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民国忧国忧民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38:17 体裁作文
民国忧国忧民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学生姓名:郭军林指导教师:田河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 儒家思想 忧国忧民 忠君爱国 仁爱精神

一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著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

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

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然而杜甫的仁爱精神绝不仅限于此,他还将对妻子的爱推及他人,甚至是一些与己无关但和自己有同样命运和遭遇的人,杜甫也是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处理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的。晚年,他逃避战乱、漂泊湖湘,深感“乱世少恩惠”(《宿凿石浦》);然而,杜甫仍然是:“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解忧》),并没有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忘“爱人”之心,并付诸实践,这是很难的。读杜诗会感到最难得的是,杜甫时时刻刻关注着弱者的不幸,并用他宽广的心胸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例如杜甫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就是他由秦州到同谷和由同谷到成都期间。此时,正如他所写的“岁拾橡栗随狙公,日暮天寒山谷里”(《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过的像原始人的日子。然而,在这个时期写的二十首纪行诗中处处可见诗人对其他不幸者的关怀。在路过绝险之地石龛时是“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就在这种环境下,他看到在山峦高处的伐竹者:“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石龛》),杜甫把他们的悲歌传达给千百斯年之后的读者。诗人在过嘉陵江经水会渡时,船夫的勇敢和撑船的技术的高超引起他赞叹:“篙师暗理楫,歌啸轻波澜。”但此时他也关切着他们的艰辛:“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水会渡》)这种精神贯穿他的后半生的所有作品之中。许多人当自己处于不幸时,变得谁都恨,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甚至要向所有的人报复(其中最极端的就是发生在四、五年前一个留美学生卢某的在校园开枪杀人事件)。杜甫为人正与此相反,他在遭遇苦难时往 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再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实践家看来这种“空论”有什么用?郭沫若更说“如果那么多的‘广厦’真正象蘑菇那样在一夜之间涌现了,诗人岂不早就住了进去,哪里会冻死呢?”(《李白与杜甫》)这种批评是很可笑的。杜甫不是住房部长,他要表现的也不是一种许诺及其实现,而是在困难之中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有人说这种想法可能很多人都会有。是啊,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然而,即使古往今来的亿万人都有这种想法,但是有谁把它表现了出来了呢?正因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诗句才能激起一切善良人的体验与共鸣、才能感动人。更

重要的是,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们关注的善念——仁爱精神用充满感情的诗句揭示出来、把它固化下来,并传达后世的读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灵魂得到升华,这是诗不同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义之所在。因此,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震撼的力量不单纯在于他对世上苦难的揭露和对苦难制造者的抨击;更在于他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满怀善意地描写它,希望它能发扬光大。

这种仁爱精神使得他与邻里乡人多能和睦相处。《又呈吴郎》是一首写得很通俗、很平淡的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那位“无儿无食”的老妇人的同情和关爱。而且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恤老怜贫,更感人的是杜甫对老妇人格的尊重:“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只有深入其心,才能有这样深刻的理解。我们从杜诗中还看到,无论住到哪里,邻人对杜甫都是非常友好的。《羌村三首》中的: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里邻人简直与乡党宗亲差不多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关系是由宗法家族构成的。杜甫后半生没有生活在宗法家族之中。但他把偶然居住在一起的邻里视作宗法亲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对他们倾注了爱,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邻人父老对杜甫的热忱。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和自身曲折的经历,以及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杜甫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变时期,他在困居长安的十年中,由于失意和贫困,以深深感受到唐王朝的腐朽及其危机,并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他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下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无不流露出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参考书目】:

《李杜诗学》 杨义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2版

《杜甫诗选注》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唐诗二十讲》 张爱华 新世界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唐诗名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新选千家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8月第2版

篇二:蒹葭、杜甫的忧国忧民在诗中表现

? 《蒹葭》中的意象为什么所指不明,读来却让人意味深长,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①首二句以蒹葭起兴,“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却可望难即的纯洁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②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③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④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蒹葭》在表现上采用复沓的形式,在表现的思想感情上有没有什么关联?

有联系。 《蒹葭》在表现上采用复踏的形式,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①、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②、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③、《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④“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多次的运用,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更能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译文参考: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

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 结合你所熟悉的诗歌谈谈,杜甫是如何在

诗中表现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江山虽饶有兴趣依旧如故,可是国家已被肆意骚扰;春日本当繁花如锦,岂奈京城一片野草。 这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面对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诗人不禁忧心如焚,感慨万端,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

3、《登高》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展现了时世艰难而鬓发花白,尤恨不能为国分忧,困顿失意而疾病缠身,只能戒酒不得解愁。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石壕吏》写诗人路经石壕村,投宿一老翁家庭,亲见一老妇人被迫服役的情景,通过对“有史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史的横暴,朝廷的昏庸无能 烘托出战争的惨烈 反映了人民的悲辛,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描写的有吏夜捉人 连老妇也被抓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

"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

5、 《新安史》记述了诗人经过新安时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三史”、“三别”是诗圣的千古名篇,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愆,又旗帜鲜明地肯定 平叛战争正义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6、《羌村三首》之三“请为老父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众横。”艰难指国家时局和人民生活两方面。这两句以诗人悲歌,乡亲在如此艰难中还来慰问诗人,把家里仅剩的一点酒拿出来送给诗人,诗人怎能不感动呢?听完这样的哀曲,父老泪水纵横。极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广大人民的艰难生活和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诗人以简朴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战乱中的农村生活,表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有皆自选几个回答)

篇三:诗歌与人生

詩歌與人生

有許多小朋友能背幾十首唐詩,但一直沒有機會深入欣賞詩的內容、寫作背景和技巧,實在可惜。我們將於十月開始進行《詩歌與人生》教學實驗,帶領孩子探索作者的詩心詩情,開啟自己的眼界,並激發自己的感受力。

教材包括古詩與新詩,依下列八項主題編選:

(一)友誼:客至、問劉十九、寒夜、獅子

(二)節慶: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淡水河邊弔屈原

(三)戰爭:石壕吏、隴西行、南國哀歌

(四)勸學:長歌行、金縷衣、觀書有感、出席

(五)農村:歸園田居、渭川田家、觀刈麥、牽牛花

(六)物情:草、梅、竹石詩、石灰吟、鐘擺

(七)故鄉:靜夜思、黃鶴樓、逢入京使、出塞曲

(八)婚姻:桃之夭夭、新嫁娘、上山採蘼蕪、鏡緣詩

這一期的課程是「詩歌與人生」,每一課的文本都是依據主題來編選,所以老師選讀的作品除了小朋友熟知的唐詩,還包括現代的新詩。

什麼是詩?簡單來說,就是有押韻的句子。中國文學可以淺分為「韻文」與「無韻文」;黃老師以之前教過的《世說新語》、《史記》以及《三字經》為例,請小朋友判斷何者是「韻文」?何者屬於「無韻文」?有過閱讀的經驗,小朋友很快就能了解二者的差別了。

黃老師說:「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人類的知識技能、文化風俗都是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為了方便記憶,字數短、有押韻、又能吟唱的詩歌便成為最重要的工具了。由於『詩』是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內涵,所以又被稱為『最經濟的語言』。」

從史前時代到近代,「韻文」的發展歷程大致為:「口耳相傳」→「詩經」(春秋時代)(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楚辭」(戰國時代)→「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戲曲」。民國以後的現代詩,每行字數不拘,也不必押韻,已脫離「韻文」的形式。不過,「現代韻文」還是有人在創作喔,「例如流行歌手周杰倫演唱的歌詞,便是有押韻的;與他合作的作詞人--方文山,就是一位詩人。」

這一課的主題是「友誼」。除了家人,我們還會與朋友、鄰居產生情誼,有時還會邀請他們來家裡作客。當客人來訪的時候,家裡會有哪些地方和平常不一樣呢?「例如:有些人會事先打

掃屋子;當天還會要求全家人穿戴整齊,不能著居家服見客。」小朋友也說:「有客人來的時候,餐桌上的菜餚會比平日豐盛,大約多了二三道菜。」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客至〉這首詩寫的就是接待朋友、賓主盡歡的情形。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點出了季節、居家環境,以及平靜、寂寞的氛圍。黃老師說:「杜甫居住的地方不常有人來往,只有鷗鳥為伴。這是客人來訪之前主人的生活樣貌。」當朋友到訪的時候,杜甫當然是欣然歡迎囉。他說:「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前者是指「平時」的一般景況,後者是指「今天」的特殊情形;二句相對比,強調等待客人來臨的喜悅。

「杜甫的貴客是崔明府,我們只知道他姓崔,官職是『明府』,相當於現代的『縣長』。」杜甫是如何接待這位朋友呢?「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不僅菜色很少,連濁酒也是去年剩下的。杜甫沒有向人借錢,跑到市場買肉買酒,而是用最自然的一面來招待崔明府,表現真情意。「如果是與很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即便是分享粗茶淡飯也不用覺得不好意思。我曾經到宜蘭壯圍鄉的朋友家做客,對方的生活很儉樸。晚餐時間到了,朋友留我下來吃飯,只見她拿出一顆瓠瓜,切絲,然後跟自製豆漿殘餘的豆渣和在一起,下鍋煎成餅來吃。這料理雖然稱不上美味,可是她不曾說出:『不好意思,請將就……』之類的話,而且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客經驗。」「瓠瓜豆渣餅」的滋味小朋友雖然無從想像,可是卻能透過黃老師的口述,揣摩當時的氣氛,「與這首詩的情境很像呢!」小朋友頗有感覺。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這二句的「原型」其實是「盤飧無兼味,樽酒只舊醅」。黃老師說,有時詩人創作不一定能一氣呵成;他可能先寫下「盤飧無兼味,樽酒只舊醅」這樣的「半成品」,再慢慢添加文字,使其符合七言、對仗與押韻平仄等條件。「你們寫作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先在白紙上,三言兩語簡單寫下你聯想到的資料,再把這些材料一一標上有意義的順序,思考如何串連,或者該如何調整等等。最後就可以寫成正式的文章。」

杜甫與崔明府主客相談共飲,十分開心;興致高昂的杜甫甚至還喚隔鄰的老翁過來喝一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隔籬呼取」表現的是一種隨性的情調,不必恭恭敬敬,走到正門口來邀請。這種不拘禮數的態度,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杜甫內心的輕鬆與喜悅。

這首〈客至〉共有八句,每句七個字,屬於「七言律詩」。盛行於唐代的「近體詩」有五言、七言之分,論句數又可分為「絕句」(四句)、「律詩」(八句)以及「排律」;「排律」是指格式與律詩相符但是句數超過八句以上者。除了字數、句數的規則,「近體詩」也講究押韻,一般而言,偶數句的最後一字一定會押韻。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說完了「當主人」的心情,接下來要談「做客人」的經驗。〈過故人莊〉就是「拜訪老朋友的田莊」;這裡的「過」字要讀一聲,是「拜訪」的意思。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聯講的是孟浩然作客的原因--是朋友邀請他來的。「如果是不請自來,那就是『不速之客』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寫田家的風景,「合」是包圍的意思,「斜」有「斜躺」、「橫列」的意象。

孟浩然到田家作客,朋友也是拿最「道地」的飲食招待,就連聊天的話題也是關於農家的事務,「如果是『把酒話股票』,整個情境就走味了。」這次聚會很特別的是,主客還訂下後約--重陽節的時候再一起聚首吧。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因為有二個「九」字重複出現,所以稱為「重九」或「重陽」。相傳東漢時候,桓景跟隨費長房(「費」音同「畢」)學習道術,一日費長房告知桓景:「九月九日那一天有大災厄,務必縫絳色布袋,內裝茱萸,繫於臂上,並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舉家依言登山,夕還,見雞犬豬羊皆死,等於代替一家人承受禍難。故自東漢起,重陽節有配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災的習俗。黃老師說:「現代詩人余光中誕生於重陽節,遂以『茱萸的孩子』作為詩集名稱,聽起來很美。如果有人生於端午節,自稱『粽子的孩子』,那就有點搞笑了。」

隔年的重陽節,孟浩然與朋友也許仍是「把酒話桑麻」,但作者用「就菊花」三個字來呼應「重陽節」的習俗,也把會面之事寫得極雅。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喝的也是濁酒。「綠蟻」是「新釀米酒上面漂浮的綠色、細如螞蟻的渣滓」。由於當時的季節是寒冷的冬天,所以白居易還把酒放到火爐上稍微溫熱一下。一面溫著酒,一面看著天色,似乎要下雪了;便想問問好友劉十九:「是否能共飲一杯?」劉十九是白居易被貶官後所結交的朋友,「十九」指的是他在家族同輩中的排行。

「白居易從何得知『晚來天欲雪』呢?」黃老師請大家回想一下,在我們讀過的《司馬遷》一書裡,不就有「午後的天空,彤雲密佈,果然不一會兒,鵝毛般的細雪便飄灑下來」的描述?古人所謂「彤雲佈,瑞雪飄」,是因為土壤有大雪覆蓋,明年開春將會非常肥沃,是祥瑞之兆。快下雪的時候,天空的雲是紅色的喔。所以這首詩光是紅色就有很多層次:小火爐的紅,還有炭火、彤雲不同味道的紅;加上新醅酒的綠,雪的白,顏色很鮮明豐富,給人一種恬適溫暖的感覺。

〈獅子〉 ◎民國.胡適

獅子踡伏在我的背後,

軟綿綿的他總不肯走。

我正要推他下去,

忽然 想起了死去的朋友。

一隻手拍著打呼的貓,

兩滴眼淚溼了衣袖;

「獅子,你好好的睡罷,——

你也失掉了一個好朋友。」

第四首〈獅子〉是一首新詩(現代詩),它的形式明顯與前面三首「近體詩」不同。本詩的內容是作者胡適爲懷念已故好友徐志摩而作;並以胡適豢養的貓咪--「獅子」為題,因為,「獅子」是徐志摩住在胡適家時最喜歡的貓。

黃老師說,她選讀這首詩是希望同學能藉此認識胡適與徐志摩這二位近代作家。小朋友對這二人的印象僅止於「有聽過」,當他們在注釋中讀到徐志摩因飛機失事罹難,年僅三十六歲的說明時,莫不感到唏噓。

「詩中的哪一句有描寫到思念亡友之情?」有人回答:「兩滴眼淚濕了衣袖。」可是也有人不同意:「他的眼淚只有『兩滴』耶,太少了吧!」錙銖必較令黃老師啼笑皆非。「『兩滴眼淚』是爲了對應上一句的『一隻手』。」小朋友對這解釋不滿意,又說:「可以寫成『一灘』眼淚啊。」「哎呀,這樣就太誇張了。」看來小朋友對於白話文的平實之美還不太能領略呢。

「上一次教的〈客至〉,大家會背了嗎?」幾位小朋友隨即背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十分整齊好聽。

「我知道有些人已經升上國中,課業繁重,不想花時間背這些詩;可是,像詩這麼濃縮的文字,若只是讀過、不把它特別記起來,就等於什麼也沒有留下。」「當你獨處的時候,某一首詩會湧上你的心頭,讓你覺得不寂寞,這就是讀詩的快樂。在這裡我並不把背詩當成考試,可是希望每個人都要會背,好嗎?」

「這首詩有沒有押韻?韻腳有哪些?」大家對這個問題似乎不太有把握,「嗯,有『來』、『開』,還有『醅』、『杯』。」「沒錯呀,就是這四個字。」「醅」與「杯」字在古韻中的唸法,是和「來」「開」相同的,可是放在我們現在通行的國語裡面,似乎就不押韻了。同樣的困擾,也出現在「平仄」中。一般來說,國字的一、二聲屬於平聲字,三四聲屬於仄聲字,不過有些字還是要用古韻的讀法來判別。

「舍南舍北皆春水」的平仄是「仄平仄仄平平仄」,老師在黑板上以「|-||--|」的符號代替,寫在文字右側。「這句詩的平仄並不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格律;不過,格律詩允許『一、三、五不論』的情況。只要不是連續三個以上的平聲或仄聲,還是可以被接受。簡單來說,唸起來聲調好聽最重要。」

除了押韻、平仄之外,詩還講究「對仗」--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客至〉的第二聯與第三聯就有很工整的對仗。

〈客至〉的作者--杜甫有「詩聖」的美稱,那是因為他的詩表現悲天憫人的聖人胸懷。另

外,杜甫身歷「安史之亂」,他有許多首作品都以這場戰亂為背景,彷彿以詩紀錄了歷史,因此也被稱為「詩史」。

相對於「多災多難」又「憂國憂民」的杜甫,詩仙李白則呈現另一種風格。李白雖然也曾歷經「安史之亂」,但是他的作品多注重個人的表達,特別是對於時間的消逝感觸極深。由於個人風格強烈,一般人無法模仿他的文筆,便把李白譽為「謫仙人」--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對李白十分欣賞;李白被貶謫到夜郎時,杜甫還因為擔心而多次夜夢李白。不過,李白對杜甫的態度只是一般朋友而已。

這一課選的詩是以「節慶」為主題,分別與元旦、重陽、端午有關。第一首〈元日〉是宋朝王安石的作品,這是一篇描寫「過年即景」很棒的「範文」,他寫到時間、空間、人、事、物,還有許多感官上的描寫,值得小朋友參考。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指的是陰曆(農曆)一月一日。「陰曆」是根據月亮圓缺週期而制定的一種曆法。現代人過春節仍保有傳統的習俗,小朋友對於詩中的景象應該不陌生,於是老師請大家找出「讓人感覺愉快」的詞語。有人說:「一歲除。」這代表一元復始--一個新的開始又來了,令人開心。有人說:「春風送暖。」過年期間會遇到「立春」這個節氣,天氣漸暖,農民便開始準備下田播種。「過年期間,台灣北部氣候濕冷,似乎感覺不到『春風送暖』。但是此時在大陸中原地區已經冬去春來,逐漸變暖了。」另外,形容光線明亮的「曈曈」,以及換上「新」桃符的意象,也都是愉悅的。

又請小朋友用「感官」來體會這首詩:「爆竹」的劈啪巨響(聽覺)、瀰漫的煙硝味(嗅覺);春風吹在肌膚上的舒適感(觸覺),以及喝下屠蘇酒體內變暖和的感覺(味覺、觸覺);家家戶戶的門窗都被陽光照得格外明亮(視覺);放眼望去,每一戶人家都已撕下舊桃符,貼上嶄新的春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呢(視覺)。「如果你是攝影師,會以詩中的哪一句作為畫面的主題?」大家都同意「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視覺最為強烈;彷彿看到舊春聯還有些撕不乾淨,孩子們就迫不及待要把新的貼上去的寫實景象。

「屠蘇酒」對小朋友而言較為陌生,從它的成分看來,應該有驅寒的作用。「我們在冬天時喝薑湯,也可以驅寒。喝熱豆花時也會加些薑汁,因為豆花含有石灰,是寒性的,薑汁可以降低寒性,陰陽調和,這就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除了詩中提到的過年習俗,小朋友還想到「拿紅包」。「除夕夜時大家要『守歲』,據說可以爲父母添壽;不過小孩子通常是拿到壓歲錢就上床睡覺了。過了午夜,大家還會摸黑『拜天公』,拜完後燃放鞭炮。這時有些人還撐著不睡,因為大年初一要趕在寺廟開門時『搶頭香』。」「過年期間,我們要去親友家拜年,叫做『走春』。中國人認為去人家家裡坐坐,可以增加人氣,帶來祝福。此外,我們搬新家後會請朋友們來家裡喝茶吃飯,也是同樣的用意。(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

本詩作者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固執宰相」,有「拗相公」之稱。他在擔任宰相時,為了增加國家收入,提出了新的財政制度;但後來產生許多弊端,改革失敗。「王安石變法」曾遭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