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成败之间高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2:33:42 高中作文
成败之间高三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三材料作文

【作文题目举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快速审题立意】

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准确解读材料的基本含义,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所谓“读解”,就是指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作文材料,准确把握作文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搜索相关提示,提炼材料关键词句。归根到底,提炼关键词句是关键。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更不能不作阐释)、“成功”。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⑴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⑵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⑶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⑷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之后,要考虑你所确定的中心或主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还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中心思想要尽可能涵盖材料的各方面,符合“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第二,选好切入点,尽可能求深求新,符合“选取一个角度、一个侧面”的要求;第三,便于自己驾驭,便于展现自我才学。

本文题作文在审题立意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⑴观点不够明确,如把争坐“前排”理解成“争做第一”,这个观点与“争做一流”会为一谈;或既看成是结果,又看成是过程;把“良好和端正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态度”混写在一起,看似论点明确,其实含含糊糊的。⑵观点明显错误:理解成“枪打出头鸟”;“是尖子就要冒尖”。⑶对前排的含义理解不清,未能揭示“前排”的真正意思,因此论述起来像无头苍蝇,不知道作者要论述什么论点。

【选材剪裁】

主题(观点)确定了,就要考虑选材剪裁问题了。

在选材上,我主张材料的新颖性和典型性。最应当避免的是材料的普遍性——现在,为了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把心思放在了高考的短平快上了:材料用的多半是教材里的东西、诸如“感动中国人物”式的“快餐文化”,这些东西,只要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用在作文中了。但是,也造成全省考生几十万人写同一素材的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显得十分虚假,所表达的思想显得十分肤浅。这样的作文刚开始看的时候,也许有点新鲜感,但很快就会让大家觉得厌烦。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尽量避免这样的东西一字不差地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即使用,也要注意改造。我建议大家尽量不用,而是加强课外阅读,尽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搜集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比如多看时评,从

时评里挖掘掌握最新鲜的材料;多看杂文,从杂文中发现材料的价值和思考的角度;多看经典名著和传记故事,从它们这里了解和感悟人生和生活的真谛;可以把现实中看到的事例用在文章中作为论据,这样的论据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只要用得恰当,可以增强说服力。当然,作为高三的学生,还得提醒你: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阅读,而且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影响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

事到临头时如何选材呢?我觉得应当注意联想。联想,就意味着你的思想不要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相似联想(联想性质上、特点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之相似的事物)、对比联想(联想与之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因果联想(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等,这样才便于打开思路。

联想得到的大量信息一般是原始的、分散的,其中有切合题意或中心的,也有不恰当的,这就需要对之进行整合。整合就是归纳、合并的过程。这也是剪裁的问题。有的同学写作议论文运用论据时,大段大段地叙述故事,结果叙述语言占了一大半,说理部分却只占一部分,看上去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这明显是文体不分,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让评卷老师打高分甚至连40分都难上。

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关键的是,材料是否能充分论证观点,是否有说服力,也有详略安排的问题。本次作文中,有的同学就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论证“积极的心态”,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事实论据出错,如有的同学写“自信是成功的基石”,结果却说“总是畏畏缩缩,李白唐太宗面前一展才华?”这也显示作者对史料的陌生,这样的事例应尽可能不写。第三,材料与观点脱节,如有同学运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话却不知道要论证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更要关注材料的独特性和生动性,但不管如何,材料一定要真实、不可矫揉造作甚至随意编造。

【谋篇布局】

其实本文若写成杂文,也是不错的选择。

比如饶浴辉同学的文章,全文先由司空见惯的古代传统观入手,退步论证姑且让它站得住脚,再过渡到现实的现状,证明这种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到这里亮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明确点明标题的意思,但大致还不会影响到中心观点的表达)。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展开论述,有理有据,并联系自身经历的一件事,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回应了标题,使全文的结构归于完整。

【习作与点评】

人生需要“亮剑”精神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不要太好出风头,出头的椽子容易烂。在这种观念的灌输下,中国的孩子大多是循规蹈矩的乖宝宝,偶尔有一两位行为较“出格”的,都被冠上“另类”一词。

这种观念应该是正确的吧?毕竟,这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真理”。君不见,才华横益的解缙不是被权臣纪纲迫害致死了吗?老是嚷嚷着要出征平乱的辛弃疾不也被皇帝所厌弃,用之则召,战乱平定,又弃闲几年。这些是多么血淋淋的例子啊。

那么,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这古训还是至理名言吗?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他的学生在一个宽敞的礼堂内自由坐下,10年后,教授追踪调查,发现当年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远远高于随意坐下或特别钟情后面座位的学生。这个结果表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安安份份,做平凡的一员,已经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自信的站在队伍的前列,勇当时代的弄潮儿。

或许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话虽如此,可在这种遍地是“黄金”的情况下,如果你不勇于站出来表现自己,那或许你一辈子也只能与沙砾为伍了。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时代已经过去,你要想成功,就要努力地把自己推销出去。否则,你纵有满腹经纶,也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

遗憾的是,有这种想法的人还太少太少。说实话,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说到这,我不禁想起当初桂汉标先生来埔中演讲时,曾充满激情地问:“谁敢站出来,大声地说声‘我能’?”可在场的千余名学生回报他的是一片死寂。偶有一两声细若蚊语的“我能”,都被旁人取笑不已。我到宪中已经快一星期了,同学们的活跃表现总是让我羡慕不已。我已经沉默惯了,在这里,总让我觉得自己是只丑小鸭。何时才能有变成白天鹅展翅高飞的一天呢?

“磨剑十余载,今朝始开刀”,朋友,勇敢地亮出你的剑,别让你的一生锈在鞘中。

(饶裕辉)

【旁批】

●标题鲜明、生动。

●开头不凡,能恰当运用熟语,不错。好感增三分了。

●退步论证,列举的资料详实,很有说服力的味道。

●对古训质疑,并从材料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很好,显得水到渠成。不过,例证的引述显得做作,不必加“曾有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一句的。

●再次从古话说起,说明当今社会与古代的不同环境,可惜的是,本段没有出现事例论证,而且没有注意和标题连接上,阐明“亮剑”的意思。

●联系现实,进行对比论述,使文章增强了说服力。

●我觉得应当表明自己的决心,才能与全文格调保持一致。

●点明观点,比喻形象,照应了开头。

【简析】

可以肯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本文表现出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和活力。观点鲜明,语言的表现力强,给人一种“很顺”、“很爽”的感觉。最为成功的是第一自然段和联系现实的那一段,前者让评卷老师眼前一亮:文字工夫了得!后者则让人浮想联翩——当今中学生不就是如此状况吗?事例很普通,可是作者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而且这种感想显得真实不造作,这就是“独特”。而这种“独特”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当然,本文“亮剑”的含义阐述得还不够具体,事例上也有待补充。

永争第一

哥德说过:勇于进取者永远长生。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里长生于世,要在一生中事业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进取之心。勇敢前行,永争第一。

永争第一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行动,是一个过程,并非要有这一结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世界之大,人才之多。要凌驾于社会上层,技高一筹,不去争取,上帝是不会轻易给你这个机会的。茫茫人海,要望得远,必须站得高。没有蠢蠢欲动向上跳的激情,那么你只能埋没于人群之中。为什么鹤立鸡群,因为它高于鸡,美于鸡。争取做人上人,因此时代要求我们积极竞争,争做第一。

有人说:“我知道要竞争,但不是永争第一。”应值得提醒你,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比如有一次,某教授问他的学生道:“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如此小儿科的问题大家当然不屑一答。仅用最低的分贝附和:珠穆朗玛峰。谁知教授紧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大家可傻了。教授再问:“那么,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此次没有人敢回答了。不是忘了加加林,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教授的下一个问题,痛苦的是不知道第二个人是谁。

可见,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何况是排至第三、第四甚至更后。因此,我们要永争第一。

还有个教授做过一次实验,要求他的学生进入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坐在中间和后面的学生很多。所以做事,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一定要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

永争第一,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世界之大,人才之多,高人比比皆是,永争第一,谈何容易,关键是,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争得到争不到第一,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但争不争取,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上。

永争第一是心态,是行动,是过程,是我们争取要的结果,是胜利者的状态。

【旁批】

●标题意思明确。

●开篇引述名言,点明中心论点,只是第二个句号我认为应该改为逗号,文句才通顺。

●前三句好理解,最后一句则显得费解,“争第一”不就是结果吗?

●第二个句号应该改为逗号。

●这句话表述不够通顺。上下句子之间也缺乏逻辑关联性。

●进一步强调要永争第一。

●紧接上段论述,摆事实,就不由得你不信了。

● 再次点明观点。

●“还有”是材料,就不必这样故弄玄虚,让评卷老师反感。

●这不是与观点矛盾了吗?

●看来,你心中的观点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述出来。

●再次提出与前文观点不一致观点,这样,文章的观点就显得不够鲜明了。

●这种说法很难让人理解明白,不知道你要表明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简析】

本文最大的不足是观点前后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这说明作者没有把握坚定“永争第一”到底是“心态问题”、“过程问题”,还是“结果问题”。文中的事实论据也能分别证明这两个观点,从文字量来说,基本各占一半。所以,要修改则必须划掉其中一个观点,保留一个,再添加论据并分析论证保留的观点,这样文章才不至于前后矛盾。

当然,总的看,本文语言表达还是很清晰的,对事例也能深入分析。

【课后演练】

一、点评下列两篇文章并适当修改,使之上升一个层次。

(一)

积极进取——成功的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态度决定一切。”积极态度助你在事业上或生活中一臂之力,消极态度则让你做事挫败。积极进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态度,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所提倡之态度。因为积极进取,是成功的动力。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让外国人佩服咱中国人的能力。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天到晚呆在室内,废寝忘食地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

对事业的追求通过来源于那对理想以及对事业的拼搏,更重要的是那对事情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倘若陈景润只说不做,每天只是想我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国人扬眉吐气或该采取哪种方法呢,才能最捷径?那陈景润只能成为中国或是世界当代著名的空想家,而不是伟大的数学家了。积极进取,让陈景润不断朝他的目标前进,不断发展,不断努力,渐渐地他获得了成功。

积极进取,是人成功的动力。曾有实验表明,有着积极进取态度的人的成功的比例要高出其他的人。这结果有点类似于那位教授的实验: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学生很多。

相反,如果不积极进取的话,就会被社会遗忘,以致淘汰。不是有一个叫做仲永的人吗?他从小聪明绝顶,小小年纪会题诗吟诗,是方圆百里的神童。家里人更是以他为傲,父亲经常带着他外出串门,让别人认识一下未来的大官或大贵人。可是,这却是扼杀了仲永的积极性,也扼杀了他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结果,十多岁时的仲永就与平常人无异了。

试想,仲永的父亲若不是带他经常去串门,增长他的虚荣心,那仲永仍会积极进取,在其原有才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那还真说不定,他会是那个朝代的人才呢!

积极进取,人成功的动力。正因为,人才会朝着他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发展。面对积极进取,我仍旧在不停的深思??(邱惠冰)

(二)

态度决定成败

材料显示说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于随意乱坐或喜欢坐后排的学生,这很明显的表明一个事实:态度决定成败。有的学生为什么总爱坐前排,因为他们想学、爱学,坐在前面能够更清楚地听老师的演讲,这是一种主动且积极的学习态度;而那些随意乱坐亦或总爱做后排的学生,不能说他们不想学到知识,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积极性及主动性上是比较欠缺的。

不管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良好及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学习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对于我们这些刚踏入高三的学生来说,更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因为这是高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

“你想上大学吗?”“想。”问100位学生,99个甚至100个的回答都会是这样。而为什么有的人却真的能如愿得考上自己理想的学府,而有些同样回答说“想”的人却落榜了呢?终其原因:态度问题,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有的人会充分地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在遇到难题时会思索过后再去寻找老师或同学帮助;在面对考场失败时,他们不会因此而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而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重犯。而有些人却上课睡觉、下课到处乱蹿,就如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一样的活真写照,

篇二:2015届高三作文训练一

2015届高三作文训练一

目标:学会选取立论的角度

一、关于立论的思考。几种材料类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层层剥笋法:现象——危害——原因——结论——解决办法

2、天女散花法:从多角度去思考探讨主题。

3、抓关键句子法:材料中总有一些句子提示我们,或议论或强调,它们往往就是中心句。

例:古代著名学士许衡,战乱时与大伙一起逃命,路上口渴难耐,路遇一挂满果子的梨树,众人皆摘,惟其不动,众人不解曰:“乱世梨无主,为何不取而解渴?”衡曰:“梨虽无主,吾心有主。”众人皆服。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关键句:主题:

4、揭示喻意法:有些材料是以打比喻的方式展现的,因而理透材料的关键就是揭示比喻的内涵。

例:一个哲学家问他的弟子如何铲除田中的杂草,一个说用铲;一个说用火;一个说用石灰;一个说除根。哲学家就说,你们就用你们的方法去试一试,一年后你们再到这块田里来相会。一年后,大家回来,发现田中全是庄稼,没一根杂草。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实战举例。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 1月2日上午9点过,一年轻女子独坐在成都市三圣街某酒店6楼的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经警方和消防官兵近5小时的劝说,最终该女子放弃了跳楼。在这期间,楼下却热闹非凡,谈笑声一片,围观者中有人起哄着“哦哦,快跳”,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摄像,还有人甚至打电话要朋友“快点过来看热闹”……“她哪里是在跳楼嘛,根本就是在作秀,要跳就不会等到警察来”,“就是嘛,要跳早跳了”,“她怎么还不跳?”……围观者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议论。几名骑车路过的男子在观望几分钟后,竟嘻笑着说“打假”,然后还冲楼上大吼:“跳啊,跳嘛!”警方好几次干预,起哄声才停了下来。在街对面的一栋民房的5楼上,一年轻男子还坐在窗边弹起了吉他,边唱边看。最后当女子被警方救下离开时,围观者中竟然阵阵嘘声响起,似乎轻生女被救让观众大失所望了!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A、分析——思维能力的考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人生的道理。现象全面理解,抓住主要的人和事。“人”:“事”:结局: 本质:

B、模拟演练:

1、结构提纲一:

是什么:现实中的人们越来越缺乏同情心和怜悯,人性冷漠已成了一种流行病。 (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为什么: 1、个人与个人之间缺少同情心,显示出人性的冷漠;(举例论证、分析)2、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展现人性的冷漠。(举例论证,分析)

怎么办:加强道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用爱心医治冷漠病。

2、结构提纲二:

是什么:人性冷漠需要我们纠正 (分析材料,提出观点)

为什么:1、人性冷漠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2、人性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分析,举例论证、分析)怎么办?应加强道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教育,纠正人性冷漠。

类比推理:花儿的绽放需要阳光的照,大树的成才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如永远黑暗的空间催生不了美丽的花朵,长期干旱的戈壁孕育不了参天的大树一样,冷漠流行的环境里培育不了美丽的人性之花,同情流失的土壤里长不出健康茁壮的人格之树。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充满同情心充满爱心的温暖的环境。(举例论证、分析)

3、结构提纲三:

标题:拿什么拯救你:看客?

提出观点:人性冷漠需要我们纠正。

论证过程:

A、材料概述,引出请勿莫漠视生命。分析现象,深入思考,挖掘根源:

B、分析材料:呼喊者,你为何发出冷漠的声音,把生命推向深渊。

C、深入探讨:联系鲁迅笔下的看客作出思考:1、提出正面意见:呼喊者啊,面对边缘的生命,该把他们喊回来。(举例论证)2、总结:消除人性冷漠,建设和谐社会。

800字的文章。

课堂上,老师要同学们就下列文字的内容进行讨论:“176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一名学生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把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向校长说明事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很多人表示不解,校长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依章治校,这是哈佛的立校之本,当今社会应该大力推行这种理念。有的说,敬畏规则,知错就改,这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也有的说,主动承认错误应该得到鼓励,得到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处以开除学籍的惩罚。还有的人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因为一本书开除学生,学校太绝情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一、审题。题目由两则材料组合,第一则叙述哈佛200多年的一件小事,第二则是当今人们对哈佛的评论。

1、 审读材料要找到重要句子和关键词:

2、 立意:二、构思。

1、要注意将公共话题转化为个人的体验与思考。选择最能触动心灵的某个瞬间、某个场景,某些方面具体展开。

2、确立文体,注意书写美观。

写抒情散文,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以富有韵味的意境感人。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基础,热情洋溢的抒情是触发共鸣的旋律,而画龙点睛的议论是文章的灵魂。

写议论文,围绕话题,可以阐述其意义,分析其危害,分析其原因,解决其办法。写议论文不仅要中规中矩,还要写得引人入胜,催人警醒。要有现实针对性,辩证说理可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深度。

敬畏之心

书曰:“君子本性,在乎敬畏。”人之所以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全在于君子对规则有着敬畏之心,能照章办事,自律于心,绝不心存侥幸。正如“让校规看守哈佛,远比其他东西更有效”。

一名哈佛学生将擅自带离图书馆的书归还,是出于良心的驱使,但哈佛校方对该生给予开除,才是敬畏规则的君子之行。

规则,是一面镜子,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洞悉自我缺陷,养成良好品行。 中国的“菲尔普斯”孙杨,因蝉联金牌而名声大噪,但不免也有反对之声。那声音正是出自对于规则的尊敬,对敬畏之心的呼吁。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训练缺席、动用权势,孙杨的种种劣行是对规则的藐视,是敬畏之心消失殆尽的“反馈”。正因为缺失了敬畏之心,他无视规则,造成了个人名誉的败坏,遭到了社会舆论的指责。可见,孙杨在规则这面镜子的反射中不仅失去了奥运冠军的光环,更反映出了个人素质与道德底线的缺失。

对规则常怀敬畏之心不仅能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品行,避免出现类似孙杨有才无德的恶果;更能让我们融入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规则是一轮明月,常怀敬畏之心,

成败之间高三作文

才能欣赏社会美德,形成诚信之风。

中国人经营的首家“诚信餐厅”月亏25万元。这无疑是对中国国民的一大考验,为何西方国家餐厅的经营体制到了中国便“水土不服”?答案只有一个——不明规则、无所敬畏。“诚信餐厅”本着自愿买单的经营理念,本想以“诚之心”换“诚之行”,但却给了许多人钻空子、吃霸王餐的机会,这无疑成为国民的羞辱。中国人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但有些人的道德却难以与之相匹。中国要想真正崛起,并不是简单的GDP的攀升,一国的强大还在于其强大的国民。可见,敬畏之心之于社会是何等重要,而规则恰好正是这轮明月。

但规则并不等于陈规,敬畏规则无可非议,但死守陈规,又势必会有所损失。文学中的人物虽占尽人间至美,但过于死守陈规,反而误了才子佳人。《西厢记》中的莺莺本着情爱之意,但却苦于封建礼教的牢笼无法直面追求幸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本是晶莹的可人儿,但却固守于家族礼制,唯有独叹空闺,终酿“金簪雪里埋”的悲剧。可见,面对规则,善于把握,坚守本心,才是敬畏的真实内涵。

常怀敬畏之心,理性坚守规则。哈佛大学本着依章治校的理念,目的在于育人。这所世界名校以行动向世人展现了西方的法治内涵,而对于国力日益强盛的中国,是不是也有些启示呢?

让我们从此刻起,心存敬畏,强大中国之少年,进而强大少年之中国!

守一方明月青天

白岩松曾尖锐地指出:“在一个缺乏道义的社会里,失去信仰的人便会丧失对自我的约束力,让现实变成自己和他人的炼狱。”在道德底线不断被小人冲破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原则留存,守一方明月青天。

古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纵使那位哈佛学子归还了稀世珍本,他也是一个突破底线的人。而校长的做法,维护了哈佛的校规,维护了处世底线,维护了君子内心最该坚持的道德原则的明月青天。

守一方明月青天,弘一法师恪守“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的立身准则。当日军侵略的铁蹄踏碎华夏的河山浩野,当中华儿女的鲜血染红海洋的碧蓝纯洁,他毅然拒绝日本的讲学请求,拒绝重金的撩人诱惑,拒绝原则的自我损毁,怒斥日本的罪恶行径,直言“鉴真东渡时海水是蓝的,和平的,而今全让你们的杀戮给染红了”,坚守中国人的傲骨气节以及求正求真的原则。

谁言人佛不可怒?弘一法师的拒绝,源于日本对和平友好的毁灭,源于内心拒绝名利的操守,源于他身上的正气与道义。守一方明月青天,便是同他一样,在一己私利前仍遵守民族道义和处世准则。

守一方明月青天,余秋雨恪守“为天地理本心,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准则。当浮躁之心影响一代文风,当庸俗文学噬食中国文脉,他毅然拒绝伪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拒绝假沙龙里酸里腐气,拒绝名利场上的利益勾结,决绝地选择离开选择进发。因为坚守“文学的高贵”,他不与匍匐在地的庸俗之人合作;因为坚守“文化在远方旷野”,他不顾咄咄逼人的权势欺压。让今日之文学多一分生机,多一分厚重,多一分积淀,多一分朴实。

从文者的霸气,并不只显露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笔墨江山里,也可以显露于虚假浮夸、急功近利面前的固执坚守。守一方明月青天,余秋雨文学底线的坚守朗照了中国文化。

守一方明月青天,蔡锷恪守“不去租界,不当汉奸”的准则。当革命成果被无情掠夺,当个人利益面临消失冲击,身为时任云南总督的他在“护法运动”前与同僚约定:“成功呢,则安心担任我们的官职;失败呢,就继续我们的学问。总之,无论如何,不去租界,不当汉奸。”他为自己的生命做了严苛的定位,为自己构建的无限种可能中贯入一条必然,那便是无论成败,无论个人荣辱得失,都要做一个国家利益至上,人之根本坚实的正人君子。守一方明月青天,便是同他一样,修身为本,立身行道。

胡适先生曾说,如果人人只讲道义而不去行动,那么我们最终只有一个肮脏腐臭的社会;如果每个人少一点空谈,多一点坚守的践行,那么我们的社会便会多一丝光明。在心中坚守道义准则,为个人,为祖国,为天下守一方明月青天,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此身犹在,此心不死。”用道德明珠一颗,照亮那河山万朵晚霞。

篇三:高三作文训练三题(王伟娟)

高三作文训练三题

王伟娟

说明:高考的脚步渐近,各种联考也多了起来。下面一组题目中有王老师曾经为某联考出的作文题,正在摩拳擦掌应对各类联考的高三学子们,让我们一起动起来,想一想,这一组作文题怎么写?

题目一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审题立意

这是一段颇带有一点禅意的材料,看上去有点玄,其实蕴含的道理很明白。小和尚关于“如何努力”的困惑也是我们会有的困惑,更是我们每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如何努力”上,很多人的认识或做法却出现了误区。该做什么时却不做什么,或者说,在做某件事时心里还思忖着什么盘算着什么。看似努力忙碌,实则盲目茫然,甚至越努力离目标越远。而师父的高明和智慧就在于用言行在教导我们: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要做到位。一如吃饭就“狼吞虎咽”,睡觉则“呼噜连天”。另外,师父最后说的这句话很有深意, “自然不同”四个字令人咀嚼。这是我们在论证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有了对这一点的思考,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也就强了。

素材

# 网上描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流行语:上今天的班,睡昨天的觉,花明天的钱。

# 忙,本来是好事,是能干的表现,更是成事的基础。但是,许多时候,我们在忙着,也是在“盲”着,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忙,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忙。盲目地忙碌肯定难见成效。(张笑恒《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

#书目:《先做该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钱瑛著)

题目二

请以“钝感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代人要有钝感力,钝感力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你是

不是会感到吃惊?因为从小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要有敏感力。当你矛盾困惑之时,思维大门也即将打开。钝感力即“迟钝的能力”,为什么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钝感力与迟钝、麻木、消极是什么关系?与“敏感力”是不是对立的???可以想的问题确实还有很多,理一理头绪,再观照一下现实,你会发现,你已经进入了一个辩证的世界。

素材

# 《钝感力》,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杂文集。该书告诫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该书因被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用来建言安倍内阁,从而引发了日本民众的热烈追捧。

#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题目三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渐渐远离幸福与尊严,在一些人眼里,追求成功近似于追逐名利。据一项关于“金钱与成功”的调查显示,69%的中国人认为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与此同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则指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人对“成功”的含义进行重新诠释,许多人不再以收入高低来衡量是否成功,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幸福感与尊严感。

请以“成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老话题,但这却是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的话题。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见仁见智,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本文虽是话题作文,材料却有明显的角度引领。也就是说,所提供的材料其实由两部分可形成比照的内容组成,而比照的关键词是“幸福与尊严”。这就意味着这篇谈成功的文章应围绕这个关键词作思考,而不是把“成功”作为一个筐,什么东西都朝里装。因此,落笔或展开时都需注意扣住题意。

素材

#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纳曼认为,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极易满足,但不会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反而更易紧张不安。

# 某交友节目爆出惊人之语: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 成功,是内心的造就。(拉尔夫.M.福特)

#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假如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我该怎么写?

题目

以《曾子易箦》为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 乐正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解读

这是一篇有难度系数的材料作文,故事不难,学生在文言文训练中可能遇到过,难就难在类似这样的材料学生往往囫囵吞枣、大致了解便匆匆立意,如:要坚守原则;原则高于生命等等,然后便引经据典,从材料库中搬出若干个名人印证一下,全然不管本材料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如果吃透材料,深入思考,就不难看出:曾子以身捍卫的是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就现在而言,实际是一种落后腐朽的东西。当然这份坚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我们在对曾子表示赞赏和钦佩之余,还需对这种坚守作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学习曾子坚守原则的精神,更要明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坚守的东西。如此立意,就是读懂了材料,立意的现实针对性也就更强了。

例文评析

例文一

君子一生君子

刘寅琛

子路战死沙场前正己衣冠,张载自知将死前起身沐浴更衣,曾子弥留时宁可冒着加速死亡的危险也要恪守礼法起身更席,古代君子们一生都为君子、至死不渝的故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以子路、张载例引出材料,同时暗点题意:君子一生都为君子)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礼法,我们不宜提倡,而我则认为,在这些大儒们身上确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对那一份持续了一生的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不可放弃的东西的坚守,即使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一如曾子,明明知道重病起身易箦可能丧命,但此时若不让他“易箦”继续躺在季孙大夫送的席上,那一定比死还让他痛苦。(退一步引出“异议”,意在点明从这些大儒身上到底要学什么;并对相关材料作必要分析)

我们现在也提倡君子作风,那自然不是封建礼法的复辟。无论你是讲“八荣八耻”也好,说道德规范也罢,从某种意义而言,都可归结到对做一个好人的这份初衷的坚守。或许你又要觉得我要求过低,做一个好人的初衷还需提倡坚守?(由此及彼,展开分析。由君子的“坚守”谈现代人应有的“坚守”)

诸君且慢定论,唯其简单,才更难坚守。我相信人性本善,谁不是带着一份本朴的纯真来到这个世界进入这个社会的呢?又有谁从事他的职业的初衷不是多多少少想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呢?但是总有些人,做医生的学会了字迹潦草不负责任;做商人的学会了放弃诚信一本万利;做导演的学会了我也真不是很清楚的潜规则。我涉世未深,带着一颗善良的心,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他们的初衷都是好的,可少了一份对初衷的坚守,他们终究还是变坏了。(观照现实,扫瞄现状,字里行间隐含坚守不易之意)

可是你们该记得,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以何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最重要最重要的初衷,该是做一个好人啊!这可能也是曾子以及那些伟大的君子们临死前的行为最想表明的:人生美好的初衷,我们当用一生去坚守。(一句呼告,情感强烈。可惜缺少对现状及背后原因应有的理性分析)

不由地想起了我和我们。这时代终有一天会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年轻人。如果说我们与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至少现在,我们,仍还坚守着那条道德底线,而上一代人中的有些人,却早已逾矩,甚至污染了整个社会。韩寒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年轻人像一条干毛巾,慢慢放入社会这盆浑水中,起初我们干净,浮在水面之上,但随着被浸湿,终将沉入水底,被玷污。我们,也会这样吗?(目光收回,反观自身,自信中带着忧虑)

蝙蝠侠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要么作为英雄而死,要么苟活到目睹自己被逼成恶棍”。毫无疑问蝙蝠侠选择了前者,奋不顾身。那么我们呢?我们不用变成英雄,但至少,我们必须坚守那做一个好人的初衷,为这盆浑水注入一点清水。即使给了我们十万个理由,我们也不能去作恶,只为了一个原因:我们不是禽兽,我们是人。是人,就该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说不定有一天,当毛巾沉入了水底,它仍能保持干净。(语言不可谓不激昂,令人感动。然而,依然是“情”有余而“理”欠足)

我们不是要坚守繁文缛节,那太迂腐;但是在迎合这个社会与不逃避自己的良心之间,有个选择题是必须要做的。总有一些年长的人,会过来拍拍你的肩,意味深长地告诉你,“年

轻人,你不懂,以后你就明白了,你要适应社会。”那时候,我们就该站起身来:“不,我的一生,绝不摧眉折腰放弃坚守!”(暗扣材料,铿锵作答,表明“一生坚守”之决心)

君子一生君子——我的耳畔仿佛又听到了曾子的临终赠言:“得正而斯毙,斯已矣!”(回应材料,呼应题意,收束全文)

例文二

君子之爱

沈 冲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曾子

曾子易箦,易的不仅仅是箦。

他要在死之前弥补一个过失,使自己死得放心,死得无憾。

这华美的席,虽是别人送的,但只要是铺在了床上,曾子就错了。对于我们一般人,这并无大碍,但对于曾子,这就是违忤了做人处事的原则。因为,箦乃季孙所赐,季孙氏乃鲁国的卿家贵族,地位尊贵。受位尊者之箦而临终前又卧于其上,无疑是违忤礼节之事,也是对曾子道德的污染。

而在这时,曾子的性命却是危在旦夕。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当然应该劝他明日再换,身体要紧。但在曾子的心中,这一床席子远比自己重要。于是他作出了选择,这选择也加速了他死亡的到来。

君子爱人以德,细人爱人以姑息。多次婉转提醒曾子的童子,此时在曾子的眼中就是“君子”,因为,他成全了曾子对礼节的遵守、对精神层面的高追求。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爱都是小人之爱。因为我们常常分不清“爱”与“关心”。师长爱你,是学业上的关心;朋友爱你,是感情上的关心;父母爱你,是生活上的关心。爱与关心,似乎并无差别。似乎,爱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上的关心折射出来的。

那么所谓的“君子之爱”,到底是否存在?有没有那么一种爱是从心出发,直达到心,不需要中转站,不需要其他介质的干扰?

对于曾子来说,他所需要的君子之爱,是道德上的一个大告诫,而不是对于他健康的一个小关心。对他而言,灵魂的完整远比身体的健康重要。所以,也许曾子在临终前最感激的人,是那个天真无邪、一语惊其心的童子。

对于今天的我们,君子之爱就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对内心起到强烈震撼的触动。这种触动可以来自人,来自事,来自大自然。

例如,一个能把你从歧途上拉回来的人,他带给你的就是君子之爱。他以他的善唤醒你的德——冉阿让感受到了这种爱。

例如,一件真实发生的警醒世人的社会事件,它带给你的就是君子之爱。它以它的感人至深或触目惊心,唤醒世人之德——诸多“动容”或“刺眼”的新闻报道呈现的就是这种爱。

再例如,一个真实展露在你眼前的大自然,它带给你的就是君子之爱。它以它的深邃,它的力量,唤醒你我的德——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这种爱实在太多。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