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植物的作文2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30:31 作文素材
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植物的作文200作文素材

篇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及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

【学法指导】

一、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我知道的鲁迅还有:小说集_________,, 。散文集 。散文诗集 。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知识预习

⑴ 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确凿( )菜畦( ) 桑椹( ) ...

油蛉( )斑蝥( ) 缠络( ) ...

攒 ( )珊瑚( )( )豁 ( ) ....

敛 ( )脑髓( ) 陌生( ) ...

人迹罕至( ) 觅食( ) 竹筛( ) ...

秕谷( ) 系( ) 书塾( ) ...

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写了__个部分内容,先写___,后写__ 。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

3、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

4、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复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菜qí( ) 桑shèn( ) 斑máo()

Cuán ()成 脑suǐ ( ) 蝉tuì( ) 倜tǎng()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班蝥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罕见

C. 书塾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

3.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确凿(záo) 斑蝥(máo) 菜畦(qí)

B.皂荚(jiá) 桑葚(sèn)油蛉(líng)

C.珊(shān)瑚秕(bǐ )谷蝉蜕(duì)

D.盔(kuī)甲 骨髓(shuǐ)倜(tì)傥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写了____ 的生活和_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以雪地捕鸟为例,学习怎样用恰当的动词表现一系列动作的活动。

【学法指导】

一、情境引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研读赏析第一部分“百草园”

1、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2、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合作探究】

1.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A、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B、“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C、“也不必说”之后写

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植物的作文200

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D、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2.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

【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菜畦( )桑葚() 斑蝥() ...

秕谷( )人迹罕至() ..

2、第二段可谓形声色味全,春夏秋齐备,请举例说明。

形:

声:

色:

味:

春:

夏:

秋:

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2、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草园的内容,作者用优美的笔触将我们带入儿童乐园——百草园。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是否也像百草园那样有情趣呢?让我们研读一下。

研读与赏析:

一、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启蒙的地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

3.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片断,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

4.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5.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复习检测】

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0、通读全文,好好体会“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探究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请分条列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

【学法指导】

一、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我知道的鲁迅还有:_《狂人日记》_____________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知识预习

⑴ 速读课文,找出以下生词,读后,试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遍。 确凿(záo)菜畦(qí) 桑椹(shèn) ...

油蛉(líng) 斑蝥(máo)缠络(chán) ...

攒 (cuán) 珊瑚(shān hú ) 豁(huō ) ....

敛 (liǎn) 脑髓(suǐ ) 陌生(m?) ...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 ...

秕谷(bǐ) 系(jì) 书塾(shú) ...

三、整体感知,按要求学习。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两_个部分内容,先写__百草园__,后写__三味书屋_。

2、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划上记号。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再读课文,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 有趣 )的百草园

( 枯燥 )的三味书屋

4、默读百草园部分,把这部分分为三层,写出各层的层意:

⑴_____百草园中有趣的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神奇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冬天在雪地捉鸟的快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确záo(凿 )菜qí( 畦 ) 桑shèn(椹) 斑máo( 蝥 )

cuán(攒)成 脑suǐ (髓) 蝉tuì( 蜕 ) 倜tǎng( 傥 )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 班蝥消释 绅士 盔甲

B.渊博 签赏 秕谷罕见

C. 书塾臃肿 觅食 恭敬

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

3.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A.确凿(záo) 斑蝥(máo) 菜畦(qí)

B.皂荚(jiá) 桑葚(sèn)油蛉(líng)

C.珊(shān)瑚秕(bǐ )谷蝉蜕(duì)

D.盔(kuī)甲 骨髓(shuǐ)倜(tì)傥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了__百草园___ 的生活和_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伟大的_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以雪地捕鸟为例,学习怎样用恰当的动词表现一系列动作的活动。

【学法指导】

一、情境引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研读赏析第一部分“百草园”

1、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2、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捕鸟,也变得别有情趣,所以百草园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合作探究】

1.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A、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B、“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课文第二段: 1、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9 这段描写语言生动,作者用(碧绿)(紫红)来描写菜畦和桑葚,用(肥胖)(轻捷)来形容黄蜂和叫天子,这是分别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现了自由快乐的儿童生活乐趣。

10,这段景物描写动物,其中用“伏”写黄蜂的(静)态,用动词“窜”“喷”写(叫天子)(斑蝥)的“(动)态。

【参考答案】

1.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拟人。续写略。

7.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根据文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1) 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景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文段运用了较多的修辞,选你感受深的一种,先摘出例句,指明修辞手法,再说说例句修辞的表达作用。

5.文段中有许多动词用得精练传神,选其中一例作简要赏析。

6.文段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参考答案】

(一)1.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2.(1)找蜈蚣(2)按斑蝥(3)拔河首乌(4)摘覆盆子

3.提示:文段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色彩的调配,高低错落的掩映,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趣味无穷的画面。

4.示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乐趣。

5.如“伏”写出了黄蜂体型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

6.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

(二)1.支 撒 系 牵 拉2.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3.以百草园的无味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4.捕鸟之事一直是“我”的记忆中的乐事,闰土父亲说“我”太“性急”而少得的话给“我”启迪:遇事要沉着镇定,所以难以忘怀(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1、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2、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3、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CD

4、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5、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D2.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3.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4C

5、“我”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

四、课内语段阅读

(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2)相传叫做百草园。(3)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5)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 (方位 ) ,百草园的(名称) ,百草园的 (变迁 ),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 (乐园 ) 。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从第(5)句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

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5.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6·作者写“美女蛇“故事的目的:(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五、课内第七段阅读:

1、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2、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3、“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4、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这段写了三件事: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6这段的中心: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六、课内第九段阅读:

1. 第一段描写,写出了

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1)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

(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 拟人

(3)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4 两个“Ade”作用: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中动植物的依恋之情,同样的告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蟋蟀”和“覆盆子”后面为什么加“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6·这篇散文的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地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 幼稚,欢乐地心情。

7·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体裁(散文),鲁迅,本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篇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及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找出相应的词语天在下面的横线上,说说这段文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颜色:

声音:

形状:

滋味:

(明确: “碧绿”、 “紫红”、 “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

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 “长吟”,蟋蟀的,是

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光滑是触觉。从视觉、

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来描写景物,将画面内容描写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有形有味。)

2、对比下面的改写,体会景物的不同,情感的不同。

不必说杂乱的菜畦,滑腻的石井栏,光秃的皂荚树,虫似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

在树叶里哀号,胖胖的黄蜂粘在菜花上,怯弱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吓到云霄里

去了。油蛉在这里哭泣,蟋蟀们在这里吵闹。 (明确:原文的景物美

丽有致、活泼多姿,情感是喜悦留恋;改写后的景物是荒凉凄寒的,情感是厌恶

哀伤的。)

3、赏析下列加点词句的妙处:

1 不2 必说碧绿的菜畦,3 光滑的石井栏??(“光滑”写出了石井栏的质感,4 石井栏之所以“光滑”,5 是因为它很古旧;

之所以知道它“光滑”,6 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的触摸过它。)

7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8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

了。

( “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胖”,9 又写出了它娇10 憨可爱的形象;“窜”

简洁形象地表现了云雀的“轻捷”等,11 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12 油蛉在这里低唱,13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油蛉

鸣声细弱恰似“低唱”,14 蟋蟀声调铿锵,15 故如“弹琴”;运用拟人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油岭、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16 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的乐趣,

同17 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4、 这段文字都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 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排比手法将各种景象列出来,是内容

更丰富、景象更美丽;用拟人手法将油蛉、蟋蟀写活了,使之有了生命的动感;

用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来比喻覆盆子,将覆盆子美化、理想化了,读着这样的句

子,就让人想吃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二、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

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本句中的“似乎” “确凿”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

用“确凿”是因为“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都记忆犹新,所以用

肯定的语气。)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Ade这一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代表再见呢?

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呢?这个词可以体现什么呢?

“Ade”为德语中的“再见(告别之口号)”。所谓“告别之口号”就是告别时的简单口语呼号,多用于儿语中,表示一种亲暱,随意的语气 ,声音简单,但感情色彩很浓,这是正式的“再见”一词所无法代替的。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特地借用德语儿语“ Ade”,并且反复地使用它,维妙维肖地刻划了少年鲁迅对小动物、对植物们、对有趣的自然界所表现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两个“ Ade”可以说取得了传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