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说明文做一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9:26:28 体裁作文
说明文做一般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

一、说明文主要考查的内容有:

1、理解说明的内容,能明确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准确地概括中心意思。

2、了解说明的顺序,主要掌握三种说明顺序,并能领会说明顺序的综合运用。

3、了解说明的方法,主要了解七种说明方法,能从文章中找出这些方法,并能简要说明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二、熟悉说明文特点和知识。

说明文是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事物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为主,例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事理说明文以阐述事理为主,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人类的语言》等。

1、为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等。说明要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程序顺序等。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所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使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的结构,多使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以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特点是准确。表示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或平实,或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2、理解说明的内容

(1)明确说明的对象

初中所学的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有的是实体事物,有的是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的是事情的内在道理。

一般说来,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基本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确定说明对象,切忌以局部代整体,在一篇说明文里,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对象不一定就是全文的说明对象。

有些说明文的标题可能正是文章的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和《松鼠》等。但根据标题判断说明对象并不是科学的方法,因为作者并非一定要根据说明对象来拟定文章题目。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个标题表述的是一个观点,但整体感知全文后不难看出其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实体事物,而标题则是全文中心意思的体现,是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深层目的。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文章中有表述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

例如《苏州园林》,用文中"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就足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了。

第二种是文章中没有集中表述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的语句,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全文没有总括性的语句来说明书籍演变的特点,可以将文章内容综合起来,把书籍演变的特征大致概括为:书籍随着科技的发展,

由甲骨文的雏形、笨重的简牍,逐渐演变得越来越轻巧适用、容易保存,质量越来越好,品种越来越多、越奇妙,体积越来越小。

3、分析说明的方法

分析说明的方法要做到两点:

一要明确概念,正确判断。

明确常见的7种说明方法的概念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能具体准确地判断文章里使用的说明方法。

二要结合文章,分析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不能泛泛而谈,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人类的语言》,作者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人类与动物作比较,把人类的语言与"鹦鹉能言"的错误认识进行比较,使读者懂得了"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所以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这个道理。如果不这样作比较,只孤立地去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我们对这个道理很可能就理解得抽象而不具体,模糊而不透彻。

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

如《统筹方法》一文,为了说明统筹方法的最基本的应用原理,用日常生活中烧水泡茶作例子,而在举例说明中,又套用了画图表的方法,把复杂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4、理清说明的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应是:以说明的内容为本,从分析结构入手。

一般说,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有鲜明的语言标志显示其空间顺序。

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按建造、生产、演变的先后顺序即时间顺序来说明。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和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特点的说明文,其说明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思维规律,所以常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有些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

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无论是整体介绍纪念碑,还是局部介绍10幅浮雕,都是兼用了时间与空间两种说明顺序。其中介绍10幅浮雕,其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是服从于浮雕内容的时间顺序的,理解时间顺序更为重要。可见说明顺序的兼用,有时也有主次之分。

5、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要重视具有修饰限制性功能的语句的作用。所谓"具有修饰限制性功能的语句"一般指句子中的定语、状语。

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这句中加点的词语"大多"具有修饰限制功能。作者说"大多引用活水"而不说"全"引用活水,是因为作者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范围里,来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有的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如果说"全"引用活水,便会因没有一处一处考察,而使说明不准确了。

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成分与原文比较;用另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成分比较等。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篇二:说明文记叙文阅读一般题型

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以上可以回答为:应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地说明了——)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⑥、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以上可以回答为:应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简明地说明了——)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

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限制性词语或者采用列数字、下定义的句子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初中的记叙文包括新闻体裁的消息和通讯,文学体裁的散文和小说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查集中在10个题型

题型1:特殊段落或写作技法作用

示例:

①文章第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2005年《白苍鹭》

②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方法: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2.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方法: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方法: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题型2:观点类开放性试题

示例: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2005年《白苍鹭》答题方法:这一类品析与感悟类的主观性表述题,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有“答案标准”,那就是应根据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谈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见解新颖独到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题型3:标题含义与作用

示例: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答题方法:找文章的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题型4:环境描写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句子: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答题方法: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题型6:人物形象与作用.

示例:①“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 2007年《江南陶公柳》答题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3、遵循“找原文——— 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6:人物心情或感情品析

示例:①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理清文本思路,在把握行文脉络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题型7: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示例:①文章中加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方法: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题型8:事件叙述与概括

示例:①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要概括。 ———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题型9: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示例: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②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题型10:语言赏析,

示例:

①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

A.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B.我很冷,浑身是泥,被荨麻扎得遍体鳞伤,但我会游泳了。———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②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③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 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④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了解用词之美——— 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2)①修辞之美———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记叙文的知识

记叙六要素:

1、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

2、地点(要写环境和发生事情的地点。)

3、人物(写事情里的人物。)

篇三:说明文的做法

说明文的做法

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并且还有梁衡的《晋祠》描写圣母殿——围廊——屋架——廊柱——屋顶——泥塑;《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 理。如《向沙漠进军》。

分清说明文结构的方法

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并列式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之浅显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甲是乙,乙是甲。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

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学校大多不提倡这个方法,文章中很少遇到。这种说明方法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

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

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2、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阅读方法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

解题方法十六字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开头方式

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描写式

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总体认识。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中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有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第一段。由描述红花的鲜艳和美丽,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让人们随作者的具体解说了解其原因,探寻其知识。 定义式

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内涵(本质特征)和外延(包含的范围),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如《统筹方法》开篇是这样定义事物的:“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其广泛。”

结尾九法编辑

总结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作总结的方法。《奇特的激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 “激光作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的光源,不仅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还启发着科学工作者产生更多、更美妙的科学幻想:激光可能是打开无穷无尽的能源宝库的钥匙;激光可能使人类看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激光可能成为宇宙航行的动力……当然,把这么多的可能变成现实,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征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总结法结尾能把作者的目的、意图等集中起来揭示给读者,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感叹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的写法。如《杨树》的结尾,就用了这种写法:“……让我们用一把把植树锹,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一篇篇八十年代的新?白杨礼赞?吧!” 这一感叹用于篇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展望法

就是在说明对象说明完后对其未来进行展望的方法。《宇宙里有些什么》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环绕地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露更多的宇宙秘密,加速人类征服宇宙的进程。” 篇末用展望法能给人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评议法

就是对说明事物说明后加以评价和议论的方法。如《晋祠》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晋祠,真不愧为中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评议法用在篇末,对说明对象作个最终的评价,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号召法

就是对读者发号召的方法。《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毫无疑问,要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地增加,不但需要不断地研究培育抗病能力更高的优良品种,还要做到各个地区各种作物都有能抗不同病害的品种。这是植物保护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 结尾用号召法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对读者产生作用。

反问法

就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的一种方法。《蝉》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结尾用反问法能加强气势,起强调作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逻辑力量。 比喻法

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结尾,就用了这种方法:“……它好象架设着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们努力攀登。” 结尾用比喻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能传达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