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蚂蚁为什么打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17:33 体裁作文
蚂蚁为什么打架体裁作文

篇一:我发现了蚂蚁打架的秘密

我发现了蚂蚁打架的秘密

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有两群蚂蚁正在打架, 它们成群的咬杀在一起,战争十分激烈。我想,蚂蚁为什么会打架呢?为了解除心中的疑问,我飞快地跑回家中。

我三步并做两步跑到电脑前,开始查找资料。原来,不同窝的蚂蚁到了一起,它们的触角一碰,就立刻咬杀起来;相反,把同窝蚂蚁放在一起,它们相遇以后,不但不打不咬,还能互相喂食。这是因为不同窝的蚂蚁,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这种“窝味”又与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另外的蚂蚁不是自己家里的成员,就咬杀斗争起来,慢慢地形成“大战”。有趣的是,把正在咬杀斗争的蚂蚁,用水洗掉身上的“窝味”,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相遇后,就安然无事地各自走开。如果在一只蚂蚁身上洒些香料,它就不能回窝,同窝的蚂蚁将误认它是敌害而被驱赶出来。

以后,我要多多观察,了解一些有趣的知识,让我的头脑变的更加丰富!

篇二:我发现了蚂蚁会打架

我发现了蚂蚁会打架?

???????一天中午,我到小区花园玩,发现了两队蚂蚁从不同方向爬来。我就趴到地上仔细观察它们。?

???????两队蚂蚁都朝着同一块面包屑前进。到了面包屑前,它们停顿了一下,我还以为它们要打招呼呢。谁知道,它们接下来的行动让我目瞪口呆??两队蚂蚁忽然冲到一起打起来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蚂蚁打架呢。几分钟过去了,它们还是打得难分难解。我都有些不忍心了。我把那块面包屑撕成两份,分别放到它们来时的方向。又过了一会儿,它们大概发现要抢夺的东西不见了,就?停战?了。又寻找了一会儿,它们各自发现了那两块面包屑,就兴高采烈地各自扛着食物走啦!?

??原来,在蚂蚁的世界也存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情啊。为了食物,蚂蚁也会打架。?

篇三:打群架的小蚂蚁

打群架的小蚂蚁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信步来到花园里,发现大树下的草丛中,有一只黑蚂蚁正在四处寻找食物。我赶紧抓了一只青虫来,放在黑蚂蚁的前面。黑蚂蚁看到这美味大餐,围着它转了两圈,回头就走。我想:它一定是回去叫援兵了吧。黑蚂蚁刚走了几步,一只黄蚂蚁又爬了过来,它也看到了这美味大餐,高兴极了,上下打量了一番,回头就直往树上爬。这下一定有好戏看了!我心里十分高兴。

过了一会儿,黑蚂蚁带着它的队伍来了,一大队人马来到青虫身边,有的咬它的头,有的衔着它的尾部,有的爬上它的背上,此时,青虫已变了黑虫了,慢慢地往黑蚂蚁家的方向移动了。正当黑蚂蚁们一个个齐心协力到往回搬运青虫时,黄蚂蚁的队伍也来了。两支队伍混作一团,它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一边要向上拖,一边要往回拉。它们打起来了,把那青虫丢在一边,两支队伍打得个难分难解。这时,黄蚂蚁来了一支后援部队,它们把青虫抬着就往树上去了。这场争夺战最终以黄蚂蚁胜利而结束了。

黑蚂蚁们望着到口的食物被抢走,在原地绕了几圈,都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篇四:蚂蚁为什么不会被摔死

蚂蚁为什么不会被摔死

六年级陈歆雨

一天,我从电视上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蚂蚁不会被摔死。我不信。想知道究竟为什么?

我要通过实验来找到答案。我先捉了一只蚂蚁,把手高高举起,然后手一松,蚂蚁掉了下来。我蹲下仔细看了看被摔后的蚂蚁什么样子,它在地上翻了一个身准备爬走。我想也许自己的手松得太低,它才侥幸活着。我又捉住它,站到高高的凳子上,准备继续摔下蚂蚁。妈妈看见了问:“你在干什么?”我一本正经地说“:我在做实验。蚂蚁为什么摔不死?”妈妈被我的话逗乐了,她笑着说:“傻女儿,不要做实验了,妈妈告诉你蚂蚁是摔不死的,即使你站在几十米高的地方,扔下它,它也不会死的。因为蚂蚁没有骨头。”我半信半疑,继续做自己的实验,我又搬来桌子,桌子上架上凳子够高的了。我小心翼翼站上去,又高高举起手来,手一松,我立即从高处下来观察结果。这只蚂蚁,真的没有死!妈妈走过来说:“蚂蚁的腿像降落伞一样,腿是关键。”奇怪,真是奇怪!

我跑进自己房间打开电脑,查了查有关蚂蚁为什么不会被摔死的资料。资料显示: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阻力的大小与物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关。越小的物体其表面积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相平衡,从而不致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微小的物体可以在空气中以很小的速度下落,所以蚂蚁落地时速度很小,不致于摔死。

哦!这下我完全明白了。我拿出一颗糖果,特意奖励这只被我做实验的蚂蚁。没想到它只是用触角碰碰就爬走了。我满脸疑惑,自言自语:“不吃我的糖果,还生我的气呢?”妈妈再一次被我的话逗乐了,她从厨房里走出来对我说:“不是蚂蚁不吃糖果,而是它去叫同伴了来一起享用,这叫一传十,十传百??”

不一会儿,竟然浩浩荡荡来了一群蚂蚁,它们围着糖果打转转,此时此刻,我也分不清哪一只蚂蚁是刚才被我实验过了。

花儿为什么会变色

六年级王雯

我是一个爱观察,爱实验的女孩。最近我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儿放在蓝墨水瓶里会变成蓝色。

一天,我突然发现桌上的蓝墨水里的白菊花变成了蓝色的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想起前一天傍晚刮起了大风,只听见“啪”一声。我闻声跑到阳台上,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妈妈辛辛苦苦培养的一盆白色菊花竟然摔得粉身碎骨了。“啊!”我惊得瞪大双眼看着被摔碎的花盆和洒落一地的白菊花。妈妈连忙从屋里跑出来,一看也大吃一惊。然后沮丧地说“只能换个花盆了。”说完就无可奈何地进屋了。我打扫阳台时,把折下的白菊花随手插在了蓝墨水瓶里??

“这蓝色的菊花一定是昨天我随手插的那支!”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情不自禁地叫道。我兴奋地把妈妈叫来。妈妈看见瓶子里蓝色的菊花,先是一惊,然后问我怎么回事。我就把前天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她恍然大悟。

可花儿为什么会变色呢?我决定做个实验,寻找答案。我忍痛割爱地在阳台上又折了一支白菊花。我用刀片把花从花蕊边一分为二,一半放在红墨水瓶里;另一半放在蓝墨水瓶里。我静静地等待奇迹的出现。只见白菊花慢慢变色了,起先是靠茎的花瓣在变色,渐渐地全部变色了,最后,就再也看不见它的原色了。实验让我看清楚了花茎吸着颜色带动着花瓣变色的。我又翻开《十万个为什么》 查阅到:花放在有颜色的水里会沿着花茎慢慢染色,茎吸色,输送给花蕊??实验和资料显示证明我寻找到了答案。

我像一个智者一样,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连连夸我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蜘蛛为什么不结网

六年级贾欣然

谁都知道凡是蜘蛛都会结网,它们以此为谋生技巧。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蜘蛛另一条谋生之道。

那是在放学的路上,我看见一只蚂蚁正在吃蚂蚁的卵。咦?奇怪了,蚂蚁怎么会吃自己的卵呢?我蹲下仔细观察,这原来不是一只真正的蚂蚁,而是一只长得与蚂蚁十分相似的蜘蛛。我更奇怪了,蚂蚁卵是蚂蚁的宝贝,怎么会被蜘蛛轻而易举偷吃了呢?我越想心中的疑团越大。于是,我决定探个究竟。

第二天放学后,我在原来的地方又见到了蜘蛛,它仍旧像昨天一样津津有味地吃着蚂蚁卵。我不清楚吃蚂蚁卵的蜘蛛是不是同一只蜘蛛,还是另一只?我在那里等着另一只的出现,可是天色已黑我还是没有等到。我打算明天继续。

第三天放学后,我故意慢步那只蜘蛛出没的地方。我并没有看见它,但我有了新的发现——草丛中一群蚂蚁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它们发现了敌人,因而忙着搬家呢。

我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回到家,立刻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搜索起来。噢,我顿时明天了蜘蛛为什么要吃蚂蚁卵了。这种外形酷似蚂蚁的蜘蛛,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外表混入蚁巢。蚂蚁们一般很难发现身边的“同伴”就是吃自己孩子的凶手。蚂蚁们虽然视自己的卵为心肝宝贝,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卵无缘无故不见了,也只能干着急。因为,此时的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了。

资料上显示,这种蜘蛛的个头比一般蚂蚁大些,头两侧多一对利齿,也比一般蚂蚁多了几只毛茸茸的小腿。这种蜘蛛体内蚂蚁蛛丝,但它们却凭着自己的相貌为自己开辟了另一条生存之路。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发现,促使我了解到动物间各自的生存之道。

长方形的围巾

六年级李雪飞

现在冬天刚刚到,妈妈就开始围着一条长方形的紫色的长围巾。妈妈爱这条围巾,我更爱这条长方形的围巾。因为它有一个不鲜为人知的故事。

去年冬天,妈妈每天都要骑车送我去上学,而每天早上都帮我全副武装。什么口罩呀,手套呀??统统戴上。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麻烦,就对妈妈说:“这些东西,你自己戴上吧,我不需要。”有的时候,我还会烦燥地把妈妈刚刚给我戴上的口罩解下来,重重地扔在地上。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重新戴上。而她自己呢,什么防冷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冷的天气,难道妈妈一点儿也不冷吗?有一次,我悄悄地用手摸摸妈妈的脖子。“哎呀!妈妈你的脖子怎么那么冰?”我忍不住叫道。妈妈却说:“我不冷。”我暗下决心自己一定得给妈妈买条长围巾。

星期天,就开始准备钱,我将家里的废瓶全部集中起来卖掉,加上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我给妈妈挑选了一条紫色的长方形的围巾。

我把这条围巾放入一个精致的礼品盒里。我恭恭敬敬地交给了妈妈。妈妈看看我,看看我手里的围巾,激动得眼里满是幸福的泪花。妈妈一把将我搂进怀里??

我爱妈妈,我爱长方形的围巾。

篇五:观察蚂蚁片段解析

这是一堂探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课的片断实况,执教者是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徐婉玉老师。

研究蚂蚁打架的小组汇报了他们的研究发现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蚂蚁为什么要打架?

生:我们在实验中看到,它们是为了占领空间。

生:如果空间大,还打吗?

生:不会,我们把它们放在大盒子里,它们就不打了。 生:你们有没有让它们和好?它们有没有自动和好?

生:没有。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在打架?

生:我们发现蚂蚁碰在一起,大蚂蚁在咬小蚂蚁,有时还用脚踢,还用身体去压。

生:打架是否可以数量不相等,要不然不就不公平了吗? 生:我们是用一只大蚂蚁和一只小蚂蚁打的。

生:一方蚂蚁打不过,能否叫其它蚂蚁来帮忙?

生:我们把蚂蚁放在盒子里,它逃不出去。

生:那剩余的蚂蚁会不会自相残杀?

生:我们没有发现。

生:你们怎么知道蚂蚁是不同窝的?

生:我们把在一个洞口抓到的蚂蚁放在一个瓶里,在另一个洞口抓到的蚂蚁放在另一个瓶里。

生:万一用捏伤的蚂蚁去打架,就不公平了。

生:我们用的是新型武器。(另一生赶紧下座位去拿了上来,向大家出示。)就是这个笔盖。我们只要往蚂蚁上一盖,蚂蚁就会往上爬,我们就迅速放到瓶子里。(学生发出恍然大悟的叫声。) 生:你们给胜利的蚂蚁一点奖励没有?

生:给的,是芝麻和糖。

生:他们不打架怎么办?你们抓到的正好是同盟呢?

生:我们就用别的打。

生:如果两群蚂蚁在打。你们怎么知道哪方胜利?

生:剩下活的就是胜利者。

生:那你们怎么知道剩下的是一窝的?

生:我们是用一只大蚂蚁和另一窝的一只小蚂蚁打的。 生:蚂蚁怎样分辨是不是同窝?

生:触角可以分辨,因为它们的气味不同,我们这是从书上看到的。

生:大蚂蚁自相残杀怎么办?

生:我们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只抓到了两只大蚂蚁。 生:我从书上看到蚂蚁是用触角、前颚打架的,你们如果抓蚂蚁的时候弄伤了他们的触角、前颚,怎么办?

生:我们用放大镜先看了之后再让他们打的。

生:双方打架的时候,有没有看见血?

生:看见了。

生:血是什么颜色?你怎么知道那是血?

生:血是红色,和人血差不多的颜色,我们猜想那可能是血。 生:我们的汇报完了。

下面的学生自觉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两年,听过好几节被叫做“探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公开课,尽管这几节课所属的学科不同,有科学,有数学,还有综合实践活动,但成果汇报的过程却大致相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番上台汇报研究的成果,其汇报形式倒是多样,有展示照片、图片的,有播放录像的,甚至还有相声、小品的。看着这些类似综艺节目的成果汇报课,总感有些欠缺:其一,汇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被置于“听众”、“观众”的地位,被动地参与汇报活动;其二,学生被动地演绎教师早已设计好了的活动方案,“台词”、动作、表情、汇报形式都已经过事先指点了;其三,汇报活动成人化,努力迎合听课教师的口味。

同样是成果汇报,徐婉玉老师执教的《蚂蚁》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以往成果汇报不同的是,徐老师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增加了类似于“答记者问”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小组汇报的后续活动。我们认为,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促使更多的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汇报活动之中 通过汇报,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研究加以回顾、梳理和总结。问题在于,大多数的成果汇报,均简单地采用单向汇报的形式——即由一个小组向全班学生汇报其研究成果,大部分学生被置于

了“听众”或“观众”的席位,这种汇报的实质是展示,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入了“答记者问”这一形式,展示变成了交流,“听众”成为了“记者”,课堂上多了质疑与辩论,有了唇枪舌剑与“舌战群儒”的气息。因为不只是“听众”,台下的学生也学会了仔细倾听、积极思维、有所发问。因为要“答记者问”,汇报的学生必须更加注重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例如,“触角可以分辨,因为它们的气味不同,我们这是从书上看到的。”“血是红色,和人血差不多的颜色,我们猜想那可能是血。”在这里,学生正试着用一种较为科学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某些观点和想法。

2.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在这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已有了相当的重视,他们正努力“像科学家一样”展开探究,这从上面学生回答“小记者”的提问中可以“窥见一斑”。例如,“我们在实验中看到,它们是为了占领空间。”“我们把在一个洞口抓到的蚂蚁放在一个瓶里,把在另一个洞口抓到的蚂蚁放在另一个瓶里。”“我们用放大镜先

蚂蚁为什么打架

看了之后再让他们打的。”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实践探究和亲身体验,学生才会“问不倒”。反过来,有了台下学生不停地问,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就会越来越重视。

3.促使自由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

参与者、交流者,而不是支配者、控制者,不是“权威”。教师的意见可能仅仅作为一种意见呈现在课堂上,他是平等交流中的一员。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进行任何一种形式的“发号施令”,甚至,她的发言显得有些“单薄”,仅仅是提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问题。但是,正因为教师的“有所不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才展开得如此充分。

在上面的案例中,因为教师的“有所不为”,学生有了自由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所聊的多是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蚂蚁打架的原因到给胜利的蚂蚁一些奖励;从打架的公平性到捉蚂蚁的方法。虽然,多是一些“小儿科”的话题,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却被充分调动、激发起来了。

值得指出的是,该案例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我想,这“生命”也应该包括蚂蚁。人为地创造一种环境,让蚂蚁间互相争斗、残杀,我个人认为有些不妥,毕竟,他们还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当然,这是题外话,与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