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西塘的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9:40:50 体裁作文
西塘的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叶文玲散文《伞外听西塘》阅读

叶文玲散文《伞外听西塘》阅读

伞外听西塘

叶文玲

(1)未去西塘前,脑海里先有了画面——我猜想那是与我故乡楚门相似的又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只不过是“楚门”二字,换成了西塘。未去西塘前,耳鼓里回响起别人对它的许多赞语,频率最高的是这样的形容: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

(2)我想跳出这些熟络了的“常言”去看看西塘,因为,我很欣赏对它的另一个比喻;西塘是一坛陈年黄酒。仔细想想,这比喻大概是比喻者随手一抬便得的,因为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就产自西塘,那日日弥漫的酒香随着老酒厂的名声,早就香出了百里千里之远。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很奢侈地用来做烧菜的料酒,一倒就是四两半斤。哦,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

(3)就在这样想着猜着西塘时,我去了西塘,蒙蒙细雨中,恰好又忘了带伞。忘了也不关紧,因为我知道下在西塘的雨是飘飘如丝的,绵软如糯的,即便带了伞也不会撑的,不,不是懒得撑,而是觉得不撑比撑着更好。

(4)于是,我就这样慢慢地在雨中走着,拿了伞而在伞外看着,不,是在伞外听着雨中的西塘。

(5)在伞外听西塘,真个是别样意趣,那一顶顶在帘纤小雨中被别人撑着的伞,便成了唯西塘才有的美妙风景,伞和西塘是那样天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组合!在伞外听西塘,那似有若无的雨声,切切地好似远远传来的洞箫和陶埙,这箫和埙,那更是西塘自古就有的。这既有视觉也有听觉的歆享,真是令人游兴倍增。

(6)看着那小雨,一丝丝一线线地飘洒在枕河人家的白墙黑瓦上,那黑瓦白墙只是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那颜色渐自深浓而更加黑白分明的房舍,益发成了一幅幅最耐套印的版画,哦,假若能扯得天幕当纸,那是随你印上多少印张都不会褪色走版的。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怪了,莫不是天公亦知本属嘉善的西塘人生性和善,所以即便是落雨,便也落得格外轻盈格外温柔,将那有可能发出的声响都掩在深巷里、廊棚下,一古脑儿化作报时的更漏檐滴的叮咚么?

(7)看着那小雨,下得如此善解人意,我这才悟出:西塘的雨,是因为下在西塘才有这样绵软的景象;西塘的雨,下得这般温熨人心,是因为西塘还有别处少有或无有的长长廊棚!

(8)知情人说西塘的廊棚,始自明清,因为那时作为商业小镇的西塘,得水上交通之便,镇上的商店大多开在临河的街。那时的西塘,虽然有水乡小镇的闹热,但店主和做生意的对象,也大抵是小镇水乡的农家百姓。小船是水乡人的靴鞋,那有着一级级石台阶的河埠头,便是起船篙停桨橹的地方,于是,宽宽长长的廊棚也就应势而生,有了它,或在岸上或在船里的买卖双方,就有了交易的地场。

(9)作为也是水乡人,我对这与黑瓦白墙共生的廊棚并不陌生,可是,廊棚在西塘被作为特殊的风景,在我想来,一是在于它的规模:西塘的廊棚棉延相接,据说有1300多米长;二是在于它别致的形状。因为即便这棚看上去只有一个斜屋面,但和所有人家的屋檐房顶一样,都是毫不含糊的木椽屋瓦,既结实且美观。许多“顶”还颇为艺术化地呈拱形或波形,在实际功能上,又的的确确遮风挡雨冬暖夏凉。当地人约定俗成将它简称为“棚”,多少地透示了西塘人惯有的谦虚;而一个关于它最早由来的传说——一个烟纸店老板如何在屋檐下搭一卷竹帘、教一个仙人扮作的要饭叫化子躲过一夜风雨的故事,更把西塘人古道热肠

仁义忠厚,展露得淋漓尽致。

(10)无庸细说延续至今的功用,哪怕仅仅作为观赏,廊棚也是非常美妙的。在弯弯曲曲的河岸上与小河一同蜿蜒,那形那景,就是一幅古韵无限的图画;那檐下的回龙棂,那廊脚的木栏杆,那廊棚人家咿呀一声开启的花窗板门,更似无言的暗示,暗示这千年古镇深巷水弄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掌故。无怪在这廊棚下来回踱步时,我总觉着脚下并非仅仅是一条质朴且在别处已不多见的石板路,而是步步走在一部厚重而古色古香的史籍中??

(11)看着那西塘河面,那雨线儿雨珠儿,不是照是钱丝般闪亮么?那大而圆的笑涡儿,不还是一个接一个么?手中的伞,虽然依然未曾打开,身上却依然不觉着多少濡湿。哦,原来,下在西塘的雨并非是雨,它是一丝丝一线线,都化作最可沁心的清凉露,点点滴滴滋润进我的心田了。

(12)走着看着听着伞外的西塘,我不能不再次觉出了自己的痴呆——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那么,你还这呀那呀伞外伞内的絮叨个甚?

(13)西塘的廊棚,真个是天下最美妙的独一无二的伞!

(选自《今晚报》)

17.第一段说“西塘是一首诗,西塘是一幅画”,而第二段并没有紧承此句来写西塘的美景,而是写了“嘉善黄酒”,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8.伞外西塘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对西塘的廊棚情有独钟?(6分)

19.本文语言生动典雅,富有表现力。请以 (2)

(6)段为例,结合具体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这两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20.怎样理解“本色的西塘是无需迟到的形容或比喻的”这句话的含意?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6分)

17.文章借写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嘉善黄酒”来凸现西塘的历史,(2分)借写

“嘉善黄酒”的醇厚、“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的泼辣和豪气,来写西塘的人文,写西塘的厚实,写出西塘人性之美。(2分)

18.“伞外西塘”极具诗情画意,具有别样情趣。(2分)

西塘的廊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外形别致,结实美观,有优美的传说,具有延续至今的实际功用,见证了西塘的历史,拥有古色古香的韵味。(4分)

19.第二段中“在西塘,那醇香诱人的‘嘉善黄酒’,日日被西塘和来西塘的人很放肆地酩酊着”这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嘉善黄酒”的醇香诱人。“放肆”二字形象生动。“黄酒在西塘,历来都是水一样洒泼着河一样流淌着的。”这句话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嘉善黄酒”之多,使用之频繁。

第六段中“看着那小雨,珠一阵玉一阵地滚落在西塘的河面上,你只会看见满河的水都笑成了一个又一个笑涡,可就怎么也听不见那脆脆的声响。”这句话中的“笑”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落河面后,河水漫涨,水波荡漾的情状。(6分)

20.西塘是古朴典雅别具风格的地方,这里的特色是本身所具有的,即便没有人夸耀,它的美也一直存在。

想说明真实的东西无须粉饰,大浪淘沙,好的东西自然会保留下来,真金不怕火炼。(6分)

篇二:西塘简介

简介

西塘,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这里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内,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乘坐汽车,火车均能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前往20分钟就能到达。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到了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西塘在唐、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历史文化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西塘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全镇总面积83.6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西塘名人

杨茂 、张成--元代工艺美术大师

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宪初--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倪天增--已故上海原副市长,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孙道临--著名导演,影视表演艺术家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编辑本段]

西塘影视

《碟中谍3》,《五星大饭店》,《像雾像雨又像风》,《别爱我》,《茉莉花》,《梦回青河》,《画魂》,《长恨歌》,《孤恋花》,《天一生水》,《和你在一起》、《爱情占线》等

特色活动

(1)“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新年的习俗。西塘,一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春节,人们用祭灶、放鞭炮、吃年夜饭、烧头香、接路头、逛庙会等传统的习俗迎接新年、欢度佳节。

(2)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这一天四周的乡邻、香客纷纷赶来,出会时一路旌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巡游。

(3)西塘的庙会,民间舞蹈,水上鸬鹚的表演、嘉兴江南文化节、国际钱江观潮节、南北湖观光旅游节、西塘文化旅游节、平湖西瓜灯节、桐乡菊花节、连泗荡民俗庙会 西塘特产

黄酒 荷叶粉蒸肉 八珍糕 臭豆腐 汾湖蟹 粽子 麦芽塌饼 鲜肉烧卖 薰青豆 蜜汁大头菜 白水鱼 蝉衣包肉

特色美食

黄酒

西塘人历来爱喝点黄酒,因此,在西塘历史上有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黄酒作坊。传统黄酒酿的操作方法具有现代化科技难以取代的工艺特点。它是用粮食谷物(糯米、大米、籼米、黍米、小麦、玉米)为原料,于冬天辅以麦曲、酒药,利用多种霉菌、酵母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通过

(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

特定的工艺操作过程发酵酿制的,由于其成品色泽为黄褐色,故名黄酒。几百年过去了,西塘人的传统习惯还没改变,只是小作坊成了大公司。占地面积1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平方米的嘉善酒厂就坐落在西塘镇北部,该厂年生产饮料酒总量7万余吨,总资产2亿,其中黄酒突破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单个黄酒生产企业。该厂严把质量关,生产的花雕、善酿、黄酒等汾户系列二十多个品种酒性和顺、酒味醇润、口感独特,成为现代人交流感情,馈赠亲友的佳品。

粉蒸肉

荷叶粉蒸肉为古镇的传统名菜,五味调百味香。采用适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粉,豆腐衣和新鲜荷叶,配上丁香、八角、酱油、甜面酱等调料精制而成。此菜风味独特,肉质酥香糯,清不腻,即可下酒又可做点心,且充分发挥荷叶解暑清热,散淤止血的药理作用。

五香豆

五香豆的起源,说法各异很难统一,但五香豆的制作,西塘人几乎人人都会。每年蚕豆上市后,取青皮黑头的蚕豆晒干,取陈皮、花椒、料酒、盐、茴香等与晒干的蚕豆共煮,令味道快速而完全的进入豆中,而后取出,并滚上甘草粉晾干,待七八分干时再防入大锅中炒脆,这样,香脆美味的五香豆便制成了,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小吃,更是一道下酒的好小菜。八珍膏

八珍糕选用山药、茯苓、苋实、米仁、麦芽、扁豆、莲肉、山楂等八味草药辅以优质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此糕青黑发脆,起初以能消小儿疳积而走俏,后由于选料考究、加工精细、口感香甜,且益脾健胃,逐成为江南名点,享誉白余年而不衰。如今,古镇西塘已作为旅游胜地面对四方宾客,西塘人秉承古方,根据各人不同的口味,在八珍糕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绿豆燥片、果酥等近十种新品。

六月红

对于“六月红”西塘人是户户知晓的,它是指六月的夏天所产的河蟹。“六月红”的蟹身只有鸡蛋那么大,蟹肉鲜嫩,蟹肪滴油,壳薄,放入清水一蒸就变绯红,故此得名。在杭嘉湖一带还流传“穷再穷,不忘六月红”的俗语,那是对六月河蟹的赞美,六月红肉鲜肥 美,一般煮熟后用香醋,酱油姜末蘸着吃,也有将六月红用刀对开,把干面粉敷在蟹上,制成“面施蟹”,无论哪种吃法都是非常好吃的。

粽子

西塘的粽子有很多口味,如鲜肉,豆沙,猪油,赤豆等,虽然粽子是一样很一样很多地方都有的小吃,可西塘的粽子却因米好,料足,捆扎紧好而更香,更糯,成了如今小镇传统旅游产品的一种。

景区门票

景区门票门市价为100元,儿童1.2米以下免票,儿童1.2~1.4米半票。

相关散文

朱吏散文《水乡遗梦在西塘》

有“吴根越角”之称的西塘,几千年来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的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的寂寞和内向。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江南的古镇应该都像西塘那样闲适中带一点寂寞。

然而,自从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问世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等江南名镇迅速热闹起来,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难觅江南古镇的风雅。

西塘地处苏、浙、沪交界的浙江省嘉善县北部,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交界,有“吴根越角”之称。自元代起形成集镇。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修筑水利,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几千年风风雨雨,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散漫与宁静。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西塘的寂寞和内向。直到繁杂纷乱的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而五福桥、卧龙桥、环秀桥、送子来凤桥等众多的石桥又把全镇串在一起,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街,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两个版本都令人心动,但我宁愿相信“为郎而盖”的爱情故事,这似乎要朴素而真实些。西塘的明清旧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在西塘,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进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就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种福堂来说,前后共有七进,总长百余米。头进为墙门间,二进为轿厅,三进为

正厅即种福厅,四进为花厅,五进为内宅,六进、七进为粮仓和雇工住房。每进均有长石铺成的天井,最后为花园。与种福堂一弄之隔的尊闻堂,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集元、明建筑风格。老宅厅堂主梁上刻有100个“寿”字,这恰恰反映了一种恬静的极致———达到“寿”的目的。这根百寿梁上的“寿”字之间,还雕刻着九只蝙蝠,其中南北两面的六只蝙蝠造型为向下飞,被称为“福从天降”,其他几只蝙蝠与古钱雕刻在一起,被称为“福到眼前”。可以说,整根百寿梁又是中国传统的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完善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现。

西塘有100多条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6块条石铺就,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走在石皮弄,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会挟迫得让你透不过气来。而最典型的宅弄,要算是种福堂内的陪弄子。过去,大户人家平时不开正门,陪弄就用来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有趣的是,陪弄没有窗户,终年见不到阳光,仅靠天井里的一点自然光日照,这又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的理念十分吻合,“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就连主人的卧室也一样,以暗为安。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

“以暗为安”的理念与南宋国都长期“偏安”杭州有一定的关系,几百年来这一理念又潜移默化了西塘人“内秀”的个性。历史上西塘曾出过进士19人,举人31人,有著作留世的103人。而这些文化人大都生长在长弄深宅里。当然,打开西塘历史文化这本“线装书”,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结。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琪、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西塘一日游行程:

早上集合,约7点乘车出发前往嘉善西塘景区,游览烟雨长廊——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古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漫步在廊棚下,只有自己的心跳声还有一些很怀旧的心情。后游览百寿厅、石皮弄、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环秀桥等景点,看那古镇豪门建筑,遥想当年风威,下午适时在景区大门口集合,乘车返回杭州,结束愉快之旅。

篇三:西塘的心思

西塘的心思

耽于玩耍的西塘,就这样在千年的水巷边,安然坐定。

我见到她的时候,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神秘一笑,嘴唇抿紧,仿佛在刻意地守着一个什么秘密。其实,看一看水巷里悄然而逝的流水,便知道,西塘已经把浩浩荡荡的时光都诓进了水巷,而自己却成功躲过了岁月的逼迫,继续在春色可人的江南忘情流连,并成为一个让人忘情流连的去处。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的存在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不知道这两千多年的时间,它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沿着抽象的时间之轴行走,依凭一个小小的空间让自己在时间流程之外悄悄延宕下来。许多时代都已经从它的身边一一过去,而它,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地老天荒啊!

到底谁有勇气和能力把这样的守候或等待付诸实施?

人类总是在沿着具象的空间之轴到处奔走。前天盐官,昨天嘉善,明天或后天又将是杭州或上海,我们不知道时间的秘密,所以无法在时间里久留。地也未曾老,天也未曾荒,只是有一天,我们和我们的心愿将一同在时间里老去,化为尘烟。大概,也只有西塘这样的事物能够懂得时间的秘密,只有西塘这样的事物才能够在时间里坚守并直指永恒。

太阳在水巷的另一端升起,照亮了西塘古镇和古镇的清晨。宁静的街溪水仿佛受控于一种神秘的力量,突然就停止了流动,成为一渠泛着金光的油彩。逆光中,一只小船无声地从水巷转弯处驶来,恍若时光深处的一帧剪影。胭脂色的涟漪从船头一圈圈荡起,无声,在浓稠而凝重的水面上传播。远远望去,平滑的水波仿佛已经不再是那种液态的质感,而是水波过后留在沙地上的固态纹络。此时,水巷两岸的建筑愈发显现出古旧的色彩和形态,粉墙黛瓦以及其间的斑驳,经过时光和岁月的反复涂抹修改之后,变得更加深沉、厚实。偶尔有微风从葡萄藤的缝隙间穿过,轻轻拂过脸庞,提醒我确实身处现实之中,并且正浮于时间的表层,但我的心,却分明感受到了岁月的稀薄和时间的沉重。

这是一天中行人最为稀少的时刻,古镇的一切都如一夜间去除了遮蔽、掸掉了浮尘,清晰地显现于视野之中。走在狭窄而悠长的小街上,竟然能听到自己脚步的回声,空旷而悠远,如同从很久以前传来,又仿佛要传到很久以后。低头时,目光能够很幸运地直接触到那些辨不清年代的麻石。它们与两旁林立的房舍,衔接得天衣无缝,就好像在两千年前西塘刚刚诞生时就已经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倒是在其间行走的行人与这些建筑有一点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很显然,短暂的停留和居住,还不能让我们把“根”扎入时间深处,我们无法打开与古镇沟通、融合的心灵之门。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西塘的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经常与西塘擦肩而过。

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似是而非的传说,但西塘究竟是什么,还是无法确定、无法明了。于是,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地用心看、用心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心便被搅得纷乱,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只好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声之中。

有的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一扑入西塘的街,一住进西塘的老房子,就把西塘彻底忘了。找一张正对着水巷的雕花木床,在徐来的温风里,把没有想完的心事继续想起;抱着电话与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微”来“微”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似曾相识的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带回家去……

很多来古镇的人,吃饱喝足之后,总是要给自己留下一些曾到过古镇的凭据,要么在某一重要景物上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某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自己的倩影会更加隽永美好,以便事后愉悦一下远方未能成行的亲友。但很多人拍完片子在相机的显示器里一看,竟然大呼奇怪。他们都忍不住抱怨起古镇的不予“配合”,因为拍出来的片子看上去很不真实也很不和谐,就跟“P”上去的一样,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的硬性捏合。

相对于漂萍一样去留无定的人们,似乎还是墙角、石阶上的青苔与古镇之间的关联度更高,也更贴近、更默契、更和谐。它们就像古镇从岁月深处呼出的翠绿、湿润的气息,丝丝袅袅地升腾缠绕在行人的脚边。

而那些守候于客人门外或观光必经之路,低声细语或高声叫卖的商贩们,则是真正的当地人,他们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不知道经年累月的相伴与厮守,有没有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拥有了与西塘心意互通的通道,使他们与西塘之间像叶子与树一样气息与共,互为表达?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着西塘,却只把两眼死死盯住如流水一样川流不息的游客,一颗心不舍昼夜地悬挂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上。对于他们来说,西塘也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是一扇木门、一面旧窗、一个悬挂招牌和铺设货摊的店铺。

然而,西塘却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或隐蔽着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它们很轻易地就让我想起被称为“心灵之窗”的眼睛,而眼睛注定要成为某种内在与灵魂的流露与表达。不知道此时的西塘是醒着还是睡着。如果醒着,那么窗里的一切必定是它秘而不宣的心事;如果睡着,窗里的一切则是它梦里的内容。来西塘的人,大概也都与梦有些关系吧,他们不是来寻找自己的梦,就是来古镇做梦。也不知道此时每扇窗背后的人们是醒着还是睡着。如果醒着,西塘则是他们未来的记忆;如果睡着,也许西塘就在他们的梦里。

于是,便有缱绻过后的情侣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梦延伸到窗外。他们像一对蝶或一双燕一样,在窗前的美人靠上把风景依偎成梦幻。大约是为了印证一下那情景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他们开始用店家事先备好的钓竿去钓街溪里的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的幸福中快乐与激情的象征了。果然,就有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摇头甩尾地在水面上挣扎,他们笑着把鱼线收回,小心将那鱼儿存放在盆中,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然后,彼此交换一下眼神,重新消失在窗子的暗影之中。

水面很快就平静下来。两天后,也许这个曾经上演过甜蜜故事的窗后已经人去屋空。再以后,或长久虚臵,或住进了一对足不出户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着这样水巷的

西塘,却依然如故,仿佛什么都不曾存在,什么都不曾发生。

这梦幻般的细节,时间之水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如果仅从拥有时间的长度上论,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有时,人类躺在树下睡一觉或醉一次酒的工夫,蜉蝣已经度过了它朝生暮死的一生。对于人类来说,一只蜉蝣的生而又死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当他一觉醒来的时候,并不知道曾有一个生命在他的身边生而又死。对于蜉蝣来说,它的一生也许和人类一样充满了数不尽的起起落落和悲欢离合,充满了道不尽的曲折复杂和丰富多彩。而人类却如没有生命的静物一样,在它的一生里几乎一动未动。蜉蝣并不懂得人类的一个动作就能够跨越它的半生,不知道人类能够把它们所经历的一切在时间的流程里拉长、放大,并演绎出更加惊心动魄的波澜。它们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大象希形,大音希声,人类中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并对那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超越者,进行了支离破碎的猜想和描述。

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无形的风掠过水面,正在摇橹的船夫放下手中的橹柄,伸手抓一把,风迅即从指缝间溜走。而微波兴起的水,却在这时记住了风短暂的拂摸,于是便心花怒放,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如时光的莞尔一笑,开过之后就谢了,但在以后那些沉寂的日子里,那一泓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在内心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与菱角相呼应的还有一种很奇特的水生植物叫做鸡头米或鸡头莲,属睡莲科,花深紫而大,据说菱花开时常背着阳光,而芡花开时则向着阳光,所以菱性寒而芡性暖。不管怎么说,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的发生、发展不过是一个季节的事情。但人类却不甘心一切就这样结束、消失。遂有人将菱角采来晒干后剁成细粒,以作日后备用口粮熬成粥,一边食之一边回想起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并倾注了自己的心力敲敲打打,制成了芡实糕。一种传说中的美味小吃,一传几百年,名声已差不多与西塘相齐。

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希望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一切所经手的事物,通过物的传承实现自身生命信息的传承。我一直想不通,说不准,这是人类的理想、梦想还是妄念。

沿着一排排摆满了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够在某一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低头操作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艺加工者。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穿着灰色的布衣,坐在自家门槛外,专注地裁剪着手中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当天色已经变暗时,我再一次路过她身边,她仍然坐在原地未动,依然神情专注地剪着她心里的那些图案,脚下的纸屑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并变成了暗紫色。这时,那老妇人已经与她身后的房屋融为一体,一同在黄昏里变得身影模糊,模糊成古镇的一份记忆。

两千多年岁月所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最后它却无情地超越了多情的人类,成为一个冷峻、高傲的巨大背影,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

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植物,叫大椿,据说它以我们的500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因为没有人能够亲历它的生命过程,所以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没有人确

切地知道它的寿命,便也就没有人知道它已经行进到了生命的几分之几。如果,我们如此这般地比拟、揣度西塘,那么我们同样不知道它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个阶段。

在那些与西塘日夜相伴的日子里,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床上倾听西塘,仿佛就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她那年轻而柔媚的呼吸。倏然,有一半自水一半自花的暗香越过半合半开的窗,长驱直入,直抵枕边,半梦半醒之间,西塘似乎真的就幻化为了最心爱的女人,陪伴身旁。持续的温情如窗前沐浴薰风的树,沙沙地彻夜摇动不停,不但有声,而且有影,激活了生命里所有的渴望与想象。

眩晕中,我曾一遍遍追问西塘,那个关于时间和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默不语。我揣度,深谙天机的西塘,是不会向我开口的,一开口,便触犯了天条,也会和我一样堕入红尘,在时光的洗涤中慢慢老去。

夜一定是很深了。从环秀桥的方向突然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像摇橹,像鸟鸣,也像一声讪笑。突然的惊醒,让我很快意识到,夜色中,真实的西塘,离我已经更远了,远得不可触及。环秀桥外一闪即逝的那个背影,到底是传说中多情而委婉的胡氏,还是执着而羞怯的五姑娘?清丽而又有一点儿暧昧的西塘,到处都是新鲜或陈酿、热烈或凄婉的爱情与传说。但那一刻我却感觉到,那似有似无一闪而逝的影子,正是西塘刻意躲闪与回避的身影。

清晨起来,我站在客栈窗前,久久地凝望着古镇上的一切,内心感念丛生。无法收束的目光涉过水巷,跨过永宁桥,沿烟雨长廊向前,像抚摸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样,一直抵达送子来凤桥。

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携手相依,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甜美的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我想,也定如花儿一样芬芳。他们一路徜徉,一路缠绵,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滴水晴雨桥畔相拥而立。一方艳丽的土布披肩如他们借以飞旋的翅膀,一路把西塘演绎成一个故事里的模糊背景。一时间,竟让我忘记了关于永恒这个话题的追问与思量。当他们在永宁桥栏上端坐拍照,相拥而笑时,突然有些许的震撼与感动击中了我的心。当那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被一个人铭记,被古镇铭记,被时间铭记,我知道,我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再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表情是什么样子。但那一刻,我恍然而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薰衣草

这是第三个连晴日。

在英国,一年中透晴的日子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30个,所以这样连续地晴,就会让人感到有一点奢侈,好像把不多的一点儿积蓄集中在这几天挥霍了。如果不是天气而是人类,大概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够这样慷慨吧。在这一点上,全世界的人都拥有着共同的禀赋,吝啬,往好听的方向说,是节俭。但不论如何,这几天于英国人于我,都是比节日还难得的好日子。

对英国人来说,虽然每年的节日也不算多,但那些日子终究会如期而至的,该来时必然要来,像尽义务一样。时间久了就习以为常,不必惊喜,也不必感激。但天什么时候晴或什么时候阴,可不会随人们的意愿而改变,那得老天说了算,只有老天高兴时才能晴,也只有老天非常高兴时才可以连晴,那就注定了英国的晴天比节日来得不易。这一点很好理解,如

果自己的老婆在家里给自己做一顿饭,那是正常的,理该如此,自然不必感谢;但如果是别人家的老婆在百忙中为你准备了一顿饭并无图谋,只是因为你需要有人帮助。那么,不管是谁都会觉得那女人真的很伟大,圣母玛利亚一样可爱,岂止要感谢,还要崇敬呢。

对于我来说,这些天就更比节日珍贵了。许多年以来,一直也没有机会和女儿朝夕相处,一起做一些喜欢或不一定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情。哪怕是为了一些小事儿争论争论,和她一起吵吵嘴、生生气也好。最起码,想看到她的时候一抬眼就能够看到,想听她说话时,召唤一声就会有回应。突然就能够和她在一起,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和她没有阻碍、没有干扰地单独在一起,这岂不是比过节还值得珍惜的事情吗?

女婿浩提议,这么好的阳光,应该开车去农场看薰衣草。于是我们三个人怀着阳光一样的心情,笑逐颜开地上了路。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倒退回小学时代,为了这样一份好心情,需要写一篇应景作文向老师交差,我想我都会毫无怨言。

为什么要去看薰衣草呢?女婿浩从小在伦敦长大,平日里应该很少到乡下,对于薰衣草大概也是听得多见得少,偶尔想起这个世界级的“大明星”可能也是情系之,心往之,想看个新奇。另外,浩虽然生在中产阶级家庭,但并没有像中国的富家子弟一样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他基本上一切都不依赖父母,不但读书刻苦,生活方面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注册会计师,日子过得忙碌而清苦,很少有时间到处游逛。和女儿从恋爱到结婚这几年时间里,两个人也始终没有一起去看过薰衣草,不知道两个人以前有没有过这方面的约定和计划,但借陪我的机会,也算是做了一件与爱情有关的事情吧。

其实,薰衣草一直就与爱情有关。特别是这几年,通过媒体和网络,全世界到处都在流传着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和与薰衣草有关的美丽传说。其中有一则是这样讲的:从前,有一位普罗旺斯少女在采花途中偶遇一位受伤的俊俏青年,少女一见倾心,将青年人留在家中疗伤。痊愈之日,深爱的两人已无法分离。由于家人的反对,女孩准备私奔到开满玫瑰花的爱人的故乡。临行,为检验对方的真心,女孩依照村中老奶奶的方法,将大把的薰衣草抛向男青年,突然间紫色轻烟升起,男青年随之不见,只留下一个隐约而神秘的声音——“其实我就是你想远行的心”。不久,少女也随着轻烟消失,两个人共同融化在爱情之中。从此,普罗旺斯,法国南部一个不起眼儿的小镇便成为薰衣草的故乡,也成了爱情的故乡或代名词。

然而,我所知道的事实是,薰衣草,作为一种传统香料,它的历史远比普罗旺斯和普罗旺斯的爱情更加悠久。这种开有紫蓝色小花的芳香植物又被人们称为灵香草、香草、黄香草,其英文名为Lavender。早在罗马时代就已经普遍种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欧洲各地及大洋洲列岛,后被广泛栽种于英国及南斯拉夫。

在英国,早在伊莉莎白时代就有“薰衣草代表真爱”的诗意表述。因此,当时的情人们流行着将薰衣草赠送给对方表达爱意。而在这方面,英王室也是作出表率的,据说查理一世在追求NellGwyn时,就曾将一袋干燥的薰衣草,系上金色的缎带,送给心爱的人。

比较而言,法国的薰衣草比英国的薰衣草,香味更浓烈,更具有提神作用;而英国的薰衣草香味较淡,起到的是宁神的作用。这倒有一点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意思。法国的薰衣草在特性上竟然和总体上浪漫、激情的法国人一脉相承;而英国的薰衣草却与英国人一样偏于保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