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数学美说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25:51 体裁作文
数学美说明文体裁作文

篇一:说明文也美

说明文也美

作者:吴力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1期

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课堂生动精彩,形式新奇多样,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得到审美的享受。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又常常成为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是有人认为说明文太枯燥太抽象,或者可以说,有人认为说明文不美。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现在我就初中语文八年级(上)两个单元的说明文,说说自己一些教学见解。

一、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科学性强,准确精密,如我们在说明文中常常遇到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起准确表达作用的数字,它们都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在平实中表现出准确之美。这是说明文语言的特色,我们在教学中是会重视的,我在这就不展开了。

另一方面,不少说明文的语言变枯燥为有味,浅显生动,很少使用晦涩艰深的专门术语,而是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新颖别致的词汇加以说明,同时适当地运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比拟等修辞和说明方法,说得生动而形象,让人产生一种美感,说明文中的语言美比比皆是,比如《说“屏” 》等文章也运用得特别形象、可爱。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有目的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欣赏,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

二、艺术手法美

说明文要把说明对象说明清楚,主要是靠运用说明方法来实现的。但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运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桥之美》一文:“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作者在此既运用了环境描写,巧妙地突出了桥所在的背景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惟妙惟肖地说明了桥的形象及具有生命感的特点。

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为此我们在分析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作者采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是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对说明文结构加以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美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其思路就十分的清晰,层次也十分的分明。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说明物候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话题转到农业上,以具体的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还与文章的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条理也非常的清楚;第四部分是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全文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通俗易懂,构思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品尝赏析,这样就必定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结构美。

四、感情美

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事理说清楚,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充满着奔放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请看茅以升的《这个石拱桥》,全文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为中国石拱桥在世界上占有的地位而感到自豪。从题目中就可看出,作者在石拱桥前面特意加了“中国”一词加以限制,说明了作者对祖国的石拱桥情有独衷。再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引用《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来骄傲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悠久。接着在例举赵州桥之后,用议论句“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高度地赞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然后在具体声明卢沟桥的特征之后,引用了马可波罗的赞语,自豪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之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解放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赞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

说明文中作者的感情之美真是无处不在:《桥之美》、《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说“屏” 》、《奇妙的克隆》、《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章的感情之美也是十分鲜明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要好好的启发、诱导学生去欣赏这一美,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说明文中不乏美,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探寻说明文中的美,感受说明文的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才是充满了语文味的课堂。

篇二:让美点亮说明文的眼睛

让美点亮说明文的眼睛

说明文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简明性,因此,说明文常易使人感到单调枯燥,阅读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其中极具个性的色彩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使其成为一篇蕴含美感的说明性小品文。

一、“诗意”之美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既介绍了桥的美点何在,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蕴涵。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为说明桥“固然具有诗意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从大家熟知的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诗入手,接着以大笔勾勒、大块涂抹方式将小桥、流水、人家精炼成构图中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说明桥在画面中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中,“早春天气,江南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一句中“晓风残月”化用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销魂”引自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作为所举例子中的一个,说明细流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作者引用、化用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浓郁的诗意之美和韵律之味,这也和本文的说明对象——桥——这种中国传统建筑的风韵相称。

二、“语言”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文章举例说明这一观念时,在遣词造句上也大下功夫。如,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第五自然段中“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从“深呼吸”、“透气”、“歌唱”等词,都可看出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苇丛和桥都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把人的感受投射到这些事物上,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感受,也说明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又例如,第四自然段说明最喜欢的风雨桥。“人们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驻足”表现出景色之美,使欣赏者停住脚步,把欣赏者的悠闲自在与亭外飞瀑流泉、惊险壮观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不禁想到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人和桥已构成一幅图画,桥上、桥外各是一道风景,使文章别有一番情趣。语言的亮丽 ,让人读起来顿生无穷美感。

三、“意境”之美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讲:“词以意境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桥之美》中,作者吴冠中先生以画家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赏桥的高雅境界。它不仅是字里行间蕴涵的高雅情调和审美情感,更是对于客观事物,人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评价。“晓风残月,细柳拂桥”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正因为有了对大自然、对古代人类智慧的崇敬与热爱,才会产生对这无情之物的感情,才能把“长桥”视为“卧龙”,使冰冷之物变得动人心魄。这些形

象、生动、有灵气的物,才会一个个、一幅幅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地构成饱含人情味的意境。如饮美酒,如入佳境,如赏奇观,令人流连忘返。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所要者魂,魂,也就是作品的意境吧。”(《吴冠中文集 魂与胆》)

通观全文,带有说明性的语言和充满诗意的描写语言相间杂出,让人在掌握与桥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又点燃了人们心中美的火花,使人沉醉于美的意境,享受美的熏陶。一言以蔽之,美点亮了说明文的眼睛。

篇三:探寻说明文的美

探寻说明文的美

内容摘要: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现在,很多人对说明文的教学走进误区,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粗浅分析上,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等,或者教师只片面地让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上成了文体分析课,却没有品味出文章应具有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教好说明文,成为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说明文 语言美 章法美 意蕴美

说明文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实用性文体。现在,很多人对说明文的教学走进误区,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粗浅分析上,上成了地理课、生物课等,或者教师只片面地让学生去研究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上成了文体分析课,却没有品味出文章应具有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教好说明文,成为摆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此,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赏析语言,探寻说明文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平实,可以生动。其实在人教版初中阶段所选的说明文,大多在语言上有着值得品析之处,或生动有趣,或平实自然,或准确有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品析说明文语言入手,从而带出对整篇课文的理

解,加深对说明文的认识。

赏析语言,可以从词、句、段等方面着手。

对词语的赏析,主要在于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如: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中国石拱桥》)“比较”一词表程度,起限制作用,这一词说明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但不是最早,非常准确。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遣词上,要做到无懈可击。很多说明文语言的用词也是十分优美的,如: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说“屏”》)其中“诗(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意”、“销魂”本身就是很优美雅致的词语,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和向往。诸如此类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这种情况下,可引导学生找出来并加以品味,加以积累。如此既增强了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美的感受,又能使他们在阅读品析中积累大量的词语,必将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式、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大自然的语言》)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对段的赏析,则需要学生通过精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无穷意味,如层次美、逻辑美等。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大自然的语言》)此段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物候现象。

赏析语言,可以从词性、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修辞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美,并从中获得语言的积累。

二.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

结构是文章形式的首要因素。结构是对全篇各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总体设想,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其作用在于将材料合理、有序地组合到文章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美主要体现在形式美上,行文特别具有条理性。对文章结构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品味说明文的章法之美。

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中,文章的结构安排特别具有美感。用“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四个小标题将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令人赞叹。

再比如,《苏州园林》一文,先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围绕

这个总的特点,从“亭台杆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以及角落布置、门窗设计、建筑色调三个次要方面进行分项说明,逐层揭示苏州园林处处如画这一特点。并且分说中基本上在各段都设置了中心句,与总说相照应,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学习此课时,若能好好赏析其结构美,必然能顺利把握全文的精髓。

可以这么说,说明文的结构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它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很值得让学生品评赏析的。如能将赏析结构,探寻说明文的章法美贯彻到每篇说明文的教学之中,必定能让学生对说明文结构上的美有深刻的感受,举一反三,无形中对于他们的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品味情感,探寻说明文的意蕴美

有人认为,说明文嘛,只要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清楚明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说明文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只要细细品味,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韵味。

例如,《奇妙的克隆》一课,作者为了说明科学家进行克隆实验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说明——“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经

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通过这些语句,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们高尚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扬和敬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果能引导他们去细细品味情感,自然能受到熏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说起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最能将作者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的说明

文,我认为不得不提的是《说“屏”》。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语言优美之处,文中引用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文中还有许多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不禁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等等。也有一些间接抒情的地方,如“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细品,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应该是对学生的美育渗透吗?

因此,我们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应从语言、结构、情感等多角度来探寻说明文的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写作上的灵感,可谓一举多得。

说明文中不乏美点,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探寻说明文中的美,感受说明文中的美。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才是充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