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忆秦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08:34 体裁作文
改写忆秦娥体裁作文

篇一: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周三是什么节日吗?是为了庆祝什么而设立的呢?

是为了庆祝我们伟大祖国的成立,而国家的建立,人民的幸福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正如我们每周所升起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所染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来自抗战时的诗词,共同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正如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革命事业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而今天我们要了

解的是其中开创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万里长征。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

3.PPT屏幕出示关于长征的插图,说说:这些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1936年10月7日起,红一、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①毛泽东简介

②娄山关地点简介

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

4、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忆秦娥——词牌名(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旋律和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娄山关——题目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

1.纠正字音。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播放堂堂网朗读

3.同桌交流读。

4.男女分组读。

5.全班齐读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

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

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

改写忆秦娥

景。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写出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快。

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军号声被西风撕裂,环境艰苦卓绝,突 出红军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不必说

2.合作阅读,疏通文意

3.指名回答

四、再读诗词,感诗境,悟诗情

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左一竖排到第四竖排

问题:①两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

②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生汇报问题,师点拨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风、长空、大雁、白霜、残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苍山、夕阳(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上句应读出低沉有力的语气,因为环境恶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五竖排到第七竖排齐读

问题:①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下句应读出高兴昂扬的语气,因为胜利后心情喜悦。

②想象并说明红军战士在行军和跨越娄山关时的心理活动。

2、生合作探究

漫道,表现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从这句话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还,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和热烈赞颂。 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指名说心理活动。

3、本文写出了作者怎样情怀?歌颂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4、配乐、同学们朗读、背诵。

四、拓展

说说对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将本词改写为记事文

篇二:忆秦娥音尘古道绝

忆秦娥古道音尘绝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了唐代,不管是古体的律绝,还是长篇短

制,都已经成熟了,产生了众多伟大的诗人和篇章。但是在唐诗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之中,我国诗歌的形式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便是词的产生。王国维曾这样谈及文学样式的变异,“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陈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发表其思想感情。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可谓中肯。虽然词和诗有如此深的渊源,但它们在形式上毕竟是不同的。词体的构成并不只是一种文体的自然演化,而实际上依赖着外部的动力,这种动力便是音乐的适合性。在这种适合性之中,是以乐调为主,歌辞为辅的。

有关词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从作者与作品立论,认为词起源于梁武帝的《江

南弄》或者是相传为李白所做的《菩萨蛮》和《忆秦娥》。有从文体上探寻研究,认为词应该发源于《诗经》及《楚辞》。有从音乐方面着手,以为词溯源于汉魏乐府。而然而词的本源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无外乎文体与音乐两个层面。简单地讲,词的文体是承接唐人近体诗发展而来,而其音乐则沿袭隋唐之燕乐。因此可以说,词是唐代兴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的兴起跟音乐的发展密切的结合着,而实际上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中这样记载,“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这里提到的“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那是代表西北地区刚健风格的新音乐,和中原地区原有的清乐有所不同。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各自配合着不同的歌辞形式。曲子词则主要是配合燕乐演奏的,而词便是曲子词的简称。

词在唐代,特别是到了中晚唐时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从西晋到隋唐统一,这是一个

剧变融合的时代。中国原有的音乐在这个乱世中逐渐消亡,而西域的音乐由于战争及通商等原因大量的输入进来。这些新传进来的音乐,乐调和演奏的乐器都和中原迥异,令人耳目一新,便开始盛行起来。音乐起了这样大的变化,与音乐关系密切的词,就在这种环境下蔓延开来。词自出道以来,就是为了让文人们有个地方抒抒情,而“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让这两种体载肩负着沉重的担子。在晚唐五代那个乱七八糟的世道,武力兵力决定着说话权的时候,那些大老粗根本不管这些文人在干什么,而这些文人弄出些香艳小词自娱娱人的同时,①① 滕咸惠校注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8月第一版,109页。

男女爱情这永远不过时的话题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宣泄之道。唐代诗人中填词最早的相传是李白,他的《菩萨蛮》和《忆秦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菩萨蛮》)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

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但是许多人对此提出了异议,如胡应麟怀疑这两首词作是温庭筠的作品,嫁名于李白。

但是温庭筠的词风格华艳,而这两首词高古凄怨,所以胡应麟的说法不当。王易在《词曲史》中对于《忆秦娥》这样说道:“观其词固绝佳,然其调实不类初期之作,且唐词别无同调者,疑亦误入也。”并且认为《菩萨蛮》这个调名是到晚唐才开始有的,因此这首菩萨蛮不会是李白写的。而民国时期的吴梅则认为《菩萨蛮》是否为李白所作确有疑问,但是《忆秦娥》冠绝古今,绝非后人可以伪托。唐圭璋认为《教坊记·曲表名》和敦煌曲中均有《菩萨蛮》调名,故而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依调作词完全有可能。同时,唐圭璋在《论词的起源》中,提到宋神宗时人李之仪用李白韵和《忆秦娥》的词: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

凌高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去帆来,天际双阙。

他认为就连宋人也公认这首词是李白所作,今人更无须怀疑。这两首词历经千年传诵至今,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也就是其价值所在。而至于是否为李白所作,那是考据家的事,不再赘言。

李白的词作虽然如同李陵、苏武的五言诗一样并不可靠,但是到了八世纪的下半期,诗

人填词的风气已经开始了。如张志和、张松龄、顾况、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都有了依曲拍为长短句的词。张志和在唐肃宗时期任待诏翰林,后来厌倦了如履薄冰的官场生活,便辞官不做隐于太湖,号烟波钓徒。每当垂钩钓鱼,常不设鱼饵,表示志不在鱼。传有五首《渔父词》,又名渔歌子,歌咏隐居打渔的乐趣,表示不愿意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其中一首被誉为“风流千古”: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中可以看到张志和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以及身在其中的适得其所。这首词在当时影响极大,唱和的人很多,并且流传到了日本。根据《日本填词学史话》中的记载:嵯峨天皇(公元804——823年在位)就曾经亲和了五首。现录嵯峨天皇和作二首于下:

溪边垂钓奈乐河,世上无家水宿多, 闲钓醉,独棹歌,洪荡飘飘带沧波。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 胪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西吴记》中这样写道,“志和有《渔父词》,刺史颜真卿、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递相唱和”。从这里可以得知此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同时也反映出在张志和的时代,文人当中已经相当流行填词和唱和了。张松龄是张志和的兄长,做过浦阳尉,曾在越州东郭替张志和盖了房子,作词招张志和回来住。他的词只存一首: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渔夫》) 这首词是说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在外追名逐利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虽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大浪掀了起来,你就应该回家来了。词旨是让张志和出世隐居,不要再在纷扰的世事中不知回头。

其次要注意的是戴叔伦和韦应物的作品。他们的词中可靠的,戴叔伦有《调笑令》一首,韦应物有同调二首,下面各引一首: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韦应物)

从上面的几首词作中可以得知,写江湖放浪形骸的生活,喜欢选用“渔夫”,写边塞别离生活的,用的是“调笑”,所以说,文人填词的初期所用的词调不多。同时也可看出“渔夫”一调是出自民间,而“调笑”声律的急促高昂及其表现的内容,大概是来源于外乐了。

另外,王建,颍川人,大历十年举进士,做过渭南尉、秘书丞和侍御史等职。太和年间,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后来回到咸阳,卜居原上。在唐代的诗人中,他与张籍齐名,是以作宫词出名的,留传有《调笑令》四首。其词风和他的宫词相同,大都是写失宠美人的哀怨的,其中以《团扇》一首最为有名: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词调虽然和戴叔伦、韦应物的作品是一样的,但是所表现的内容与风格完全不同了。

刘禹锡和白居易对词体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白居易有《忆江南》三首,《花非花》一首,《如梦令》三首,《长相思两首》。刘禹锡有《忆江南》二首,《纥那曲》二首,《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另外,还有数首《竹枝词》、《杨柳枝》相传是刘禹锡、白居易模仿民间歌谣所作,像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连其意境也全是承袭于民间情歌的了。白居易的《浪淘沙》: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也好像是由浑朴真挚的民歌改写而成的。

词到了这个时候,经过许多前人的努力,从事词体创作的人以及词调逐渐多了起来,作品的文学性也提高了。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词调词作,是有可能的。但是上述作品中,除了《忆江南》之外,其余的要么是不见于本集,要么附带于卷末,故而有人认为或为伪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刘禹锡

《忆江南》)

这样的词作一方面富于音乐性,可供演唱,一方面又具有艺术价值。词发展到了这个时候,终于可以离开诗而独立起来,成为一种韵文的新体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作《忆江南》时,注云:“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诗人依曲填词的首次自白。唐代的民间歌曲,经过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雅化,并且解散了近体诗的整齐形式以适应参差变化的新兴曲调,进而对“句读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越发讲究了。

但是盛唐时期的文人词流传至今的却极少,究其不传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朝廷在有关机构中没有设置专人来收集保存民间及文人的曲子词,而相关的私家著作如《教坊记》中则仅存曲名,而据此无法知道曲子词的具体内容。二是由于封建礼教和科举考试均以道德文章相标榜,文人们专心致力于文章诗赋,以备应试,借此来获取功名利禄,从而把“词“看作是小道,不屑于尝试。虽然有的文人偶尔为之,仍然目之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艳曲,到中晚唐时期还是这个情况。元稹在其诗集的序言中说:“因思顷年城南醉归,马上递唱艳曲,十余里不绝。”然而这些艳曲,是被诗人们摒弃于自己的诗集之外的。例如白居易在《长庆集》的自序中就做了特别说明:“若集内无而假名流传者,皆谬为耳。”也就是说,文人即使写了艳曲,不但自己不会收入集中,还会恐怕别人传播而预先声明凡是集外流传者都是伪作。这样一种风气到晚唐以后才逐渐转变,但即使在晚唐五代,艳曲及其作者仍然会受到所谓上流人士的鄙视。如温庭筠,《旧唐书·温庭筠传》称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这正好说明了晚唐以前的文人词多不见记载的缘故。

篇三:忆秦娥 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

2011-05-05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娄山 娄山关 长征 教学 设计 默写 大无畏 朗读 课文 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摘要: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

相 关: ◇ 湘教版:《忆秦娥 娄山关 >>详细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详细 ◇ 《番茄太阳》评析 >>详细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详细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断。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①毛泽东简介

②娄山关地点简介

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

4、引入课题

师简介:忆秦娥——词牌名娄山关——题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克服困难,一往直前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到本文内容,并以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读或试背,另外的同学注意纠正字音。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读。

3.男女分组读。

4.全班齐读一次。

5.全班试背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

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

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

[设计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合作阅读,疏通文意

2.指名回答

3.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

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漫道:不必说

4.屏幕出示全词译文

[设计理念:打破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四、再读广本,感诗境,悟诗情

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一、二大组(A)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①两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②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三、四大组(B)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问题:①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②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③想象并说明红军战士在行军和跨越娄山关时的心理活动。

2、生合作探究

3、生汇报A题,师点拨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风、长空、大雁、白霜、残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苍山、夕阳(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结合文章,品头完成填空

()的西风()的天空大雁()的叫

()的白霜()的早晨()的残月

()的山峦()的夕阳

③上句应读出低沉的语气,因为环境恶劣

下句应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胜利后心情喜悦。

④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4、生汇报B组题,师点拨

①碎,写出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快。

咽,军号声被西风撕裂,环境艰苦卓绝,突出红军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表现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从这句话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还,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和热烈赞颂。

②B组第一句应读得低沉有力,第二句应读得昂扬。

③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④指名说心理活动。

5、本文写出了作者怎样情怀?歌颂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6、配乐、同学们朗读、背诵。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深入地赏析此词的精髓,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

①屏幕出示毛泽东的《长征》、配乐读。

②说说对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将本词改写为记事文

8 忆秦娥·娄山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