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艺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9:37:36 英语作文
篇一: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上
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忿不容,沈江而死,亦贬 狂猖景行之士。”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 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土;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
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像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一 独立不迁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橘颂》前半赞颂橘树的美好品质,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半借橘树寄托自己的人格,又说:“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立不迁”是贯穿全诗的主题思想。它包涵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屈原一生的所作所为,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注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 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土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屈原的行为,的确无愧于他早年在《橘颂》里对自己的期许。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橘颂》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正如洪兴祖所说:“凡与世迁徙者,皆有求也。吾之志举世莫得而倾之者, 无求于彼故也。”(《楚辞补注》)《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取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其?”他答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
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楚狂接舆一类的人。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为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像他在别的诗里一再表示的: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涉江》)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于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在《离骚》里,他特别标出自己的嘉名“正则”;他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里,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抽思》里,他说“何灵魂之信直 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在《怀沙》里,他又说“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这些诗句都表明,屈原的独立是要立得正、立得直。因此他很赞赏的“嫁直”,《离骚》说:
般婢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卷而好修兮,纷独有此持
节?①
这是女要劝告屈原的话,女要把综当作一个正直无私而惨遭杀害
的典型,来比喻屈原,劝告屈原不要走他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
屈原是把腔引为同调的。《九章·惜诵》也讲到腔:
晋申生之孝子兮,父信谗而不好。行婢直而不稼兮,绍功用而不就。
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屈原对腔的妹直显然是同情和赞赏的。在
《天问》里,屈原很为的抱不平:
鸦龟曳衔,综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 施严
眩受吗龟的启发筑堤治水已有成绩,本应让他按照原来的意图以
达到成功,为什么天帝却要加刑于他?屈原对天帝发出质问,对综
加以颂扬,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屈原对于眩的认识,不同于后家的正统观念。在儒家的典籍
中,鲸一直是反面人物。《尚书·舜典》和《孟子·万章上》都把他和
共工、骚兜、三苗合称为“四罪”。共工等三人被流放,谁的被逐于羽山,大概他是罪大恶极了。那么,眩到底犯了什么天条呢?《山海
经·海内经》说:
洪水滔天,鼓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钦于羽
郊。
《国语·晋语》也说:
昔者般违帝命,通之子羽山。化为黄熊,以八千羽渊。
原来他的罪过就是违背天帝的命令,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
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从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表示的同情与赞扬中,可以看出屈原自己
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综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
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二上7来京
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
性主义者,许多既成的事实,老辈留下的传统,都要经过他自己的
理性加以思考,然后决定取舍扬弃。大胆怀疑,大胆探索,追求真
理,热爱真理,是屈原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天问》一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
治等许多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关于“天
问”二字,历来解释不同。王逸认为“天问”就是“问天”,屈原借着问
天“以谍愤港,舒泻愁思。”洪兴祖说:“天固不可问,聊以寄吾之意
耳。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
也,知我者其天平?此《天问》所为作也。”他们都以为《天问》像《离
骚》一样,是寄托忧愤之作。这种解释固然符合屈原作品总的思想
感情,但并不完全切合《天问》的实际内容。《天问》所提的问题其实包括两类:一类是知识性的,如“何所冬暖,何所复寒?”“一蛇吞象,
厥大如何?”另一类是政治性的,如“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
橘,谗馆是眼?”那些知识性的问题是很难同屈原的愤想愁思联系
起来的。再从屈原发问的方式来看,也有两种不同的问法。一种属
于不明而问,如“增城九重,其高几里?”“东流不溢,孰知其故?”目
的在于弄清答案。另一种属于不解而问,如“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明明有现成的答案,屈原对它提出怀疑和质
问。那些纯属不明而问的问题,也很难说有什么谍愤的意义。王逸
和洪兴祖说《天问》整首诗是谍债寄意之作,未免失之笼统了。王夫
之《楚辞通释》的解释比较通达:
原以造化变迁、人事得失,莫非天理之昭著;故举天之不测不爽者,
以问增不畏明之庸主具臣,是为天问,而非问天。??抑非徒谍愤舒愁已
也。
王夫之认为天问是关于天的问题;天指天理而言,大自然的变化和
人事的得失统统属于天理的范围。这是很可取的。在我看来,《天
问》是屈原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宇宙和社会的规律,所留下的一
份记录。按照汉朝人的解释,“天”本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说文》:
“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关于“一”,《说文》曰:“惟初太极,道
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屈原《天问》的“天”字也含有最高、
最初、最大的意思。《天问》就是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
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林庚先生说:《天问》问的是“开天辟地大
自然的历史”和“上古各民族的兴亡史”。③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
理解,我们才能懂得屈原写作《天问》的真正用心,并从中看出屈原
博大深途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卜居》是不是屈原的作品还有争论。我个人相信王逸的话,是
“屈原之所作也”。退一步说,《卜居》即使不是屈原所作,那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这在研究屈原
上,不失为很可宝贵的资料。”“
《卜居》也是一篇问题诗。“卜居”二字的意思是通过占卜来决
定自己的去从,如蒋群《山带阁注楚辞》所说:“居,调所以自处之
方。”它以第三者的口吻,写屈原被流放以后心情十分烦乱,不知今
后应当怎样为人处世,于是求太卜郑詹尹为他占卜:“余有所疑,愿
因先生决之。”屈原遂即围绕“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这个中心,提了
一大堆问题:
吾宁捆捆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
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输生乎?
?? 宁昂昂若干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克,与波上下输以全吾躯乎? 宁与驻验亢轭乎?将随驾马之迹乎?宁与黄鹤比翼乎?将与鸡骛争食乎?
此教育孰的?何去何从?
屈原是不是真的不知所从,要靠郑詹尹的占卜得到答案呢?不然。
从屈原提问的口吻中,从一正一反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
爱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走哪一条路,他是十分明确的。所
以这是明知故问,是对为善而凶、为恶而吉的世道的抗议。未竟说:
“屈原哀们当世之人习安邪佞、违背正直,故阳为不知二者之是非
可否,而将假蓄龟以决之,遂为此词,发其取舍之端,以警世俗。””
王夫之说:“托为问之蓄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旅己志。””蒋级说:
“其谓不知所从,愤激之词也。””他们都说到了屈原的心里。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整首诗就是一个大问号。它是围绕着楚
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好像一首
乐曲中的两个主旋律,这两个问题反复出现,不断地寻求着合理的
答案。
《离骚》在开始之后不久就指出了楚国前途的危险:“惟夫党人
之份乐兮,路幽味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希 望楚王离开那幽昧险隘的小路,跟随他走上国治民强的大道。但是
楚王不能体察他的忠诚,反而听信谗言将他疏远了。接下去他用大
段文字陈述自己的忠诚,表达自己的债旗和优痛。他曾想放弃政治
斗争,但又不能忘怀于国家的前途。女婴劝他与世人同流合污,他
更无法接受。于是“济沉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他向帝舜陈
述了自己对夏商周三代兴亡规律的认识,并从中找到了楚国的出
路: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就重华陈词是全诗的枢纽。此前是往事的痛苦回忆,是激越的内心
独白,感情好像一团乱丝一样纠结在一起。此后,对于历史经验和
政治现状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决心以他所得到的“中正”再作一
次努力,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被一种新的希望鼓舞着,充满信心
地开始了漫长的求索。诗歌从此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显得明快
而辉煌:
饮余马于咸地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
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但是无论在天上或是地下,他的求索都没有结果,他的理想仍然得
不到实现的机会。于是他请来灵氛和巫咸为他占卜,并接受了他们
的建议,决心离开楚国到别处去实现“美政”。他又兴致勃勃地出发
了,一直向西飞去,忽然在晨略中看到故乡,就连他的仆从和马也
因眷恋故乡而感到悲伤,不肯再走了:
涉隆皇之赫戏兮,忽临脱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给局顾而不行。
他自己更是宁可死去,也不肯离开放国了。
屈原并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地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发现了真理,看到了光明,但是既得
不到君主的信任,也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
的光明,都不能用来近江自己的祖国,而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
七下去。虽然如此,屈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以及体现在这种精
神之中的人格美,仍然是十分可贵的。
sff修为常
不论是“独立不迁”还是“上下求索”,都贯穿着一种执着的态
度。这种执着,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于美的温求。屈原把自己的政
治思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君王称为“美人”,把理想中的贤才
称为“众芳”,就连他笔下的水神山流也无不体现着一个“美”字。
这种对于美的追求,用屈原自己的话说,就是: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以离骚》)
好修,一方面是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美好的
人格。就美好的人格而言,既包括内质的纯正,又包括外表的芬芳。
所以《离骚》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五
兮,纫秋兰以为佩。”修能,就是修态,是内美的外观。内美与修态相
统一,乃是屈原追求的目标。
屈原多次写到自己的服饰,他采来各种香花芳草,做成衣裳和
佩饰,象征在自己身上培植各种美好的品德。《离骚》说:
事根木以结莅兮,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意兮,索胡绳之纲缅。 制安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香知其亦已矣,苟余清其信芳。 《涉江》也说: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扶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里。这些香花芳草、高冠长铁,都象征着屈原人格的完美与崇高。
屈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为了修养自己的人格,他经常展开
内心的斗争。女婴的责备,灵氛和巫威的劝告,都曾引起他思想上
的矛盾与斗争。《离骚})说:
余虽好修持以帆羁兮,春朝摔而夕替。既替余以范镇兮,又申之以揽
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知道“好修”如同自己加给自己的钒羁,又招来了嫉妒与诽谤,但
宁死也不肯改变。
好修以为常的屈原不能容忍丑恶与庸俗,他是一个无情的揭
发者与批判者,对腐朽势力的贪婪、嫉妒、偷乐、老弱、鄙固、追曲、
周容,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他说兰豆和基意的蜕变,就是不好
修的缘故:“兰芝变而不芳兮座息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离骚》)在临死前
所写的《怀沙》里,他还直言不讳地斥责那帮腐朽势力说: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波兮,鸡骛翔舞。??邑犬之群
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屈原在那帮丑类中间,卓然独立,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与纯洁,是无
论如何也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的。
篇二:屈原、李白诗歌抒情艺术异同论
屈原、李白诗歌抒情艺术异同论
周小龙
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又颇有不同。在抒情的途径和方式上,屈作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李诗倾向于不可遏止的爆发。在处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屈原多半面对理想化的事物,李白重在理想化地面对事物屈原,李白,抒情,异同屈原、李白诗歌抒情艺术异同论周小龙摘要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但二者又颇有不同。在抒情的途径和方式上,屈作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李诗倾向于不可遏止的爆发。在处理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屈原多半面对理想化的事物,李白重在理想化地面对事物。关键词屈原李白抒情异同一抒情,是诗歌的精髓。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早已言明:“五情发而为辞章。”屈原和李白的诗歌是他们情感的艺术载体,有极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他们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最具共同性的就是个性极其鲜明。
尽管古代诗人中有个性者并不鲜见,但屈、李二人以各自的卓异成就独步于中国言情诗坛,前创后继,并为高峰,这是其他诗人难与比肩的。较之《诗经》简短、叠咏的抒情语言,屈原的作品(以下简称屈作)不仅抒情性大大加强,而且在构思创作时,能够突破一时一地即兴式的抒写,而具有更大的时空跨度和更完备的情感系统,更为自由开放地表现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与喜怒哀乐。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第一次在诗歌中显现出个性化的抒情和自我的主体意识。自楚辞延至唐诗,这种个性化的抒情和鲜明的自我性到李白手中发挥得相当充分。这是文学史上继承和发展的显例。
但另一方面,由于屈原、李白所处的时代社会和个人境况等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抒情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又存在着千差万别。整体上比较,屈作的抒情主要是蕴藉深细的倾诉式,李诗则多呈现出不可遏止的爆发式。这里所谓倾诉和爆发,指的是不同的抒情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倾诉的特征主要是尽情地表达和诉说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倾诉者内心世界的展示是酣畅淋漓、连续不断的,所吐露的情感往往是缠绵、细腻的。爆发的特点则在于郁积满腔的思想感情的骤然宣泄,它有如火山爆发的喷射,有如狂涛巨浪的咆哮。一旦爆发,就不可遏止地显示出强烈激越的形式。所爆发的感情往往是愤激、亢奋的。比较起来,倾诉可使感情的流露趋于深厚、浓重;爆发更宜于将难以控制的激情一吐为快,干净利落。二者虽形式不同,但都能传达作者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屈子的许多诗章中,我们可以屏息静听到诗人是那样深情地向世人倾吐自己内心深处细腻而深厚的情肠,使人倍觉哀感顽艳。如《离骚》、《抽思》等篇皆有“陈辞”、“陈词”之语,是倾诉式抒情的代表性词语。屈作的倾诉,又突出地表现在总是使用带有他个人情感禀性因素的一些词语。比如:“哀”、“恐”、“伤”、“固”、“犹豫”、“婵媛”、“亻宅亻祭”等等。从一些篇目的题名上也可以体察到这种沉挚深婉的情态,如《惜诵》的“惜”、《抽思》的“抽”、《怀沙》的“怀”、《悲回风》的“悲”等。屈作中的字句,吟诵起来大都厚实、深邃、凝重,恰似一股股缓缓折行奔淌不息的川流,又好象千年古钟发出的一声声深沉的、余音不绝的巨响,无不令人与其共鸣,同其悲悯。特别是在《离骚》和《九章》诸篇中,屈原将自己怨愤之情用类似吞声饮泣的方式倾吐而出,情绪延伸回环,气势跌宕反复,亦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当我们读到李白的诗歌时,感觉就有不同。为了表达激昂充沛的感情,李白主要采用奔放豪爽、跳荡飞动的语言。他有言即说,有情必发,心到诗成,毫不经意,即所谓“爆发”之意。李白的情感系统一经触发,便如洪波涌日、天穹降瀑似地喷薄跃出,一泻千里。这是拼尽全力的呐喊,是用奔腾
的语调和激烈的言辞来震撼读者的心灵。李集中的《将进酒》、《行路难》、《梁园吟》等皆是这方面的典型之作。李诗的爆发着重于力量和气魄,具有雄浑刚健之美。曾巩评李白诗:“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①。从个人身世经历来看,李白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都曾得君王信任,然而又都是仕途坎坷,遭谗被放等。皆可谓逆境造雄才,怨愤出诗人。但比较起来,屈原是怨多于愤,李白是愤多于怨。屈作的怨诉,有时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够酣畅,不够透彻。实际上它不只是哀痛和悲郁,它的愤懑不平往往是含蕴的。高明的读者一定能从字里行间的深处聆听到诗人发自心底的感情潮涌,感受到诗人心理的矛盾冲突,只不过它并不以强烈的形式显露于表层。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次富有鲜明个性的诗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浸透盛唐时代文化精神和理想主义的李太白,生性澹荡,意气高扬。他深谙屈原胸中的一腔怨恨。他既得楚骚的遗韵风采,不乏三楚哲人的悲剧精神,却又并非复制骚人之情性。他结合自己的内在禀赋和生活境况,挥洒出顾忌较少、直言颇多的诗歌语言。为了充分表达炽烈丰富的情感内涵,他常用呼告、惊叹、感奋等手法来完成感情的爆发。如《蜀道难》中的叹词“噫吁口戏”等。又如,同是求贤路大开,表爱国热忱,屈原在帝阍“倚阊阖而望予”后只好“结幽兰而延伫”(《离骚》),怨与恨在“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责难声中一再表露。李白明知“阊阖九门不可通”,却还要“以额叩关”使“阍者怒”(《梁甫吟》)!《唐宋诗醇》评:“此诗(按:指《梁甫吟》)当亦遭谗被放后作,与屈平目卷目卷楚国,同一精诚。”②。再例,同样是对黑暗势力的痛恨不满,屈原是诉语娓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③李白则大声力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④。这里可以看出倾诉与爆发的明显差异。如果打个比方说,屈原的倾诉犹如地底下翻腾运行的岩浆地(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火;那么,这岩浆地火蕴蓄至李白诗歌时,便冲破层层压力,摧毁重重阻力,以无可阻遏之势迅速变为猛烈的火山喷泻。屈原倾诉的幽邃瑰玮和李白爆发的迅猛炽烈,都是抒情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对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诗人个性、抒发作者真挚感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二如果说“倾诉”和“爆发”还只是让我们看到抒情方式的表像特征,那么,在抒情过程中怎样处理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人事景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深层次的艺术问题了。从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世界万事万物对应的关系来看,屈原多半是面对理想化的事物,将原本较为理想的事物更加理想化,与自身的感情规范融为一体。
一般来说,屈原多顺应景物固有的美好特征来抒发真切的情感,对这些景物进行加工改造,尽量使之与自己的内心怀抱相契合。李白主要是理想化地面对事物,无论事物原本是否理想是否美好,他都以自己的情感模式将事物与自我联系起来,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和事物来显示自我意识,发抒自我情性。这又是二人的差异所在。例如,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写了众多的人事景物。这些人事景物大多具备固有的理想特征。其中,高阳苗裔、灵修美人,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初创。只有具备内在人格美的自我,才有可能探索崇高的理想。举凡“江离”、“辟芷”、“木兰”、“秋菊”、“芰荷”、“芙蓉”、“高冠”、“长佩”,都是楚地楚史上的美事美物。屈子在诗中将它们进一步理想化,使它们纯而又纯,美上加美,以表达自己的修洁美德。再有,女女须、宓妃、九疑、昆仑,或女夸容修态,或钟灵毓秀,都是原本令人满意的人和事物。它们对于屈原架构自己的人生道路,特别是表现诗人内心悲剧性的矛盾冲突,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看《九歌》的《湘君》、《湘夫人》中那些奇情异物,那种扑朔迷离的神韵之美,无不是在已有传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因为古老的湘江、洞庭一带流传着帝之二女的动人故事,所以才有湘君和湘夫人在神幻之境的思慕爱恋。其中的“桂舟”、“飞龙”、“芳椒”、“桂栋”等等以及它们的传说原型,都是足以引起美感的客观事物。屈子用它们来夸饰爱情,描摹理想,不啻是锦上添花之举。又如《河伯》中的“登昆仑兮四望”,表现了在祭祀河神时一
种怅惘和思慕之情。《山鬼》中的“薜荔”、“女萝”、“石兰”、“杜衡”,《涉江》中的“长铗”、“切云”、“瑶圃”、“玉英”,也都是屈作中较为独特的人事景物。它们或表现悲欢离合,或透出忧郁悲愤,在客观上产生某种迷离惝恍、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李诗理想化地面对客观事物,也不是偶然的。有唐一代,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较充分的发展,诗歌的抒情艺术也日渐成熟。与屈原时代的荆楚泽国相仿,李诗的抒情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江山之助。公元八世纪的中国名山大川对李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浪迹天下,贪婪地游赏于山水名胜之间,流连忘返。在这期间,他有所感悟,撩拨情思,如孙觌《送删定女至归南安序》所言:“李太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犭穴所家,鱼龙所宫,往往游焉。故其为诗疏宕有奇气。”无论日月山川、花鸟草木原本如何,李白都愿以自己的设想和希望来看待它们,并赋予它们浓烈的感情色彩,使它们罩上神妙奇伟的光圈,于是作者和读者都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开篇便是惊风雨泣鬼神:“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虽然西岳、黄河有壮浪之景,可在许多人(尤其是不作诗的人)看来,也是很平常的,更不用说与人生的喜怒哀乐连结在一起。偏偏在李白的眼中,黄河、太行、青天、明月,忽然能在不经意之间变了模样,变得光耀夺目,变得气象万千,变得有滋有味。这虽不能说是化腐朽为神奇,至少也算点石成金了。再如著名的《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宣泄“我心”的“多烦忧”和人生的不称意,其中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极其普通的流水与个人的忧愤苦闷连在一起,十分生动贴切。
还有,《襄阳歌》表面看似是纵酒放诞、及时行乐,实质上是借醉喻愤,是李白干谒韩朝宗失败、求荐不遂的心境反映。诗中写醉酒之情,用了极形象的比喻:“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酉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糟丘筑台,未必美观,但李诗中的酒与情是不可分割的。这里他以醉汉的姿态充分表达了狂傲不屈的内心世界。他还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一时间,清风、朗月与汉水、美酒,都成了李白心中无尽的宝藏。在《横江词》其一中,李白惊呼“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在《北风行》中,他竟然觉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在《古风》第十六首中,他刻意描绘“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都是以现实景物为基础的大胆想象和夸张。这些景物,本是无情无思,大抵亦为平凡之物。为了需要,李白才将它们的某些特征尽力扩大或缩小,使之服从于总的抒情主旨。当然也不排除原本就有不同程度美感的景物。李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借助艺术想象,侧重从“神似”方面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等进行夸大和强调。这样的夸张,与屈原对于美事美物的夸饰同样是合乎情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事物内在本质的真实,且皆是为了表情达意之需,故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屈、李二人既同又异的思想性格和独特经历,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屈作要用委婉的倾诉面对理想化的事物,以及李诗用猛烈的爆发理想化地面对事物。概括说来,屈原主要是修行自洁,思考探索,顽强斗争;李白更多是傲岸颉颃,讽刺蔑视,揭露抨击。清人薛雪曾云:“拂郁人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悲壮,豪迈人诗必不羁”⑤,话虽有些绝对,但基本道理是不错的。在中国古典诗坛上,屈、李二人都堪称美的使者,都以自己多情的诗笔探寻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尤其是两人都在历经艰难之后仍痴心不改,九死未悔,仍将满腔的热情倾注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之中,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两位诗人的绝唱中可以体会到这种共同的心态,以及含蕴在相同之中的细微差异。屈原《离骚》结句咏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李白《临终歌》(一作《临路歌》,疑“路”为“终”之误)悲呼:“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为美政不屈而死的彭咸和冲天高飞、扶摇直上的大鹏,是两位大诗人心中永存的偶像,是他们从初始到终结都为之付出真情实感的理想所在。尽管彭咸和大鹏都捐躯而亡、中天摧折了,但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永不磨灭。因此两位诗人为之付出的情感是值得珍视的。但是,彭咸和大鹏也有不同之处。屈原心目中的彭咸,不管有多少种推测,总是有一定的人物事件为基础。据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是殷代贤臣,谏君不听,投水而死。而吞吐宇宙、凌云振翅的大鹏,从庄子到李白,则完全是人为的虚构,是诗人灵魂的外化之物。如果说有什么基础,也最多可能是由普通之物引起的相似联想。李白于开元十三年作《大鹏赋》,亦以大鹏自况,皆源于《庄子·逍遥游》的“鲲鹏”。而鲲的原义只是指微不足道的鱼卵。《尔雅·释鱼》:“鲲,鱼子。”郝懿行义疏:“凡鱼之子,总名鲲。”由小小鱼子进为大鱼,再由大鱼复变为鹏,显然是一个不断被理想化的过程。虽是庄子创作在先,但李白的大鹏并非是在庄子美物基础上的再创造物,而是与庄子如出一辙,是理想之心,理想之情并伴有一定程度悲剧意识的产物。这就是原本理想化的事物和被理想化的事物之区别。面对原本较理想的事物,毕竟有一定的限制,故有可能采取“倾诉”的形式。被理想化的事物就不同了,可以大胆设想,尽情夸耀,所以猛然迸出的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
篇三:“屈原杯”诗歌朗诵大赛
“屈原杯”诗歌朗诵大赛 策
划
书
主办:电子信息学院学生会
承办:电子信息学院记者站
2013年11月
一、活动背景
随着金秋艺术节的到来,校园里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词引起了多少学子的共鸣,因此以“楚辞”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大赛应运而生。
二、活动主题
品读楚辞 传承文化
三、活动目的
1、营造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2、提高学子们的人文素养和自我读书意识;
3、为学子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四、活动对象
电信学院全体学生
五、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3年11月9日晚7点
2、活动地点:12教102
六、前期准备
1、准备策划:由王提前写好策划书。
2、宣传准备:
(1)由周杰负责发放宣传单并收集报名表(在电信学院工作群里下载),电子档于2013年11月9日(本周六)上午12点发送到邮箱1406829727@qq.com,纸质档请各班班长汇总后并于2013年11月8日晚7点交到学工办。
(2)由汪负责联系电信院各班班长(请各班班长帮忙在班里宣
传)。
(3)由周负责在电信院工作群里宣传。
(4)由汪负责新风大厅的黑板宣传。
3、教室的借用:
由王负责教室借用
4、物品准备:
由张于11月7日下午准备好场地布置物品,评委所需要的笔、气球、胶带,小刀、信签纸、矿泉水、棒棒糖以及获胜者证书(到学工办老师那盖章)和奖品(笔记本、中性笔)
5、证书的制作:
由王负责联系办公室相关人员,请他们帮忙制作获胜者证书并于11月9日上午完成
6、场地布置:
(1)由宣传部余负责11月9日下午5点场地黑板的布置。
(2)由周杰负责11月9日下午5点场地布置。
7、人员邀请(于11月7日上午完成):
(1)由王联系张并请她作为活动的主持人。
(2)由汪负责联系电信院主席团各成员作为活动的评委。
(3)由陈联系长大话剧团人员并邀请其作为表演嘉宾。
(4)由周联系礼仪和安保。
注*请工作人员穿正装并佩戴好工作证。活动当天记者站成员在5点到达场地,协助人员在6:30到达
七、活动流程
1、晚7点整,请表演嘉宾组表演话剧——《九歌》。
2、开场节目结束后,主持人上台致开场白并简单介绍活动的主题和比赛流程,及本次比赛到场评委。
3、参赛者开始上台朗诵。
4、评委打分。由统分员记录每个评委打的分数并计算平均分。
5、每三人朗诵过后由主持人宣布前三个参赛者的分数,由周杰记录每个参赛者的分数并进行排序。
6、半数参赛者表演完毕后进行活动中场游戏:由主持人提古诗词名或名句让观众猜作者或者补充下句,答对者奖励棒棒糖。
7、全部选手表演完毕后,请评委对某些选手做点评,并对本场比赛进行总结。
8、评委为获奖者颁奖,并请获胜者发表感言
9、赛后小活动:由礼仪人员将事先复印好的屈原诗词提前发给部分观众,并邀请他们共同进行朗诵。
11、主持人致结束语,由安保维持观众离场秩序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精装笔记本一本和现金奖励)
二等奖:2名(普通笔记本一本和现金奖励)
三等奖:3名(中性笔一支和现金奖励)
九、经费预算
说明:以上开支,由负责人到指定地点签字领取,再到指定地点
报账,详情请见附录一
十、工作人员安排表
说明:工作人员安排详情请见附录二
十一、评分细则
说明:评分细则详情请见附录三
十二、报名表
说明:请见附录四
十三、活动后期
1、由记者站成员留下打扫卫生。
2、由汪健负责本场比赛的新闻撰写。
2、回去后负责人写份活动总结(活动后一周之内)。
十四、注意事项
1、对应组别人员须明白各自职责,穿戴整齐,将准备工作做好;
2、各成员须全数到场,进行签到,如有特殊状况须向各部长请假,不得私自离场;
3、现场需把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不得随意走动,保持会场安静。活动过程中若现场出现纪律不好或大声喧哗的情况,安保人员应组织人员立即进行现场秩序的维持;
4、如现场遇到地震或其他突发状况,活动负责人要及时做好整个活动的调度和控制,稳定好现场的秩序。后勤人员不得擅自脱离岗位。发生事故,及时各就各位,负责安全出口的疏散工作,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