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爱弥尔卢梭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18:27 体裁作文
爱弥尔卢梭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

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他是这样说的:“人们也许希望他的教师曾经是教过一次学生的,这个希望是太大了;同一个人只能够教一次学生,如果说需要教两次才能教得好的话,那么他凭什么权利去教第一次呢?一个人有了更多的经验,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这样做下去的。不论是谁,如果他相当成功地把这种事业完成一次之后,他就会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无心再从事这样的工作了;至于说他头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预断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坏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对于这些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篇二:专题三: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尔》读后感

——卢梭主要著作间的关联 思路

任何一个学者他的思想主张不可能是孤零零的,一定与他的成长背景、兴趣与专长(比如洛克曾经学医,精通医术,所以他的《教育漫画》中非常重视儿童的体质,许多关于身体养育的论述)、生活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宗教立场密切相关,这些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弥漫在他的全部思想中,这些规律在卢梭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成长过程中形同孤儿,无所羁绊,他当过学徒、熟悉钟表匠等技术;他从小跟随父亲阅读古典名著;出生在日内瓦,深受新教传统的熏染;处于时代交接处,思想言论必然既有划时代的一面又充满了矛盾,卢梭未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矛盾,但这是他自己也无法掌控的;由于深受世俗的批判和攻击,许多人还是曾经的好友与同胞,他的思想与精神状况都难免会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他所有的著作之间一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何况卢梭本人也曾亲口说过,他的某些作品本就是为了另一些作品立言论证的。

一、对卢梭的批判

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多数评论家都在揭露卢梭身上的各种缺点和缺陷。他们指责(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说:他反复无常,摇摆不定(宗教信仰的问题:他一会从新教改到天主教,又从天主教皈依新教这是矛盾的渊源,下面详述)他与不时给他资助的华伦夫人关系暧昧(一边叫她妈妈,一边做她的情夫,有段时间还与花匠克洛德?阿奈共同占有她);尤其是他抛弃自己的孩子,这是卢梭作为一个教育学论著作者最令人难以容忍的罪过。

在卢梭当时生活的时期,对他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的,就像他的有的人骂他是一个“疯子”,卢梭后期确实由于政治上的屡次迫害和生活的窘迫,数次流亡以致敏感多疑,神经衰弱,健康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但是他前期的作品掀起的轩然大波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疯子”。

二、卢梭的几大矛盾 生前悲惨VS死后哀荣:如今在法国,有一条以卢梭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改叫让一雅克街,成为一道让人朝拜的风景。但在当时,卢梭隐居在这里是在经历了被围攻、批判、追捕和流亡等一系列人生灾难之后,已经由一位社会名流堕落为一贫如洗的“人民公敌”,在世俗眼中,可谓“下场悲惨”。而他的对手们并没有因此罢休,仍不断制造谣言,诽谤侮辱,其中,就有大哲学家伏尔泰。1776年12月26日,伏尔泰在闻听卢梭的“死讯”后给他朋友写信说:“让·雅克·卢梭死得其所。有人认为,是一只狗把他撞死的,这消息并不真实??据说,12月12日,他同一个名叫罗米利的老日内瓦人斗胆翻越城墙进入巴黎,他饱餐了一顿,因消化不良,像狗。” 卢梭著作的出版,在生前带给他的只有误解、封杀、逮捕、驱逐与各种侮辱,他就在不断地游荡与躲避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跟许多好友绝交,最后圣经衰弱形同疯子。死后他却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罗伯斯皮尔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革命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对他个人的研究与对他的著作的研究此起彼伏,成为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人物。

雅各宾派掌权之后他的遗体被迁葬在法国先贤祠,那是一个葬有60多位法国伟人,可能相当于我们国家的“八宝山”。

与启蒙运动者的矛盾:他是一个不合作主义者“卢梭始终拒绝与现存政权做任何哪怕是表面上的妥协”—卡尔马克斯《致施韦泽的信》;他是启蒙运动的巨人代表,可是他却遭到启蒙运动同盟军的最无情的侮辱攻击。他与另一派启蒙运动的分歧在于宗教观念(无神论—自然神论)猛烈攻击他的首当其冲是伏尔泰;而卢梭卢梭之所以会被所有自称“百科全书式”的名人指斥为疯子,是因为他的思想言论是反政府的,反传统的,别人都在称颂现代文明的歌舞升平,歌颂科学与艺术给文明社会带来的一派和谐景象时,卢梭在公开征文中明确表示,现代文明社会只是一种假象,他掩盖了社会腐败堕落的事实,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虽然改变了人的外在生活环境,却败坏了其内在的天性。有人说当伏尔泰还在为了文明跟愚昧无知做斗争的时候,卢梭就已经痛斥这种人为的文明了。当人们在极力维护专制制度的权威地位时,他强烈地批判现有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当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人大肆宣扬无神论,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者把神从历史中赶了出来,代之以理性的进步,批判宗教对人精神的束缚时,卢梭却公开表示“我是信仰上帝的”。卢梭这一举动被伏尔泰、狄德罗等讥讽为“教唆人类倒退”,卢梭自此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者决裂。

宗教信仰方面的摇摆与叛变:卢梭出生在日内瓦,那里是新教之都,在16岁是时。卢梭为了躲避学徒师傅的毒打,逃离日内瓦,独自流浪,后来得到一位牧师的介绍,认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女人—华伦夫人。这是一位美丽善良、开放奢靡的上层贵妇,刚刚皈依天主教,她受到撒丁国王的庇护和资助,卢梭受到华伦夫人母亲般的爱护,后来安排他去接受天主教的洗礼。卢梭开始皈依天主教。这是一次由于谋生需要和情感上的引导而做出的宗教改叛。后来又改皈依新教。这种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摇摆使他注定被教会所不容。

《爱弥尔》论述内容的自相矛盾也很多:

第一,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卢梭在第一卷中说“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对官能教育的强调,在之后的论述中又说道德的养成与理性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没有理性作指导,道德也很难成为孩子自觉行动的指南。

第二,卢梭一方面批判培养公民的教育,强调教育要培养“人”。但是又强调父亲的三大应偿付的债务:对于人类:生育人;对于社会:培养合群的人;对于国家,造就公民,并且明确提出“如果不偿付他就是有罪的。”卢梭要造就的毕竟还是适应于经过改造之后的社会制度的新人,社会秩序的构建和教育人不可能绝对绝缘,这是教育的规律,卢梭想绕也绕不开的,卢梭自己也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理想主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因为这部著作本身就是设计出一个理想的学生,一套理想的教育体系,最终培养出一个理想的新人。

第三,卢梭一方面情调遵循自然,反对任何人为的强制,一直在呼吁孩子的独立主体。但是有要求爱弥尔“应该服从的只有我”。并且在所有的教育情境中,卢梭都会人为设计,连参与进来的一些对爱弥尔施加影响的人卢梭都会明确说这是他事先安排好的。

三、《爱弥尔》与其他著作中的交叉

李平沤在《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中说“《爱弥尔》是

一本哲学著作,他的目的在于论证作者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提出的这一命题:‘人天生是善良的’”。

李平沤在《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中也提到,两篇论文是《社会契约论》的先导,卢梭自己在《忏悔录》中也说:“《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切大胆的言论,早在《论不平等》这篇论文中就已经讲过了。”

卢梭的社会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道德为尊的理想社会,包括三大环节:家庭、教育、国家制度。这三者由他的几部著作分别完成,但同时又是相互补充、论证的:

㈠ 《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

1761—1762年,卢梭有三部著作相继问世:《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尔》。三部著作都具有教化的性质。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卢梭以爱洛伊丝与他的教师圣普尔相爱的曲折凄美、哀婉动情的故事,表达了他理想的中的家庭、社会关系:维持家庭的是纯洁的爱情和忠诚的义务,主导人际社会关系的是善心、友谊和淳朴的风俗(这个方面在《爱弥尔》和《论科学与艺术》中也一直强调)。

《社会契约论》是关于国家构建的一个政治理想图示。卢梭所要探索的主题从个人这一方面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每个人既要接受国家的权力约束、行为受到限制,但是,同时却享有有真正的自由?卢梭从批判既有的国家政治制度,推导出组建代表公民意志的国家的社会契约的理念,是一种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拆解和理想秩序的建立。理想的国家秩序建立之后或者说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建立除了政治制度的改造之外,就需要关注人的教育,即改造个人,培养新人。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着重对社会的改造,光改造社会是不够的,还要改造人,教育新人。与他同年先后出版的《爱弥尔》承担了这一使命。通过一个教师教育培养一个孩子的过程,表达了卢梭对教育哲学、伦理的思考。

《爱弥尔》开篇名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但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彻底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强制性的、灌输性教育理念,认为流行的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的自然善性,良知、教育内容应当适合儿童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性、教育方法应当尽量给孩子以自由、让孩子在最贴近大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在卢梭的理想社会中,应当由充满自然善性、自由发展的人组成,所以,教育应当是使人的自然善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引导、启迪人走上自主获取知识的智慧大门。

所以这样综合起来看,我们才会更深切地理解为什么一本论述教育的著作的出版会引起这么大的轩然大波,使得卢梭遭到迫害,高等法院查禁了此书,并要逮捕他,他不得不仓皇出逃。巴黎大主教颁布训谕反对他,新教徒也不同情他,他在日内瓦受到了谴责,于是逃亡到讷沙泰尔州的领地莫蒂埃。

⒈卢梭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卢梭是持原罪说的,只不过不是个人有原罪,而是社会制度。腐败堕落、不可救药的不是人的内在本质,而是外在社会对人心本原(道德良心)的疏离。所谓文明社会其实充满浮华虚伪,早已肮脏不堪,这一观点一直贯穿在《论科学与艺术》中。社会的已然状态必须否定,社会历史必须向起点倒退,然而并不是退回到原始的洪荒时代,而是一种价值重建—道德理想国。道德理想国是满怀理想主义而构建的,特点是: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对现有社会制度的解构和人的道德的肯定与强调是卢梭所有著作的共同基调。这本书中认为卢梭整个政治理论的逻辑基础有两个:一是个人的内心良知—道德,

这一支点多由《爱弥尔》提供,一是集体的聚合良知—公共意志,这一点多由《社会契约论》提供。

⒉对贵族阶层的蔑视,对国家意志的抨击

卢梭的作品中有很深沉的蔑视或者说仇视贵族阶层的思想。早期的卢梭并不是这样,巴黎是文化首都,巴黎的沙龙是制造年轻人名声最快最便捷的途径,马尔蒙泰尔、格里姆、还有后期的博马舍,1714年,年轻人的雄心驱使卢梭前往巴黎,但是他并没有像这些人一样,在沙龙里发迹。在与贵族沙龙接触过程中,自由散漫、以自由为人的本质的卢梭便开始憎恨那些沙龙贵族,他那种“病态的敏感”也逐渐养成了。他对贵族阶层日益增长的敌意,肯定与他的个性和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出生丧母,12岁与父亲被迫分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如同孤儿,四处飘荡、没有任何情感束缚的生活使得他对自由有深深的感情,他生性敏感甚至多疑、冲动、爱幻想,孤傲自尊以至于他受不了任何拘束,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就此形成,看不惯上层社会骄奢淫逸、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深层的原因是阶级地位方面,贵族和大资产者在沙龙中骄奢淫逸的生活是以人民的贫困为代价的,而卢梭觉得自己就是人民的代表。

对外在强加于人的意志的抨击:卢梭在《爱弥尔》中写过,孩子们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只不过孩子们获得自由的限制是来自于自然的物的隶属,是因为他的能力和体力的柔弱导致的,不存在善恶的因素,而成年人则是属于社会的人的隶属,正是这种隶属,造成了社会的罪恶根源,不平等的强权压制出现了,而要根治这一弊端,卢梭指出“那就是要用法律来代替人,要用那高于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

所以在《爱弥尔》中卢梭说“穷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从他的环境中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的,对他本人和对社会都是不相宜的。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个富有的人,我们深信:这样做至少是可以多培养一个人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P27—28)卢梭认为人民阶层的生长环境是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最适宜,没有虚伪、矫揉造作、利益熏染等等的丑恶现象。而且他说富人从他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对让他本人和社会都是不相宜的,暗含着对当权者的抨击,富人大多是掌握权势者,他们营造的社会环境根本不适合教育人们成长为理想的人。

他明确的提出了“法律”的阶级性:《爱弥尔》讲道“所有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都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这个缺点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没有例外的。”《社会契约论》“论财产权”一章中说至于在基本公约下,是否真的人人都能享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平等”呢?卢梭认为,在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践上,情况就千差万别了,就要看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清明,政府是好是坏了。“在坏政府治理下,这种平等只是虚有其表,它只能保持穷人处于贫困,保持富人处于据有。事实上,法律总是有利于有财富的人,而有害于一无所有的人”

⒊对私有财产的追溯P29

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后,财产观念必将产生,这是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应当使孩子从小获得这一观念。但是采取什么办法,卢梭反对直接灌输、叫他长大以后如何学会如何敛财。而是从“追溯财产的起源开始”,是孩子通过劳动,对财产、特别是对土地占有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文中描述了一段关于他和爱弥尔种蚕豆的对话很有意思。用很简单的对话阐明了财产权的起源—转让—产权获得的原理。(上卷97—98)

田间劳动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财产的起源的概念,因为劳动是他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到的,而且自己具有的,当他在劳动过程中播种种子,他就占领了这块土地。卢梭要让爱弥尔指导知道财产的来源是“第一个以劳动占有那块土地的人的权利”。之后的财产来源无非就是产权和交换,而且应该到此为止,不应该企图获得其他的财富。这也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财产权的论述“他的那份一经确定之后,他就应该以此为限,并对集体不能再有更多的权利要求。”

卢梭认为人们对土地的占有不能凭空说占有就占有,而必须看该占有者是否确实在这块土地上劳动与耕耘。这是在缺乏法律依据时,所有权能收到别人尊重的唯一标志。所以卢梭在两篇文章中同时抨击了努涅兹?巴尔波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侵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反对侵占别人土地和别国土地的行为。卢梭劳动与财产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受到了洛克财产观念的启发,洛克也认为财产是由劳动得来的,但是他最终目的在于以自然权利为基础论述了私有财产的正当性,而卢梭则公开声明人类不平的的起源就在于私有制度的确立。

(论不平等P32—33爱弥尔P97 加笔记)

⒋对自由的崇尚,对人天生善良的笃定

PS:“野蛮人是善良”的论题:自梦田在《随笔集》中的《论加尼巴尔人》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颂扬了野蛮人的道德品质, 贬损文明人的道德品质,卢梭也继承了这一点,他在《爱弥尔》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还有《论科学与艺术》中都有论述。他们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了现代社会已经看不到的美德。勇敢、有情趣、身体强健还有献身集体等等美德。 (问题:野蛮人-自然人-社会人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爱弥尔》是公认的对自由教育的典型代表。卢梭设计了一个绝对自由的孩子——孤儿爱弥尔,让他在连在情感上都无所羁绊,同时设想了一套完整的从幼儿——青年时期的教育体系,中心原则就是依照儿童本来的身心规律和大自然赋予的特性自然施教,充分考虑孩子的自由平等权利。认为自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由此可见,在一切财富之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自由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生而具有的宝贵财富,而且不能够认为转让。《社会契约论》有一段引用率非常高的名言:“放弃自己的权力,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了人类的权利,甚至是放弃了做人的义务。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同时自由也不是任意的,不受约束的自由,而是只服从于法律状态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种个别意志行动。卢梭是反对任何强加给人的个人意志或国家意志的,“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爱弥尔》中对孩子撒谎的本质原因定义为孩子本性诚实天真,是教师们教育不当导致的撒谎行为:“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因此,他们宁可让孩子背诵功课和撒他们得谎,也不愿意让孩子们保持的天真和诚实”

《社会契约论》中开篇主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人天生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卢梭一切理论的理论基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人类社会一开始形成,私有财产一经确立,不平等现象就随之而来。是现实社会不公平、黑暗腐败的政治制度造成人的道德缺失的。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一经确立,人们是有得有失的,失去的是自然的自由以

篇三: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一个瑞士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这部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巨作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在教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

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归结起来,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3、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

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

动地去学习。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在整本书中,有一种思想最让我感动,那就是”绝不所害别人的思想。”卢梭提倡对孩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灌注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书中写道: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甚至教人为善这一条,如果不从属于这个教训,也是虚伪的,矛盾的和有害的。”

虽然,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不做好事的,即使是坏人,有的对父母有孝顺的一面,有的对妻子有体贴的一面,有的对儿女有慈爱的一面,但是也许他所有的善心都无法抵消他所做的坏事。“不做坏事”才是一种境界,即便你没有做一件好事,但是你没有做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情就应该是一个好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圣人,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的行为有损别人就应该改过,这样才会不断地净化纯化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者,在道德方面一定要铭记卢梭的这句话“决不损害别人”,这样才会教育出许多“不损害别人”的学生来。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最后,我想说,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