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短篇小说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2:13 小学作文
短篇小说写作技巧小学作文

篇一: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

2014-06-22 22:37:01

“业余作者往往想写大事情,表现严肃的主题。但世上没有大事情,只有大手笔。”在一篇题为《短篇小说的性质》的文章里,乔伊斯?卡洛尔?奥茨说。我最初读到这段话是在好些年前,在一本叫做《短篇小说写作指南》的译著里。这本被收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万有文库”里的小册子,其内容并不像书名这般令人不敢直视,事实上它里面收录的文章都相当朴实,具体,切身,可以从中感知英美大学创意写作课程的精华。自从雷蒙德?卡佛在国内流行之后,公众对类似的创意写作课程也开始抱有越来越多的善意。

这样的创意写作课程几乎都是针对短篇小说而生的。如老舍所言,“短篇小说是后起的文艺,最需要技巧,它差不多是仗着技巧而成为独立的一个体裁”,创意写作课程能够传授的,就是一些基本的、类似书法里“永字八法”那样的写作技巧。

所以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创意写作课程对国内的小说写作者而言全无必要,因为他们最不缺乏的就是聪慧和敏锐的技巧自学能力,尤其在短篇小说领域。哈罗德?布鲁姆曾经将短篇小说分为契诃夫式的和博尔赫斯式的,这两位作家都是文学爱好者所熟悉的,也是很多短篇写作者念叨的偶像,虽然他们实际上交付给我们的作品,更接近于莫泊桑式的和欧?亨利式的,如今,则更多是卡佛式的。奥茨对业余作者

想写大事情和严肃主题的担心,在我们这里似乎都基本被避免了,我们的写作者大多都是从短篇小说起步的,他们天然地懂得把大事情和严肃的主题交给未来要写的长篇小说,而在起步阶段集中精力写有趣精巧充满起承转合的小事情和讨人注目的寓言式主题,用五六千字到两三万字的篇幅,据说这是最适合文学期刊发表的长度。

无论是作者、编辑,还是普通读者,都早已经习惯了这样有的放矢的短篇写作方式和阅读方式。至于契诃夫和博尔赫斯,还是暂且一脚将他们踹到楼上去。

但这两年随着爱丽丝?门罗和莉迪亚?戴维斯的异军突起(更重要的是被主流文学奖项青睐),情况似乎在悄然发生变化。她们澎湃丰盛的存在似乎正在印证奥茨的另一句话,“我相信任何短篇都可以改成长篇,任何长篇也都可以缩成短篇,或一首诗”。于是,在我们这里原本门清的分类写作技巧,忽然显得有点悖时了。“但世上没有大事情,只有大手笔。”要重新理解这一点,可以再参考一下迈克尔?伍德对于科塔萨尔的见解,“科塔萨尔具有两种卓越的天赋,一是除了故事的转折或重要之处而外,他看起来对什么都感兴趣;二是他很民主地照顾到每一个细节,因此看起来没有一样东西仅仅是为了让故事进行下去而存在的……科塔萨尔短篇故事的微妙和力量在于,在看来根本无法避免寓言的地方避免了寓言”。

科塔萨尔为什么要在短篇中避免寓言式的写作呢?这本身也是有关短篇小说可能性的一个寓言。

(《北京青年报》2014.6.20)

篇二:十大小说写作技巧

十大小说写作技巧

核心提示: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 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 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 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 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 ,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 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 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 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 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 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 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 》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 ,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 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 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 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 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 ,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 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 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 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 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 “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 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 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 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 穗 。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 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 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 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 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 这就叫“形散神 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 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 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 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 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 仆 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 。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 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

而马斯顿太太, 就希望弗斯戴克 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 * ,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 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 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 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 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 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 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 ,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 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 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 项 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 隐 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 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 观 。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 现 ,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 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 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 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 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 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 本 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 ,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 刑 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 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 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 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 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 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 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 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 。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 果 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 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 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 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 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 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 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 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 ,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

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 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 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 表 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 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 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 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 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 》中的 “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 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 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 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 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见 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 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 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 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 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 ,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 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 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 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篇三:浅析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浅析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作者:吴光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9期

摘 要: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今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有着“哥特小说女王”之称。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国内外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极少,有的只是节选其中一两篇对其主题进行简单阐释。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出发,探讨欧茨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关键词: 《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 心理现实主义 写作技巧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当今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她多产又多才多艺,至1964年第一本小说发表以来,四十多年间出版作品过百本。她写出了很多极具争议性的、反映当今美国人生存现状的高水准作品,如《他们》(1969)、《奇境》(1971)等,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著作。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欧茨在这16篇短篇小说中,熟练地运用了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和回忆、内心分析等典型的心理现实主义技巧,加上怪诞、象征、梦魇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并融合了哥特式小说神秘、恐怖的艺术色彩,对她笔下人物的心理现实进行了深层的剖析。

究竟什么是“心理现实主义”?所谓心理现实主义,其内涵由“心理”和“现实”两个方面构成。心理化的客观现实和对象化的主观心理两个方面构成彼此不可分割的心理现实主义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指通过人物的心理观照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心理内容的描写必须和客观现实相融合。

一般来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和主观的心灵世界的有机结合。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摈弃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格局,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上来。但有关心理的描写并非天马行空毫无意义的,它并不脱离外在现实。二是心理描写手段和技巧的多样性。内心独白、意识流、联想和回忆、内心分析等,都是经典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技巧。三是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内视角。所谓的内视角,就是让作品中的人物充当叙事者,通过这个人物的感知和意识观察和体验外界事物,所有的事件、人物行动都呈现在叙述者的个人意识中,然后泄露给读者。本文就从心理描写的写作技巧入手,解析《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

一、内心独白

心理描写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在传统小说中,作者往往以全视角和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独白不同,它是一种更直接的心理描写方式。既没有作者的介入,又无假设的听众,而是通过展示人物内心的想法、印象、回忆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达到揭露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目的。因为作家退居幕后,不留斧痕地如实地记录下人物内心世界中闪现出的琢磨不定的心思,所以内心独白往往不严格遵循语法规范,或缺乏清晰的逻辑。

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里有一篇名叫《掩饰》的短篇,整篇都是一个无名女人接近疯狂的自白:

“因为从你的眼睛像烛炬一样照到我身上的那一刻起,我爱你就胜过你爱我。因为这是耻辱。爱你,却知道你不够爱我。

因为我的孩子一生下来,我的身体就有了残疾,总是疼痛不止。

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他的错,哪怕我容不下他。因为你不希望把他生出来”。——(欧茨1994:118)

从上面的摘录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年轻的单身妈妈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其是说给旁人听,更像是在自言自语,语言跳跃性大、断断续续。欧茨利用内心独白的手法,试图给读者真实展现出人类意识的最原始状态——跳跃的、间断的、时间和空间任意转换,使她的心理描写更为逼真可信。随着无名女人叙述的深入,她的故事也逐渐清晰:生下儿子后被孩子的生父无情地抛弃,与亲人朋友也渐渐疏离。身心长期饱受折磨,她终于走向崩溃的边缘。在故事的结局,无名女人向读者叙述了她亲手掐死儿子并扔进沸水的过程。

“因为第一阵剧痛后,就不痛了。

因为这里面有怜悯。

因为上帝的怜悯是给他的,不是给我的。

因为最终没有人阻止我们。

因为最终没有人拯救我们。

......

因为我爱他。因为爱对人的伤害如此之大。

因为我想把这些事情告诉你。就是这样告诉你。”—(欧茨1994:122)

欧茨运用内心独白展现笔下人物在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下的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这篇文章是无名女人在谋杀了自己的孩子后的内心独白,从一些明显的拼写和语法错误可以看出她的精神已经完全崩溃,她那疯狂的、绝望的叙述虽然给人感觉杂乱无序、跳跃难懂,但是考虑到人物身处的特定环境,欧茨对人物的心理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从字里行间,读者可以体会到无名女人的绝望和无助,她的所想所感、她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实以至读者会试着理解她、同情她。读者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独白中了解到了无名女人的悲剧一生。在这篇小说里,欧茨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绝望无助的社会牺牲品,也证明了内心独白在推进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意识流

心理现实主义喜欢使用意识流技巧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不同,心理现实主义把人物的心理内容视作现实生活真实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意识层面的活动过程,目的在于展示现实世界的环境与人,所以意识流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是作为心理描写的手段和技巧被运用的。

欧茨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多次用到意识流的写作技巧。短篇小说《玩偶》讲述了女主人公弗洛伦斯和一个玩偶屋的神秘故事。弗洛伦斯四岁的时候曾收到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玩偶屋。长大后,弗洛伦斯成为一个文科学院的校长,一个优雅成熟的女性。在公众场合,她是一个受欢迎的、有魅力的职业女性,“像个敏锐精确的钟表机械”。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她时刻被一种“莫名其妙的、突如其来的、非同寻常的恐惧”的情绪所影响,夜里根本无法入睡。一次她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参加学术会议,意外地看到一所和她的玩偶屋一模一样的房子。她站在房子的外面,犹豫着要不要敲门进去,最后止不住焦虑的心情,落荒而逃。晚上躺在床上,思想一直活动到深夜,停不下来:

“荧光指针指着10:35。其实算不得晚,可以穿好衣服,回到那幢屋子去摁门铃。当然如果楼下还亮着灯,显然还有人没有就寝,她才摁......或许一位老先生独自一人住在里面,一位认识她祖父的人......

她该顺从这阵冲动,迅速穿好衣裳回到那幢房子去吗?

如果这样做,后果将会......

如果不这样做......”—(欧茨1994:26)

最后她终于抵挡不住好奇心,回到了那所房子。一个中年男子接待了她,刚开始男子还十分礼貌,后来态度突然转变,对她破口大骂甚至还动手打她。事后,她强迫自己忘记昨晚的遭遇,只是做了一个噩梦。第二天她做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发言,被掌声所包围。“处在这样的环境,收到在场人们的支持,犹如掌声的浪潮把你托起,你忘了年龄,忘了孤独——那束缚你灵魂的桎梏”。

欧茨认为作家和作品是分开的,通常情况下,作家有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通过作品展示给读者的,称为“私下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公众的自我”。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作家由“私下的自我”到“公众的自我”的转化过程。在《玩偶》这个短篇小说中,作者生动地刻画了美国职业女性的生存现状。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女性要取得成功,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她们把自己分离成“公众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导致人性的扭曲。以主人公弗洛伦斯为例,她在外人眼中是完美无瑕的,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作者通过使用意识流的手法,让读者窥探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职业女性的“公众自我”形象早已不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孤独的、焦虑的、紧张的“私下的自我”。“公众的自我”和“私下的自我”随着不同场合不停地转换,读者可以感受到人性是多重的、复杂的、琢磨不透的。

三、联想和回忆

联想和回忆作为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在表现人物心理内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使人物产生自由联想,唤起回忆。在短篇小说《宾果老板》中就大量运用了联想和回忆的写作技巧。主人公露丝是个39岁的老处女,在圈子里还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她每周四晚都会到宾果厅里来,希望能结识男人以摆脱老处女的尴尬身份。小说中当宾果游戏开始时,宾果板上的数字勾起了她的回忆,回忆是从她39岁生日开始的,也就是两个月前,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周四都要出门寻找“艳遇”,以摆脱老处女的尴尬身份。她想起了她大学时的朋友,“她是唯一个通过信件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人——也是唯一哪怕一两年收不到一封回信也要把信一封一封高高兴兴地写下去的人”(欧茨1994:41)。从第一段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她没有朋友,而可悲的是她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二个回忆是她的一个周四夜晚,她去到了一个单身吧,却发现“没有一个是二十五岁以上的,没有一个穿得跟她一样”,于是她退了出去,去了市中心的图书馆。第三个回忆是也是在周四,她来到了市内最好的酒店,等待着好事降临,最后却和老同学和她的丈夫共进晚餐。一个又一个周四晚过去了,可最终什么也没发生。直到被宾果店老板骗回家后,以为自己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最终却被羞辱后赶出门去。

欧茨在这篇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可怜的老处女噩梦般的遭遇,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主人公的联想和回忆,展(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示了人物生平、经历、事件和心理内容。逻辑合乎情理,给人一种有据可依、有情可依的印象。露丝在宾果店里无意识地回忆过去,使读者可以透过知识女性的外表看到她真实的内心世界。虽然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对爱情的渴望已经发展成绝望:既没有朋友,又没有社交生活,和男人相处完全没有经验,甚至不惜牺牲尊严来换取哪怕一点点的爱。欧茨本人曾在高级教育机构任职,可以接触到很多这样的女性。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欧茨成功地刻画了当代美国知识女性精神空虚和心理扭曲的心理现实。

欧茨在作品中通过运用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美国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女性的生存困境等,都是极具有令人深思的哲理性与批判性的,人性的阴暗面和复杂性在她的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参考文献:

[1]蒋慰慧.欧美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及其技巧.小说艺术谈,2005.(1)76-80.

[2]李伟.“哥特小说女王”笔下的当代众生相.外国文学,2009.(1)94-97.

[3]刘飞兵,杨华.欧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1-124).

[4]乔伊斯·卡洛尔·欧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