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说理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35:01 体裁作文
篇一:“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1、【2014全国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没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指令,写作者可以随心所写,可以写得自由宽泛。
——所谓叙事体,既有具体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如比赛的过程叙述。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改造过的2015试题,既是原先的“叙事体新材料作文”。
——叙事体材料的特点与好处:具体分析整个事件有几层推进:
第一层是23岁的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一核心事件;
第二层是警方对父亲给予处罚,及之后对这起事件——将私信公开到官方微博,使之变为公众事件;
第三层是网友和媒体的加入,使这件事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这就使材料有了不同维度的讨论空间。 ——事件的叙述是推进的过程,推进的过程又是矛盾展开的过程,这样写作者有了多维的写作空间。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智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所谓的“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具体写作任务指令。
现在分析2015的写作具体表述——任务型写作
【2014全国高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全国高考1卷】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5全国高考2卷】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任务驱动型使写作对象更明晰
——写信虽然出乎全国人民的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不为书信而书信,为任务而书信
——海英:是的,卷二如果写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精彩就错了
——这样写作文学生不会说空话,审题的门槛是更低些吧,离题偏题的危险也降低了 ——任务型应是让写作者心中要更有读者意识,文章写给谁看的,如何表述才更合情合理。
——接下来的高三作文应考有“明向”,第一步即是模拟全国1卷2卷的试题,命好所谓的“叙事体新材料任务型驱动”作文试题,不要师生做无用功。不要再怀疑了,至少1月份省检就是这样命题。
——越是切入点小,学生越是无所适从
——中等的学生有利,优秀的又有文采的学生是不是不好发挥了?
——当务之急是去适应
——文采这块好像有点弱化的感觉 ——觉得出彩的作文是条理清晰的或是说理能动情的 ——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更强化条理性和深刻性 ——这样作文比较难胜在文采上,更胜在说理上。原先装饰性强的作文要吃亏了
——大势所趋 ——因事说理,又得条理分析。这是准确审题后,下一步要研究的。 ——高考写作为题而写,为任务而写,所以,一切写法要围绕具体的试题与任务。试题不同,任务不同,思维与表达就不会完全一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学生要有想法、有主见、会分析、懂表达。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老王说,科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制作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智明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下午。
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事件的选择,多是有过程,有争议,能贴近学生,又有时代感。当然还要符合“一点四面”——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高考改革方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看来将来的考题不担心偏题,担心偏激。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新课标甲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乙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
杨眉珍:写美国教师材料的,说不要失掉本心,从材料入题,引陶渊明等。这算擦边球吧 李智明:“本心”一词要界定或是具体解说
李智明:不能泛华,写到陶渊明,则是偷换概念。
李智明:一是可写性。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可写性中的熟悉程度是需要非常合适的拿捏。试题内容如脱离学生实际,考生对试题就会感到陌生、深奥。试题内容部分考生熟悉,部分考生陌生,又会造成考试不公平。考生对试题内容过分熟悉,也会容易撞题、套作。有时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考生都很熟悉,但因可以引导中学的写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意义重大,所以即使出现像2008年全国大纲卷的“抗震”题材和2015 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风采人物优中选优”题材的材料作文,其利也大于弊。
李智明智明:导向性。导向性指试题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的意向。导向性实际上就是试题潜在的思想性,是高考作为国家行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也是作文题教育功能的体现。目前的作文试题都要求有明朗的积极的思想导向;有些范围性的标题作文,没有明朗的思想导向,要保证考生立意的自由,但绝不可有意无意地引导考生朝着恶意、消极、不健康的方向立意。
——伶牙俐齿,经常跟老师争辩的差生,可以适当加分
李智明:探究性。作文的探究性不是人云亦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适当地提高思维强度。尤其是加强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是提高试题探究性的一个途径。 李智明:所以,因果思维、矛盾思维、比较思维、分类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可以派上用场了。
——如何破解吧。 ——要想学生看透事件的本质,说理有条理性并深刻,学生心中需有爱、善、智慧,这些是他们看问题、说问题的标准。
岳科君:如何联想才是关键
李智明:以具体样文为例,阅读量较大。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曹林
6、【事件材料】
客车司机吴斌忍受着肝脏几乎粉碎性破裂的剧痛,在被铁块击中后的1分多钟里,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闪、开门,让乘客安全下车,最后他倒下了。吴斌的事迹和职业精神感动了无数的网友,网友纷纷发帖子深切悼念他。
李智明:姑且以此文为例,当然本材料比较简单,我们学学曹林怎么写。
【第1段】(起,扣住关键词“感动”“悼念”作文)
这几天,公众都沉浸在对一个平凡司机的感动和悼念中。感动也已经难以表达公众心中的那份深情,更多的是一种震撼。我们无法不被震撼,客车司机吴斌忍受着肝脏几乎粉碎性破裂的剧痛,在被铁块击中后的1分多钟里,换挡、减速、停车、拉手刹、打双闪、开门,让大家安全下车,最后他倒下了。(起。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感动”“悼念”作文) 李智明:先从材料中的“感动”与“悼念”写起。
【第2段】
吴斌身上震撼人心的那种美德,到底是什么呢?那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而是一种职业素养,是当下社会最稀缺的品质:职业精神。一个司机,在面临险境时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他一以贯之并内化到道德血液中的职业精神。
汪雪芬:概念厘定
冯玲芳:解决了“是什么?”这个问题
李智明:(第2段,承。再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职业精神”“客车司机”“倒下”作文) 李智明:请注意,文与题的对应!!
李智明:写作的“文”与材料的“题”是有紧密的关联的,是契合。
【第3段】
对一个司机来说,职业要求就是将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吴斌“伟大的一分钟”中所做的,就是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一系列平常看来很简单的“规定动作”。支撑他忍受剧痛来完成这些动作的,正是内化到他道德血液中的那种职业本能。
李智明:(第3段,再承。扣住材料的关键词“乘客安全”“一分钟”“剧痛”等作文) 海燕:职业素养-职业本能-职业精神
【第4段】
职业精神,并不只是一套简单的技术规范,更核心的还在于融于规范的对职业的责任感、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将这种精神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才能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超越惰性、自私、懦弱,而习惯性地作出职业反应。吴斌从业以来始终认真负责,平凡的日常工作中已经能看到那种可贵的职业精神。这一次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内化于吴斌身上的职业精神以让公众震撼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李智明:(第4 段,再承。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安全”“职业精神”等作文)
美玉:行文过程中,除了强化主要关键词,还要理清它与其它次要关键词的关系。
李智明:2、3、4段紧贴材料,段段推进,具体分析,文题对应,把材料的内涵剖析得透彻严密,并不引述题外之物。
李智明:顺着一个口子,一层一层开掘。 ——多积累时评类术语和分析语言模型,应该是有效策略之一。
【第5段】
当下中国社会的道德失范,正在于职业精神的失范:当医生的不像医生,缺乏那种救死扶伤的情怀;当老师的不像老师,没有了传道授业的责任感;做记者的不像记者,不甘心做一个公正的报道者。当校长的整天想着当官,盖房子图省钱而建豆腐渣工程,的士司机为赚钱而拒载、绕路,商人惟利是图而用臭皮鞋做药用胶囊,官员为了升官而不择手段??道德沦陷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方,不是老人倒在路边没人敢扶,而是每个职业的道德底线都在以突破公众想像力的方式沦陷,以致走向一种职业上的互相伤害、互相投毒:做面包的从不吃自己做的面包,但做面包的生病时难免要吃不良商人做的毒胶囊。
【反转。扣住“职业精神”,反面作文,联系实际,由点及面】
李智明:此段大胆,出乎我们意料,但还是与题相关,只不过没有了古人或具体事例!针对性,转得机智。
【第6段】
“最美司机”吴斌,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的猥琐、卑鄙、肮脏、惟利是图、不负责任和丧尽天良。我们无法用浅薄的感动和暂时的震撼,来掩饰“最美”之外的丑陋现实。而吴斌之所以震撼我们,不仅在于其行为的伟大,更在于他在失德现实映衬下产生的强烈反差,现实越是丑陋,“最美司机”越是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李智明【再转。再次扣住材料中的“吴斌”、“司机”、“感动”、“行为”等作文,深化,再次推进】
李智明:哦,原来人家写第5段的目的还是在吴斌身上,而不是跑得别人身上去了。 马秀云:用其他人反衬吴斌
【第7段】
拯救社会道德,从唤醒职业精神开始。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规范,就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一个健康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高尚的人,每个人恪守职业道德做好份内事,社会就不会坏到哪里去。一个职业道德得到坚守的社会,虽然雷锋不会成群涌现,但“雷人”会大为减少;高尚的情操或许难得,但质朴的德行随处可见。
【合。再次扣住关键词“职业精神”等作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6月06日 )有删改
Gary:“还是在吴斌身上” 岳科君:如何转,就是要找到另一材料与本材料之间的关系,或加强论证,或对比分析。 李智明:我称之为“贴题评析作文法”
李智明:此文主要运用了因果分析(由表及里)和矛盾分析(正反对比)双思维。 海英:如何转,就是要找到另一材料与本材料之间的关系,或加强论证,或对比分析。强化“这一个”
潜心于学术 造福于未来
【第1段】人生之路,以其多样和繁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亦用其复杂和差异考验着我们的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决定不同的人生价值,我尤为欣赏大李智明,认为他的人生最具风采。 李智明:(起——紧扣写作任务,表明自己看法,提出明确判断。)
李智明:第1段,贵在表明态度。即算任务开始。
马秀云:亮观点
杨眉珍:入题快
李智明智明:
【第2段】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
(转——先肯定其他两位的风采。以退为进,扣住题干中的“任务”。)
李智明:这就是“圆”,不偏离任务。
【第3段】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智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对创新的极致追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自信与尊重。在人心浮躁的当下,人们往往为了一纸文凭,一个空名争得头破血流,而像大李智明这样葆有纯净与积极的人格就显得尤为珍贵。
李智明:想想,此段运用何种思维?
李智明:(转——运用因果分析中的“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分析大李智明“最具风采”的理由,评析,阐明自己看法。)
李智明:注意,是“阐述自己的看法”。
李智明:这里就有了思考、权衡。
苏?:大段大段事实论据显然已不适合这样的文章
李智明:还有选择
篇二:叙事作文
感动中国_
今天下午班队课时,凌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题目是:感动中国。我刚看到题目时,十分纳闷,心想:有什么能感动整个中国呢?于是,我带着疑问开始看起了视频。
当我看完整个视频时,我震撼了,这不仅仅是感动中国,这是感动世界啊!这里面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年届90岁高龄的山东老人,当他从报纸上看到许许多多的孩子失学时,他毫不犹豫的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取出一半捐给那些失学的孩子,自己却每天省吃俭用。多少年来,他没有穿过一件新衣,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但是,他却不知不觉中帮助了近一百名失学儿童,捐助的钱近一万多,他就是崇仁厚德的老人——刘盛兰。
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单,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大胆发言
我是三2班的一名学生,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
今天老师提问题好多同学争先抢后,但有一个同学就是我的一名同学,但是他也很会说笑,上课不敢举手,而下课就是活蹦乱跳。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想?是上课不明白还是等等。
但是他的回答却是我不是不敢我也会但是我就是胆小不敢举手,那天老师叫他他是低头,老师再叫另一个同学是,那个站着的同学小声的说,老师让他大点声,他却还是那么小声的回答,老师说你坐下吧下回大点声就行了。他坐下了,下课老师叫他去办公室去干嘛呢?他回来就是高高兴兴的大胆回答,上课也大胆收发言,我们就很纳闷了。这是怎么了,去了趟办公室就这么活跃了?起了怪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老师家的孩子,再说他又没说我们怎么知道他是老师家的孩子?老师跟他说了什么?他告诉我们说要大胆发言负责什么也不会所以那些不敢大胆发言的学生或同学请大胆发言,考试会有好成绩的。
篇三:叙事作文八讲
叙事作文是我们最常使用文体之一,怎样写好叙事作文呢?下面分八讲进行讲解:
一、叙事作文指导——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
叙述是文章的表达方式之一。叙述要求把文章中要表现的人、事件交代明白,使文章线索清晰。叙述在记叙类文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叙述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叙述方式有两种:顺叙和倒叙。
顺叙是按照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的文章,读者容易把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H版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文《弹琴的姑娘》,说的是一个姑娘勤奋练琴的故事。文章叙述“我”无论是早上还是晚上,在胡同里经常听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练琴的声音一年四季未曾间断过。春夏秋冬,小姑娘锲而不舍地练着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弹琴姑娘刻苦勤奋地练琴,同时融入“我”对琴声的感受和对姑娘的美好感情。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顺叙的写法,故事情节显得清晰自然。
在运用顺叙的方式时,要注意用好表示时间或表示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另外,要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为此,要注意材料的取舍与详略。
倒叙不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而是将后发生的情况先写,然后再回转来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这种写法不仅能使文章曲折有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便于突出重点,吸引读者,增强艺术效果。
回忆性的文章,一般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也就是从时间上来说,先写现在,再写过去。
倒叙法并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倒过来写,只是先叙后面发生的事情,再讲它的由来罢了。这样,就要注意处理好由倒叙转向顺叙时的文字衔接问题。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才不会给人以过于突然或是前后割裂的感觉。一般可用“事情的起因是……”“原来是……”或者用问句“为什么会……?”把结果与事情的起因衔接起来。
总之,叙述方式的选用,要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出发。尤其是倒叙方式的运用,不要故弄玄虚,为倒叙而倒叙,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叙事作文指导——力争做到“凤头”“豹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篇作文的头开好了,打开了思路,要写的话就很顺利地写了出来。如果头开得不好,就会思路闭塞,难以下笔。所以古人所说的“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要起笔不平。
最常见的开头方法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像叙事的文章开头就点明事情的起因,或是直接说明文章所要叙述的事件,让人一目了然。
第2种开头方式是——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这种开头方式,往往在第一段就提出疑问,巧设悬念,或把事情的结果交代在先,使读者产生急欲读下去的愿望。
还有一种叙事的开头方法是——描摹景物,渲染气氛。这种文章的开头方法是从写景、写物入手,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
总之,叙事文章开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我们要遵循如下原则:要紧扣中心,突出主题,不能起笔太远,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要新颖活泼,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不能陈词滥调,生搬硬套;要有真情实感,不能空洞抒情,无病呻吟。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一样,也是表现主题的重要环节。好的结尾能深化主题,突出中心,令人回味,具有“余音绕梁”的作用。结尾的方法同样多种多样。
1、随着事情的发展自然收束。这种结尾方式简单明快,叙事完整。
2、首尾呼应。这种结尾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再强调一下开头部分的意思,以达到互相照应。这种照应有的是形式上的前呼后应,有的是意义上的再次强调,使文章浑然一体。
3、含蓄委婉,令人深思。这种结尾方法以暗示、旁衬或隐晦曲折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而不把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明明白白说出来。
4、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用一段饱含哲理的话作结尾,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汲取力量,得到启迪。对整篇文章而言,也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总之,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不平的开头,又要有有力的结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凤头”、“豹尾”。
三、叙事作文指导——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过渡”与“照应”都是作文中常见的技巧方法。尤其在叙事类作文中,同学们要格外注意“过渡”与“照应”。所谓“过渡”,就是事物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为了使作文中各段落之间自然衔接,连绵一体,我们往往使用过渡技巧,写上过渡语。过渡语,可以是段落,也可以是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那么,怎样写过渡语呢?其实,我们可以用设问、反问的形式,或者用平铺直叙的语言,用上关联词语,串起上下文内容。这样,就能自然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阶段。
“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再现。“照应”,为的就是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
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不能写了前面不管后面,也不能写了后面忘了前面,而应该前后配合、首尾照应。前后配合,首尾照应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开头与结尾相照应。
2、内容上的前后配合。作者前面写的事情,后面要有个圆满的交代;后面出现的事情,前面都要有根据,不能写得没有来由,使人感到突然;更不能漏洞百出,使人疑惑不解。
3、行文和标题的相照应。一般说来,标题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中心思想,因而在行文中注意与标题相照应,能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因此,处理好“过渡”和“照应”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同学们,不妨你们也试试。
四、叙事作文指导——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因此学生如果写自己有感受的事,就容易写得生动、活泼、具体;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事,即使费了9牛2虎之力,也写不好。这是什么道理呢?文章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的材料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没有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没有文章。我们写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周围的事,周围的人,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写作文不是做算术,有了一道题,运用几个公式套一套,就可以做出来。写作文必须要具备材料,写自己感受深的事,就能“表”我们自己的“情”,“达”我们自己的“意”。
可是,有些同学往往不理解这一点,许多有感受的事放着不写,偏偏去写道听途说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这样写成的作文,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呢?由于写的是缺乏感受的事,因而语言也是一副“大人腔”,缺少我们自己应该有的童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的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畅所欲言。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既记载了真实生活,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五、叙事作文指导——选择材料要新颖
写叙事的文章,选材是关键的一步。挑选材料时,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我们在生活的事件与生活现象中选取材料时要注重新而别致,这就是指选择新颖的材料。
平时,我们注意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我们少年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时刻观察、用心体验,往往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新奇的事、新奇的现象。这些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特别的思考,只要我们把注意现察的许许多多新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写到作文里去,寻求新的立意就能写出新颖的、有深度的作文。
1、要写出一个“新”字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关键是看能否反映个“新”字,即过去所没有的、新近才发生的变化,写文章时一般就从这个“变化”入手,再去探究这个变化的原因来。
2、要写出新意来。
捕捉身边的事物时,要留意写出事物的新意来。可以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可以从一种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善良的人性等,还可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产生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样的材料平中见奇,也不失为新颖的材料。
六、叙事作文指导——中心要明确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叙事文,必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立意。立意,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主题。从我们平时的经验来看,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衡量的关键,主要看中心是否明确。因此,确定文章的中心,是叙事的根本。
文章的中心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叙事有中心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篇文章思想要健康正确,主题要明确集中,立意要深刻、鲜明、新颖。在叙事时,我们要善于从事件的表面揭示其蕴含的科学性、哲理性或事件的社会意义。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平凡、不显眼的事件中揭示其不寻常的思想意义。其次,我们还要明确,我们所写的记叙作文不是为记而记,而是有感而发,有悟所写。所感所悟就是叙事的中心,写作时要注意把它贯穿于全文之中。最后,在阐明我们的观点时不要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一般来说,点明中心在文章的结尾较多,因为这样从记叙事情到引出意义,比较自然,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中心在文章开头,也就是在记事之前先点明意义,让读者有一个心理准备。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不管怎样,点明中心都要自然和谐,不能为套中心而强发议论,大呼口号。文章的中心就像人的灵魂,在叙事时,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要以中心意义为线索贯穿全文。
七、叙事作文指导——把事情经过分步写具体
我们已经知道了叙事文章的“六要素”,可在作文过程中,我们不能像问答式一样,把“六要素”讲完就算。这样的文章,读来是不吸引人的。在“六要素”中,“经过”是事情的主体,要分几步写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先后顺序,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关内容要写得细致、清楚,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具体了,一件事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步一步写具体事情的经过呢?首先,我们可以找找事物的规律。虽然有些事物比较纷纭复杂,不很容易认识清楚,但它总有一定的规律。了解了它内在的联系,知道了它的因果关系,写起来就比较具体了。其次,观察要仔细。人们每做一件事,会有许多动作、神态、语言上的表现,我们要善于现察,了解特点,抓住特征来写。另外,我们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联想,使文章就像一株繁茂的大树,既有突出的主干,又有婆娑的树叶。这样,就能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
八、叙事作文指导——写清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因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为了让别人看明白你写的事情,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事情的“六要素”。记得一08世纪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把一件事情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情说清楚了。可见一个人说清楚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写清一件事情的“六要素”,这(来自:www.Zw2.cn 爱 作文 网)是最起码的基本功了。
一般来说,要写好一篇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清这“六要素”是少不了的,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要写明“六要素”。个别要素,有时虽在字面上不显示出来,却隐含在文章中,也是可以的。
写作过程中怎样来安排“六要素”呢?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格式。较多的是先交代时间、人物、地点,然后再逐步写出起因、经过、结果。但有时也可以变化,应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不拘泥于一种格式。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