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舟山海岛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5:36 作文素材
舟山海岛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特征浅谈

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特征浅谈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长江口以南,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1390个岛屿和3306座礁石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2.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中。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在此登陆,将水汽带往大陆各地;西伯利亚的东北季风在此入海,带来大陆的风沙、调节海洋的水文;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长江河谷东飘至此,打破了秋冬干旱规律;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在此交汇,带来半个中国的径流和矿物,滋养了全国最大的渔场。海陆的交融,南北的交流,造就了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文化群落。地名作为一个地方最典型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反映,舟山的地名文化也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笔者拟以舟山岛礁地名为重点,兼顾其他类别地名,谈谈舟山群岛地名文化的原生性、民俗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一、海水的阻隔,保存了舟山海岛原生的地名群落

“云海簇拥,渔舟远帆浩瀚;浪山轻托,海天佛国飘渺”。打开舟山群岛地图,929个岛屿地名、918个礁石地名,挟裹着江河的泥沙,夹带着海风的咸腥,透射着渔民的淳朴,与中原的帝王文化,江南的丝竹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舟山海岛地名文化的原生性主要表现在:

(一)、地名命名方式的原始性。

为分析现有的930个舟山岛屿(四面环水,在大潮高潮位以上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地名命名方法,我们将所有岛屿名称录入电脑,按不同的命名方法予以归类分析,由于有的岛名涉及多种命名方式,我们根据其中的不同修饰限定方式,确定每条地名的第一次序命名方法和第二次序命名方法。经过统计,发现舟山岛屿地名的命名方法主要有:形象、关联、景观、位置、颜色、传说、物产、大小和数量等,计857个,占岛屿总数的93.4%。具体如下:

1、形象命名法就是以岛屿的总体或主体的形状出发,以象形的办法命名岛名。以形象作为第一次序命名的有457个,占49.2%,如大、小乌龟岛,香炉花瓶、镬脐礁、金鸡山、馒头山、大鱼山、老鼠山等。其中有涉及动物的:如大鼠山、兔耳岛、虎啸蛇岛、牛山、老鸦嘴岛、羊峙山、田鸡(意为青蛙)头、鸡屁股、丫鹊(意为喜鹊)山、脸豕(意为猪头)礁等;有涉及昆虫的:如蚂蚁岛、蝴蝶岛、蚊虫山、蜘蛛等;有涉及鱼和贝类的:如鲨鱼礁、虎鱼礁、鱼腥脑、镘局岛、田螺礁、蚶山、和尚蟹山等;有以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如鸡笼山、磨盘山、铜钱礁、花鼓山、镬盖档岛、酱油碟、筲箕岛、奔波(意为畚箕)山、料勺山、楝槌(意为捣衣槌)岛、

荤连槌(意为捣衣槌)岛、枕头山、小蓑衣山、绍兴甏山、讨饭提篓等,几乎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以果蔬和食物命名的:如梨子山、枣子心、大糯米团、粽子山、鸭蛋山等;有以人体及器官命名的:如立人山、老人礁、大王脚山、大卵黄等;有以排泄物命名的:如鸡屙礁、里鱼唇礁、外鱼唇礁(原名为里屙虫、外屙虫);有以几何形状命名的:如板方礁、大圆山、对面圆山等等。以形象作为第二次序命名的有6个,如白节长礁、狗颈礁(主要以关联法命名——因位于元山岛狗头颈附近得名)。以上两者合计占岛屿总数的49.8%。

2、关联法主要用在面积较小的岛屿上,主要是联系邻近的岛屿、村落、岬角、海湾名称命名。以关联法作为第一次序命名的有176个,占18.9%,如:砚瓦山因位于笔架山附近而联想命名,小猫山、小团鸡山、小摘箬山、小蚂蚁岛、小葫芦岛、悬鹁鸪头等分别因为邻近大猫岛、团鸡山、摘箬山、蚂蚁岛、葫芦岛、悬鹁鸪山得名。以关联法作为第二次序命名的有14个,如川木桩山,主要因渔民常在此打桩张网得名为南木桩,为避免重名,联系其在川湖列岛内,加“川”字,花烛龙屿、花烛凤屿与鸳鸯礁三岛礁既以形名,又相互关联。以上二者合计占岛屿总数的20.5%。

3、景观命名法就是根据某些岛屿所反映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植被、特殊地貌(如,山洞、天然桥、沙滩、奇岩、怪石)等地理景观命名岛屿的方法。以景观作为第一次序命名的有93个,占10.01%,作为第二次序命名的有9个,两者合计占岛屿总数的10.98%。前者如舟山岛(因舟之所聚命名)、大癞头、小癞头(因植被稀疏命名)、赤膊山(因岩石裸露,没有植被命名)、北白澎(因白浪翻卷,汹涌澎湃得名)、后岭头屿(因岛顶有两块岩石,前者似人,后者似影,故名后影头,谐音歧化为后影头)、洞石山(因岛中有横穿石洞得名)、壁下山(因海岸线陡峭如壁得名)、求子山(因岛上曾建有求子庙得名)。

4、以位置命名就是根据岛屿所处的方位取名,主要按东、西、南、北和上、下方位词命名。以位置作第一次序命名的有东块岛、西块岛、上海山、下海山、半洋礁等37个,占3.98%,以位置作第二次序命名的有东垦山、西垦山、里鸡娘、外鸡娘、里洋鞍、外洋鞍等112个。以上二者合计占16.04%。

5、以颜色命名就是根据某些岛屿具有的独特颜色取名。主要有白礁、黑礁、红山、青屿等26个,占2.80%;以颜色作第二次序命名有乌盆礁、野黄盘岛、黄老虎、戴黄帽等9个。以上二者合计占岛屿3.77%。

6、以传说为第一次序命名的有庙子湖岛、龙洞岛等26个,占2.80%;以传说为第二次序命名的有大王脚山、凤凰山等21个,二者合计占5.06%。以物产为第一

次序命名的有缸爿(方言音,意为海鸥,岛上多海鸥)礁、鳓鱼山(产鳓鱼)、大芦杆(产芦苇)、枸杞岛(产枸杞)等22个,占2.37%。以大小作第一次序命名的有里小山、外小山,南小屿、北小礁等16个,占1.72%。

由此可见,舟山的岛屿名称命名大多以最简单、最直接的直观形象视觉特征取名,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地名命名方法,地名用词大多比较粗俗。

(二)、语源的原生性

1、越语地名遗存现象。史书记载,春秋时期,舟山属越,称甬东,秦代归为会稽郡贸阝县东境地,后又在隋代并入句章县,在唐代和五代曾属鄞州(鄞县)。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桥驿先生考证,这其中的甬、句章、贸阝、鄞等地名都是越语地名(见《〈浙江地名简志〉序》)。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甬东这处舟山最古老的地名现作为舟山岛中的一个行政村保留了下来,至今继续使用。

与此同时,在舟山群岛中,还有一些奇怪的地名现象,现在许多人都从汉语字面上去强解,表现出明显的望文生义痕迹。如岱山县的衢山岛,唐时称为岣山,宋时的日本高僧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为“大均山”,宋、元、明、清地方志称为朐山。地名典籍解释说,“岣山为南岳衡山主峰岣(嵝)山之称,借岣山名岛,意为‘蓬莱’的南岳”。朐山,以“岛状似古代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得名。又称衢山,“该岛四周海洋开阔,可通巨轮,如通衢大道之意”。其实,在民间,地名最重要的流传方式是口口相传,字常有变而音常不变,不论字形如何变化,地名来历只有一个。分析对“岣”的解释,拉名山命名海岛地名,在古代本无先例可循,岣山在蓬莱乡北部,与南岳无任何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同理,对“朐”、“衢”的解释也显然是牵强附会,望文生义的结果。

岱山县的主岛岱山岛,在当地历代方志中多记为岱山,而在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记为袋山。民国《岱山镇志》中说:“视该岛为海上蓬莱境中的岱岳(泰山)”,故名岱山。因为拉到“蓬莱”和“泰山”这两座名山,这个解释已被当地广泛接受,并广为宣传。细究起来,此解释,也有可推敲之处:从渊源来说,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与泰山本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必要用泰山来美化蓬莱;从位置来说,岱山在蓬莱乡中部,与“东岳”在逻辑上缺乏关联;从岛形地貌上来看,岱山最高峰只有海拔257米,山也不雄奇,坡也不陡峻,不说同海拔1545米的泰山比微不足,甚至同海拔540米的舟山群岛最高峰相比,也不到1/2高度。 成寻记载的地名是否有误记的可能,陈桥驿先生说:“作为一个异国人,言语隔阂,这种可能当然是存在的。但核对一下这些古今不同的地名??。为此,我

们就不得不考虑,诸如‘袋山’、‘栏山’以及‘大、小均山’等地名也并非误记,而且各有它们的渊源来历”。

在现行的舟山地名中,有一些以“屿”和“峙”作通名,或在专名中有这两字的地名,在围垦进在大岛的历史岛屿名称中,这两个字也有不少数量,如临城街道的田螺峙、朱家尖镇的金钵屿,六横镇的积峙、东沙镇的泥峙等。对照这些地名的历史记载,过去都作“屿”,作为岛名的通名而存在;调查这些地名的方言发音,“屿”、“峙”都读“qi”。虽然语言学者把舟山方言归为吴语甬江片,但甬江片的舟山、宁波方言与台州片的台州方言、温州片的温州的方言在发音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字字不同音,句句坠雾中,但在“屿”字语音上却是惊人的一致,都读“qi”。作为中国“四大名屿”的温州江心屿,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后人对屿与峙的认识错误,造成了对明代双屿港 地望的不同争议。

义页河,这个唐代就已出现的地名,本是翁山县城的第一选址地,因“土轻”(容易滑坡)而放弃。一千多年来,历代志书,均无来历记载,成为个别有名而又来历不清的地名之一。

陈桥驿先生认为:“所以至今这个地区(浙江)仍然遗留着许多越族地名,成为浙江省地名最为重要的特色”。虽然,我们尚找不到上述地名是越语地名的明确史籍记载,但综合各种迹象,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岣、朐、衢、袋、岱、屿、峙、义页等,有可能是越语地名的语音汉化。

2、地名用词的方言化和自造字、异体字现象。面对数以千计的舟山岛礁地名,许多人会感到很多名字如荞麦格子山、大远松毛、利市礁、缸爿礁、北鼎星、阿马山、连槌山、乌柱、北葡等等,特别古怪,难以理解。其实这些都是按方言音书写地名的结果,上述名称分别对应粽子、雨蓑帽、猪头、海鸥、碇身、海鸥、练槌、衣橱和篰篓等名词。据统计,以方言用词命名的岛屿名称有145个,占岛名总数的15.6%,充分体现了海岛地名语源的原生性。

语源的原生性也体现在一些海岛特有的自造字、异体字上,如泛使用的“碶”字。干石览镇的“石览”字,椗次的“椗”字,义页河的“义页”字等都海边特有的自造字。其中,干石览镇的“石览”字,以海边有天然的可系缆石柱得名,因是石质的,遂用石字傍自造一个“石览”字。

(三)、通名使用的原生性和无通名现象

1、通名使用的原生性主要体现在以山、屿、礁和石寺磥作岛礁的通名。从舟山现行地名来看,岛屿的通名有岛、山、峙、屿、礁,礁的通名有礁(暗礁)、沙(暗

篇二:浙江舟山海岛名录

浙江舟山海岛名录 www.cseac.com

长峙岛

长峙岛 曾是定海区长峙乡政府驻地。位于定海城区东南7.3公里处,与舟山岛岸距350米,南与岙山岸距600米。陆域面积6.3平方公里,最高点为岛西扇子岗, 海拔104.7米,海岸线长13.82公里,岛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部有一山,形狭长,与舟山岛一水之隔,形成对峙,称长峙山,长峙也因此得名。

据史为记载,长峙岛有人居住历史约有300余年,长峙岛原属盘峙乡,由长峙、盘峙、大猫3个自然区域组成。

1954年3月盘峙乡划分为长峙、岙、盘峙、大猫4个乡,1956年长峙、岙2个乡合并,建立长峙乡,后改长峙公社,1984年6月复建为长峙乡。 长峙乡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2001年7月长峙乡撤销,并入临城街道。全岛有行政村6个, 2000年有居民1348户,4419人。

大鱼山

大鱼山为火山列岛主岛,曾是岱山县渔山乡政府驻地。东距高亭镇24公里。陆域面积

6.25平方公里,最高点大岗山海拔152.6米,海岸线长26.34公里,岸线曲折,沿岸多小型湾岙与岬角。大鱼山形状狭长,南北走向,形似鱼,故名。

大鱼山在清代和民国期间属定海县。1949年,为洲县鱼龙乡。1950年解放,属定海县岱山区;1953年11月岛设渔山区,辖宫山、大西两个乡,属 岱山县;1956年5月,为渔山乡;1958年10月为东沙公社渔山管理区,属舟山县;1960年6月,属岱山公社;1961年10月建立渔山公社; 1962年6月,复属岱山县;1984年改建为渔山乡,2001年7月并入高亭镇。岛上有行政村4个。2000年有居民1035户,2921人。

大猫岛

大猫岛曾是定海区大猫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定海城区西南9.8公里处,西南与宁波市北仑区的大榭岛相距3.85公里。陆域面积6.18平方公里,最高点乌石岩海拔33米,海岸线长14.45公里。

岛呈南北走向,长3.85公里,宽1.5公里,因形似卧猫,故名大猫。民间传说:古代有一神人,想把舟山岛拉向大陆,被人识破未成,为防“舟”远漂,在旁抛下两门锚,一为“大锚”,一为“小锚”。

“锚”“猫”同音,大猫山及附近小猫山由此得名。另外,大猫山南端山嘴为猫嘴,在山嘴外布有急流漩涡,渔船经此,常发生翻船事故,被人联想为猫想吃鱼。海岸线曲折,岬湾相间。荞头、梨头、花生是大猫特产。

大猫岛民国时期属盘峙乡。1954年3月建立大猫乡,2001年撤乡,并入环南街道。全

岛有行政村3个,2000年末,有居民603户,1754人,居民一部迁定海域区。

枸杞岛

枸杞岛为嵊泗县枸杞乡政府驻地。位于马鞍列岛南部,东与嵊山岛相望,岸距约6500米,陆域面积5.92平方公里,岛屿呈北东--南西走向,形如“丁” 字,近似铁锚。海岸线曲折,总长22.51公里。岛屿以低丘陵为主,平地较少,岙多且散。最高点小西天海拔199.3米。

枸杞岛海域是嵊山渔场的一部分,水深质清,潮流畅通,鱼、虾、蟹类资源丰富,种类在200余种。岛周围浅海养殖条件优越,已养殖品种有贻贝、紫菜、扇贝、鲍鱼等。乌贼、海蜒、贻贝、紫菜为该岛传统特产,尤以海蜒、贻贝最负盛名。

旅游资源有自然及人文景点9处。岛东南五里有一块高9米、宽7.3米的巨石,上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字约2平方米,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 春都督侯继高来岛督汛时所刻,为县、市重点保护文物。三大王、田岙两处沙滩,环境优美、碧水金沙白浪,色彩绚丽,可辟为海滨浴场。岛上石景也颇奇美动人, 有蛟龙出水、虎石、南部绝壁等。

据光绪《定海厅志》载,枸杞岛元时即为蓬莱乡六十九岙之一,岛名“干斜”,后因岛上部分谷地盛产药材枸杞,故名。1934年建乡。1950年7月7日解放,同年11月建枸杞乡人民政府。全岛共8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3004户,9067人。

岙山

岙山隶属于定海区临城街道。位于定海城区东南7.9公里处,北与长峙岛相望。陆域面积5.1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15公里,最高点峙头山海拔128.3米。

岛呈东西走向,长3.3公里,宽1.23公里,陆域面积4.09平方公里,形似一只口朝南的畚箕。据传,从前乘船给各岛取名者,自知大、小山颠倒命 名,心中懊悔。当船至岙山时,就称该岛为"懊山",以示悔悟。土地改革时,根据山形将"懊山"改为"岙山",沿用至今。

岙山有良好的深水岸线资源,可利用岸线2.2公里。分布于南岸外长礁至妙山,岸滩稳定,前沿水深20米以上中外合资舟山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在外长礁岸段兴建25万吨级油码头和储油罐。

岙山岛民国时属盘峙乡,20世纪50年代置岙山乡,后并入长峙乡,2000年7月并入临城街道。

岛上有3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810户,2541人。

虾峙岛

虾峙岛介于桃花岛与六横之间,东北距桃花2.2公里,西南距六横5.7 公里。陆域面积17.01平方公里,最高点礁岙山海拔207米,海岸线长57.02公里,岛呈北西--南东走向,

岛形狭长似虾体。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 海湾口门窄,纵深大,呈楔状,是良好的港口锚地。

虾峙岛的旅游资源除奇峰、异石、渔港、碧海等自然景观外,还有近200年历史的清凉庵和120多年前为纪念抗击海盗牺牲的8位渔民的“义勇捍匪”纪念匾等历史文物、遗迹。

虾峙岛开发始期已无据可查。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有岙名“虾峙”。清《定海县志》、《定海厅志》载有山名、岙名“虾岐”。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岛上设置虾 峙区,宣统年间改称灵和乡,至抗战胜利后复称虾峙乡。1949年10月解放,1953年普陀建县(1987年设区)后划归普陀县管辖。1989年建镇。

岛上有行政村16个。2000年有居民6083户,22035人。

登步岛

登步岛北距沈家门6.8公里,南距桃花岛1.4公里。东西走向,长6.5公里,西部最宽处35公里,东部最窄处0.7公里,是普陀区登步乡政府驻地。陆 域面积14.51平方公里,最高点炮台山海拔182.6米,海岸线长23.48公里,海岸线曲折,形成众多的岙口港湾。

登步岛的旅游资源有解放登步战争遗址、烈士陵园、奇峰异石、海蚀崖等。

岛上有9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275户,6495人。

册子岛

册子岛是定海区册子乡政府驻地。东与舟山岛岑港镇相望,岸距2.5公里,西南邻金塘岛,岸距2.3公里。陆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最高点马王岗海拔 275米。海岸线长23.85公里,为不规则形,长轴呈南北走向,长5.5公里,宽2.46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因岛上南岙、北岙两平畈中间隔凤凰山,形 似翻开平放的书册,故名册子岛。

册子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调查表明,张网渔获物出现的常见种类有60种左右。册子岛地处灰鳖洋、横水洋间,是定海最大的张网作业水域。

岛上有行政村7个。2000年有居民1497户,4029人。

普陀山

普陀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普陀山镇政府、舟山市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山佛教协会驻地。普陀山西距沈家门7.7公里。陆域面积 11.85平方公里,最高点佛顶山海拔291.2米。海岸线长31.4公里,岛呈北东-南西走向,海岸线曲折、弯岬相间,海湾多呈马碲状。

普陀山海蚀地貌发育,其东北部沿岸及岬角前缘,常见海蚀崖、槽、柱、洞。梵音洞一带海蚀崖高达35米,岛上的潮音洞、梵音洞、观音古洞等均为海蚀洞,洞底有巨砾堆积。

普陀山维管植物有900种左右。古树名木多,百年以上大树有1329株,国家保护植物有普陀鹅耳枥、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野大豆、寒竹、全缘冬青等, 其中普陀鹅耳枥为特有种,目前仅残存1株。此外,滨海植物也十分丰富,种类达近百种,常见的滨海及海岛特有植物有海桐、红山茶、滨柃、柃木、单叶蔓荆、日 本珊瑚树、普陀孝顺竹、海萝卜、滨海前胡、芙蓉菊、绢毛飘拂草等。

普陀山旅游资源丰富,兼有天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1982年国 务院定为全国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佛教文化与碧海金沙、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相融,古木参天,梵宇隐现,有海天佛国、南海圣院等美称。主要景点 有:东岸的梵音洞、仙人井、千步沙、百步沙、朝阳洞、紫竹林、潮音洞、南海观音、观音跳等;西南部有观音洞、二龟听法石、磐陀石、心字石、梅福炼丹井、西 天等;南部有短姑牌坊、南天门、妙庄严路、正趣亭、石碑坊、海印池、多宝塔等。清裘琏将普陀山胜景编定为: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朝阳涌日、磐陀 夕照等十二景目。普陀山文物古迹甚多,悦岭庵内建有文物馆,收藏文物千余件,有历代朝廷敕令赐物;印度、柬埔寨等佛教邻近国家传来的释家经籍、圣物;名家 题咏普陀山的书画手笔等。杨枝庵内有明代摹初唐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的勒刻石碑。千步沙北端崖上石屋内壁嵌石刻像5幅,前寺的左前方有1333年建的33 米高的多宝塔。潮音洞旁有记明嘉靖年间灭倭石刻。

普陀山的开发历史悠久,传说汉代梅福(字子真)来山洞炼丹。唐宋时期即为佛家胜地, 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奉请观音像由明州(宁波)下海回国,在普陀洋面受阻而留下佛像。宋时香火始盛,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 年)辟为“佛教净土”,普建佛寺,迁居民700多户于外地,全山皆为寺院僧众,并被指定为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此后各朝朝廷多次拔款修建,民国初年,山中 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杨枝、大乘、梅福、紫竹林等88庵,大观篷等128座茅篷,修持僧4000余人。1950年5月普陀山解放,成立普陀山乡政 府。1979年对外开放,到1987年,主要寺院和景点均已修复一新,进山游客年超百万。1992年建普陀山镇。

岛上有1个居民区,4个行政村,2000年有居民2101户,4565人。

长白岛

长白岛是定海区长白乡政府驻地。南距舟山岛1.75公里,东北与岱山岛隔海相望。据传,明朝汤和为巡视舟山,赴岱山,船过长白岛北部海面,望岛形狭长, 山上光白无树,因以“长白”名岛。岛呈东--西走向,长5.2公里,宽2.2公里,面积11.1平方公里。岛中部山丘绵亘,南部地势平坦,北部多山地,最 高点太平岗海拔244.6米。海岸线长22.25公里,周围水深0.3~12米。

岛上有行政村12个。2000年有居民2162户,6302人。

小长涂山

小长涂山是岱山县长涂镇政府驻地。西隔岱山水道与岱山岛相对,距高亭镇10公里,南北分别为黄大洋与岱衢洋海域。陆域面积10.92平方公里,最高点高鳌山海拔299.6米,

海岸线长25.23公里。

小长涂山为不规则长方形,呈东西走向,岸线曲折,多湾岙、滩涂。

岛上旅游资源有传灯庵、西鹤嘴灯塔及观看“群豚拜江”。传灯庵建于清光绪年间,保存较完好,群众集资修缮后已焕然一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庵中有清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定海直隶厅知事郭仲岳所题的“传灯庵”匾一块。西鹤嘴灯塔,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里人金品三创建,为县内最早民间航 标,解放后改建为灯桩。每年中秋节过后,成群的豚拥入岛南北的黄大洋、岱衢洋,在长涂岛沿海回游近一个月时间,当群豚来临时,登上西鹤嘴的天灯山顶,可见 群豚不时冒出水面,喷出2~3米高水柱,蔚为奇观。

小长涂岛上宋时已有居民,属昌国县蓬莱乡;清代为定海县(直隶厅)蓬莱乡之长 涂庄;民国年间属定海县长涂乡;1949年属州县长涂乡。1950年5解放,属定海县岱山区长涂乡;1953年6月,为岱山县长涂区之长东乡、长西乡; 1958年属长涂公社;1984年属长涂乡;1986年置长涂镇。2000年有居民4323户,10822人。

佛渡岛

佛渡岛为普陀区佛渡乡政府驻地。位于六横岛西1.8公里,距沈家门街道32.7公里。陆域面积7.2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83米,海岸线长 17.67公里。岛呈长形,北东至南西走向,长1.8公里,宽0.6~3公里,海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岬角狭长,岙口多。

佛渡 岛的名称来源于民间传说。据传,观音大士在未找到说法地普陀山之前曾在此岛停留过渡。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称佛渡岛为渤涂,康熙和民国《定海县志》称佛肚 山。解放前佛渡岛为上庄乡的一部分。1949年10月成立佛渡乡人民政府,1958年9月为六横公社佛渡管理区,1961年为佛渡公社,1984年4月改 为佛渡乡,隶属普陀区。岛上有7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825户,2871人。

大黄龙岛

大黄龙岛为嵊泗县黄龙乡政府驻地。因山势雄伟,土呈黄色,远望似黄龙 蟠海而得名。岛位于泗礁山的东南侧,岸距4.5公里。岛上岗峦绵延,平地狭小,有山13座,主要有大岙岗顶、太平岗、石屋岗顶、帽顶山等。大黄龙岛形如梧 桐叶,东西长3.88公里,南北

1.5公里,陆域面积5.12平方公里,海岸曲折,湾岙环布,东嘴头、南港、大岙、北岙、峙岙等岙口均可供渔船锚泊。大岙 沿岸地带有一片沙滩,其余均为陡岸。海岸线总长21.14公里,最高点石屋岗顶海拔223.5米。石景有元宝石、纶巾石(又名孔明冠)、荷花石、喜鹊石、 猴子石、心字石等等。县级文物有明万历时"瀚海风情"石刻,清光绪时"东海云龙"石刻和"勒石永遵碑",碑的正文刻字750个,记载清同治时黄龙渔业生产 等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大黄龙岛开发较早。宋元时就有人在此聚居渔作,有深水山、元宝山、石刀山、黄陇山等多个古名。明以 前属昌国县(州),清初属定海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浙江、江南两省会勘海界,将南半部划属浙江省定海县,北半部划归江南崇明县,时并为江浙 会哨之处。光绪末期起南北分治。1934年南港

舟山海岛名人故事

区设黄龙乡,属定海县第六(岱山)区;北港区与下五岙(今五龙乡)合建五龙乡,属崇明县第五区。1950年 7月8日解放。1951年北

篇三: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

舟山海岛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金德章

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包括人生、节庆和交际。人生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即诞生、结婚、做寿和丧葬。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活动,亦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舟山的节庆礼仪,主要指传统节庆。交际,是指海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行为和礼制。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祭礼活动。《礼祀·礼运》中日:“夫礼之初,始渚饮食。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鬼神”。许慎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亦云:“金文的礼字,左边是神,右边是行礼之器。”为此,郭沫若考证:“礼是后来的字。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有用丰字的,即在一个器皿里盛着两串玉贝以奉事于神,”这就是《盘庚篇》所说的“具乃贝玉”。后来,郭沫若还说过这样一段话:“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这都是时代进展的成果。”由此可见,礼起源于原始信仰和祀神活动,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包含人生节庆和交际仪礼。直至现在,海岛上所形成的各种礼仪机制,其源头无不与我国古代敬鬼神的祭祀活动相关联。

一、舟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它发生和发展的缘由。舟山海岛虽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但大量资料表明,舟山的礼仪习俗,、除了本土文化特征外,更多地体现与大陆类同化的特点。

例如人生礼仪。中国的传统婚礼始于周朝,又称周礼,通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代纳采是婚礼程序的开始,“采”即采择,通常谓之选择媳妇。纳采的礼物,最早为雁,日后也有羊、鸡、酒等礼品。但舟山海岛有所不同,往往用两条大黄鱼相送,寓意为金黄闪亮,婚姻美满,成双成对、多子多福之含义。但基本程序和理念则是完全一致。再如“请期”,即男家向女家询问迎娶的日子,海岛上称“选日子”,又称“吉日良辰”,即为“婚期”,一旦选定,不能更改。

在古代,大陆上嫁娶之“婚时”多选在春天。春天是天地交泰、万物化育的季节,尤以仲春二月为佳。《周礼·媒氏》中曰:“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汉代,还把二月称为“婚月”。其中缘由,《白虎通义·嫁娶》中曰:“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这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在婚礼中的反映和渗透。

无独有偶,每逢春节前后,海岛上鞭炮连声,花轿临门,结婚喜酒,应接不暇。

其实,海岛上的葬礼亦基本如此。《礼记》中载,古代葬礼的程序有20余项,至今常见的

有六项,即“哭丧、停尸、小敛、大敛、听卜和出柩。”《周礼》云:“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所谓主人即丧家主事者,与死者关系最为密切,心中最哀痛,哭而无声谓之啼。兄弟次之,哭而有声,表示情谊。唯有妇人,不仅要哭,还要足不离地的跳,谓之“踊”,俗呼“顿脚”。如在“小敛”时,即为死者穿寿衣,女主人要“凭而踊”,即靠着遗体不住的顿脚、哭号以示悲痛。这使人联想到海岛的葬礼。谚语云:“生儿为了吃吃,生女为了哭哭。”其意谓:生个儿子,长大后要供养父母伙食。生个女儿,就是为了父母死时,下功夫的哭踊,所以,我们在海岛所见的“哭丧”情境,与古籍记载一模一样,并与大陆内地一脉相承。

再如节庆礼仪。我国的传统节庆,经历了一段漫长历史。乌炳安教授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云:“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在殷墟甲骨文中,已可看到古代的历法纪年,而在古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有二—I·四节气的记载。

从我国传统节庆的历史脉络审视,先秦时期为萌芽期,汉代为定型期。二十四节气订人历法,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当今流行的重大节庆,在汉代已全部定制。

当然,传统节庆的形成和发展,有众多因素:一是生产节气与农事祭祀。其中,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而在两个节气的交接日,NIJ逐步转化为节日,并有相应的祭祀仪式和娱乐宗教活动。二是宗教节日与民俗节庆的重合。如十月初八“腊八”节,在舟山海岛秦汉以前是农猎祀日,主祀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五大神及祭祖。汉朝后,由于佛教的渗入,十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得道日,在这一天要诵经拜佛,并用精良的谷米与干果做粥供佛,称之“腊八粥”。舟山至今仍有此俗。再如“三元”节,即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原本是一般性岁时节日。但因有道教的介入,说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十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于是乎,宗教活动与民俗祭祀结合在一起。其中中元节,除道教外,还有佛教的渗透,添加了地藏王地狱救母的情节,成为追荐祖先的祭日,在舟山,称之“盂兰盆会”,俗呼“鬼节”。三是神话传说的融入。我国传统节庆的形成,最早源于古人的农耕文化和原始崇拜。但是,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信仰日渐衰弱。汉朝,则是个转折点。此时,需要用新的理念和内容对传统节庆重新诠释,于是神话传说的融入成了需要。如七夕节中的牛郎织女,原本是古人崇拜的两颗星座。但到了汉朝,人们把两颗星座拟人化,产生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并在舟山有“穿针乞巧”、“祭瓜果”等民间习俗,使之成为泛文化型的传统节庆。其实,舟山的八月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均源于神话“嫦娥奔月”和“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都是在汉朝及魏晋南北朝后才有的。四是古代人的数字崇拜。如正月正、二月二、六月六、七月七。尤其是舟山的三月三正清明和九月九重阳节,均是由数字重叠而成为重大节庆的。在古代,“九”是“阳数”,又是“极数”,是民间信仰中最具崇拜含义的神秘数字。如天之高为之“九天”,地之极为之“九泉”,皇位之重为之“九五之尊”等等。五是古代帝王的参与和推崇。如元宵夜观灯节,始于汉代。传说汉武帝久病不愈,采纳方上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太一神祀”,并在十五夜盛张灯火,通宵达旦祭祀“太一”天神,从而形成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隋炀帝时,风尚尤盛。《隋书·音乐志》载,每逢正月十五,隋炀帝都要在皇城端门外设下数里戏场,调集数万人,“盛装彩服,通宵歌舞”,使元宵行乐的习

俗更加强盛。唐时,“百枝灯树,千炬红烛”。宋代,一盏“鳌山灯”长达48米,花灯、烟火、杂技,层出不穷。发展到元明清直至当代,元宵夜舞龙、舞狮,观灯、演戏,举国同庆,热闹非凡,业已成为舟山乃至全国的最大节庆之一。

次如交际礼仪。古人曰:“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吴越地区历来有“侠义,豪爽”之古风。为此,’舟山海岛在人间交往中,充分表现了“热忱待客,礼让于人,济贫扶困·,乐善好施”之礼俗。

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虽有海岛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殊性,但其源头则传承于大陆,尤其是浙东和温台地区。

二、舟山礼仪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舟山海岛的礼仪习俗;虽说是从大陆传承到海岛,并有一个吸纳和演变的过程。但其中的特点和原因,具体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海岛先民与大陆的亲缘关系。据舟山的出土文物考证,舟山先民来自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人。当然,移民东渡并不限于河姆渡时期一次。也许,早在河姆渡时期之前已经多次发生过。河姆渡时期后,因各种原因,如吴越春秋百越族迁移时,有部份迁至舟山,称之“东海外越”。秦汉唐宋,因战乱,因灾荒,就会有大批大陆先民横跨海峡移民到海岛。而这种移民性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言:“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为此,随着人流群的移动,大陆民必然把大陆内地包括浙东、温台、闽南及至江苏、山东等地民俗传承到海岛,成为海岛礼仪习俗的主要基因。二是海岛历史事件与民俗流布关系。流布性又称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例如古代农民海上聚义,或是海禁后海岛展复。东晋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人孙恩在舟山岛起兵反晋。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失败。”据说,孙恩统兵20万,是古代海岛史上第一次发动声势最为浩大的渔农民起义事件。那末,这20万的起义军那里来的呢?《鄞县志·大事记》日:“孙恩的农民军20万人由会稽来。占领大浃江口(甬江口)。朝廷遣官军狙击,农民军退至本县海边”。这里所指的“海边”,即古之定海。这就是说,孙恩揭竿起义是汇集了宁绍一带的浙东农民攻打宁波,兵败后退至定海,而孙恩的义军多达20万人,必非绍兴一地之民,无形中汇集了江南各地之民风,随着义军的人岛,扩布到海岛民众之中。如海禁。舟山海岛大面积的海禁事件,有史可查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九年,第二次是清顺治十四年。但“海禁”解禁后,原迁居浙东、温台一带的岛屿居民,随着海岛的复建而返回原地,同时,也把大陆内地的礼仪习俗传承到海岛。三是岛岸交往与民间的传承关系。岛岸交往是指海岛居民为了贸易和购物的需要,直接从东海渔场或海岛进入大陆口岸进行民间交往的一种形式。可以这么说,舟山海岛的渔民几乎没有一个不到过上海,宁波和温洲的。这是因为:其一,岛岸之间仅一水相隔,驾帆行舟来去方便。其二,岛上居民,尤其是偏僻小岛,除了鱼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均从大陆购得。其三,大陆的内地和港口,是海上渔捞水产品的上市场和投售地。由于这种特殊的依存关系,致使

大陆和海岛的礼仪习俗,不断的互动流布,吸纳传播,并融为一体。

但必须指出,即使同为舟山群岛,因地域方位的不同,他们所接纳和传承的习俗文化也不甚相同。如定海,因邻近宁波和杭州,传承更多的是越文化和浙东文化。而在历史上称为“江苏外海诸岛”的嵊泗列岛,则更多地接受了吴文化的影响。沈家门是福建渔民的集居地,闽南文化影响就更加明显。这就说明,舟山的礼仪习俗文化不仅有多种元素构成,并在传承过程中又带有各自的地域特征。而当它们与舟山的海洋文化融合后,产生了种种变异,从而形成了舟山独有的民俗个性。如舟山的诞生礼仪中,有个孕期禁忌,就很独特。如孕妇在生育前,要禁食切了头的黄鱼。说黄鱼是海龙王的将军,食之会得罪海龙王,生下的胎儿会生癞痢头或四肢不全。海螃蟹和海虾蛄更不能吃,吃之会因胎横而难产。鳖肉也不能吃,吃了会使胎儿短项。章鱼不能吃。章鱼全身无骨,生下的孩子无骨气。至于海蛤圯鱼,皮肤疙疙瘩瘩,会使胎儿产下多疮疤。当然,这样做未必很科学,但却有海岛特色。再如婚礼方面,舟山有

“新婚女子三日王,半副銮驾嫁新娘”及—卜里红妆、贺郎调等习俗,还有“小姑代拜堂、抱鸡人洞房”等海岛奇俗。据悉,海岛人对婚期非常看重,一旦选定,不能更改。但海岛人以捕鱼为业,未到结婚日子又不能在岛上等候。所以,当喜期之日,刚巧海上突遇风暴,新郎远在外海,不能及时赶回来,只得由新郎之妹手抱大公鸡代兄拜堂,这是大陆内地所未有。此外,舟山人还有做“九”不做“十”,以及“六十六,海龙王请吃肉”,“六—卜九,海龙王请吃酒”等寿俗。这是因为六十六岁是人生的一大关口,俗称“缺口”。度过这个“缺口”,人就平安了,为此要吃六十六块肉,为老寿翁增寿添力。至于舟山的“潮魂”习俗,即“潮魂”要在潮水上涨时的特定时间中进行。理由是潮水上涨时,失落在海上的游魂才能随潮而来,直至海滩,把死者的魂魄用法术就近招人稻草人中。这就是“潮魂”习俗的特殊成因。

节庆礼仪。大陆内地是八月十五过中秋,而舟山则是八月十六,其缘由是沿袭宁波人的习俗。同时,根据海岛特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舟山人又创造了许多海岛独有的传统节庆。如春讯出海时的“祭海”,阴历六月廿三的“谢洋节”,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南海观音朝山节,六月初一的龙王寿诞,三月廿三的妈祖生诞祭,“三月三,海螺爬上滩”的“采螺节”,“六月六”的浴海节,以及“铲贝节”等等。

关于交际礼仪。舟山有“顺风船让逆风船,坐港船让下网船”的礼让习俗。有“一家有客,全岛招待”的待客习俗。尤其对老人、妇女和小孩,海岛人是特别的尊重和爱护。如古代海岛无定期航班,大陆乘客必须搭乘顺路返岛的渔船来海岛,称之“搭便船”。凡搭“便船”者,船上铺位,均礼让给老人、妇女和小孩,并在途中一日三餐,免费供应,直至到达彼岸。为此,“豪爽、侠义、乐善、好客”,成为舟山海岛交际礼仪的特定基调和人文色彩。

这就是舟山礼仪习俗的源头传承和地域演变的发展规迹。

三、舟山礼仪习俗的功能和意义

综上所述,舟山的礼仪习俗,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并惊骇其内涵之丰厚。虽说难免有某些封建社会的烙印和糟粕,,但主流,则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意蕴。《礼记》日:“圣人为礼以教人”。又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知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是文治教化。我们从上述论证中,已可领略和认知其中之含义。

当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特定形势下,研究和运用舟山礼仪习俗,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功能和意义:

一、舟山海岛礼仪习俗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明支撑。首先,笔者认为,古代指向意义的礼,不仅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还包含礼制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包含的内容远比民间的礼俗庞杂得多。相反,海岛人的礼仪习俗属于两栖型的民间文化现象。一方面渗透和表现在海岛的人生行为中,另一方面存在于海岛人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中。如海岛饮食中的祭鱼和食鱼礼仪,居住习俗中的造房礼仪,交通习俗中的行船礼仪,服饰行为中的穿戴礼仪及节庆礼仪中的活动礼仪,都是海岛礼仪习俗中的重要内容,并与海岛的政治、经济及海岛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同时,从礼的本质高度审视,礼与法结缘已久。它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和仪式的总称,是约束海岛人的日常行为的准则。不论是衣、食、住、行等生活礼仪,还是人生礼仪和节庆及交际礼仪等等,都要按传统的规矩行事,具有一种法约性和软控性特征。例如舟山礼仪中的重阳节敬老,中秋节团圆,元宵节灯会和谢洋节休渔,均已约定成俗。这些,虽不是法规,但已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团结和睦,平衡协调发展。而舟山礼仪中的许多礼仪,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如交际习俗中的行船礼让与热忱待客,节庆习俗中的除夕前“掸尘”和正月初“拜年”,人生习俗中的婴儿满月酒和老人祝寿酒等,均体现了海岛人“敬老爱幼”、“幸福美满”、“健康长寿”、“平安吉利”以及“丰衣足食”的良好祝愿之大众心理。这不仅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亦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创造了良好氛围,成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与粘合剂。

二、舟山海岛礼仪习俗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岛城名片。舟山是海洋大市,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支系繁多,内容庞杂,涉及面很广。而舟山海岛礼仪习俗,则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上文叙及的舟山“十里红妆”及“贺郎调”习俗,虽说源于浙东地区,但其内容和形式,业已充满舟山的海洋特征和文化内涵。

例如贺郎调。早在清朝,在陈庆槐的《舟山竹枝词》中,就有“大柯梅外迎新妇,小柯梅里贺新郎”之句。其词调,原为“花烛词”,源于新昌,后传人舟山演变为“贺郎调”。现今“花烛词”早已失传,而“贺郎调”在舟山却经久不衰。其礼仪有文场、武场两种,主角是新郎和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