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校运会押韵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18:22 体裁作文
校运会押韵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诗歌押韵

【经典资料】诗歌押韵——详细、全面,娓娓道来

押韵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附:十八

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①。

【简介】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

是【108部平水韵】②。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

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

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③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

寄扬州韩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④

2、【只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记忆中也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反例,所以

这里就不另举例。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首句押韵可借邻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

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请参照通转古韵、【108部平水韵】

【避忌】

1、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2、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

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方

式: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

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韵、十三辙跟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十八韵: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十三辙即十三个通押韵部,分别是:

一发花,十八韵的一麻。

二梭波,十八韵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韵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韵的五支、六儿、七齐。

五灰堆,十八韵的八微。

六怀来,十八韵的九开。

七姑苏,十八韵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韵的十一鱼。

九由求,十八韵的十二侯。

十遥条,十八韵的十三豪。

十一言前,十八韵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韵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韵的十六唐。

十四中东,十八韵的十七庚和十八东。

因为十三辙的七姑苏和八衣欺对应十八韵的十姑十一鱼通韵,合并就是十三辙。

②一佰零六部平水韵:

上平

上平:一东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

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上平:四支

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

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上平:四支

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

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上平:五微

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 衣

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上平:六鱼

鱼渔初书舒居裾车渠余予誉舆胥狙锄疏蔬梳虚嘘徐猪闾庐驴诸除储如墟与畲疽苴于茹蛆且沮祛蜍榈淤好雎纾躇趄滁屠据匹咀

衙涂虑

上平:七虞

虞愚娱隅刍无芜巫于盂衢儒濡襦须株诛蛛殊瑜榆谀愉腴区驱躯朱珠趋扶符凫雏敷夫肤纡输枢厨俱驹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

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

上平:七虞

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禺诬竽吁瞿劬需俞逾觎揄萸臾渝岖镂娄夫孚桴俘迂姝拘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

篇二:英语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 打印

《英美诗歌选读》课程教案第四讲首页

备注:教学进程一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自定页数。

第四讲 英美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

押韵格式(rhyme scheme)指的是一首诗中各押韵诗行的组合形式。一般说来,每首诗都由数量不同的诗行组成,每一行的结尾都按照其读音的相同或类似而押韵,并表现出规律性。

押韵格式分为定型诗歌格式和普通诗歌格式。前一种格式主要有十四行诗体、斯宾塞诗体、回旋诗体等押韵格式;普通诗歌格式主要有双行押韵格式(aa)、隔行交互押韵格式(abab)和吻韵格式(abba)。

第一节 基本押韵格式

一、 双行押韵格式(aa)

它是英语诗歌最基本押韵格式,主要用于双行诗节(couplet)。双行诗节指两行押韵或不押韵的诗行。双行诗节可以单独成为诗节,也可以存在于其他诗节中。七行体(又称皇韵体,rhyme royal)诗和八行体(octa rima)诗用双行诗节结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是用双行诗节结束全诗。

双行诗节分开放双行诗节(open couplet)和完整双行诗节(closed couplet)两种。完整双行诗节如果是用抑扬格五韵步写成,就被称为英雄双行诗节(heroic couplet)。

开放双行诗节指的是跨行的双行诗体,即两行诗有共同的语法和逻辑结构,但第二行的意思需要继续下去,直到在后面的诗行中结束。如济慈叙述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长诗《恩弟米安》开始几行: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

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

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

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

Full of sweet dreams, 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

Therefore, on every morrow, are we wreathing

A flowery band to bind us to the earth,

Spite(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 of despondence, of the inhuman dearth

Of noble natures…1

(John Keats: Endymion)

这些诗行的特点是:

首先,每两行押韵,即 ever / never,keep / sleep,breathing / wreathing,earth / dearth押韵。 1 美的事物是一种永恒的愉悦:/ 它的美与日俱增:它永不湮灭,/ 它永不消亡;/ 为了我们,它永远 / 保留着一处幽境,让我们安眠,/ 充满了美梦,健康,宁静的呼吸。/ 这样子,每天清晨,我们编织 / 绚丽

其次,第一行是完整句,第二行要表达的意思跨入下面数行才结束。

双行诗节是英语中最短的诗节,在印刷安排上,有时按两行一个诗节的形式分开排列,有时连续排在一起。每个诗节的押韵不重复,即下一个诗节同上一个诗节不能押相同的韵,必须转韵,因此,整首诗的押韵格式就成了aabbccdd,一直往下推。

完整双行诗节不仅要求两行诗押韵相同,而且要把意思表达完整。英雄双行诗节是完整双行诗节中的一种,它是英语诗歌之父乔叟最喜爱的诗体,如他的《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对骑士的介绍:

And everemore he hadde a sovereign pris.

And thought that he were worthy, he was wis,

And of his port as week as is a maide.

He nevere yit no vilainye ne saide

In al his lif unto no manere wight:

He was a verray, parfit, gentil knight.

But for to tellen you of his array,

His hors were goode, but he was nat gay.

Of fustian he wered a gipoun

Al bismotered with his haubergeoun,

For he was late come from his viage,

And wente for to doon his pilgrimage.2

(Chaucer: The General Prologue of The Canterbury Tales)

这段诗是抑扬格五韵步,每两行押韵,下个韵不同于上个韵,其押韵格式为aabbccddeeff。

济慈的叙事诗《拉米亚》是混合使用开放诗行和英雄诗行写成的,开始几行如下:

Upon a time, before the faery broods

Drove Nymph and Satyr from the prosperous woods,

Before King Oberon‘s bright diadem,

Scepter, and mantle, clasp‘d with dewy gem,

Frighted away the dryads and the Fauns

From rushes green, and brakes, and cowslip‘d lawns,

The ever-smitten Hermes empty left

His golden throne, bent warm on amorous theft:3 2 每次赢得最高荣誉的总是他。/ 尽管他极其勇敢却世事洞达,/ 举止的温和简直就像是姑娘;/ 一生中他不管遇到什么对象,/ 也从来都不曾说过一句粗话。/ 这骑士真是忠贞、完美又温雅。/ 现在我告诉你们他那副装备:/ 他的马虽好,衣着却不华美。/ 穿的是一袋粗布的无袖长衣,已被他盔甲弄得满是污迹;/ 因

(John Keats: Lamia)

这些诗行里,第一行不是完整句,第一行和第二行组成一个时间状语从句,第三、

四、五六句组成第二个状语从句,第七、八行组成这些诗行的主句。它们每两行押韵,即broods / woods,diadem / gem,Fauns / lawns,left / theft。每组韵不同,属开放双行诗节押韵格式。但该诗第二十七行开始如下:

From vale to vale, from wood to wood, he flew,

Breathing upon the flowers his passion new,

And wound with many a river to its head,

To find where this sweet nymph prepar‘d her secret bed:

In vain; the sweet nymph might nowhere be found,

And so he rested, on the lonely ground.4

显然,这些以抑扬格五韵步为主的诗行里,每行都表达完整的意思,都是每两行押韵,因此它们属英雄双行押韵格式。

押aabb韵律格式的四行诗节,其实是双行诗节的变体,如朗费罗的《箭和歌》第一、三诗节: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

Long, long afterwards, in an oak

I found the arrow, still unbroken;

And the so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I found again in the heart of a friend.5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每两行押韵,下一诗节的韵与前面的韵不同。虽然第一、二行都分别表达完整之意,但因它们是四韵步,只能被称为完整诗行,不能被称为英雄双行。其余双行是开放诗行。 3 从前,小神仙家族还没把森林神 / 和山林水泽仙女神驱逐出茂林,/ 仙王奥布朗辉煌灿烂的王冠、/ 节杖、用露珠作扣子的披风翩翩,/ 还没有吓走牧神和林中女仙,/ 使她们逃出樱草地,灌木丛,蔺草滩,/ 这时候,永受神罚的赫耳墨斯离开 / 金宝座,一心把偷情的勾当干起来:(屠岸 译)

4 从山谷到山谷,树林到树林,他飞行,/ 向朵朵鲜花吹送他新生的热情,/ 循许多河流曲折地追溯到源头,/ 把可爱的女神隐秘的床笫寻求:/ 无效:可爱的女神哪儿也找不见,/ 他歇息下来,停在寂寞的地面。(屠岸 译)

5 我把一支箭向空中射去,/ 但是不知它掉落在哪里;/ 因为箭飞得实在太迅急,/ 我没盯视它飞行的眼力。// ?? 过了很久,那支箭我找到,/ 它扎在橡树上,依然完好;/ 那支歌也被我重新发现,/ 它完整地记

诗人们有时使双行诗节发生变化,在双行上加一行并与之押韵,这样的诗节叫三行同韵诗节(triplet)。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丁尼生的《鹰》: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6

(Alfred Tennyson: The Eagle)

如果是三个以上的诗行押一个韵,这叫单韵(monorhyme)。单韵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诗节只押一个韵,有多少诗节就有多少韵,另一种是一首诗只押一个韵。例如弗罗斯特的《蔷薇科》就是一首诗只押一种韵的典型例子:

The rose is a rose,

And was always a rose.

But the theory now goes

That the apple‘s a rose,

And the pear is, and so‘s

The plum, I suppose.

What will next prove a rose.

You, of course, are a rose—

But were always a rose.7

(Robert Frost: The Rose Family)

二、 隔行押韵格式

隔行韵(alternate rhyme)又称交叉韵(cross rhyme),其格式abab是英语诗歌中仅次于双行押韵格式aa的第二种基本押韵格式,一般用于写作四行诗节,其基本特征就是第一行诗与第三行诗押韵,第二行诗同第四行诗押韵。如华兹华斯的《致杜鹃》第一诗节:

O blithe new-comer! 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 6 他蜷曲的爪子抓着巉岩;/ 下临荒山野,上近太阳边,/ 周围的世界是一片蓝天。// 底下是蠕动着的皱海面;/ 他站在绝壁上细细观看,/ 接着扑下时迅猛如雷电。(黄杲炘 译)

7 玫瑰花属于蔷薇科,/ 在过去这一直是的。/ 但现在有种理论了,/ 说苹果也属蔷薇科,/ 梨树也是,我捉摸 / 连李树也属蔷薇科。/ 天晓得下回是什么 / 被证明属于蔷薇科。/ 你当然属于蔷薇科——/ 不过你

篇三: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

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

作者:毛翰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

摘要:起承转合,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这一术语,也可以用来概括诗歌的押韵规律。在诗歌的各种韵式中,起承转合这一韵式有着独特的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关键词:起承转合;诗歌;押韵;韵法;韵式

中图分类号:L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1008003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毛翰(1955- ),男,湖北广水人,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

①吴颂今《歌词写作十八讲》,2012年4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Rhyme and transition in poetry

MAO Han

(School of Literature,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21, China)

Abstract:Transition, the term about poetry's implication structure or composition, can also be used to generalize the rhyming rules of poetry. In a variety of rhyming styles of poetry, the rhyming style of transit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 and therefore retains strong vitality.

Key words: transition; poetry; being in rhyme; rhyme; rhyming style

吴颂今先生大著《歌词写作十八讲》①交付出版之前,命我作一序言。于是,我作为此书的第一个读者,认真地拜读了全稿。我发现,此书在歌词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技巧的多个方面的论述,都不乏创见和个性。譬如,关于中国歌词的押韵规律,就独出心裁地提出,其中有一个“起承转合”。

书中说,首句起韵,就是歌词的第一句先要选定一个韵脚,接下去,后面每逢双句押相同的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押韵。第一句就入韵,即押?起韵?,定下一个基调,以提示后面的

诗句所采用的韵辙,满足中国听众特定的心理期待。书中接着写道,如果是四句歌词,通常是

一、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为什么这样呢?

这种押韵跟起承转合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句是起句,你就确定了一个韵。第二句就是承,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承接上一句,既然第一句规定了一个韵,那么,你第二句就要继承,所以,还要押韵。第三句是转,转是变化,这个时候就可以不押韵了。第四句是合,就是回到了开头,又押上第一句开头相同的韵,圆满地结束一个段落。

众所周知,“起承转合”从来就是关于诗文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术语。这一术语甚至可以借用于音乐,概括音乐的曲式结构:起即呈示,作为主题的最初陈述;承即巩固,通过有变化的复述来加强主题;转即转变,展开新的主题;合即结束,回归最初的音乐主题。但“起承转合”这一术语一直与诗歌的押韵无关。歌词的押韵规律居然也可以用“起承转合”来概括,这是颂今先生的一个独到的发现。

关于押韵,在诗、歌词尤其是在民歌民谣里往往是四句一段,构成一个韵律单元,如“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其中,第一句就要押韵,第二句也要押韵,第三句不要押韵,第四句又要押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第一、二、四句入韵,第三句出韵,这种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吗?它有什么审美的理据吗?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深究过,只当是古来如此,习惯使然。但颂今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较真了,他关于歌词押韵的起承转合之说乃独家创见,就笔者阅历所及,从古至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论述。

依据现存文献,诗家所谓起承转合,最早见于元代。杨载(1271~1323)在其《诗法家数》论述律诗的创作方法时,拈出“起承转合”四字,并以破题、颔联、颈联、结句与之对应。傅若金(1304~1343)《诗法正论》转述范梈(1272~1330)之言,说作诗成法有“起承转合”四字:以绝句言之,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结句为合;以律诗言之,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起承转合的运用则要求“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范梈宣称,以这一原则来衡量古今诗歌,莫不皆然。

将关于诗歌的意蕴结构或曰章法的“起承转合”转用于诗歌的韵法,让人耳目一新。而以“起承转合”的韵式去考察中国诗歌,不难发现,这一韵式早已客观地存在着。中国古代诗人早已在娴熟自如地运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韵脚早已在那里起承转合着,它的历史是那样地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及《诗经》首篇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七言绝句一经问世,也即见韵脚的起承转合,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如南朝宋汤惠休《愁思引》:“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灭,眇眇悲望如思何。”唐人张若虚一首长歌《春江花月夜》,每四句一转韵,分明在进行着韵脚的一轮又一轮的起承转合。先是庚青韵的起承转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再是先天韵的起承转合:“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三是人文韵的起承转合:“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

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节,不断换韵,先后用了九个不同的韵脚。每节四句,皆为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出韵。

然而,这样的用韵规范,用得久了,便不免有老套之感。于是,人们就想突破这起承转合的套路,另辟蹊径。但套路之外,可行的路径并不多。对于四句诗歌,四个可能的韵脚,跳出起承转合(AAXA)的韵式后,可能的选择大概只有几种:要么首句不押韵(XAXA),要么句句押韵(AAAA),要么后两句换韵(AABB),要么交韵(ABAB),要么抱韵(ABBA)。此外,就只能句句不押韵(XXXX)了。

首句不押韵(XAXA)亦即偶句韵。因为首句未入韵,次句便无所承接,诗的声律便不大和谐。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就只能在平仄上打主意,依靠平仄的对应来做些许补救。办法是,押平韵则仄起,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押仄韵则平起,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一韵式在五言诗里用得较多,《三字经》用之更理所当然,因为五言以内的诗,其句子短促,不妨说,其一句只是半句。而当诗歌的句子较长,加上平仄不能自然应对,首句无韵的缺憾就凸现出来。笔者曾习作歌词《钓鱼岛》,用“以虹为丝,以月为钩,有一位仙人在这里垂钓”开头,因首句未能入韵(该押韵的“钩”字难以押韵),就感觉很不上口。虽然第三、四句连续用韵:“御风为歌,鼓浪为谣,有一座仙山神州怀抱。”仍然不能补救。为此,只好在前面加了一个引子:“仙山约,水云邀,泛兰舟,望海潮。”

句句押韵(AAAA)亦即排韵。这一韵式也是古已有之,它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吴越春秋》所记载的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为肉的古字,代指猎物。古汉语里,竹、土、宍的韵母应该都是ou,在南方的一些方言里,至今如此。其短促的诗句,句句都落在韵脚上。《诗经》四言诗也屡见句句押韵者,如《硕鼠》第一节。汉晋时代,句句押韵的七言诗风行,其四句者如晋代《丁令威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但七言诗的这一韵式,终因用韵太密,一韵到底,缺少变化,刘宋之后迅速衰落。而五言诗较七言诗句式简短,句句押韵就更显迫促,所以一直不见有句句押韵的作品。民歌里句句押韵的要多一些,但也不如起承转合的韵式更为常用。

后两句换韵(AABB),这一韵式也渊源有自,《沧浪歌》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七言诗换韵,最早的则数东晋人熊甫的《别歌》:“徂风飚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但这样前两句一韵、后两句一韵,与后世绝句的韵式不合,历来的文人诗里十分少见。绝句不用此韵式,也应该是一种基于声韵美的取舍。

交韵(ABAB)即两韵交替出现,单句与单句押韵,双句与双句押韵。交韵常见于欧美诗歌,罕见于中国诗歌,《诗经》里偶有所见,后世近乎绝迹。试看欧阳修《生查子》上片:“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抱韵(ABBA)即在四句诗中,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押另一韵,后者被前者所抱,故名。抱韵亦常见于欧美诗歌,罕见于中国诗歌,《诗经》里惊鸿一现,后世已成吉光片羽。试看五代词人欧阳炯《壶天晓》(西江月)上片:“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句句不押韵(XXXX),依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那已不大成其为诗了。

如此看来,起承转合虽成套路,另寻蹊径却非易事。起承转合之外的几种韵式,因其各自的局限,均难以成为主流。而起承转合的韵式,则以自己独到的审美优势,至今葆有顽强的生命力。

《歌词写作十八讲》出版后,有人对拙序推崇吴颂今先生的“词韵起承转合论”不以为然,不承认中国诗歌有“起承转合”这一押韵规律的存在,理由是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过“起句可不用韵”,只此一句便可说明问题,断定根本无此规律陈维建新浪微博2012年9月7日。。

只凭沈德潜一语,即断定诗歌押韵根本没有起承转合的规律,这未免武断。起句不用韵时,固无起承转合可言;起句用韵时,韵脚的起承转合则往往是存在的。况且,诗与歌词二者有别,歌词,尤其民歌民谣,多是开头一句即押韵,从南宋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到今日民谣“全厂拼命干,挣了几十万。买个乌龟壳,坐个王八蛋。”韵脚的起承转合,是很少有例外的。现代歌词以起承转合方式押韵的也随处可见,例如方冰作词的那首民歌体的经典之作《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第一、二、四句入韵,第三句出韵,这是民歌民谣押韵的惯例。文人诗歌源于民歌民谣,欲淡化其影响,显示自己的创意和雅气,首句会故意不入韵。

但不能因此就否认中国诗歌的“起承转合”、“入入出入”这一押韵规律的存在。

如果因为有例外,就否定规律的存在,那么,作为诗歌的意蕴结构或章法规律的“起承转合”也是不能成立的。试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这四句诗,描绘了四幅图画,四图并列,呈现于读者眼前,哪里还有什么平起、顺承、跳转、妙合可言呢?但我们能因为这“两个黄鹂”式及其它各式的另类章法出现,就否定诗歌的起承转合式的章法的相当普遍的存在吗?

明清时代,诗家对起承转合多有质疑。王夫之《姜斋诗话》就认为,起承转合只不过是诗的章法之一,对于用它套用于律诗,更予以严辞痛斥:

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且道“卢家少妇”一诗作何解?是何章法?又如“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亦知戍不返”,曲折无端。其他或平铺六句,以二语括之;或六七句意已无余,末句用飞白法飏开,

义趣超远: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气灵通,成章而达。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谢客五言长篇用为章法;杜更藏锋不露,抟合无垠:何起何收,何承何转?陋人之法,乌足展骐骥之足哉?近世唯杨用修辨之甚悉。用修工于用法,唯其能破陋人之法也。

然而,任凭姜斋雄辩滔滔,有理有据,斥之为“陋人之法”,起承转合作为诗歌布局谋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终究是不可否定的。虽然范梈所谓古今一切诗歌无不合乎起承转合,是言过其实了。

同理,起承转合作为诗歌的押韵规则,它合乎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审美心理期待,至今盛行不衰,尽管有很多例外,其存在的事实和合理性却是不可否定的。试看田汉《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人文”“庚青”两韵通押了。)试看崔健《一无所有》:“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责任编辑:吴晓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