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古诗苑漫步中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31:53 初中作文
古诗苑漫步中考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古诗苑漫步》作文指导

《古诗苑漫步》作文指导

题解

1.从小到大,相信你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了,古诗中有春花秋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寄托了无限的文人情思。请你以“古诗中的”为题,或者表达你对某几首诗的体会感受,写一篇作文。

2.要求:要从自己的读诗实践出发,写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受,字数在500字左右。 范文

1.古诗中的月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2.古诗中的思乡佳作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

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著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著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纵观这三首诗,以王维《杂诗》生活情趣最浓,浓浓的乡思中有一种乐观情绪。《微山亭赋韵》写秋意,略显凄凉,然而这两首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花作结,以设问完篇。司马迁曾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处“称物芳”更是为了表现思乡之情的纯洁。最后用设问,更延续了诗的意境神韵于言外,将绝句短小的不足弥补了起来。岑参的《逢入京使》则极写悲戚,以苍凉之泪浇胸中块垒,以平安之语体现思乡之切,一改前两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尽管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却都以思乡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作者们不矫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实意倾心投入的结果

二、古诗苑漫步话题作文

训练题目

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指导

写作训练点:借用文体法

借用文体法,即借用某种体裁形式来表现另外体裁应承担的思想内容,甚至还可借用别学科、别领域的文字形式、事实过程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情感。

常借用的文体一般可分为三种:

文学作品类、应用文体类和特别类。

文学作品类可借助诗歌、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科幻等形式。

应用文体类可借用书信、日记、申请书、辩论稿、合同、说明书、会议纪要、演讲稿、播音稿、启事等形式。特别类可借用理化生学科的相关实验报告、成果报告等形式;借用数学的公式推导、证明或解题过程等形式;借用法律文书,如判决书、申诉状等形式;借用医生的诊断书、就诊报告等形式;借用影视剧本、电视栏目,如访谈录、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相声等形式;借用商业的如策划书、营销方案、招标书、广告等形式;借用网络的种种形式,如个人主页、博客、论坛、QQ聊天等形式。

其他的一些特殊形式,如故事新编、试卷式、通话录音、电话留言、菜肴制作等。 借用文体法,一般具有这样的优点:

一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眼前一亮。

二是省去了一般记叙文中照应、过渡等等的累赘和麻烦,其材料直奔主题,中心更加突出。 在运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借用文体的写法及特点,这是写好这类作文的前提条件。

2、想在考场上熟练应用这类文体,必须先在平时做大量的训练,以便全面把握这种形式,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

3、形式的创新,必须考虑文章的思想内涵,内容要具有广度、深度,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创新,而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精彩构思启示例:

1、访谈王勃 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对王勃进行电话访谈。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新修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2、诗歌求职 诗歌大人在中央电视台打了一则求职广告,招聘单位络驿不绝。

我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用神来之笔为农民朋友勾勒一幅春雨图;我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可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农家丰年曲;我是一位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能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

3、不孕的桃花 借散曲形式展现了果农被欺骗之事,鞭挞了那些利欲熏心而损害人们利益的不法之人,以期能唤醒人们的同情,激起人们的愤慨。

【前奏曲】 彩云天,桃花地。蜜蜂嗡,蝴蝶飞。把山村盖上几床绣花被,把山坡装成几处锦绣堆,把小河变成落英缤纷的桃花水,把姑娘变成簪花满头的桃花妹,把老爷爷乐得年轻三十岁。笑呵呵,全村老幼欢天喜地。

【桃园惊梦】 小山村,转运气,山坡上开桃园,盼到三年结果期。说不尽投资剜却心头肉,说不尽一把汗水一把泪,说不尽跋山涉水学科技,说不尽治虫防旱跑断腿。梦儿里花开了花谢了,缀满枝头果儿肥。梦儿里桃子熟了,果香飘十里。梦儿里签订单,忙送货,梦儿里眼看着腰包鼓胀起。哎呀呀,不料想晴天霹雳,好梦成灰!

1.古诗苑漫步之旅 (冷酷天使)

在古诗苑中游览了一些时日后,让我领略到了诗仙李太白的天马行空的想像,还有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使我体会到了各位大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更在其中亲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纱下的美丽面庞;有观览了四时那无限美好的风光。令我受益匪浅。 ——题记

我来到古诗苑,在这里游历四时,看过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春天;观过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天;赏过那“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天;望过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冬天。

我驰骋于春夏秋冬之时,也曾遇到过全国各地的著名大诗人。他们爱国:杜甫杜子美望着那首都为瓦砾,遍地草木丛生的景像,不禁有感而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很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更思乡。王维独自遥望远方,念着久别的亲人叹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中,更有举世闻名的诗仙李太白。他的诗歌,确如王世贞所说,是“以自然为宗”的。李白的自然诗风是由深秀、明丽、清真、圆转、朴美、新奇等六大美学特点构成。此六大特点皆“以自然为宗”,相互联系,结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自然诗风是多样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灵活性和技巧性的统一。李白自然诗风的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是豪语、快语、醉语、仙语、率语、口语六种。总之,娴熟畅朗,多样灵活的创作技巧和驾轻就熟、水到渠成的语言功力的结合,就是李白不假思议的自然诗风。

说到诗仙,就不得不说起他笔下的明月。李白的一生以他辉煌的诗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他在众多诗篇中所咏诵的明月更是出神入化。竟无一篇诗意相同,更无似曾相识之处,千人一面之感。多姿多彩,绚丽斑斓。形成一个灵动逸趣的世界。

例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2. 执著的等待

邓晓琴

多少个夜里,她渴望走进梦的故乡,因为,她太累了。然而,多少个夜里,她又从梦中醒来,独自体验着夜的凄清。

她叫李清照,自从和丈夫分离后,她常常夜不能寐。这不,今晚,她又从梦中惊醒,是那样地失落,那样地憔悴!起床点起油灯,想驱走内心的黑暗。借着灯光,她仔细打量着房里的每一件器具。忽然,目光又停留在桌上那只很旧的杯子——那只她为丈夫饯行喝酒用的杯子上!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酒杯,两只鸳鸯安详地停留在水面。看着这两只相亲相爱的小鸟,她有些心酸,又有无尽的失落。看着孤单的自己,不觉心里空荡荡的。轻叹一声,拿出那天为丈夫饯行喝剩的半瓶菊花酒,自斟自饮起来,不觉潸然泪水??

喝吧,等吧!也许,天明,他就会回来。她期待着,苦守着。终于盼到一丝光线从窗户跃进小屋。天亮了,她似乎有些高兴,门吱嘎一声打开了。站了许久,她才习惯性地抬起昏沉的头来,大雁又飞回来了,可是,她分明感到云中锦书还未寄到。天空已不再美丽,白云已不再白皙,大雁已不再动人!终于,她发出了一声长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续等待吧!白云戏弄自己不要紧,大雁欺骗自己也算不了什么。

兰舟停泊在岸边,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恬静。告别天空,她轻解绸带,霓裳顺着臂膀缓缓落下,是那么妩媚动人。她知道对丈夫的想念始终笼罩着自己。

唉,划船去散散心吧!也许可以排解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踏上小船。秋风吹来,她打了个寒战。坐在船头,眺望岸边那不知名的花朵,孤零零地在风中摇曳、挣扎,终于花瓣被风无情地扯进水里。被卷进水中,从船下淌过,发出哗哗的响声??看着这一切,她鼻子一酸,不禁发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叹息。

划船吗?不!她不忍心看着花被水卷的影子。去找丈夫吗?不!自己走了,丈夫又到哪里来找自己呢?放弃等待吗?不!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知道,丈夫也在不知名的地方思念着自己呢!所以,她只好选择执著地等待。想着这一切,她不禁道出了内心的情愫:“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她回到岸边,踏进院子,虽然菊花满院,可却无心采摘。举起艰难的步履,无精打采地向自己的小屋走去,继续着无尽地等待、折磨??

[评语]

文章成功地对古诗词进行改写,使文章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对李清照《一剪梅》一词的内容、词人写作时的心情、背景进行想象,感情真挚、合情合理。穿插《一剪梅》的语句,使.

3.春夜洛城闻笛

周燕琼

我,端起酒杯,慢慢地在房门外踱着脚步,一种“举酒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不邀而至。我喝着酒,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笛声。我惊奇、兴奋,更感到无比的高兴。听着悦耳动听的笛声,我的脑海中出现家乡的一切事物。真的,这声音多么像家乡的乐士吹的声音。他的脸,他的手,还有那只漂亮的笛子。他坐在那里,不停地吹着吹着。许多人坐在那里,听着那优美的乐声,人们欢呼雀跃??

我抬头看看天上那轮明月,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情景。于是,放下手上的酒杯,沿着洛阳城去听笛声。我走在路上,听着笛声,我不禁起疑思“着笛声从何而至”?我看着城边那些房屋,城里的那些铺子大都关了门,石街上,很少有人行走,偶尔有一两声鸟叫。这感觉真是冷淡。渐渐地走了一圈,总有笛子的声音。

我不解,疑惑,这声音是从何而至呢?于是我又沿着原路返回,走在街上,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有些冷.我慢慢地倾听着.走了一会儿,笛声突然停了一下,接着又吹了起来,哇!这声音好熟。是《折杨柳曲》?对,就是,我的心更加兴奋。我猛地想起了自己家里门前那棵很大的柳树。当春天一到,柳叶翠绿欲滴,一群群鸟儿栖息在柳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当我离家至京之时,亲人、朋友们来到那棵柳树下送我。我看到他们在哭,我想说什么,可怎么也说不出来。真有“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景??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汪伦,情不自禁地吟着:“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吟着这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孤独,回忆起在家中生活的温暖;想起了仕途生活的艰难,回忆起在家中的那份快感;想起了自己在异地举目无亲的惨境;回忆起家乡人民的热心。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笑容,听到了家乡人民热切的话语,更感受到了家乡人民那一份爱。我继续走着,伴着那优美的笛声,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那一座小屋中。端起那杯酒,猛饮两口,来到桌旁,铺开纸,快速地写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太白题

篇二:新建 中考作文复习指导

如何做好中考作文的复习备考工作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三十二中学王振波

能否写好作文直接决定着中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前期我们的语文老师已经依据各校的备课计划,完成了阶段练习,在即将到来的中考,在众多试卷堆积的现状下,现行的作文我们还能完成多少,,今天我就从五个方面谈谈近期我们作文训练的方法。

一、中考写作要求

无论是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还是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基本一致,即能对阅读内容和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含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够就所给题目或材料写作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或议论文;能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要求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健康;做到语言通顺,简洁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以上分别对写作的目的、文体、立意、内容、语言、结构以及卷面做出了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中考作文评分的主要依据。

二、中考命题趋势

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考命题趋向生活化、个性化。

2.淡化文体。

为了让考生自由地挥洒个性,抒发对生活独特而真切的感受,近几年中考作文对文体一般不作规定。

3.题型开放。

近几年的作文题型较为灵活开放,如近三年中,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而2013年有所变化,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而今后的作文形式,有可能更加开放,例如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结合起来,或者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选择其一来写,或是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由文字变为图画等等,更加灵活的方式。 近期我们的资元评价35套综合题、黑八和两次模考作文部分,情感生活类依然是重点,但更加关注了社会文问题,和成长的中人生价值观和德行教育,可能与席总任职以来关注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中倡导的仁爱有关。所以我们要加以留意。

三、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总体标准大致相同,建议老师们可把评分标准印发下去,学生心中有这把评分的标尺,就真正明确了写作的目标和达标的标准,就可更有针对性的作文复习。在作文的内容、表达和书写三方面努力提高,力争向一类文靠拢。

怎样进行中考作文的复习呢?下面主要从6个方面来谈一谈中考作文复习的方法。

四、中考作文复习的方法

一)整体的阶段划分

1、搜集作文训练题目,根据命题趋势,预测中考信息。 在本学期,我们在训练的资源评价、黑八及模考等试卷中,我梳理了一百多个作文题目,然后以我们六本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界点归类。这里明确下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我们的写作就来源于此。

一、学校生活(成长、友情)类

1《这就是我》 2《成长的烦恼》 3《我也追星》 4《青春随想》 5《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二、家庭生活类:1《我爱我家》 2 《献给母亲的歌》3《让世界充满爱》

三、青春励志类:1《走上辩论台》2《微笑面对生活》 3《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4《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四、自然生命感悟启示:1《感受自然》 2《黄河,母亲河》 3《马的世界》 4《寻觅春天的踪迹》 5《雨的诉说》

五、社会生活类:1、《到民间采风去》2、《背起行囊走四方》 3、《脚踏一方土》4《世界何时铸造为犁》 5《关注我们的社区》

六、文化体验

1《漫游语文世界》 2《戏曲大舞台》 3《莲文化的魅力》 4《古诗苑漫步》

5《好读书,读好书》 6《走进小说世界》 7《乘着音乐的翅膀》 8《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

七、科技生活

1《探索月球奥秘》 2《追寻人类起源》 3《漫话探险》 4《说不尽的桥》 5《科海泛舟》

将作文训练依据这几个板块划分归类,训练就有明确的标准了。

2、文体训练

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这三种应用文体回顾首先以教材的名家名片为引领,然后翻阅近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快速提升学生文体的驾驭,教师点拨提升基本写作技巧。

记叙文,关注记叙的顺序,情节的完整、细节

散文,切忌语言的华美,强调抒情的部分要在景、物、事上,避免华而不实。

议论文,要求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学生驾驭不好容易出现名人事例堆积的现象。文体不清,要素不明。关注论点论据论证。

3、提高复习的效率

1)语言技能训练、佳作欣赏。可以教材中单元为主体,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法,及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八年级教材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琦君的《春酒》,多美的文章呀,因为是讲读课,学生印象还深刻。

2)搜集材料法。这里语文班主任会占些优势,回顾三年来校园的生活、班级的故事、平时日记的素材,做一整体回顾。

3)专题训练

4)提纲训练法,适合来不及细化的作文,可以增加训练的广度。

4、题型的准备:兼顾全面,突出重点。

在做问题性的问题上,教师应将每次失误率的类型进行分析,尤其是在模考中,作文失误的情况以备课组为单位整体分析反馈,让每名老师都明确每次作文事物的情况。引导学生将自己最棘手、写作失误出现率较高的那些提醒,思考清楚他们难在哪里,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不擅长的题型进行攻关。

需要重点练习的题型,要着力练习他们各自的“要害”之处,如:应对全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或话题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要素都要明确其内涵,从而把握题目规定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应对半命题作文,吃透给出的半命题题目的含义,补出合乎语法的短语作为题目。应对材料作文,准确把握材料主旨,以此为写作时的立意和选材的依据。

二、整体细化提升的阶段。紧紧围绕“为什写、写什么、怎么写”为主线训练主要从审题、立意、拟题、材料、结构以及语言6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1.认真审题。

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指出,中

古诗苑漫步中考作文

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总的精神是中考作文试题开放度加大,给考生以更多的选材、立意、选择文体、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不等于写作时不用审题,淡化文体要求,不等于不要文体,自由发挥,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随意编造。

应考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审清题意,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的要求。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照正确的方向展开,有些同学就是由于中考时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相反,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有文章符合题意,一般都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辨别作文命题形式。

辨别作文命题形式就是辨别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如果话题作文是独体词的形式,例如“责任”、“把握”、“幸福”、“感动”等等,就很好把握,但有些话题作文也会给考生提供话题材料,或提示性的语句,就很容易与材料作文混淆起来,因此,审题时首先应辨别清楚作文命题的形式,

考生可从以下两方面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首先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考,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和题材,阐述真情实感;而材料作文正好相反,它要求考生对所给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其次,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学生个性,只要围绕所给话题即可,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而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材料作文一般应写成议论文。

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有一个较简捷的方法,即认真阅读题干,话题作文的题干多有“阅读以上文字,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的提示语,而材料作文的题干通常是,“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②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栏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及一些特殊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看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例如,2004年河北省中考试题的要求是: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还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以上要求可以说是具体的明确的,但在实际考试中仍有考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要求不要对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和改写,而有些考生在考试中就将材料进行了扩写、续写和改写,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2.正确立意。

审题完毕,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正确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指的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对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一是要正确。

中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是思想感情健康,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二是要鲜明。

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糊,模棱两可。

三要力求新颖、深刻。

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求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个性化。

材料作文的立意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求认真读懂材料,在透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总体把握材料的精髓,提出准确的立意,如果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导致作文偏离题意,甚至完全跑题。

那么怎样从材料中确定正确的立意呢?

一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去重点分析,从中挖掘准确的立意。

二是多角度立意。再从中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点去写。

我们以下面的一则材料为例。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一些东西?”出乎意料,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认真阅读以上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中的重点句子,是诺贝尔获得者的那一段话,通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它所说的那些小事,却恰恰都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因此,抓住重点词语,我们就可准确立意为:美德比学识更重要;人应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或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但这则材料不仅只能从这一方面立意,抓住其他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立意。例如,抓住别人提问中的“大学”,和诺贝尔获得者回答中的“幼儿园”这两个词语的对比,可以立意为:良好的品德应从小培养;或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恰当拟题。

有人说,看文先看题,文题善,佳作成一半,可见作文的题目是何等的重要。但有很多同学只看到了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而对作文的标题不够重视。例如,2003年中考作文话题是:“感动”,有很多考生就简单的采用“感动”作为标题,千人一面,如何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还有的虽然拟了题,但过于草率,像“我感动”,“一件感动人心的事”等等,都不够新颖,而有些同学的拟题就很有新意。像“心情无限,感动无限”、“一花一叶的感动”,或是“感动中国”等等,就很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怎样才能恰当而新颖的拟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扩展法(主要适用于话题作文)。

扩展法就是在所给题目或关键词语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使所给话题更加具体,从而降低写作难度。例如,“把握”这一话题,就可以扩展为“把握人生的坐标”,“把握机会”等题目。

②修辞法。

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把你所想讲的意思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方法表现出来。比如,拟人的题目,“蜗牛的梦想”;对比的题目,“付出与回报”,等等。

③想像法。

给你的题目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假如我是七十岁”,“大森林里的聚会”。 ④悬念法。

构筑悬念以吸引读者。比如,“学雷锋过时了吗”“十五岁,你在想什么”,这些题目都可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4.精心构思。

学生在作文构思时,应考虑不同的文体特点,如果想写记叙文、散文或小说,就应回避平淡无奇的方式,力求新颖有个性。例如,可以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的形式,采访形式,节目形式,广告形式,或片断形式,等等。还可以考虑写童话、寓言、科幻等文体,但如果写议论文,要应重在议论结构的安排和论证方法的选择,尤其要尽可能多的联想相关事实论据和名言警句,以备写作时运用。今年中考作文预计仍会沿袭2004年材料作文的形式,而材料作文,一般应写成议论文较为合适,因此,我们主要说说议论文的构思。

议论文的构思可采用五步法。

第一步:立论。

即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在简单引述材料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步:运用论据进行论述。

在上面提出论点后,引用事实或道理论据进行阐述,这一步运用的论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可以是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也可以是一个正面论据和一个反面论据。论据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甚至可以是寓言、传说等等。

第三步:承转。

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第四步:联系实际。

篇三:大连市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2008-2014年

大连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分)

春华秋实 周而复始

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4分)

(1)各具风韵 (2)风餐露宿 (3)美不盛收(4)因地治宜

3.在下面句子中有语病的地方画横线,并写出修改意见。(2分)

李娜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夺冠,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喜悦与自豪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4.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连贯的话。(2分)

呼朋引伴 草长莺飞

回味无穷 抑扬顿挫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等,《羚羊木雕》和《爸爸的花儿落了》都采用了插叙手法。

B.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主要是为了 告诉人们要识破骗子的阴谋诡计。

C.“城春草木深”中的“城”指长安城,“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特指史册。

D.《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出师表》中又为后主刘禅提出了

以“亲贤远小”为核心的三条建议。 。

6.默写填空。(10分).

(1)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吴均《与朱元思书》) (2) ,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

切的怀恋。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论语>十则》中提倡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处世之道是“, 。”

(5)古诗苑漫步,同学们吟诵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吟诵辛弃疾的“ , ”,感受古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一腔热血。 (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句子回答)

7.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1)提示词:《骆驼祥子》 人物经历主题

①三起三落(任举两例):

②主题:

(2)

二、古诗文阅读(l 6分)

(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

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吴广素爱人 .

(2)以激怒其众 .

(3) 从民欲也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 的决心。(1分) (二)

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

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三)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5.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花开半时偏妍》,完成16—19题。(14分)

花开半时偏妍

李光烈

①相对完整而言,“半”无疑是未完成的一种状态,是令人遗憾的一种缺失,然而,“半”又何尝不是一种高妙的境界?

②你一定懂“泰极而否”的道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它的对立

面转化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花儿美艳盛放之时,就是残败零落之日。③花开半时偏妍,人生中,我们要拥有“半”的智慧。

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半”中隐美的道理。爬山的过程最美,半山腰的感觉最好。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一旦爬到了山顶,一切景色尽收眼底时,反而会有一丝失落感隐隐而生。 ⑤“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众所周知,绘画中描摹可观可触的有形之物不是什么难事,要让抽象无形的语言、声响和思维等入画,就不那么容易了。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留白的经典之作。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

动,使“蛙声”这_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形成珠联璧合的完美融合。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运用“半”的智慧,成就艺术留白,使艺术创作达到至高的境界。

⑥“半”,还可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人们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把事情做得太过,留有回旋余地的“半”,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开启了一扇门。“半”,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⑦李密蓭诗云: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⑧愿我们知晓“半”的道理,掌握“半”的艺术,达到“半”的修养,无边受用“半”的恩赐与智慧。

(选文有删改)

16.作者由“花开半时偏妍”,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17.第⑤段是如何阐述“半”的智慧也表现在艺术创作的留白上”的?请简要回 答。(4分)

18.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攀爬中掺进了人们对美景的想象,虚实相生之间,美便无限扩伸与延展。(“虚实....

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撩 ..

拨”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第⑥段中说“不把事情做得太过”,请从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一个事例加以印证。 (正、反面事例均可,30字以内)(4分)

(二)阅读《回家去问妈妈》,完成20-24题。(22分)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