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途中微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8:23:38 体裁作文
途中微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善文化微散文

善文化微散文

腊八节的早上,路过街角,人们拿着杯碗,长长队伍,窃窃私语。踮脚前看,老人拿着锅铲,白发苍苍,满面笑容。锅内盛着诱人糯粥,火红火红,热气腾腾。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犹如一幅和谐的画。顿悟,善就是共享这美好的瞬间,有付出,有接受,到处都有爱!

篇二:502微散文推荐

夕阳

丁栅中心学校502班:闻艺

早晨,我来到学校,一轮朝阳映照在教室的走廊旁边。阳光,好清爽!

我突然看见,在走廊的中间,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用那把拖把奋力地在拖地。拖把像一位魔术师,不一会儿,整个走廊,一尘不染,老人看着走廊,听着书声琅琅的教室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会心地笑了。

夕阳西下,老人离开了学校,夕阳把老人的背影拖得好长好长……

父亲

丁栅中心学校502班:杨桂琴

小时候

父亲,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的肩头

总感觉那样踏实、惬意

懂事时

父亲是一颗默默无闻的香樟树

总是为我驱赶

身边的蚊蝇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幅美丽的画

女儿赏心悦目地欣赏

却发现你原来是那样的深沉、粗犷

糟透了的家庭作业

丁栅中心学校502班:沈小龙

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在做作业,儿子遇到难题了,冥思苦想,可是还是抓耳挠腮。

这时,大胡子爸爸腆着大肚子过来了,他搂着儿子,似乎很懂的为孩子做讲解。第二天,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看到了儿子的这道题目,什么也不说,放学牵着这位孩子的手,来到了他的家门前,大胡子爸爸打开门,一句话未说,老师扭着大胡子爸爸的脖子,狠狠地打了起来。

这个故事是一幅漫画,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父与子》。看完真让我捧腹不禁、回味无穷。

篇三:登堂入室

登堂入室“泡”诗词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214187) 王国慧马国慧

【内容摘要】鉴赏诗歌重在理解诗句。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诗句呢?本文试着从文言词义、句式和扩写微型散文

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关键词】文言词义、 文言句式 、散文

想到些这篇文章,缘于一次学生课后的提问。一堂诗歌鉴赏课上完,一个学生满脸愁容地对我说:“老师我的诗歌

鉴赏每次分数都不高,有的诗看不懂,有的诗意思基本懂,可是分析起来,情感内涵往往又不准。”

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诗中形象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反映,同时还要

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诗句,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语言。可以看出鉴赏诗歌重在理解诗句。

我想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原因有多方面,而难以理解诗句这一点是许许多多学生所面临的。我们教

师不能光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应该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去理解诗歌,走进诗歌世界。 读懂诗歌,明白诗句的意思是赏析诗歌的前提。可以通过“词——句——诗”思路去理解。如何把握好这三方面呢

?对此我谈两点浅见:通过文言、散文知识来理解诗词。

一、古诗词是跳跃性强的文言文,在阅读诗词时,我们需要树立文言文意识。运用积累的古汉语知识,认真阅读诗

句,理解诗歌大意。

我们先看一首诗歌:

催租行

范成大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供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读懂这首诗得先弄清楚“输”、“钞”、“踉跄”、“不堪”、“聊”这些文言词语的意思分别为:“交纳”、“

农民交租后官府给的凭据”、“走路不稳跌跌撞撞”、“不够”、“姑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本诗的前提。

古诗是用文言写成,要想正确理解诗意,须注意重要文言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活用词,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本

知识。

1、古今异义。

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就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我们还可

想到《滁洲西涧》一诗中“独怜幽草涧边生”的“怜”,是“爱”的意思。

2、一词多义。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意义较多,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就可作“出嫁”讲,而

“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就只能当作“适合”讲,“适得府君书”中的“适”是“刚刚”的意思。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3、词类活用。

在古诗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栗深林兮惊层巅”

中的“栗”和“惊”是使动用法。在其他诗中我们也可找到很多这样的现象。

在理解词义时,除了调动平日的积累,还可以联系前后诗句来体会揣摩意思。

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在前后句中,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可见“镜”用作动词,照镜子,“但”是“只”的意思,突出

只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愁苦的情感;“应”是揣度、料想的口气。

又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前后句表明对方关心、自己盼望对方的急切心情,因此“相问讯”

即“探访我”,“几回圆”,就应是指圆了又圆。

在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落日”的比喻义,在反复询问学生以前

是否有对本词语的体会,体会是什么,无果时,只能遗憾地自己说出“通过写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来比喻对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如果在无

法调动学生积累的时候,提醒他们联系前后诗句中的“游子意”、“故人情”,也许难题就可以有所突破。

通过积累、语境把握好词义,仅是读懂诗家语的第一步——理解“词”,要走进古诗词,我们不能忽视古诗词中的

文言句式,要注意古诗词中的“句”。否则总会有一种隔帘观花的感觉。这里主要谈谈倒装

句。还是先看一首词: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此句中的“花”如何“吹开一夜风”呢?按照这个语序是无法解释的。应该理解成为“一夜风

途中微散文

吹开花”。这就是古

诗词里句式存在的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一些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语序颠倒,这样往往影响我们去理解它的意思。这一特点类

似于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但若把它们等同起来理解就有偏颇了。

古诗词中句式的倒装原因主要有三种:

1、为了满足平仄、押韵、对仗等诗词格律上的要求。

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中的“香腮雪”原序应是“香雪腮”,因与“

灭”字押韵而变换词序。因此,我们在理解意思的时候,需要还原语序,理解为“雪白的香腮”。又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

涣《登鹳雀楼》)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对仗和适应诗歌平仄要求而将目移到欲穷千里之后。我们在理解意思时必须还原语序为“目欲

穷千里”,否则无法解释的通顺。

2、为了追求“新意”,化平淡为神奇。

诗人想推陈出新,出奇制胜,就要让自己的作品有新意。事物不新字词新,字词不新句子新,句子不新结构新,结

构不新立意新。按照常规思维表达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诗人有时就会考虑选择词序或句序的变换。这样就给我们后人在理解句义上造成

一些难度。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了提高词的意境美,才将原序“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倒装成此。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这一句也是这个道理。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竹林中说笑喧闹,是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面上荷花摇动,是打鱼的小船从远处划过来了。诗中“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

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调换语序,避免了颔、颈两联动词都用在句末,将“归”、“下”换到句中,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

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也同时满足了五律平仄的需要。

3、为了内容、主旨、情感表达上的需要。

诗人为了突出某个主旨,强调某种情感时,有时也有意地倒装。比如:“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词中为了突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将“寸寸”、“盈盈”提到

句首,我们在理解时就应还原为“柔肠寸寸,粉泪盈盈”。

当然古诗词中也会存在类似于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的情况。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六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中的“干戈后”、“道路中”、“碧于天”都是这种情况。

我们在阅读古代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特殊语序的情况。这些特殊语序的运用一方面使诗词在形式上更合乎

格律,在内容上更有利于表情达意,把诗词的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可是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如果我们充分

地认识到诗词中常会有这一现象,那么在阅读和教学中就能引起注意,便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家语,进入古诗词的世界。

二、理解了词,读懂了句,就能登堂入室泡诗词了吗?这可不一定。我们再来看首诗: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首诗歌无论从词义上,还是从句子的意思上讲,都没有理解上的难度。但在分析诗人情感时,许多学生都谈到了

“闲适”,理由是“细雨骑驴入剑门”。在斜风细雨中,骑着毛驴走过剑门,这能不是闲适吗?这样错误的理解,不是源于词、句的不理解,

而是整首诗歌内容的把握不正确。

诗词在词、句都理解时,为什么有时意思任然把握不准呢?我觉

得这同诗词本身的特点有关。诗词用精炼的语言传

情达意,那么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时必然有一些内容上的省略。留下一些空白。比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古诗词中的省略,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为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因为它可以称为跳跃性强的文言文,词句中的空白需

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去补充。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去做呢?

从诗词的艺术本质上看,诗人写诗填词都是内心情感的抒发。“诗缘情”,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①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

。这是中国文论史上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吟咏情性”,它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意境深邃”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

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

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也是其一大特点。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

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又或是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

远的意境。它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总之散文抒情性强,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挚情感。

可见,在内容情感的表现上,诗歌与小说有共通之处。简单的说,可以把诗歌理解成为一篇篇写人、写景、叙事来

表情达意的微型散文。因此我们在阅读理解古诗词时,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合理想象,把诗词扩写成: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

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等。树立散文意识,由词到句,最终还要再回到诗。 由此意识在看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让学生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

事的思路,将其扩写成一段写人写景的微型散文。即是:诗人在由南镇抗金前线调回后方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