅风光旖旎,而且景色各异,

是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

2005年,弥河镇实现财政总收入101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80万元。 王坟镇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辖101个行政村,5.1万人,总面积2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万亩,是青州市面积最大的乡镇。

农业。主要发挥当地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形成果品、黄烟、畜牧、蚕茧、木本花卉、中药材和旱作 蔬菜七个支柱产业。尤其盛产山楂、柿子、梨枣、凯特杏等果品,先后建成梨枣基地8000亩,青州敞口山楂基地1万亩,小萼柿子基地4万亩,凯特杏基地

5000亩,常年果品产量1800万公斤。

工业。重点围绕丰富的果品资源优势,建起了山楂食品、果品饮料、果蔬原浆、生物化工四个系列五十余类产品的工业体系。其中已建起山楂加工企业350余家,形成专业村32个,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山楂系列制品5.7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山楂果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华山楂果品加工第一镇”。

该镇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仰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该镇境内,另有逄山风景区、八喜谷生态农业园、明衡恭王墓、黄巢洞和黑虎山水库、钓鱼台水库等景点。

该镇山区小流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曾多次为全省及潍坊市农业基本建设会议提供现场。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4.2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亿元,财政总收入63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7

篇三: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几点思考11

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滕州市规划局 刘玉洋

全域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依托,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支撑,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滕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制约瓶颈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并作粗浅探讨,以供参考。

一、对推进全域城镇化的认识

全域城镇化不是将一个地区都变成城市,也不是农村人口全部向中心城区集中而孤立地发展城市,而是指一个城市为适应区域融合发展的需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在市域范围内进行整体布局、整体规划,定位发展目标,打破行政区划,划分区域功能,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城乡对接、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新的形势下,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战略目标。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城镇化规划草案,为重点支持县镇级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要求;枣庄市提出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动“三化统筹发展”的思路。滕州作为山东省重点培育的10个县级大城市之一、枣庄市副中心城市、枣庄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重点开发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提出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新型城镇化

在滕州的具体实践,对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先进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纵观全国,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青州、昆明、成都三个城市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与借鉴。其中:

青州市坚持“大区域定位”战略,从全国、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考虑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山东省“三位一体”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了构建“一城五区”城市发展基本框架,即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东部东方花都生态城、西部经济发展区、南部文化产业园区、北部高端产业发展区、西南部生态旅游片区为支撑,以产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为基础,以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为依托,以便捷通达的道路体系为连接,建立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无障碍流动机制。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党委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参与;在发展理念上,以生态、文化、高端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实现区域居民生活质量均等化;在发展途径上,以城市建设为龙头,提升小城镇上档升级,以迁村并点建设新型社区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昆明市坚持“全域昆明”理念,确立了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即以工业化的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以城市化的先进文明熏陶和改变农村,以市场化的先进模式转变农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规划和建设,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一体化”进程中,形成了“一引领、一改革、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四大

保障”的城镇化“昆明模式”,具体就是坚持规划引领,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并将宅基地、承包地及农村集体资产三项物权,分别置换成城镇产权住房、社会保障和股权;同时,在撤乡并镇、迁村并点、城中村改造、新城镇建设等过程中,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产业园区和商贸服务区“三区”联动,建立了城乡居民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4大保障体系。

成都市在“全域城都”的前提下,从五个方面推进全域城镇化。一是科学搞好规划编制。将规划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做好了全局性、方向性的战略规划,局部专项的体系规划以及微观具体的规划,形成了全域城镇化规划体系。二是定位城市发展战略。在深化、调整和完善总体战略基础上,将城市定位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城乡规划建设,城乡国土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交通、产业等专项规划。三是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土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有效解决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促进了农民进城定居。同时,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多元化增收。四是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五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领域,特别注重对城乡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的前期投入,着力改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聚集人气,培育市场,吸引资本,积蓄发展动力。

三、我市全域城镇化规划现状

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以及我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要求,滕州市在坚持“三化统筹”的前提下,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首先,开展了《滕州市全域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6月份完成规划方案,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全域统筹、区域协调”的目标要求,努力构建“四位一体、一主四副”的新型城镇体系。其中,“四位一体”是指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副中心城区为带动,以小城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结构;“一主”即主城区,就是在原来城区四个街道的基础上,将东沙河、南沙河、洪绪、姜屯、龙阳5个镇纳入中心城区发展,并根据功能分区和地形地貌特点,规划形成5个街道,集中力量对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到2016年实现城市发展框架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四副”就是按照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镇域人口和土地资源整合,规划建设了四个副中心城市,推动重点镇向副中心城市转变。在西部,以滨湖、大坞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城;在西南部,以西岗、级索为核心,实行强强联合,规划建设经济活力城;在南部,以张汪、官桥、柴胡店为核心,规划建设文化与经济融合城;在东北部,以东郭为核心,规划建设商贸流通城。同时,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差异化发展为导向,打破行政界线,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以“三大板块、六大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三大板块”即南部历史文化和生态旅

游板块、中部都市产业发展板块、北部旅游及生态农业板块;“六大基地”即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滕南产业基地(高科技煤化工)、滕西产业基地(精细化工-新能源)、高铁新区高端服务业基地、城区区域综合服务基地、滨湖旅游度假基地。

其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打通主干路,活化微循环,实现城镇交通无缝衔接,委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完成了《城市综合交通组织规划》修编,形成了“三环、十三射、多连接线”的对外交通系统,预留了“两横一纵”轨道交通线路,构建了中心城区“六横七纵”的交通性主干路和“四横三纵”的生活性主干路以及“十七横十八纵”的次干路。同时,按照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规划,启动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在镇规划方面,认真做好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试点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岗镇完成了总体规划,并荣获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总体规划一等奖;滨湖镇完成了总体规划;南沙河镇总体规划正在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调整;级索、木石、东沙河、鲍沟镇已开展规划修编。

但是,尽管我市全域城镇化规划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难题。例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尚不完善,村镇规划编制环节相对薄弱,村镇规划编制投入还需加大投入力度;城镇化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政策支撑不够;城市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城乡二元体制还客观存在;城市空间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还需要较好地破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市要进一步解放思

篇四:青州市十二五规划刚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坚时期,也是谋求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青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20元,重新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制造业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服务业提升步伐加快。五大特色旅游片区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日臻完善,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8%。

(三)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构建

起“两城四区”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积极开展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人事、教育、医药卫生、文化、金融保险等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企事业单位改制步伐。积极推动扩权强镇改革。统一市直、镇(街道)工资标准。顺利完成镇、街道合并撤改工作。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直接融资实现新突破,成功发行6亿元治污减排企业债券,中文集团成功上市。外经外贸健康发展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对韩雇佣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

(五)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耕地占补保持平衡,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数字化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铺开。深入开展平安青州建设,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妇女儿童、外事侨务、老龄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将为我市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内发展环境看,我国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

台阶的重要机遇,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从省内环境看,我省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特别是大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从我市情况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卡特彼勒山工等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竞争力突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已形成比较优势,经济开发区、緇山经济发展区等重点园区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这些都为我市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国际资源和市场竞争还将加剧,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二是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价格上升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将给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带来压力。三是随着城乡和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及深层次改革的推进,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民生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还很艰巨。四是我市的发展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层次不够高、科技创新相对不足、对外开放度不够高、高层次人才较少等问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牢牢把握“旅游立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突出“工业发展”重点,打响“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统筹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五项工作,强化“科学投入、软环境建设、党的建设”三项措施,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指导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生优先。

三、任务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对“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规划如下: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1:42 (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4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二)城乡协调发展。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构建“两城

四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三)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主要河流水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四)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5%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五)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建设全面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区域与城乡发展

根据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积极抢抓“三区”建设发展机遇,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要求,构建“两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城镇建设与管理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古城区。坚持保护与提升相结合,突出古青特色,严格控制规划,做好古城古街的保护修复工作。加大绿化力度,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老城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综合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文

篇五:青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 133次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2日在青州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青州市市长韩幸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政府工作的简要回顾

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潍坊市委、市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21.7亿元,年均增长22.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57亿元,年均增长18.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年均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亿元,年均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70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4平方米和4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和农村居民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41辆和20辆。重新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73位。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1:58.3:30.7优化为9.1:55.4:35.5。工业经济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全面确立,市级三大园区设施日趋完善,规模快速膨胀,镇街道工业园达到18处。实施工业投资项目1255项,完成工业投资499.1亿元,年均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9%、16.7%和14.2%。创出4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建成6处市级有机农业示范园和15处镇级示范区,有机品牌总数达到10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95家,流转土地面积26.5万亩,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花卉产业规模档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日益繁荣,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7年的2.1倍。商贸流通体系日臻完善,各类市场达到216处,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5%。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1.5%。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6.5平方公里,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扎实推进,东部新城建设速度加快。东夷文化标志园、新火车站、汽车站等公益项目建成开放,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等教育教学设施相继建成,银座佳悦、青都国际等服务设施对外营业。新建住宅小区66个,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088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1.8万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0多万平方米,排水管网130多公里,天然气用户达到7万户。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205个,投放自行车3000辆,投入小公交20辆,开通校车52辆。新增绿化面积96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9.2%和44.7%。新修花都大道、南环路等主次干道20条100多公里,改造提升城区背街小巷61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973公里。扎实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各具特色,城镇化率达到46.2%。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完成13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40家企业股份制改造,中文集团在境外上市,3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金融机构33家。完成镇街道合并撤改,成立人民办事中心,实现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强镇扩权工作快速推进,30个市直部门的119项事权全部下放。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科技、人事、教育、文化、医药卫生、财税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316个,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1个,到位潍坊市外资金189亿元。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120家,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外派劳务2400余人次,被评为全国对外劳务合作优秀外派基地。

——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累计实施潍坊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8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开,13.4万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成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农合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创建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下,被评为全国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建成18个城市网格化社区和62个农村社区,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33.6%,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0个,新增耕地面积3400多亩。深入开展矿产资源综合整治,整理废弃矿坑6700多亩,治理已毁山体10.5万亩。完成2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有线电视数字整转,继续保持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成功创建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第五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深入开展平安青州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圆满完成2011年承诺为群众办好的12件实事。妇女儿童、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民兵预备役、慈善、残疾人、气象、地震、民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绩。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强化作风整顿,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强化督查考核,干部队伍服务意识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流程,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坚持依法治市,强化普法教育,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的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100多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坚持从严治政,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州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经济更加繁荣,城市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切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得益于驻青单位、驻青部队及武警官兵的无私奉献,得益于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青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自我扩张的速度不快,对经济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外向度有待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我们抢抓机遇,加速青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11153”工作部署,奋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0%和15%以上;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6%以上;二氧化硫、COD达标排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2%。经过五年的奋斗:

——工业经济实现全面突破。经济开发区面积扩展到70平方公里,建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峱山经济发展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建成新型生态、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卡特彼勒工业区快速发展,建成工程机械产业聚集区。镇街道工业园各具特色,建成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加快企业规模扩张,新上一批对结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形成三个500亿级、三个200亿级、五个100亿级、七个50亿级的产业集群。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0家,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全面提高。不断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成镇村道路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镇街驻地承载力和集聚功能,建成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打造花卉高新产业区,构建完善的花卉产业发展体系。建成市级有机农业示范园12处以上,有机品牌达到150个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达到3万亩,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完成全部宜林荒山造林绿化,生态文明乡村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两城四区”空间布局更加完善。积极推进古城保护修复建设,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部新城建设高起点稳步推进,打造成基础设施完善、时代气息浓郁、生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提升东部花卉旅游区、北部高新产业区,发展西部工业项目区、南部生态文化区。城市规划区内产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背街小巷整洁畅通,交通功能明显提升,绿量显著增加,建成宜居宜业的文明城市。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达。完成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片区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特色旅游板块,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商贸流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构建物流产业隆起带,成为全国物流网重要节点。健全完善金融组织、市场、监管、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达到65家以上。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体系健全,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年均增长16%。

——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成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50处民营科研机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壮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市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东方花都、文化青州”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共享发展成果。

三、2012年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第一年,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于鼓舞全市人民斗志,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紧紧围绕“11153”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突出工业重点、提升工作标准、转变干部作风”三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五个提升、三个转变”,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奋力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步伐。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40亿元,增长1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GDP能耗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减少5%,COD排放量下降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加快工业发展。坚持“全党抓工业、重点建园区、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三全力一放手”原则,抓投入、上项目,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是实现园区建设的突破。经济开发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科技竞争力,在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上再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发展成省级高科技示范园区;峱山经济发展区,加大矿山整平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服务区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新引进过亿元项目13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2个;卡特彼勒工业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在谈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提升园区规模和档次水平;镇街道工业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尽快壮大规模实力。充分挖掘土地资源,保障企业项目用地需求。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蓝色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构建蓝色经济产业体系。 二是实现大项目的突破。坚持以项目促发展、求突破,深入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年内实施工业项目230个,完成投资150亿元,突出加快江淮汽车扩产、中化弘润DCC、天容食品、多路驰轮胎、英科医疗制品、卡特彼勒推土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增加项目储备。在谈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实施项目带动,每个集群确定3-5家龙头企业,加快培育“3357”产业集群。

三是实现企业扩张的突破。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高端产业引领,做强“五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五大新兴产业”。严格落实鼓励企业扩张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发挥过桥还贷周转资金、贷款贴息资金的扶持作用,全力支持重点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对确定的卷烟厂、尧王集团、龙马重工等19家企业重点扶持,继续筛选成长性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多措并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转调和治理整顿步伐,坚决关停不符合要求的土小企业。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年内组建3家以上行业协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省以上名牌产品2个、驰名和著名商标4件。

(二)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要求,坚持“古、青”特色,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抓好河滨南路片区改造提升、古城南门片区起步区建设,深入推进古城保护修复。加快建设东部综合商务中心、世纪泰华城,稳步推进新城建设。尽快完成弥河、南阳河下游综合整治。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建瓜市桥,开工建设益王府路跨铁路立交桥,建成益王府南路,打通冠街,疏通加密城区路网。理顺供热、燃气管理体制,提高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加快雨污分流工程步伐,加大地下空间利用和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网格化社区组织服务机构,扎实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理顺物业管理体制,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提升居民小区管理水平。持续增加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深入开展交通秩序整治,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完善市政设施管护机制,加强城区建筑垃圾统管统运,提高环卫保洁标准,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提升城市形象。

(三)实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着眼于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启动修编《青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整合旅游资源。推行连片开发,加快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弥河生态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因地制宜发展镇街特色旅游,加快旅游与会展、体育等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推介力度,打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力争游客人数、门票收入、旅游总收入均增长30%以上。

二是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提升“一带十大集群”,加快中瑞钢铁物流、泓德现代物流、中晨物流、恒润物流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重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上档升级。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完善城市社区商业设施。加快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建好管活154处农村集贸市场,实现城乡流通协调发展。

三是努力扩大对外经贸。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帮扶力度,继续抓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鼓励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外向度。实现外商直接投资32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管理,实现外派劳务900人以上。

(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水平的提升。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农村建设与投入力度,构建完善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农田除涝面积16万亩,大力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向村内通延伸,新修、维护和改造农村道路200公里,开工建设文登大桥。完成6万户农村居民生活用电改造。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加快中国北方花卉交易中心、台湾花卉创业园、中华盆景园等项目建设,组建花卉研究所,建设花卉学院,创立花卉自主品牌。创新花博会办会思路,提高办会办展水平。规范提升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新增农产品认证品牌10个以上。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增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全面加强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0家,新增流转土地面积1.5万亩。 三是着力抓好镇村建设。完善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综合设施配套,提升镇街驻地整体形象和承载功能。认真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加大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适合农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精品小区。扩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业务范围,建成农村社会管理和为民服务的重要平台。抓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提高村镇绿化美化水平,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步伐。

(五)实现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坚持把文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特色文化、精品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文化自觉自信,凝练提升青州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德孝优良传统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文化投入和“政府买服务”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用市文化中心、新文化馆、新图书馆,加快镇街道文化广场建设,抓好“五大文化工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十大品牌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编制《青州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推进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强市的转变,促进文化经济互动。规范提升古玩、字画、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鼓励发展动漫、创意、中介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点文化园区、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大力开发推介地方特色文化产品。

(六)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对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特困家庭、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搞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创建。加强劳动执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二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争创省人居环境奖。深入开展全民绿化,突出抓好城区、平原林网、村镇、荒山、道路绿化和育苗基地建设,持续增加绿量。强化环境保护,全力抓好污染物总量减排,加快镇、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及环保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重点河流水质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