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歌四十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32:30 体裁作文
诗歌四十字以上体裁作文

篇一:诗歌专项训练四 答案

诗歌专项训练四答案

1.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2. (1)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3.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4.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5. 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

6.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7.

(1)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8.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9. (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

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10.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1. (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12. (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

13. 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这里就暗喻了行踪漂泊的戍边将士;“鸟路”原指险仄山径,也可比喻归家之路;而一“迷”字,则说明了戍边将士归家之路的遥遥无期(1分);而“白雁哀鸣”既是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1分)

14.

(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2分)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2分)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2分)

15. 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6. 不相同。因为:前“醉”:梅花的娇美姿色使人乐赏,雪缀琼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恋,劝人饮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悦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却是伤心泪,是感伤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伤世事动荡变化、岁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7. (1)流水 白云

(2)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篇二:尔雅中华诗词之美

1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2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 3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B)。

? A、《诗经》

? B、《大学》

? C、《礼记》

? D、《春秋》

4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D)。

? A、国风

? B、雅

? C、正声

? D、颂

5

“诗言志”出自古书(C)。

? A、《诗经·毛诗序》

? B、《诗言志辨》

? C、《尚书》

? D、《论语》 1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2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D)。

? A、Book of Songs

? B、Book of Rites

? C、Book of Documents

? D、Book of Change

3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D)。

?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 C、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 D、来源于现实生活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B)。

? A、雅乐

? B、清乐

? C、宴乐

? D、胡乐 5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1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C)。

?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 C、当时传唱度低

? D、无人刊刻流传 2

《花间集》是当时诗人文士所作配合宴乐而唱的歌词。(√) 3

小词源于当时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D)。 ? A、田园生活

? B、志向、理想

? C、山河美景

? D、美女、爱情 5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B)。 ? A、清乐

? B、雅乐

? C、胡乐

? D、法曲 1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王国维的观点是(D)。 ? A、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 B、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 D、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手把齐纨相诀绝”一句中“齐纨”是指(D)。 ? A、丝绸

? B、手绢

? C、簪子

? D、扇子 3

关于《花间集》,描述不准确的是(C)。 ? A、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词集 ? B、收录了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 ? C、南唐词收录其中

? D、由后蜀人编辑 4

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 5

“花落春犹在”这句话出自俞平伯。(×) 1

“衣锦尚褧”出自古书(D)。

篇三:诗歌专项训练四

专项训练四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2.阅读李商隐的一首诗,回答下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1)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答:

(1)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

(2)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2)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⑵“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1)

答:(2)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荠麦花如雪。

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

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

6.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①——②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

分别是什么?

答:

(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7.赏析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3)三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1)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 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答:

(2)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答:

(3)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答: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 她更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第(1)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答:

(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

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 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 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队氨炭站。そ旒柿鳌?/p>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

(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