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与老鼠有关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24:05 作文素材
与老鼠有关的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有关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1.请在下面歇后语的括号内填上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5分

①( 愚公 )的居处--开门见山

②(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③( 诸葛亮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④( 包公 )断案--铁面无私

⑤( 孙悟空 )七十二变--神通广大

⑥(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⑦(孙武)用兵——以一当十

1.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

2.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3.霸王别姬--无可奈何

4.霸王请客--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5.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6.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

7.仓官不识“串”字--中中

8.程咬金上阵--三板斧

9.穿草鞋游西湖--忘了自己身份

10.东吴杀人--嫁祸于曹

11.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2.关夫子对曹操--饶他三不死

13.关公老子--满面红

14.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5.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上

16.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7.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18.好汉上梁山--逼出来的

19.黄忠出阵--不服老

20.黄忠上阵--老当益壮

21.假李逵碰到真李逵--冤家路窄

2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3.姜子牙的坐骑--四不相(像)

24.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25.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26.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27.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28.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29.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0.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31.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32.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33.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34.梁山上的好汉--逼出来的

35.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

36.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阵阵出马

37.南郭先生吹竽--不会装会

38.潘金莲的脚趾头--一个好的没有

39.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邪不压正

40.属魏延的--头上有反骨

41.隋炀帝游江南--自坐龙舟人拉纤

42.孙二娘开店--宰客

4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4.唐三藏过火焰山--没咒念了

45.唐僧跑进和尚庙--同吃一碗斋饭

46.唐僧上西天--取经去了

47.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48.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

49.武大郎打虎--没长下那拳头

50.武大郎登梯子--想高出一头

篇二:常用历史典故

常用历史典故与

精辟论述

★ ★ ★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页

希望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军队

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第935页)

1.三皇五帝

注: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有六种说法:

(1) 天皇、地皇、泰皇。

(2) 天皇、地皇、人皇。

(3) 伏羲(音西)、女娲(音娃)、神农(又称炎帝,传说神农尝百草, 看看那种草能给人治病)。

(4) 伏羲、神农(炎帝)、祝融。

(5) 伏羲、神农(炎帝)、共公(传说共公用头碰触天柱,把天柱也撞断 了一根,所以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毛泽东说,共公是胜利的英雄)。

(6)燧人、伏羲、神农。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但史学家认为,第六种说法比较符合原始社会生产发展的情况。

五帝有三种说法:

(1) 黄帝、颛顼(音专虚)、帝喾(音哭)、唐尧、禹舜(音顺)。

(2)太皞(音号,太皞即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

(2) 少昊(也称少皞,昊也念号)、颛顼、高辛(帝喾)、唐尧、禹舜。 这些人都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領袖,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说法不一。以上所说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但大部分说法都提到黄帝和炎帝(神农),是中国人的老祖宗,所以中国人都称为“炎黄子孙”。

2.君子不庄则不威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3.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在一些小事上如果忍不住,就会影响大的谋划(计划、打算等)。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就能够自立了;到了四十岁,看问题就比较明白了;到了五十岁,就能够认识和驾驭社会

活动的规律了(天命可理解为规律);到了六十岁,就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了(耳朵就顺了);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处理任何事情都得心应手的程度。

5.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注: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单纯以相貌判断人,就会像判断子羽那样犯错误。子羽是孔子的学生,相貌丑陋、凶恶,但他的心地很善良。

6.杀贵大,赏贵小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六韬》中的话。全文是:“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与悦同)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大人物违法,敢杀,小人物就会不寒而栗,自会老实;赏小的激励作用很大,小人物作了都赏了,大人物做出大的奉献,就更不用说了。

7.恩威并施,先福而后威

注:这是著名的古兵书《三略》中的话。意思是,对部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光严格要求不行,光关心爱护也不行,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但必须是关心爱护在前,严格要求在后,先关心下级,把关系处好,再严格要求。

8.大智若愚

注:有大智慧的人表面看起来很愚笨。相反,水平不高的人,表面看起来却显得很聪明。

9.吾三相楚而身愈卑,禄愈厚而施愈博,位兹高而礼愈恭

注:这是春秋时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的话。孙叔敖三次任楚国的宰相,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人始终拥护他,这在那个时代是很不简单

的。朋友们问他有什么经验,他就说了这番话。意思是:我三次当宰相,一次一次的不是觉得自己越来越高贵了,而是觉得自己越来越卑贱了;我收入的俸禄(银两)越多,施舍也就越广博,这个送一点,那个给一点;我的地位越高,对别人的礼节就越谦恭,所以“楚人不弃也。”

10.多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这是《道德经》上的话。意思是:正因为你不争,所以天下的人都争不过你。这里说的是处世谋略。不该争的时候千万不要乱争,越争影响越不好,威信越低,越争不到;但该争的时候还是要争的。

11.无为无不为

注:这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但不该你为的时候千万不要为,该为的时候一定不要错过机会,千方百计地为。

12.欲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这是道家的话。意思是:该果断决策的时候就要果断决策,不然的话,反而要受其害。

13.无为而治

注:这是道家的思想。意思是要以无所作为的想法治理天下。这里所说的“无所作为”,主要是指统治者不要多欲,不要侵扰百姓,动用民力,去干那些不必要干或暂时可以不干的事,如修宫殿、修长城,逞大国威风,发兵攻打邻国,等等。因为那样动用民力太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修宫殿,从北方运来一根特大的木料,需要500多人用3个多月的时间。我国古代人口很少,汉代全国只有2000多万人;唐代极盛时期,也只有6000多万人。因此,一干那些修宫殿、修长城、发兵攻打邻国之类的事,青壮从军旅,老弱疲转输,人口

减少,土地荒芜,老百姓就苦不堪言。应该叫人民群众老老实实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繁殖人口。凡改朝换代、历经多年战乱以后,由于青壮年死伤太多,特别需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即实行这种政策,与民休息60多年,终于国富兵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注:这是老子的话。意思是说,能全面地不带偏见地了解并正确对待别人的人,才算是智者;能真正了解自己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的人。

15.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善于建功立业的人不会中途动摇;善于保持功业的人不会丧失时机。

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老子的这句话包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发展观。

1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其意是: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还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人在一生中,谨慎这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当官的特别是当大官的人,能做到“慎终如始”的人是很少的。

18.哀兵必胜

注:这是《道德经》中的话,原文是:“抗兵相若,哀者胜。”其意是:两军相对抗,“哀”(受到人民群众同情、支持)的那一方能取得胜利。毛泽东

篇三:历史典故

李鸿章吃西餐的趣事:在英国,过去绅士们在餐桌上有很多礼仪。譬如吃烤鸡,先用叉子按住,再用刀一块一块割下来,然后,把刀摁牢了鸡,再把插在鸡身上的叉子抽出来,戳住一块鸡肉送进嘴里。你想想,在光洁雪滑的餐盘上,肢解油汪油汪、滚来滚去的烤鸡,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怕是谁也完成不了这高难度动作的。这恐怕要比刘姥姥用象牙筷夹鸽子蛋还费劲哩。但这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礼仪。

1808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访问英国。李鸿章是清政府洋务派领袖,皇帝的钦差,更是头等出使大臣。到了伦敦,自然是上宾款待,优礼有加,就用最尊贵的烤鸡招待他。李鸿章呢,见这么麻烦,根本不听洋人那一套,毫不客气地用手抓了起来,边撕边吃。主人和陪客见了,都面露愕然,不知所措。出于礼貌和对贵宾的尊重,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的方法吃将起来。有了这个先例,英国人从此在餐桌上吃鸡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拘泥于刀叉。

也是在这次做客期间,一日三餐的西餐使这位钦差大臣没有了胃口。于是,他让随侍的厨师,将用来做西餐的原料和菜蔬,统统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哪知,厨房里飘出去的扑鼻香味,竟使陪同他的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连忙打听做的是什么菜?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钦差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无妨入座,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吃得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名菜。

这两则趣闻轶事,且不论其真假。它让人们悟出,民族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没有好坏美丑、高低贵贱之分,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不要以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向别人炫耀,也不要以别人好的东西贬低自己。

曾国藩趣事:

据曾国藩回忆,小时候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深。这个小偷是很聪明,至少其天赋要比曾国藩高许多,但是他却荒废了天赋沦落为“梁上君子”;而曾国藩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奇才。 “蛇皮癞与蟒蛇精投胎”

曾国藩一生患有皮肤癣病,奇痒难禁,睡床上常有一层癣皮、癣痂。传说曾国藩是蟒蛇投胎,癣皮、癣痂是脱落的“龙甲”。恰好团山下面的一个高台上,也就是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下首,有一棵合抱古枫,一条蟒蛇般大的紫藤盘旋于其上,垂荫一亩多地,曾国藩死后,古枫和紫藤相继枯萎,人们附会说,紫藤是蟒蛇的化身。又说曾国藩出生时,他的曾祖父竟希公梦巨蛇入宅。也有说,曾国藩七岁时,正月母亲带他到外婆家拜年,掉进湄水河,紧紧抓住一根树枝得救。事后,他母亲说:“我明明看见是一条蛇,怎么变成树枝呢?莫不是蛇变成树枝来救宽一的命呀,宽一的确是蟒蛇投胎。”

“断鸡蛋案”

曾国藩自幼聪明伶俐,他父亲曾麟书想试一试儿子到底聪明不聪明,就设想了一个审鸡蛋案。于是便叫人煮五个鸡蛋,拿了一个给女佣人吃了,然后说少了一个,命曾国藩出来

审,看是谁偷吃了一个。

那一天,曾国藩从学校放学回来,解下书包,其母就说:“我明明煮了五个鸡蛋,怎么只有四个了?”其父在旁边听到了,把曾国藩叫来,对他说:“你母亲的鸡蛋,是分给你们吃的,现在分不出来了,看是哪个偷吃了一个,为你母亲查出来。”曾国藩略为思考一下,便端来一个木盆,倒了几杯凉茶,把家里的人都叫拢来,令每人喝一口茶,吐到盆里,他站在旁边观看。其结果只有那个女佣人吐出来的茶水里挟有鸡蛋黄粉,断定鸡蛋是她吃掉了。

曾麟书在一旁高兴极了,连连夸奖:“果然不错,将来定有出息。”

老桥妙对

永丰镇老桥,又名定胜桥,始修于宋祥符年间,起初是该镇肖、龚、彭、李、贺、谢、唐七姓集资修建的。这桥并不怎么出名,倒是相传这桥还有一副对联却是有名的。据说当年曾国藩很善对对联,一次他在同行面前夸下海口,讲他家乡(即现今的荷叶乡)三岁孩童都善对对联,同行不信,也就下去“考察”。来到永丰镇定胜桥上,正是冬天,见桥上晒着许多荞麦,于是考察官即兴吟出上联:“定胜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考察官很是得意,望着陪同的曾国藩微微一笑,没想到,曾国藩看到定胜桥河边不远处有一棵桑树,马上触景生情,吟出下联:“河边桑,桑上霜,日晒霜溶桑不溶。”倒让考察官大吃一惊。

打翻神王菩萨

清道光二年(1822),曾国藩12岁时,他家屋场对面有一条小河,河边一个神王庙。每到凉爽天气,国藩带着弟弟到小河里摸鱼捞虾。有时也与邻居小伙伴到河边打水仗,累了就进神王庙憩息。有一次,与伙伴搭神梯,国藩率先爬到神龛上,一不小心,把神王菩萨撞翻在地,吓得伙伴们一溜烟各自回家去了。曾鳞书得知后,当即对国藩一顿训斥,并叫打扫庙宇,出资给神王菩萨重装金身。同时,为了让子城安静求学,将他送至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读书,早出晚归。国藩不服气,每天早上路过神王庙时,将驱赶马的棍子,用绳子系着放在神王爷肩上,并说:“搭帮你,我被送至九峰山去读书,可今日你要给我看好马,如果我的马儿走了,一定饶-不了你。”以泄怒气。其父被弄得没办法,又只好将其带在身边读书。

“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天下父母,谁不望子成龙!这个成龙,无非是成官的代名词。曾国藩年轻时功名心极盛,后来又为官几十年,却并不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儿孙都当官。他多次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曹惟当一竞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作官并不是个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福祸横生,他自己就身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里,当然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

“讽考官”

曾国藩这条犟牛,由于才学超群,考场中自小一帆风顺,乃至眼中对考官大人也不乏傲慢。

大概是道光7年间,曾国藩参加一次省城府试,试后自己感觉良好,准定要名列前茅的。未料揭晓后,他算是考上了,但排次却不高,只取得了第7名,他大失所望,感到颇不光彩,气得自个咬牙切齿!

那次的主考官本叫张启庚的,国藩早认识,且略知其为人既贪且懒。但却没有去巴结他,

只管一心一意作自个的文章。不料判卷后竟如此。

曾国藩非常怀疑,他的考卷,不知是这张启庚贪财牟利,张冠李戴,弄虚作假去了?还是这“懒鬼”未忠职守,没有认真细阅,牛屎马粪没分好歹呢?反正他的卷阅得不公平,牢骚满腹!

但在旧时的考场中,考取了的学生,不管或高或低,都得要给主考官送礼物,以表示谢恩!这次的曾国藩,离省回家时,给这位主考官,当然不能不送点礼的。但该厚?该薄?他却在再三衡量中。想来想去,实在没有别的礼物可就了,只好从市面上,左挑右挑,挑了一副老而又老的老花眼镜,白纸包来红纸封,郑重地送到张启庚家中。

张启庚笑嘻嘻接下后,当场一看,一非金,二非银,竟是这

与老鼠有关的历史典故

么副眼镜儿。开头还以为这镜子不是水晶的,也会是黑晶的,乃至鼻上一架,方知和尚捡着套梳篦,全没有用呢?便问起曾国藩:“你没长眼睛,咋不知我啥也不用戴呢。”

“啊,你还不晓得么,再想想吧!”曾国藩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个张启庚当时还没想出来,只把眼镜搁下,对着曾国藩的背影思索了好一阵,才最后明白过来,曾国藩原来是讽刺他:这场考试主考有眼未识泰山,“两目无光”呢,气得要死,也没奈何!

曾国藩和慈禧的对话

同治七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上任之前,受朝廷召见,举朝上下,面对这位重臣,极表推重。慈禧太后一连三日在紫禁城养心殿召见,极为关心这位重臣,于是向曾国藩发问:“汝夫人在家做何事?”

曾国藩随口回答:“不瞒太后,臣之夫人在家做些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听曾国藩的湘乡土语,似懂非懂,又反问道:“七七八八是什么?”曾国藩意识到说话太土,又是湘乡方言,使太后难懂,顺便解释:“七”即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八”是指孝梯、忠信、礼义、廉耻。

慈禧太后听了,称赞地点头道:“好个‘臣之夫人’,大事管那么多,小事管那么细。“在旁的诸臣无不称赞曾国藩机智灵敏。

张之洞趣事:

关于张之洞的出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其父张锳仕宦出身,爱书成癖,轻易不准家人和他人进他的书房。他书架上的藏书摆得十分整齐,井然有序,从不乱放。有几次,张锳发现他的书被人翻过,便问家人,都说没有人进过书房。张锳感到奇怪,便留观看。一天,张锳起了个大早,来到书房,只见有一物翻后窗跳入书房,取架上之书翻阅,天将大亮时,又从后窗逃走,因天色朦胧,未看清模样。又有一天,此物又来,因贪看书籍,天大亮还未离去,张锳才看清楚,原来是只全身雪白的猿猴,惊得张锳叫出声来,白猿闻声夺窗而逃。不久,张之洞便降生了。张锳看着胖胖的儿子,联想到六洞桥的美景和藏甲岩下的鬼王洞,就给他取名“之洞”。传说归传说,不过张之洞确也从小聪明过人。他才华出众,吟诗作赋,快速敏捷。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张之洞11岁时,随父到安龙县半山亭赴宴,即席作《半山亭记》,文词绮丽,一挥而就,博得众人赞誉,时人称为神童。

典当皮箱过大年:

张之洞爱讲排场,然而他用钱虽多,但从不贪敛民财。他常对家人说,民众是衣食父母,

作为儿子岂能用父母的血汗钱!因而他每年的俸禄全部花在开销上还不够用,入不敷出之事时常发生。张之洞对上不搞贿赂,对下属一不搞摊派、二不要人孝敬。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之时,就派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等值钱之物,送到当铺里换钱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年年如此,终于难掩人耳目,于是出现一句歇后语:“张总督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当时成了一大笑柄。久而久之,这话传到光绪皇帝耳中。光绪在召见时问他:“爱卿,是否确有此情?”张之洞不想让皇上为他追加俸禄,一口否定:“此系谣传,绝无此事。” 1890年,张之洞带着随从,自武昌乘轮船到荆州检查堤防,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趁机大办宴席,意欲讨好。可他却在船上食宿,并将那些官员狠狠责骂一顿。张之洞每到一地,不仅自己不敛民财,而且禁止手下人假他之名胡作非为,一旦发现,严惩不饶。一次,一个名叫李元的下属替人办事后,暗中收了人家50两银子,被人告发。张之洞大怒,问明情况,叫人将李元重打40大板,责令退赔原物,然后赶出府门。

左宗棠趣事: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清代中赫赫有名的洋务派人物。但是在对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曾国藩主和,左宗棠却主战。虽然曾国藩位高权重,但左宗棠依旧敢于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维护国家主权,并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抵制洋商垄断。由于政见不合,曾国藩对左宗棠心怀忿恼。有一次,曾国藩出了一比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求对。联曰∶“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大相左”。左宗棠字季高,联中嵌上了他的姓字,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指责、攻击,气焰逼人。左宗棠看后嘿然冷笑,立刻挥毫回敬,对云:“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经济”一词是指经纶济世,即治理国家的才能。对中也巧妙地嵌入了曾国藩的姓名,讥讽他身为重臣,却没有政治远见,只知屈膝媚外,徒误国误民矣。上联仅从个人意气之争着眼,未免胸怀狭窄,气量不广。下联从国家大事落墨,切中要害,词锋犀利。曾国藩读了,哭笑不得,饱受奚落之余,不得不佩服对手才思敏锐,对答高明。

左宗棠,位居前清的钦差大臣,西征大军大元帅,手握年俸白银两万余两。像他这样的大富大贵之人,即使每天吃山珍海味也不为过,可是在1875年的冬天,左宗棠忽然喜欢吃红薯了。直到第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人们终于才明白左宗棠吃红薯的秘密。西征途中,左宗棠下令让每一个将士随身携带三十斤红薯。手下的文武百官见他不发给出征将士粮米而发红薯,个个都觉得纳闷儿。于是,左宗棠向大家解释着说:“从肃州到新疆,一路上干风呼啸,黄沙滚滚,没有人烟,没有水源。军队要在这种地方行走八天,水就是将士的生命呀!如果我们不解决将士喝水的问题,军队就会伤失战斗力。但是如果既带干粮又带水,将士负担太重了,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才选择这种最合适的东西红薯。”众官员听后,恍然大悟,没有一个不佩服左宗棠的足智多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