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沈鹏诗词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2:54 优秀作文
沈鹏诗词名句优秀作文

篇一:关于沈鹏的介绍

关于沈鹏的介绍

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毕业于江苏江阴南菁高中。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书法长行草,有强烈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书体兼及隶、楷多种面貌,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历年创作书法作品15000件以上,其中为图书报刊、展览题专题贺以及题写匾额1000件以上。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亚运会五洲大酒店等重要场所书写巨幅。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杭州、苏州、镇江、上海、南京、济南、郑州、峨嵋山、三峡、千山、崂山、贺兰山、海南、北京等地。书法作品已出版《当代书法家精品·沈鹏卷》、《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美术评论侧重于中国画、书法及通俗美术,曾为几十种画册及著名书画家个人专集撰写序跋,对中表年诗词创作500首以上,已出版有《沈鹏诗词选》(欧阳中石书写)、《三余吟草》,思路开阔,诗味浓郁。主持和手编的书刊达500种以上,其中有主持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故宫博物观》(日本同朋舍出版,33册)、大型摄影集《苏联》、《北京》以及小学《写字》课本(12册)等。沈鹏曾担任北京大学、中央美院、首都师大等校博士生论文答辨委员、主席。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出版、讲学以及举办书法展览曾多次访问日沈鹏作品 行书陆游诗本、瑞典、原苏联、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台。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大量书法作品。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书法界、家乡多种公益事业集资、捐款。一贯具有急公好义,甘为人作嫁的精神。赵朴初赞扬沈鹏书法"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沈鹏诗作"清新挺健"。启功说:"仆私交沈鹏先生逾30载,观其美术评论之作,每有独到之处。""所作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他荣获联合国Academy世界和平艺术权威奖,被列入各种名人传记与辞书,包括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以及《国际传记辞典》等。2009年被中国名人报道网中国书画艺术人才库收录。 身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著名学者和诗人,沈鹏先生尤以书法见长,其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以气势恢宏、点划精到、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风典型,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他多次率代表团赴日、美、法、意、瑞典、前苏联、新加坡等国进行讲学、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很高声誉。其历年创作书法作品多达16000余件,墨迹刻于国内各地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并远传亚、欧、美洲。此外还出版有《沈鹏诗词选》《三余吟草》诗词集,与人一起创办并主编大型杂志《中国书画》《美术之友》《美术向导》。其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卷》《故宫博物院藏画》等书籍获中国图书荣誉奖。

主持编辑并自编美术出刊五百种以上。《故宫博物院藏画》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卷》获中国图书奖。 出版《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等。 其书法作品遍及国内与亚、欧、美多地。著作:《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三余吟草》《当代书法精品集·沈鹏卷》《沈鹏书法作品集》《沈鹏书古诗十九首卷》等。多次访问日本、瑞典、苏联、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多次为残疾人、亚运会、灾区等捐赠书法作品。

篇二:诗词歌赋时代词弦

诗词歌赋时代词弦

作者:陶义美

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5期

与务波兄相识多年了,之前只知道他是研究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之类的,并在该行业颇有建树。这些年由在书画界上活跃,并担任了广西文联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为书画界的繁荣与发展倾注了辛勤的汗水。近日又听说务波兄出版了诗文集,说他的诗文写得很好,在南方的暖冬时节,务波兄送了一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邕桂堂诗文稿》,仔细阅读集子中的诗词歌赋,文采飞扬,图文并茂,诗词与书法的结合,引人入胜,耳目一新,没想到务波兄的诗词写得如此精彩,果然不虚,令人钦佩。

务波交游甚广,与当今诗、书、画界高贤谈诗论画,深得马萧萧、李锐、沈鹏、林锴、刘艺、刘征、周笃文、谢云等当代书画、诗词名家大老的嘉许。务波兄近年来成功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效果显著,广获佳评,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儒雅之士。诗词书画也成了他人生感情经历的记录。

务波的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事有所感,情有所寄,皆成诗文。他创作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咏物、感事、缅怀、述怀、赠答、纪游等。他不追逐潮流,不为功名所累,只为自我的心灵的表达与安慰。他深得八桂大地的灵山秀水的滋润,风土人情、田园风情、自然山水、旅痕胜迹、说今评古,大千世界,一花一草,情动于中,皆能尽情的诗词表达,成为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情感展示。

国学中的诗词是一种传统的诗体形式,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诗词大家都在各种题材上均有所表现,务波不是重复古人,而是传承有序,又敬重乡贤。他赋予的浓郁生活气息,给人以新的时代感,写的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形诸文字,皆能妙语天成。如:《平南月亮湾小聚》

青罗拥戴贵从容,一亩三分绿意浓。

竹影婆娑缘雅客,骋怀纵目酒临风。

《阳朔碧莲峰下小住》

碧莲峰下水清清,阳朔风光最动情。

罗带玉簪无限意,何人诗兴不飞腾。

《漓江笔会》

今秋桂子正飘香,南北骚人会一堂。

白雪阳春谁得似?奇峰秀水赋漓江。

这些律诗,格律谨严,立意宏大,具体豪迈,场景真实动人。然而,务波诗词的创新,除了写新事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表达出一种时代的,正义的思想感情。如:

《南海宣权》

维权破浪浩歌行,正气昂然胸底生。

自古诗兴当系国,从来忠义为和平。

仁和理念芳邻守,武略声威鼠辈惊!

烈烈中华名四海,岂容小丑再横行!

《钓鱼岛争端感怀》

甲午风云恨未消,倭奴今又发狂飙。

右翼狰狞屡舞爪,后台阴险硬撑腰。

开罗公告成空纸,波茨协约变白条。

冲破重围强国梦,伟哉一箭射三雕。

《共同保钓大义殊》

保土守钓,乃匹夫之贵,民族之义,国家之任也,港岛保钓行动,深感国人之爱国情怀,亦感层面之重重。本次事件,看国内外及上下之不同反响,感慨良多,特赋诗三首以表情怀。其一

两岸四方齐奋呼,同心保钓抗倭奴。

一洗百年凌辱史,龙蛇起陆扫群胡。

其二

东海又掀保钓声,神州爱国涌浪汹!

风云甲午悲三户,雷电卢沟奋万钧。

基业祖宗何可弃?金瓯寸土敢言轻!

止戈为武炎黄事,一战当教天下平!

其三

未静黄岩又钓鱼,何时鬼子尽驱除?

百年耻辱尤存眼,万恶倭奴再捋须!

抛却政坛些许怨,换回民族振新图。

亿兆龙孙同敌忾,中华儿女不能输!

这几首爱国诗中表达了诗人正义磊落,热爱和平,维护主权的满腔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字千金,读后令人鼓舞,使人感奋。

务波的诗词,多采用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或触景生情,或借物言志。把具体的事物生发延展,亦或抽象化,使之意在言外,亦可将抽象的感悟具象化,让诗意不至于飘渺游离,空乏无味。传统诗词的创作,要求对语言的运用要求是极高、凝炼、准确、自然、生动,才能写出妙语诗句。对旧体诗词而言,在每一首诗词中如能得一两句好诗句,便可为全首诗增色添彩,古人讲究凝练字句,诗中要有“诗眼”等等,都是对诗歌中的要求。而现代人写古诗词,常常会遇到现代口语和文言文的冲突,怎么能将诗词中古典文言变为现代化,或口语化,又能在现代汉语中传递出传统古典的诗词韵味,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务波兄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品味到许多让人眼睛一亮的妙句,可见他在诗词的创作中注入大量的心血,打造词语,频出佳作,这就是务波的诗词艺术功力所在。如:“文星书圣喜相聚,笔底风云龙斗蛇。”(《翰苑碑林落成,感沈鹏、刘征、周笃文先生雨中揭幕》)借喻古贤,写眼前景致,准确而鲜活。

在务波的诗词作品中,赠答诗亦是独具特色的,许多是描写与师长朋友的往来经历,人与人交往的真情实意,情真意切,尽在诗中,有感而发,叙写自然,丰富又多样。题材与内容和艺术表达,特色鲜明,艺术效果显著。如:

《赠中国书协顾问谢云先生两首》之一

十数年来三度还,别梦依稀百感生。

承恩雨露谁解语?清茶淡酒诉诗情。

《书生昔日也从军》之二

边陲朝暮纸重温,墨海躬耕慰精神。

行吟不尽沧桑事,书生昔日也从军。

第一首诗是描写谢云先生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广西,自此与广西结下不解之缘。2002年谢云先生从京回桂参加书法展览活动,此是先生1989年赴京任中国书协秘书长后第三次回广西,务波写此诗以赠。第二首诗是谢云先生在一次书法访谈中谈及当年下放广西时候,平时无事时候常用报纸毛笔写字,只为:“重温旧业,聊以藉慰”。谢云先生早年曾参加苍南游击队,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时应中国书协创作展览的书法作品中有“书生昔日也从军”之句。这些诗中表现出务波对谢云先生的诗词、书法等修养极为敬佩和敬重之情。

务波和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交情至深,并十分敬仰先生的书法、美术评论、诗词等深厚的造诣。我们从务波诗中即可品出沈鹏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为艺严谨精致情怀。和沈鹏先生《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站立》原玉

推到三山亿兆呼,旧邦新命物昭苏。

中兴华夏百年梦,业业兢兢慎莫疏。

附沈鹏先生诗: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余偕新华社训练班同学由上海抵达北京,站立天安门前逝波回荡万人呼,新启长征昭日苏。

四海奔趋勤问道,盛时犹重魏公疏。

读沈鹏先生《三馀再吟稿》

豪情婉约有馀篇,最叹清奇妙不言。

博艺通才真国手,凤羽摩云振大千。

纵观务波诗词作品,情景交融是他心灵的写照,情中含景,又藏情于景,巧妙的将情、景结合,营造出感人的艺术意境,他的诗词与众不同,法人深省,独到之处,别具慧眼,煞费苦心,体现出诗意的艺术品味和较高的审美效果同时又赋予作品的现实感、时代感和使命感。除了诗词,务波还创作了一大批碑赋、对联、散文、杂文等,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与学养,从中体现出务波的德、学、才、识。德者,即操行、人品,人品高,作品就高。学者,即

学养深厚广博,视野开阔。才即才情,才气、灵气、悟性。识者,即胆识见识,见多识广。务波在这些方面均具备,亦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务波的歌赋、散文、杂文是其德行之彰显,学识之展示,许多作品文笔流畅,技巧娴熟,活泼有声,透彻入木,高人一筹。如《祭母文》是一篇情感至深,哀动人心的文字。“呜呼吾母!和睦友好,团结乡邻;情怀悌恤,助弱怜贫;公益事业,一贯热心;……儿为五斗薄米,三分虚名,驰走南北,奔波各地。总以报恩有日,承欢可待,今者悲矣!”。其结语更是字字血泪哀伤,读之皆为之动容。“呜呼慈母!母在儿缺照料,母病儿欠守候,昊天罔极,悲恨何如!自今以往,儿当勤勉;孝悌怜悯,启育后

昆;……儿今已执笔,哭写悼母之文!言难穷而情难了,悔难尽而悲难禁!临书涕泪,断肠伤肝!诗曰:十载奔波苦为名,千金难买唤儿声。相见惟梦情切切,承欢膝下待来生!人天相隔,慈母不言。母其知之耶?母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务波是孝子,深于道义,宏于气象,悲伤之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务波的《道路铭》是一篇追寻真理方面,不管道路如何漫长,作者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即励志又鞭策读者。“天地自然之悟、处事作风之宜谓之道也;十字交叉之口、各人所走之径谓之路也;路之有径,道却无形。路途畅通,国家富强之本;道路规范,民族发展之基。华夏文明,多少路途之例,炎黄历史,无数道理之篇。昔愚公移山,毅力感化之典;许衡慎独,心自有主至理;零汀绝唱,丹心汗青楷模;两袖清风,双肩明月美誉;一钱太守,克己奉公之范;五斗薄米,人格尊严之重;庄王绝缨,心田似海之智;石崇炫富,不义钱财之祸;人心不足,蛇所吞相之由;秦侩奸佞,千古唾骂之声。……当路能权轻重,故有载覆舟车之鉴;行路能衡良莠,故有品格毁誉之(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别。轻重载覆,豁达自能澄明;毁誉良莠,公道自在民心。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屈子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心途正而道路坦,胸怀广而惠风和。”该铭文引经据典,佐证观点,教化人伦,不愧为一篇有正义感和社会感的力作。

他与余昌文合作的《龚州赋》还入选了《中华词赋百家赋选》,《三沙赋》在三沙辞赋大赛中荣获特别奖。这些赋词中,佳章妙句,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务波于对联的探究另有一番境界,正如周笃文先生说言:“务波赋性灵淑,博通众艺。所作对联,亦文理兼胜”。如:

题佛教圣地广西桂平西山(思灵山)联

灵山紫气佛门盛德

鸟语梵音圣地清幽

题平南县梁嵩状元庙联

赋诗夺魁誉满南汉

辞官免税惠泽龚州

篇三: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 张忠田

读沈鹏《书法,在比较中索解》

文/张忠田

诗、书、画的关系,是书法理论研究绕不开的一个课题。沈鹏先生《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通过作者本人多年的书法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诠释,这对于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有益的。但沈先生的索解,有的地方并无找到确实答案,有的地方先生自己也陷入迷茫。

关于诗、书、画同源。沈先生研究认为,“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 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其实,诗、书、画的关系:诗,艺术化的语言,书,艺术化的文字,画,艺术化的世界。世界,即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人类认识的起源,也是诗、书、画的源泉。沈先生解读诗、书、画的关系,之所以未得其解,就在于把诗、书、画都具体化了,把某人某件诗、书、画作品当作诗、书、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赞誉王摩洁书画作品的,不能用来说明普遍意义上书、画的关系。诗言志,也是诗的一种境界,诗,还可状物,还可明理,只有状物的诗,才会诗中有画。春蚕蜡炬诗,是哲理诗,当然不能入画啦!但此诗可以用书法作品来表现。

关于书法艺术的独立性。沈先生认为,把书法“素材”当作书

法艺术的“内容”,在理论上是悖谬的,在实践上无益。认为书法艺术与书写的内容(素材)无关。他列举了《唐摹万岁通天帖》、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从《爨龙颜》、《石门铭》到《苏慈碑》一口气举了四十六种碑,列举它们的意蕴,其实都与所书写的内容无关,因此,得出书法艺术独立性的结论。这种判断似乎是对的。但我们可否反过来问,书法艺术离开书写的内容是否还可称为书法,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满纸无聊粗俗的文字,是否还有其价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书法的内容,即书法的载体物——汉文字,进而由汉字组成的词语,它们彼此是唇齿相依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反过来强化形式。汉字本身是美的,由不同汉字组成的汉文学作品如诗、词、赋等本身具有韵律性,它本身也是美的。强调书法艺术的独立性,而得出书法与“素材“无关的结论,在理论上是发悖谬的,在实践上是无益的!

书法是什么,是汉字书(刻)写的艺术,书法是历代传世书法作品的抽象,而不是某一件作品。沈先生用张旭写古诗四首没有出现四种风格的解读,就是把具体化的书法作品当做书法的缘故!书法家若写杜甫秋兴八首,也不会出现8种风格(笑)!但是,我们在欣赏秋兴八首的作品时,还是能感受到杜诗的魅力,能读出诗中的画来!

再者,书,心画也,也是特定意义上说的。其实,书,可记事,可把玩,可传语,不能把特定意义上说的普遍应用。当然,书为心画,是书法家达到一定艺术修养才能实现的境界,不是所有会写字的人,不是所有书法家在创作所有作品时都能达到的境界。但作者在创作时

的心境会影响作品的风貌,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这种影响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察出来的!

书法,在比较中索解

沈 鹏

诗、书、画结合,今天还有没有魅力?很难设想与过去年代相提并论,文化环境、欣赏趣味有了很大差异。但是文化有传承性,研究传统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三绝诗书画”一向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可说与生俱来,同生命的追求相一致。书

“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据《历代名画记》,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不过“象形” 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 拉近了一步。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

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绘画当书法欣赏。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I a M4NIb])Y+U[

诗书画结合,诗在第一位。按作品的视觉形象,画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诗,既实指画上题句,而更重要的是诗意。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倘没有题诗,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有了诗句是否一定有诗意,很难说。而如果有了诗(通过书法载体)却并无诗意,便难以想象那画也果真内涵诗意。从诗、书、画的某一侧面可以看出作者的全面修养。书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者在吟诵诗的同时体味着画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鲜明的画面。单看这两句,似乎仅有“画”而缺少“诗”,而全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大大拓宽了时空。“窗”、“岭”、“雪”、“门”、“船”都诉诸视觉,却不局限于视觉感官所及,由视觉拓展了想象。诗中有画面而不止于画面,应当说有画“意”,进一步说,有“诗意”。诗意从“画面”生发,画意由诗意得到升华。书

并非诗里所有的视觉形象必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为美学境界之一种。无论画或诗,其中的视觉形象必定要引起联想才够味。绘画如果停留在视觉表象,便失去了画意,更谈不上诗意。我们赞赏某幅画,说画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的“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意。西方美学家说过一切艺术都趋向诗,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把绘画要有诗意看作普遍性的要求。至于诗中的画意,依赖视觉暗示,又非仅止于视觉。并非诗里所有的视觉形象都能在绘画中以诗意表现出来。画家如果不是发挥想象,发扬个性,单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句,难以体现诗的意境,为此,不但要体味诗人杜甫的原作,更要有画家独特的创造,画家要发挥特有的想象力。我见过一幅画,蜡烛垂泪,春蚕吐丝,题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画者不知,像李商隐这样的名句,几乎不可能以绘画再现。诗中春蚕、蜡炬等形象化的词语,全属象征隐喻,简单化的视觉再现,失去了诗的意境,绘画只成图解,而图解则失去了绘画的本质。

以我体会,传统的“诗意”,就意境而论,一般偏向于静观的、阴柔的美。但与之相对的动态的阳刚之美,也贯穿于全部诗史,唐诗中比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杰作体现的美学境界,是阴柔之美不可替代的。我们还要注意到,当代“诗意”的观念在扩大、更新。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的画很多,袁武那幅抗联战士倒在雪地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