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啊摇篮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18:56 体裁作文
啊摇篮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红色摇篮观后感

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红色摇篮》观后感

刘冬明 10300170053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摇篮》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认识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这场革命在初期遭受的一场场挫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单纯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不能结合中国国情与革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前,共产党本来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去扭转中国革命的局面,让中国工农红军从被动转为主动,联合十九路军反蒋反日。可是由于当时掌权的博古等人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意见,把蒋、蔡两位将军的爱国行动视为反动的官僚资产阶级在内部斗争中为了生存而妄图骗取无产阶级力量援助的行为。博古、李德等人的这种论断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没有实际问题实际分析,盲目听从上级指示,而没有运用矛盾分析法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根据矛盾分析法来看,任何事物本身都存在这矛盾的两个方面。蒋、蔡两位将军在反蒋反日之前虽然属于蒋介石官僚资产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两位将军毅然以民族大义为重,甚至不惜与蒋介石为敌,把中日矛盾看作主要的矛盾,他们已经从人民的对立面走了出来,而变成维护民族独立的英雄,当真能够成为我党应该结交并加以敬重的盟友。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能够与蒋介石反目就已经很好地体现出两位将军抗日的决心,但博古之流却无视实际,盲目的跟从共产国际的意见,毫不理会毛泽东等人的建议,与这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做出了出尔反尔,坐视十九路军被镇压的愚蠢决定。国难当头,就应当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做出正确的判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团结的力量,在国内国际局势都相当复杂的情况下就应该坚持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用好矛盾分析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不能教条式的,书本式的去理解问题。

在战术上,李德与博古更是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他们没有认清中国工农红军相对国民党反动军队在装备以及人数上的极大的不利,一味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试图与国民党军队硬碰硬,打阵地仗,结果导致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让无数人民子弟兵丢了性命,更是让中国工农革命到了一个极端危险的境地,若是革命火种因此被国民党能够剿灭,不仅会让工农翻身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更是会导致之后中国抗日力量极大的削弱,让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李德、博古他们则是会成为千古罪人。从这一个方面就可以充分让我们认识到教条式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得不到真理,反而对认识世界认识真理产生阻碍,犯出不可饶恕的错误。反观毛泽东,他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看清工农红军的优势和劣势,成功的运用游击战术,一次次的对国民党造成打击。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物质,想要让意识更好的作用于物质,就必须通过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意识的作用,通过意识正确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样的,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率领的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队伍能够准确的认识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场又一场的奇迹与胜利。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直到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工农革命一直就没有对走怎样的革命道路达成一致,在当时中国城市中工人力量并不强大并且还没有组织完善的时候,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就试图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通过城市暴动实现革命的胜利,但这种方法几乎在武装反抗国民党之初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一次次战争的惨败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反思并开始在战略战术上做出改变,直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巩固,毛泽东总结出了“农村包围群众”,团结群众干革命这一条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条路线充分结合了中国等待翻身解放的农民群众大大多于工人阶级的实情,认识到了人民群众蕴含的伟大

力量,指出由人民群众所形成的坚固壁垒是任何反动力量都打不破的,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在这样的路线指导下,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密切团结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根据地不断壮大,湘赣之地红旗一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苏维埃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才得以顺利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才能得以建立。接下来,也是在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领导下,工农红军才得以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不得不说是李德、博古为代表的领导班子照搬照抄苏联革命模式的战略上的一大败笔,也说明了城市暴动、阵地战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是完全行不通的。犹记得在惨败的沉痛中,顾作霖痛心疾首的感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回毛泽东的革命路线。但即使在惨痛的现实面前,李德与博古却还不能幡然醒悟,甚至还要推脱战败的责任。此二人在教条式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已然中毒太深,根本无法也不敢去认识现实,他们没有正确的把心思去用在战胜敌人身上,却花尽心思去打压与他们意见相左的毛泽东等人,不能不说他们不仅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反而在思想上已经腐朽,既不能去分析实际情况,也不能虚心的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他们根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者。

不仅仅在十年内战时期,在抗日战争以及三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也坚持着发动群众的路线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本身的力量可以说是比较小的,但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抗日力量的中流砥柱,关键之处就是他们坚持了党的人民战争的路线,充分带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阅芤匀跏で浚眯∶准硬角拐绞け幻谰渥捌鹄吹墓竦撤炊樱渲凶钪匾脑蛞彩且蛭⒍巳褐诘牧α浚馐菇夥啪竦昧宋榷ǖ暮蠓揭约霸丛床欢系牧α吭慈?/p>

在李德、博古之人的眼中,毛泽东的这些路线方针无疑是离经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离。可是,实际上却是他们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而毛泽东却可以说是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完善,使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的功臣。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有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另外一个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总结出的“农村包围城市”以及“人民战争”路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那两个思想融会贯通并加以发展的结果。

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指导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此,在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也是如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伟大的战略决策,不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吗?可以说,无论是列宁的思想,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再加以发展的成果。

此外,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就注定了它不是一套死的理论,而是活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从实际,只从书本上静止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那只会妨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造成误解。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的一套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是绝对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绝对不能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去看待问题。坚持辩证唯物论,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这是我们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保障,也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我坚信,只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才能认识到真理并在行动中取得真正的胜利!

篇二:《红色摇篮》观后感

我是非常崇拜毛泽东的。毛泽东是我们民族在的杰出代表,是一代伟人。这部影视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人五次反“围剿”,,四次成功一次失败,并最终走上长征道路的过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0年底,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向江西中央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军事“围剿”。骄横狂妄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军的师长张辉瓒,一路扬言要“剃朱毛的头”。正在这危急之时,红军内部又发生了令人扼腕的“富田事变”。面对内忧外患,毛主席和朱德等排除干扰,按照“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一举歼灭蒋介石的“王牌师”; 项英代周恩来行苏区中央局书记之职,正在与朱毛商量如何按中央第三次确定的会期召开“一苏大”之时,蒋介石命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举兵二十万,发起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采纳杨永泰“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计策,不让红军有喘息机会,举兵三十万,发起第三次“围剿”,并亲往南昌坐镇,发誓“舍命疆场”。面对在七百里战线上合围进攻的强敌,朱毛率红军从建宁千里回师赣南,实行战略撤退,毛泽东冒险出奇兵,牵着敌军大游行,六战五捷,再创中外战争史奇观;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之后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削去了军职。蒋介石闻说毛泽东被削去军权而窃喜,却又为周恩来到苏区主事而担忧。周恩来向朱德请教并最终大胆采用毛泽东的战法,与朱德率中央红军连战连捷,歼敌三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空前胜利;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进行得十分不顺利,最终中央局被迫决定突围转移。在临时中央政府最后的会议上,毛泽东的一番话使得群情振奋:我们在这片红土地上奠定的革命道路、建党思想、执政观念和治军原则四块基石,终将会构筑起新中国的大厦。在苏区军民浴血掩护下,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毛泽东舍弃爱子,与朱德、周恩来并肩,踏上了漫漫的铁血之路?? 通过这五次的反 “围剿”我们看到,毛泽东承受着重压,这压力既来自异常艰苦而危险的军旅生活、蒋介石的进攻和围剿,也来自同事的误会、上级中央局、共产国际的打压和排斥,来自党内不同路线的激烈斗争。在重重压力下,毛泽东表现了非凡的意志和品质。虽然

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中被承认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里面有一个人说,如果有可能他愿意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捍卫毛泽东思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很不成熟,只知道盲目地照抄和照搬前苏联共产党的模式,不是犯左倾的错误,就是犯右倾的错误。还好毛泽东在不被自己的同志所理解的时候,在党内受到排挤的时候,他都没有垂头丧气和怨天尤人,而是依然坚信着自己的理念不动摇。他真是具有伟人的胸怀啊!他敢于坚持真理,善于分析形势,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局面,几落几起,百折不挠。

我们学习的。

他的这种品质,是非常值得

篇三:红色摇篮观后感。。。获一等奖的文章值得一看仅需您5个财富币

革命的源头

————电视剧《红色摇篮》观后感

许多人一提起共产党的圣地,都会想到延安、井冈山等根据地,但中央苏区的

历史,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起延安、井冈山等,略微有些陌生。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共苏区的历史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中央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源头。

电视剧《红色摇篮》是一部以最精细的语言来还原对于观众记忆中颇为陌生的

历史,让观众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前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央苏区是当时共产党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

一块,所以后来蒋介石的五次围剿都指向了这个地方。对于中央苏区来说,这里面的一切决定着中国革命的走向。

当然,我对《红色摇篮》这部电视剧很喜爱,它的深度不仅仅为观众讲述了那

段历史,还把线索都汇集到最深的一个核心:共产党内部的斗争。

当时的共产党,仅仅从来历上就能分为几类:一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本土领

导,用中国土生土长的方式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类则似乎更权威,他们到过苏联学习,学习了“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回国后来到中央苏区,诸如博古,王明等人。他们开始掌握更大领导权后,对于毛泽东等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是不屑一顾的,认为他们不懂马列主义,从而挤压、排斥毛泽东等人。但历史证明,真正不懂马列主义的是那些到国外学习过“真正”马列主义的人。毛泽东后来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反对本本主义”。不过我认为王明、博古等人的言论、行为也许对毛泽东理

啊摇篮观后感

论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他们使毛泽东认识到了对马列主义理解偏差的后果、修正,教条主义的危害和中国革命必须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等问题,从而使毛泽东理论更趋于系统、完善,也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电视剧不仅是反映了许多深刻的问题,也从侧面展现了共产党的平等与民主。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中央苏区举行了三次大规模民主选举,为了有效实

行选举,中共中央政府专门颁布了《苏维埃选举法》,做到公正,公平。对于中国农民来说,这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做官的”可以由自己来决定。同时,在中央苏区,共产党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关系,分给农民田地,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他们将中央苏区称为“埃政府”,“埃”在客家话中是“我”的意思,其中的赤诚可以一斑。这也使我感到激动与振奋,为先辈的开明而骄傲。

在中央苏区的努力下,中国革命大潮渐起。作为源头,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教会

了人民“民主”这个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无关的词。共产党开始要走上征程,去反抗压迫在人民肩上的重担。

《红色摇篮》对于每一名观众是难以忘怀的,不仅在于它的精彩,它的启迪,

更在于它描述的中央苏区确是一个摇篮,孕育着的是中国共产党与红色的革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