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初中记叙文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7:38:10 体裁作文
初中记叙文知识体裁作文

篇一: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练习

1.记叙文

[考点精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无一不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亲情、友情,给予人生启迪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2001年吉林省试题的第27题:“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题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

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

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地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

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

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 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解析:这篇记叙文阅读,共有六道试题,均为主观题。测试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词语、

记叙的要素、句子的含义、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应答时,先要了解测试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去做某道试题,要有一个总体的梳理。然后要一题一题确定测试的知识类别和应答角度,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将试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同时,还要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互相间的启示意义。

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

物:老王。

2.⑴絮絮叨叨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

3. 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4. 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

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5. 对比的写法。

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例题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春天的奇迹

①年复一年,奇迹总是带着音响和香味从我身边经过,我爱着、祈求着这种奇迹——却

始终没有理解;现在,奇迹已在眼前,但我却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来临的,我看不到幼芽的外衣如何裂开,看不到第一道温柔的泉水如何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②突然间,到处是一片繁花似锦,树上点缀着明晃晃的叶子,或者是一朵朵泡沫般的白

花,鸟儿欢唱着在温暖的蓝天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形。A虽然我不曾亲眼目睹奇迹是如何来临的,但是奇迹确实已经变成了现实,枝叶繁茂的树林形成了拱形,远处的山峰在发出召唤。B去尽情享受新一年的春天吧!

③我觉得,每一个新的春天总比上一个更为美丽,但是也总比上一个消逝得更为迅速。

从前,我还是一个孩子时,那时的春天多么的漫长,简直是没有尽头!而今年的春天却多么的;春天匆匆的脚步,让我追寻这瞬间的奇迹。

1.根据上下文判断,第③段横线上应填—个二字词,前后语句才连贯、对称。

2. 第①段最后一个词“颤动”用得生动、传神。请联系“颤动”一词前的词语“第一道”、

“温柔”、“阳光下”、“微微”,写出该词语运用的妙处。

3.“到时候了,快快准备好靴子、行李袋、钓竿和船桨”,是从上文第②段中抽出的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向往之情。请判断,它应放在第②段中A或B的哪一处?

4.文章为什么不用“春天”做题目,而加上“奇迹”二字做题日,清用简洁的话回答。

解析:这篇散文共拟制了四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问语的运用、前后句子的连贯、文章

的思路、标题的含义等。解答第1题,要扣住上句中的“漫长”,从反义去思考;第2题,

要抓住原句去想象;第3题,要联系上下文去揣摩;第4题要通览全文,从整体上去品析。

答案:1.短暂、短促。

2.形象地写出了泉水在阳光照耀下细微流动之状。

3.B

4.因为作者所写内容不是一般意义的春天景物,而是一种已在眼前而却看不见的一种

奇迹,而这种令人欣喜、向往的奇迹又消逝得很迅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

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

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

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

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礼 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

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

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

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

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篇二:初中记叙文基础知识

记叙文基础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

初中记叙文知识

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 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2、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4.状物的记叙文。

3、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5、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6、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7、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8、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

考点解说及解题指导

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对词的理解不外乎词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含义是指内容,作用是指形式。理解词的含义注意以下几点: ①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②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③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④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作用可从修辞角度、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等方面来考虑回答。

2、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描写的句子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而议论抒情的句子多在文章的结尾,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探求句子的深层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材料。

② 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作用,含有言外意义的语句大多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

③ 联系文章的写作特点,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理解文中关键句子表达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联系主题。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 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②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首句总起、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从艺术效果看: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等作用。

3、 整体感知,归纳内容重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主要方法如下:

① 抓住标题,不能放过开头和结尾;

② 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③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者反复出现的句子,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④ 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⑤ 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4、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分析记叙文的段落结构: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②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③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5、 如何赏析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① 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② 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③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④ 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⑤ 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⑥ 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6、 分析记叙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

①描写:对环境、人物或事件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可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侧面描写起衬托作用。 ②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③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④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7、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① 篇末点题;

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③首尾呼应;

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8、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 步骤进行。

9、补写、仿写句子。

这种题往往成镶嵌式,命题者在原文留出空白,考生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句子。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10、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一般结合内容来回答,有的要注意其双关义

作用: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表明记叙的对象,揭示中心;

②形式:结合修辞的特点来回答,标题醒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线索的

作用

11、如何把握记叙的线索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为线索;

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⑤以时间为线索;

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2)怎样迅速地找出文章线索,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篇三:初中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辅导讲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