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古代散文网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34:22 体裁作文
古代散文网站体裁作文

篇一: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电大网站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单选

1.下列诗句中,表现女子对沉溺于爱情深感痛悔的是( A )。

A.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B.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C.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D.溯洄从之,遂阻且长

2.屈原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喻指( C )。

A.加强修养 B.才能出众 C.培植人才 D.博采众长

3.“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一军事思想产出于( B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 C )。

A.《齐恒晋文之事章》 B.《谏逐客书》

C.《邵公谏厉王弭谤》 D.《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5.《侍坐》中表达了淡泊之志并受到孔子赞许的弟子是( B )。

A.子路 B.曾皙 C.冉有 D.公西华

6.下列文章中,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 B )。

A.《鱼我所欲也章》 B.《难一?舜之救败》

C.《非攻》(上) D.《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作品,出于(新书)的是( D )。

A.《论贵粟疏》B.《论督责书》C.《言兵事疏》D.《论积贮疏》

8.《报任少卿书》中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写作者( C )。

A.绝不苟且偷生 B.深感处世艰叛 C.内心痛苦至极 D.暂且顺应时势

9.《苏武传》中略写的部分是( A )。

A.白头归汉B.李陵劝降C.卧雪牧羊D.卫律威逼

10.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写的是( D )。

A.怀古伤今 B.饯别咏怀 C.感事伤时 D.怀人愁思

1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两句诗的作用是( B )。

A.描绘自然景物 B.渲染悲剧气氛 C.刻划人物心理 D.推进情节发展

1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C)。

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13.下列诗句中,表达作者积极用世之志的是( D )。

A.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B.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C.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D.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14.下列诗句中的人物即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士”是(B)。

A.燕丹善养士 B.岁暮得荆卿 C.渐离击悲筑 D.宋意唱高声

15.鲁迅以“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所评价的作品是( B )。

A.《水经注》 B.《世说新语》 C.《韩非子》 D.《柳毅传》

16.鲍照诗“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孤”的含义是( A )。

A.出身孤寒 B.孤芳自赏 C.孤独苦闷 D.孤寂凄清

17.《别赋》中“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的是( C )。

A.游侠之别 B.从军者之别 C.恋人之别 D.成仙者之别

18.《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所用修辞手法是( D )。

A.借代 B.排比 C.设问 D.比喻

19.下列文句中的典故出自《论语》的是( A )。

A.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B.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C.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0.《登幽州台歌》之幽州台的建造者是( C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燕昭王 D.燕太子

二、多选

1、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有 ACD

A.采诗说 B.赋诗说 C.献诗说D.删诗说

2、《诗经》中属于周人史诗的是:ABCD

A.《生民》 B.《公刘》 C.《绵》 D.《皇矣》

3、 下列出于《战国策》中的成语有 BC

A. 狡兔三窟 B. 拔苗助长C. 买椟还珠 D. 惊弓之鸟

4、 下列属于《九歌》的作品有 ACD

A. 《湘君》B. 《招魂》 C. 《山鬼》 D. 《国殇》

5、 下列关于《离骚》的艺术成就叙述正确的有: ABC

A. 开创了比兴手法B. 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的方法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C. 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D. 具有幽眇情深的特点

6、 下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是: ABD

A. 《行行重行行》 B. 《驱车驾言迈》 C. 《十五从军征》

D. 《涉江采芙蓉》

7、 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 AC

A.劳动起源说 B.社会历史化说 C.宗教起源说 D.征服自然说

8、 下列哪些作家的文章批判虚妄: CD

A. 桓宽B. 董仲舒 C. 王充 D. 桓潭

9、下列哪些作品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志: ACD

A. 《报任安书》B. 《谏逐客书》 C. 《报孙会宗书》 D. 《乐志论》

10、 下列属于文人五言诗的是: ABCD

A. 《咏史》 B. 《同声歌》 C. 《赠妇诗》 D. 《羽林郎》

三、判断对错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故国”是指唐朝 (错误)

2、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咏六朝史实,具体所指覆亡的朝代是东吴(对)

3、《哀郢》中“郢”的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对)

4、“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见于《非攻上》(错误)

5、下列诗人中自称“五言长城”的一位是刘长卿(正确)

6、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所赞许的学生是子路(错误)

7、李商隐《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与所用典故相关的人物是庄周(正确)

8、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两个世家大族,生活在东晋(正确)

9、杜甫诗作中,以自我形象结束全诗的是《春望》(正确)

10、《渭川田家》出自《王右丞集》(正确)

顺便推荐一本我近期看过的觉得不错的书《此时此刻相爱的能力》。集中谈论爱情的,却又不仅仅只涉及爱情,更能让人看透很多人际交往中的真相,明白一些生活的实质。书的作者是个男的,感觉他是个有趣的人,不毒舌,也不迎合,常摆出一副“你喜不喜欢我都很

正常”的样子,我反而觉得他这种真实随性的个性很难得,三观也正。妈妈再也不担心我在恋爱里受苦了,对于曾经在恋爱中纠结的那些小情绪,那些揪着不放甚至导致不愉快分手的没必要的事情,我已经学会释然了。总而言之,看这本书有一种打通任通八脉的感觉,很实用,很值得学习。如今,对象夸我比以前懂事多了,但我才不会告诉他我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摆正心态、做出改变的,让我在感情和生活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哈哈。(最后,感谢我的好闺蜜晶晶把这本好书分享给我。。所以我也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把好东西分享给更多人。分享主义万岁@!)

篇二:古代散文

作业4答案

二、简答题:

1.散文的体裁特征。

答:首先,在句式上,不对偶的文体文的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比对偶;虽也讲究词句的整饬,或者用排比对偶,但仅作点缀罢了。从整体上看,因此散行单句为主的。其次,在语言上,不对偶的文体文并不出格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

再次,在体现手法上,不对偶的文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

概而言之: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比对偶,不拘泥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重堆砌典故,可谓是不对偶的文体文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

2.《春秋》记事的特点。

答:《春秋》文辞简略,叙事简若大纲,往往一二短句便记一事,有点类似今日的标题新闻。《春秋》最凸起的特点是寓批驳于记事的"春秋笔法”。《春秋》叙事"简而有法”,用语严谨精确,一字不苟。《春秋》所叙笔触灵活,交错纷杂有致,语言精练,序次分明。

3.《战国策》的语言特色。

答:语言铺排张扬,辩丽恣肆。”。《战国策》主要记载纵横捭阖的策士之辞,这些说辞铺排张扬、辩丽横肆,主要体现为极力铺陈排比,夸张衬着,在不对偶的文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恣肆,纵横驰骋的特点。综合运用了铺陈、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眼,极力敷张发扬,变本加奇,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具有雄辩、都丽、恣肆的特点。

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文章的凸起特色是讲究论辩艺术。在论辩中,他出格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法。孟子用设喻的方法,由私到公,由小到大,层层进逼,最后使齐宣王无辞以对,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题辞》),他长于运器具体生动的比喻申明事情的道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近明朗。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磅礴雄健的气势。有一种宏伟之气,奔放之势。孟子论说,常常直言无隐,毫无顾忌,词锋逼人。孟子论说常运用排比、顶真、反问等手眼来加强言辞的气势。《孟子》一书的文章情势比《论语》有所发展,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它标记着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向专题群情文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

5.《墨子》散文的凸起特点。

答:《墨子》散文的最大特点是讲究思维规律。《墨子》出格注意论辩的思维规律性,如《非攻》、《公输》的论证攻国之非,皆先从人们认可的具体事例

和浅近的原理出发,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加以类推,继续往前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

《墨子》散文的另一特点是崇尚朴素,不重文采。《墨子》散文意显而语质,言多而不辩,讲究实用,不重辞采润色,形成为了朴素无华的风格。

《墨子》散文也深于取象,善用比喻和事情的道理来申明原理,以是也不缺少生动的地方,仍具有绝对似的艺术魅力。

6.《荀子》的比喻有何特点?

答:《荀子》中的比喻却极富特色,常用一连串的比喻,层见叠出。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类似的取譬设喻,几占全文之半。

7.贾谊、晁错散文的异同。

答:贾谊和晁错都主张重农抑商、削弱诸侯势力、抗击匈奴侵扰,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但贾谊很有迂阔之论,不如晁错之文具体切实,极少空疏之谈。贾谊之文富于文采,有战国纵横之风;晁错之文气势恢宏,明快通畅,论析透辟,冷峻严谨,很有先秦法家之风。

8.为啥子说《二十四史》是"史家之绝唱”?

答: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部实质意义之富厚,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湛,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其次,《二十四史》结构之严密,系统体例之完整,也可谓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

再次,是《二十四史》体现出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这一点儿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层社会里,也是绝后的。

9.中唐古文运动的成就。

答: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散文方面,对体裁、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改进,稳固建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情达意的新散文,由大变小了骈文的应用规模,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它文学情势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改进运动、明代的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潮流、清代桐城派的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我们可知,古文运动不是纯粹的文学运动,它服务于政治思想上再起儒学,重振王纲的需要,通过文章复古,厘革六朝以来的散文风格、体式、语言,以使散文更好地发挥经世致用的作用。

10.中唐、北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答:北宋古文运动是唐朝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前提下的接续和发展,它和唐

朝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儿上是不异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改进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路的,唐朝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朝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如果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根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艰涩怪僻的偏向,这在绝对是程度上避免了唐朝古文运动的缺陷。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文章的突出特色是讲究论辩艺术。在论辩中,他特别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巧。孟子用设喻的方法,由私到公,由小到大,层层进逼,最后使齐宣王无辞以对,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题辞》),他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磅礴雄健的气势。有一种雄伟之气,奔放之势。孟子论说,常常直言无隐,毫无顾忌,词锋逼人。孟子论说常运用排比、顶真、反问等手段来增强言辞的气势。《孟子》一书的文章形式比《论语》有所发展,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它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

[作业讨论] 作业4答案

1、解释题:

1.春秋笔法:以一字为批驳,寓批驳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带有偏向性的文字,人们称为"春称笔法”。

2.互见法:为了凸起主题和人物的主要性格,作者往往将人物的主要事迹写在本传里,而将其缺点分散写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借他人之口道出,这样就能全面而完整地写出人物的全貌。 3.苏海韩潮: 苏轼、韩愈两家古文皆具雄浑豪爽风格,故以海潮为喻。谓文章波涛壮阔,纵横自若。

4.六一风神:平易自然又婉转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云云。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婉转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以是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为了感慨唱叹、婉转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5.古文: "古文”同当时被称为"今文”的骈文相对举。他把六朝以来说求声律及辞藻、排比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本身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华文章的传统,以是称"古文”。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之前古书上的文字。

6.古文运动: 是指唐朝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骈文为特点的体裁改革运动。

7.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者"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者"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8.文以明道: 道是目的,文是手眼;道是内部实质意义,文是情势。文应当为道服务,即指文学的情势应当为正宗的儒家思想服务。

9.不平则鸣:则更多地偏重于发抒强烈的喜怒悲哀的乐曲之情,表达描写作者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遭受和心里话,要求散文精密联系现实。

10.气盛言宜:把文气和语言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水和浮物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利害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11.三十六体:晚唐的骈文名手有令孤楚、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和李群玉等人。其中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三人同等名望,都排行十六,以是他们的骈文被称为"三十六体”。

12.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作文应到达"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啻。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13.简而有法:"简”是指对题材的弃取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度的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法,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批驳。

14.义法:"义”,即"言有物,”主要在于"阐道翼教”,或者"助流政教”,也就是说必需依据儒家经典的宗旨来叙事论理。"法”,即"言有序,”主要指文章的、章法与文辞,而对文辞的具体要求是"雅洁”。

15.新体裁: 改进体裁,建立新的文学语言。

篇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二)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三)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四)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五)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五、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3、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开创了“(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 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