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说说话成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4:02 体裁作文
小说说话成熟体裁作文

篇一: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

30年代是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其是小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都加速了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过程,而内容仍收封建宗法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使得作家对中国社会与人生做出了思考,于是,描写社会生活,表现人的命运的现代唱片小说的文体在30年代得到了发展,

30年代的小说对于以往来说-,其发展是巨大的,至于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归为三个特点: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一使得扩展对城乡的描写,打破了20年代小说着重描写的农村和现代青年生活题材觉得局面,并且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对历史做出了富有时代色彩的个人化选择。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30年代的小说相比于20年代稚嫩小说,在质和量上都取得成就,如茅盾的《倪焕之》、《蚀》、《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这使得30年代的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小说新流派的涌现。30年代新涌现一批小说,最早的是普罗小说、左联作家流派、社会剖析拍、,东北作家群,于是不同风格的小说横空出世,给后世留下了不是影响深刻的作品。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逾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作者与读者队伍迅速扩大,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显示了迅速早30年代的长足发展。迅速作者信任迭出,迅速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迅速数量激增,也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第一个特点。

20年代的小说如鲁迅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显示关系中加以再现,从而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的封建半封建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除了鲁迅,很多作家弄明题材的小说都发生在农村。五四以后的新闻学,多以描写只是分子与弄明省会简章,而很少有描写城市贫困的作品,老舍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面,他以一批城市贫困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的小说有着浓郁的京味,这与老舍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非常熟悉,这也是他的小说中出现城市主题的一大原因吧,正是一位如此,老舍的小说中各种市民形象时非常丰富的,他的小说也成为30年代的一大特色。

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的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于是,在坚持“为人生”的文学观念由写实派作家组成的乡土小说崛起,还有以“美”和“爱”来弥补缺陷的,净化人生的问题小说开始出现。鲁迅的《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阿q正传》刻画出了国人的灵魂,告诉人们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就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30年代的小说家对人的发现和对人生的关注与20年代有着相同之处,但有所变化的是30年代的作家对于激变时代的人性、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有了许多新的看法与体验,迅速崛起了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史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例行的分析,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具有复杂性格和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其人物带有阶级性。其中最明显的是茅盾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是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的过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的生活境遇和委屈心态;后三篇也称“农村三部曲”,在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跨国资本对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强迫萌生的反抗意识。此类作品还有《子夜》、《春蚕》等,注重在社会经济和阶级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复杂性格与丰富的那里活动。对人的关注也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的一大特色。

在文体方面,30 年代中国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对小说的体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与探索,创作出了新颖而又独特的小说形式。30 年代施蛰存采用心理分析手法来

创小说,分析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确立了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基本范式。徐訏是对施蜇存小说范式的继承和发展,将中国的心理分析小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穆时英、刘呐鸥则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用通感、蒙太奇、新鲜的比喻来描写作家体验到的“新现实”,确立了诗化小说的基本范式。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在他们的探索试验下呈现出新的气象,这些新的文体范式表现出了作家们的新的思想观点、审美观念、价值观念。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也是广泛借鉴、多方选择中外文学资源的结果。中国古代小说对此期的小说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诸如巴金家族题材小说、沈从文等的抒情文体对中国传统诗学营养的汲取。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小说家经过辛勤探索,找到了观察生活的独特角度与评价生活的价值尺度,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艺术领域,并在对中外艺术资源的选择、抉择和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老舍以幽默、温婉的笔法触状写北京市民社会,巴金充满热情地展示年轻人的世界语封建家族的激烈对抗,李劼人以法国现实主义的精细、逼真风格再现四川近代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30年代的小说的发展与繁荣都是必然的。

篇二: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的变革:鲁迅在论及中国文学的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传统小说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极少是普通平凡的角色。

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传统小说比较注重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性,但单一的线形的因果关系的情节难以展示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的揭示人们灵魂状态,大都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为小说的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的情绪感受中。

《故乡》以“我”感伤的情怀把故乡的落寞萧索和故乡人的辛苦麻木贯穿起来。《孤独者》以我与魏连殳的三次相见与一次书信往来展示其悲剧命运的过程。《伤逝》更是以手记的方式直接表现主人公涓生的心理流程。其余的则是选取几个细节或生活场面,连缀起来表现,如《药》《风波》《祝福》等,只有极少数是相对完整的故事。

3、“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结构模式。“看/被看”模式在一篇极富象征意义的小说《示众》里有着独特的表达:叫卖馒头的胖孩子,红鼻子胖大汉,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鹊尾巴的老妈子,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看/被看“的模式。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自已都不知道。社会群体的愚昧、麻木、冷酷由此体现出来。 这种模式在《呐喊》《彷徨》中构成一个系列,如《狂人日记《孔乙已》《明天》《头发的故事》《药》《祝福》《阿Q正传》等。在这类小说中,在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同时传达着鲁迅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如悲哀、孤寂、恐怖、愤激、绝望等等。

《祝福》也有类似模式的描写: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了,她到处倾诉自已的痛苦,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同情,而是被人们转化成了可供消遣的“故事”,通过鉴赏别人的痛苦,来宣泄、转移、遗忘自身的痛苦,从这种鉴赏中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崇高化),而在新奇感过后,立刻“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表面上麻木、混沌,实际上是显示了人性的残忍。

同样,“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简称为“归乡”模式,也基本构成一个系列,这类作品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故乡》。这类小说叙述者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已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故乡》从“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将“归乡”模式的第一阶段“离去”推到后面。

小说通过某些提示虚写了“我过去的故事”:当年或被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抛弃,或为外面世界的向往,我现代都市寻求出路。后为归根恋土情节所蛊惑,开始做起“怀乡"梦。回乡时所见萧索的现实图景逐渐代替理想世界,而现实闰土的故事起了惊醒的作用,并以再度离去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同时也是一个绝望—希望—绝望的心理过程。

《祝福》也是“归乡”模式的复现。“我”当年背弃家乡,如今归来,不再存有寻梦的奢望。但与祥林嫂的会面,使我更加下定决心要走。当时祥林嫂提出死后魂灵有无的问题,让 “我” 发现灵魂的软弱与浅薄,并却发现了自认为与“鲁镇社会”(传统)绝对对立的“自我”与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我的最终离去,多少含有对生存困境的逃避的性质,这正是对“归乡”模式内涵的又一个深刻的揭示。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1、小说创作手法多样。现实主义是两部小说的主体,其中又融入了象征、意识流、精神分析、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因子。如象征手法的使用,见第86页。《药》中的“药”象征着革命者付诸东流的救国宏愿,而主人公的姓“华”“夏”合起来就象征着中华民族。《肥皂》中的“肥皂”原本是四铭买给老婆洗去污垢的,结果洗掉了道学先生的假面。

《狂人日记》则带有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特征,狂人的非理性的心理变化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他的意识流动过程:《阿Q正传》揭示人物心理,借助梦境幻觉来表现,如阿Q当革命党的梦境实际上说明他革命的真实动机;《肥皂》写人物的下意识:四铭路遇孝女卖身葬父,旁边有人调戏说拿肥皂洗洗应该不错。四铭神使鬼差地买了肥皂回家,还狼狈地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掩饰自己的真实面貌。

鲁迅的小说也继承了传统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白描上,它显示了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也由此形成简约、凝练的风格。所谓白描,就是真实朴素,不加粉饰地描写对象。鲁迅小说中,白描首先运用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对于景物,鲁迅不是脱离情节和人物作孤立的描写,而是吸收了传统文化艺

术中简洁写意的特点,加以创造,简笔勾勒景物,并使之与人物融汇在一起,起到突出人物的作用。 如《风波》开始时的景物描写,犹如色彩淡雅的水墨画,传达了江浙农村特有的地方风貌。在其他作品中,如《药》、《故乡》也都有部分景物白描,这些描绘或奠定作品基调,或渲染烘托氛围,或强化人物心理感受,从而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鲁迅更多的是将白描手法用于人物形象塑造,他往往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外部特征,如表情、动作、语言加以简笔勾勒,从而传神写意。如写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细节:“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用笔简短,却把老栓格外看重那能医治儿子病的药,急切希望得到它能使儿子病愈的心理准确传达出来。

鲁迅关于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曾经用“画眼睛”作比,它既是实指白描人物的眼睛,又含有通过描绘眼睛来抓住人物主导性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和传达精神状态的要求。 如《在酒楼上》通过吕纬甫之口把少女阿顺的眼睛比作秋天北方的天空,干燥,宇澄气清,以示阿顺涉世不深,无忧无虑,天真善良的性格。

《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是“间或一轮”,那是饱受生活的折磨,生机断绝、精神崩溃的显现,《药》里康大叔的眼光象两把刀,是久饿之人的贪婪的眼光,《白光》中陈士成的眼则是呆痴的,是精神失常人的眼光。如此描绘,既经济又富有表现力。

2、小说形式的开创。《狂人日记》设计了读者经常会忽视的文言文的“小序”,与白话文的正文形成了绝妙的反讽。正文里显示的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小序却表现了一个正常的世界,主人公最后疯病治愈,成为候补官员,显示了现实世界的强大和狂人反抗的失败。

这样,小说两个部分就形成了反讽的关系,互相颠覆、消解、嘲弄。《孔乙己》则在叙述者的选择上下功夫。一个是由小伙计叙述呈现出来的他人的视点,一个是孔乙己的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从而反映知识者地位、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不仅如此,对叙述者的独特选择,在小说中构成了多重看/被看层次结构:

(1)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即酒客、掌柜(看客)看孔乙己。(2)叙述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即小伙计看孔乙己、酒客、掌柜等人。

鲁迅也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于是出现了手记体(《伤逝》)、散文体(《兔和猫》)日记体(《狂人日记》)纪传体(《阿Q正传》)等形式。

篇三:精华著名小说内容

著名小说梗概大全

傲慢与偏见》是闻名遐迩的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汀的杰作。她的作品题材较窄,基本上都是描写她所处的那个阶层的爱情故事。但她观察仔细,文笔细腻,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生活的许多层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她的作品阐明了恋爱婚姻的伦理道德观,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威廉·莱昂菲尔普斯曾说:“奥斯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艺术家之一,而《傲慢与偏见》又是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得到评论家如此重视,不愧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伊丽莎白——奥斯汀的“宝

贝女儿”

伊丽莎白是《傲慢与偏见》中最惹人喜爱的一个人物。她虽不及琼漂亮,但那秋水盈盈的眼睛也颇具迷人的魅力。她机智聪敏,生气勃勃,有胆识,有远见,善于分析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以她的聪明才智、优越的精神境界处处与瞧不起她的上流社会挑战。

奥斯汀特别喜欢这个人物。在小说出版时,她给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说:“我必须承认,伊丽莎白是自有书籍以来十分讨人喜欢的人物,我竟不知道我怎能忍受不喜欢伊丽莎白的读者。”她颇为自负地称伊丽莎白是自己的“宝贝女儿”。

淳朴的幽默辛辣的讽刺

奥斯汀能把“日常平凡事”写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塑造人物形象鲜明著称。她善于用喜剧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她每次完成初稿之后,总是先朗读给家里人听,常惹得她的侄女们大笑不止。有一天,

奥斯汀的姐姐卡珊德拉也在旁听到了,笑得前仰后俯,只求简赶快停止,免得她笑得肚子痛。 作者风采

奥斯汀(1775—1817)

生于英国南部汉浦夏斯蒡芬屯的一个基督教教区长的家里。她从16岁便开始写作,仅为娱乐家人之用。《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后两部于她死后第一次用真名发表,附有作者小传,人们才知道她的简单身世。

这些作品往往用诙谐戏谑的喜剧手法,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主题,写出一些平常故事,给我们勾画出资产阶级社会初期,封建保守势力还很顽固的乡村生活场景。奥斯汀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写人写事,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她自己就说:“我用一枝如此精细的笔,在一块两寸宽的象牙上绘画……”她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银屏再现 本影片《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美国20世纪福特影片公司1944年出品。影片的编剧是奥尔德斯·赫克斯利和简·默芬。 在19世纪的英国,家庭的荣耀与社会地位被看成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影片以这一时期为背景,以一对教养、性格、社会地位均有很大差异的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为贯穿线索,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交礼节和风俗习惯。劳伦斯·奥立弗扮演风度翩翩、英俊文雅但目中无人、傲慢固执的男主人公德希。葛丽尔·嘉逊扮演聪明机智、性格开朗、语言锋利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由于德希的“傲慢”和伊丽莎白的“偏见”,两人之间产生了许多误解和冲突。随着剧情的发展,俩人彼此了解,相互倾慕,有情人终成眷属。

导演莱昂纳德以从容不迫的叙述风格执导这部影片。影片艺术效果很好,应当归功于影片本身的优点——“文艺性的对话”,影片获1940奥斯汀最佳黑白片美工奖。

影片的巨大成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连摄制者们也未曾预料到,1940年6月为配合影片首映,企鹅丛书出版集团出版了《傲慢与偏见》的平装普及本,到1948年八年之中,这部小说已印了二十一版。

熠熠星光

葛丽尔·嘉逊

小说中机敏、睿智的伊丽莎白·伯纳特,以其优雅的气质,活泼风趣的谈吐,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倾心。而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饰演伊丽莎白的葛丽尔·嘉逊,却令这个人物在银幕上得以重生,更加深入人心。

葛丽尔·嘉逊于1908年9月29日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曾就读于伦敦大学,毕业后又到法国葛雷诺博大学学习过,尽管她对表演有浓厚的兴趣,但直至24岁才下定决心做一名演员。葛丽尔·嘉逊充溢着一种典雅的美,一种过人的智慧,文静、高雅、睿智、聪慧美丽、娇而不艳。

1940年,她与劳伦斯·奥立弗合演《傲慢与偏见》,片中她扮演高傲又博学的伊丽莎白,奥立弗扮演风流潇洒,性格偏执的德希。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两个人演来融洽无间,将原作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葛丽尔·嘉逊一生只拍了二十几部影片,但大多为精品。曾因《忠勇之家》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她主演过的名片还有《鸳梦重温》、《居里夫人》、《万世师表》等。

幕后英雄

塞德里克·吉本斯

1940年因《傲慢与偏见》获最佳黑白片美工奖的塞德里克·吉本斯(1895~1960),是美国一

位十分卓越的美工师。早年,他曾当过爱迪生的助手。1918年到1924年,他服务于戈尔德温制片公司。1924年以后,他一直在米高梅公司工作。 吉本斯一生在数百部影片中担任过美工师,十一次获奥斯卡最佳美工奖。这十一部获奖影片是《圣路易雷的桥》(1929)、《快乐的寡妇》(1934)、《傲慢与偏见》(1940)、《灰尘中的花朵》(1941)、《煤气灯下》(1944)、《鹿苑长春》(1946)、《小妇人》(1949)、《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邪恶的和美丽的》(1952、《裘利斯·凯撒》(1953)和《上帝喜欢我》(1956)。

2、孤星血泪

经典名著

《孤星血泪》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叙述了一个青年幻想破灭的故事。金钱使皮普从一个穷学徒变成阔少爷,也使他染上了上流社会的恶习,而背离了他原有的劳动人民的纯朴天性。没有了金钱,皮普两手空空地回到家乡,则恢复了自己的人性。狄更斯以他独特的方式,处理19世纪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主题,突出了对金钱腐蚀作用的揭露。

作者风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83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歌剧、笑剧、随笔、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以长篇小说最为成功。《雾都孤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匹克威克外传》。

从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他先后到过美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旅游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和长篇小说《董贝父子》。从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先后写的《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孤星血泪》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英国的国家制度、政治机构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同时对劳资冲突和工人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狄更斯不知疲倦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30余年,最后在写作长篇小说《艾德温·杜鲁德之谜》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银屏再现

英国著名作家查理·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孤星血泪》曾先后几十次被搬上银幕,但由大卫·里恩导演,约翰·米尔斯、珍·西蒙丝、阿历克·金纳斯等优秀演员主演的这部影片,一直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

影片叙述19世纪初,年轻的英国乡村铁匠皮普(约翰·米尔斯饰),由于年幼时无意中帮助过

一位含冤被陷入狱的逃犯,而得到一个不知姓名的恩人慷慨大方的帮助。后来,他终于跻身于伦敦上流社会,并与美丽的少女埃丝苔娜(珍·西蒙丝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大卫·里恩导演的这部影片,不仅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风貌,而且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电影技巧,在电影化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影片开头,小男孩皮普与逃犯在荒郊野外相遇的场面,在电影史上一直被奉为经典。

幕后英雄 在奥斯卡奖的历史上,这部影片是相当重要的,是与《黑

小说说话成熟

水仙花》最早获得奥斯卡摄影奖和美工奖的两部英国影片。英国摄影师盖伊·格林在摄制了《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等影片之后,改行从事导演工作,先后导演了《标志》、《愤怒的沉默》、《一次不够》等二十八部影片。约翰·布雷恩(1911-1969)不仅是英国一位出色的美工师,也是一位制片人和导演。除本片外,他还担任过《西班牙园丁》、《马嘴》等影片的美工。

3、《雾都孤儿》

经典名著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批判小说。 富人的弃婴奥利佛在孤儿院里挣扎了9年,又被送到棺材店老板那儿当学徒。难以忍受的饥饿、贫困和侮辱,迫使奥利佛逃到伦敦,又被迫无奈当了扒手。他曾被富有的布莱罗先生收留,不幸让小扒手发现又入贼窝。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布莱罗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作者风采 查理·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83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歌剧、笑剧、随笔、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以长篇小说最为成功。《雾都孤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匹克威克外传》。从1842年到1848年,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他先后到过美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旅游考察。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圣诞故事集》和长篇小说《董贝父子》。从1849年到1870年,是狄更斯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重要代表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先后写的《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双城记》、《孤星血泪》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把揭露与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英国的国家制度、政治机构和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同时对劳资冲突和工人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狄更斯不知疲倦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30余年,最后在写作长篇小说《艾德温·杜鲁德之谜》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而猝然逝世,那一天是1870年6月9日。

名人趣闻

狄更斯替友还赌债

狄更斯有一个面之交的朋友詹姆堂森。詹姆堂森有次赌钱欠了查利德五千英镑,查利德限他一个星期内还清。詹姆堂森十分为难,想起了那位一面之交、却待人友善的朋友,就求助于狄更斯,狄更斯满口答应替他还债。 詹姆堂森带了查利德去找狄更斯,只见室内空空荡荡,只有一张床和一张堆满稿纸和酒瓶的桌子,查利德用一种怀疑的口吻问道:“詹姆堂森欠我的债你来替还他,是吗?”狄更斯答道:“是的。”查利德哼哼说:“凭你这些废纸和破酒瓶,就能还清这笔巨债吗?”狄更斯说:“当然不是凭这些,而是凭我的左手。” 狄更斯当时已经闻名整个英国和欧洲,但由于他不喜欢在交际场合抛头露面,认识他的人极少,只是听说他用左手写作。当查利德一听说这人用左手写作,大吃一惊:“难道你就是狄更斯?”狄更斯点了一下头:“你算猜对了。”查利德赶紧握住狄更斯的手,兴奋地说道:“能认识你,价值就不止5000英镑了,詹姆堂森的债就算抵消了。”站在一旁的詹姆堂森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位一面之交的朋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狄更斯。

面对查利德的殷勤,狄更斯笑笑说:“你刚进来时,盛气凌人,现在又变得这样彬彬有礼,如果把这些作为题材写成小说,它的价值同样不止5000英镑!”一席话说得这个势利的债主十分尴尬。狄更斯替友还赌债的佳话也就这么传开了。

银屏再现

影片《雾都孤儿》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由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执导,1948年英国电影协会出品。

大卫将其娴熟高超的电影技巧运用至影片的拍摄中,公映后立即风靡世界。法国电影史学界认为《雾都孤儿》是大卫·里恩的又一部“浪漫主义拓印”。影片灯光与阴影的运用,表现出一种神秘与幻想的色彩。整部影片自然流畅,通过小主人公奥利佛曲折的经历,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

幕后英雄

天才导演——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是英国著名导演,这位驰名世界影坛的宿将,一生经历44年的导演生涯,银幕上留下了他16部力作,奥斯卡提名56次之多,27尊金光闪闪的奥斯卡金像环绕身旁。由大卫·里恩执导的著名影片有《红菱艳》、《相见恨晚》、《孤星血泪》、《雾都孤儿》、《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等。里恩的作品不仅在艺术的金字塔顶熠熠闪光,而且也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无论是战争片、历史片,还是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片,都赢得了数以亿计的观众。他的艺术轨迹是光荣而又神奇的

4、唐·吉诃德

《唐·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第一部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