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论虚荣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3:19:29 体裁作文
论虚荣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读到《培根随笔》第五十四篇:论虚荣时,我记下了这一句:“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底奴隶。”第一眼看到这句脑子有点朦胧,嘴里就不禁地念着,直到找到一丝头绪。

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虚荣。不管是穷得掉渣还是富得流油,虚荣心就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人们。专业上来说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总的来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的人正如上述的句子中是被明哲之士所轻视的。因为虚荣会使人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疯狂追求外在的荣誉。同时虚荣的人也是愚蠢之人所羡慕的。何为愚蠢之人?当一个人在你面前虚荣地炫耀他的财富或成就,而你也表现出一种崇拜,羡慕时,那这个愚蠢之人正是你。总的说明,明哲的人在意的是内含,浮浅的人却在意的是表面。而我想补充的一点就是,愚蠢之人其实也是虚荣的人。他们所表现出的羡慕说明他们追求所羡慕的东西,他们认为在一方面不如别人,扭曲的自尊心就表现出了虚荣。

还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吗?故事中的皇帝穿着可笑的新装游行在大街上,两个狡猾的裁缝骗子在一旁赞美。皇帝的虚荣使他在人民面前丢尽了脸面却强装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是的,虚荣是谄佞之徒利用的工具。在我国的历史上不也有这样不少虚荣的皇帝将江山断送。虚荣蒙蔽了双眼,给谄佞之徒留下的可乘之机。

虚荣的人活在自己虚荣的世界,他们成为了自己所夸耀的语言的奴隶。他们依附着这样的奉承,表现着过分的自尊心,就这样,他们是愚蠢的。所以,虚荣即是愚蠢,愚蠢即是虚荣,远离虚荣吧,做回真正的自己。

篇二:大教育论读后感14

《大教育论》读后感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这是我从教以来常常看见老师们的学校生活。为何会如此呢?学校教育难道就是这种状态?我寻思着要去探寻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学校的产生是从班级制的产生开始的,班级制教学是三百年前的一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原名:考门斯基)最早提出并实施的。追根溯源,我想到了夸美纽斯的相关著作,也许那儿能发现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

到校图书室,看见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书中迎面扑来的是一种宗教气息,但真理并不因为宗教而失去它的光泽。大教育论开篇的阐明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它的目的:“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省略中的话是给基督教社会的,其实也是给世界的,但我还是不打出它的原句来。学校应该是师生快乐学习、生活的栖息地,是一口活泼的源泉引出川流不息的溪流,再将这些溪流汇成江河。教育需要理念,教育需要勤奋,但是理念比勤奋更重要。方向不正确,南辕北辙,越勤奋就偏离目标。我们为何教?我们怎样教?这正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还是请不要马上走进学校。

我惭愧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大教育论》里面的金玉良言,其实只有自己去看才会有感觉,我写的只是我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大教育论》给我的智慧,我说说自己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德、智、体、美、劳。德为首当其冲,德为外在的和内在的;德是行动更是心灵的内需。教师是教书育人,说明教师有把没有教育过的孩子进行教育的职责。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其实都是满怀憧憬的。他们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问题是每个孩子的好奇对象不一样,可是学校往往是一刀切的教学,家长和教师都是一致往分数看。于是悲剧接踵而至,“差生”自然就产生了。“差生”是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呢?不是!就像夸美纽斯告诉我们的那样“石头是给我们当作建造房屋、塔宇、墙壁和栋梁等材料用的;但是它们在没有被凿好,没有被我们放在它们所应放的位臵以前,它们是没有用处的。注定给人做装饰品的珍珠与宝石,必须加以雕凿与琢磨。五金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处的,它们得有人去采掘、提炼、熔化,并加以各种方式去锻造,去锤打。在此以前,

它们的用处还不如普通的泥土。……”“动物的基本特性是生命与动作,它们看去好象是自己自足的了,但是假如你要按照合于它们的用途去用它们,那就还要加以训练。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途去用它们,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都没有多少用处。”所以,对于任何一位孩子来说,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细心、耐心的去发现每一个个性内在潜在的活力,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优点在别人面前显现出来。一棍子打死是绝对不行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有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有问题。人的身体生成是要劳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来只有学习劳动的能量。他要受到教导,才会坐,才会站,才会走,才会用他的手。有些例证告诉我们,凡是从小被野兽攫去,在野兽群中长大的人,他们的智力都没有超过野兽的水准,他们如果不是重新回到了人类的社会,他们用舌、用手、用脚的能力也不会超过野兽所能的。比如:“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哈西阿的村落,坐落在一座森林当中,村里有个三岁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疏忽丢失了。过了几年,乡里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起奔跑,它和豺狼的形状不同,有四只脚,可是有一副人类的面孔。这传说到处一散布,地方官叫农人们设法捉住它,带到他的跟前去。农人们照办了,最后,那动物送到了卡塞尔方伯那里。到了堡邸以后,它躲在凳子下,凶狠地望着追赶的人,骇人地咆哮着。方伯给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受了这种影响,他的野蛮习惯才逐渐变文明;”

篇三: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 ”——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

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这就是不可知论。

对于他的“不可知论”,我并不十分理解,应该说基本不懂他所表达的意思。上网查了关于不可知论一些基本问题,最后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