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左公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9:25:17 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
高三语文 (2014年12月)
【复习目标】
1、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解题思路。
2、掌握规范答题的步骤。
【考查的重点句子】
1、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
2、内涵较为丰富或富有哲理的句子。
3、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
4、能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5、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解题思路】“牢记五看”
1、 看句子的位置(文首、文尾、文中、段首、段尾)。
2、 看相邻的句子。
3、 看句内关键词语。
4、 看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
5、 看段意或文章主旨。
【答题步骤】
理解重要句子分两步走:
方法一:
①句中重要词语(句中代词、句中非常形象的词语、非常深刻的词语)问“是什么”意思,如有明显的修辞在解释词语时一并写出。
②中心意思或情感表达
方法二:
①将重要词语的意义放到原句问“为什么”
②中心意思或情感表达。
【课内阅读】
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语句含义的理解。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
答:
2、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奉献
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 必修一 《乡土情结》
答:
【课外文段阅读】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
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
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
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
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
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
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
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2007年全国卷有删减)
问题设计: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
【课外散文阅读一】
玉 石 城 缘
程 亮
一直以为秋天并不如笔下那般凄风苦雨,至少还有金灿灿的银杏叶在。
一叶叶宛如总角孩童肉乎乎的小掌,在轻风中招摇晃荡,笑声响彻寰宇,偶尔又温润得一如蓝田美玉不露锋芒地撒出的点点晶光,在城市的上空一隐而过。我习惯把城市比作玉石。
有一年夏天,我抑郁得发疯。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工作,看着身
旁青云直上神采飞扬的同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我流着眼泪想,我的梦想死掉了。我开始失落并厌食。母亲没有办法,帮我请了长期的病假,任由我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光。每天,我不说话,由公交车带着,绕着这个城市不停地转。大批的人潮在我的身边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窗外高低起伏的屋脊和房梁。
公交在终点站停下,我走进一条小巷。青石板踩在脚下隐隐传出轻灵
的回响。我低着头看那映着纵横丝纹的石板透出的点点幽深,不期然抬头,左手边是一堵耸入云天的石墙。青石砖残损的棱角已经圆融,手指触及时,光滑中渗入隐隐的冰凉。石面上细小而平滑的纹路和凹凼,在时间的抚摸下,已经成为青砖与生俱来的印记。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
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这些石砖,他们当年应该是怎样的优秀,怀有怎样的向往,然而现在,他们共同成就了一堵青灰的不起眼的石墙,一站就许多年。
细看这堵石墙,除了一寸安身之地,他没有给他的子民更多的呵护。
他甚至无法给他们一丝光艳明丽的色彩。可是,他教会了他们如何把伤口开成一朵婀娜多姿的花,如何在方寸之地把自己延伸到无限的远方。他的头仰望着天空。他的视线中有蓝天、白云、飞鸟、清风,他的身下有稳健的大地。他的生命丰盈而厚实,他亦复何求?他是流光溢彩林立高楼中的一堵青灰的石墙,可是他有自己的心跳。他的心跳平稳而沉着。
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
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
我听到身后传来嘤嘤的哭泣,我没有回头。就像石墙不会低头看他身
下的大地一样,我知道我的方向在我的前方。只要我的眼里还有蓝天白云,我身下的大地就可以永远的安心。
那一年秋天我开始正常上班。我闷着头努力地工作。我的成绩越来越
好。很多很多人都说我前途无量要好好拼搏。我无言地笑。我开始用金鱼缸养一大缸形态万千的石头。母亲不问缘由,每天只是静静地帮它们换水换水草。我长久长久地盯着它们看,然后跟着母亲眯着眼睛笑。我跟着母亲学会了很多很多名字,清水滴竹、黄和平、国画龙王、白天鹅、七宝丹、小桃红、粉娥??我学会了背诵: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我无法再给这座城市下任何一个定论。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
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我想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个体的梦想实现。所以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我们
无法再把梦想作为牺牲的代价。中国一个古老的故事中有一个人叫卞和,有一块玉叫和氏璧,他们曾经几度被埋没。我始终相信他们最终的重见天日得缘于玉石的灵性。玉石是有生命的,璞玉浑金只待有缘的手来治理。城市也是如此,城市的美,只待有缘的眼睛和心灵来捕捉。
1.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意。
(1)我知道了中国有一种生命很长的树叫银杏,她的美飞舞在寒风萧瑟的秋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尽管我身处这座城市,但我不会再像陀螺一样,被他的发展的藤鞭抽着旋转着不停。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母亲,母亲最明显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写母亲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2007-2014年全国卷【散文汇编】
【07全国卷】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7题。总想为你唱支歌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15.(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练意志。
16.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17.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与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08年全国】五、(22分)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
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五、(22分)
14、(4分)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③王维《渭城曲》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15、(6分)
(1)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2)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3)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16、(6分)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17、(6分)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09年全国】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彩色的荒漠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篇三:散文的形象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要注意:
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2.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1)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2)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3)人物描写的技巧: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文学作品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写什么、怎么写、读出了什么。写什么,就是一篇现代文学作品,究竟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通过它反映了什么主题;怎么写,就是这篇作品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包括语言风格的选择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读出了什么,就是强调读者的主体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对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现代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应该是今后命题的重中之重。
1.人物形象的鉴赏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于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女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
“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我回答。
“谁说的?”
“老人都这样说。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鳖者,水底烂泥里的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的“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恶狠狠的、咬牙切齿的比喻。
“谁说的?这是谁说的?”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
她那细密的牙儿咬住唇儿,眯缝起细长的眸子,平静地、神秘地斜睨住我:“也是村里老人说的!”说这话时,眼波活似乌油油一眨闪电,那一瞬间,致使她的全身在收束将尽的晚霞里显得益发俏丽、撩人。我“咕咚”咽下一口唾沫,像是咽下一个砣秤锤。
“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垣,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第19题,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这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散文,其中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命这道题就是要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进而去把握主旨,这是对整体阅读理解水平的考查。解答这道题要整体把握全文,抓住文章对女主人公行动、语言的描写,同时还有
环境对女主人形象的渲染,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回答———“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这是个重要信息。考生把这些信息都筛选出来,抓住这些有效信息,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就可概括出来了,即:美丽、纯朴、灵性。主旨把握同样要扣住文体,记人叙事类散文的主旨概括,一般是记了什么人,叙了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情,表现了什么,这样根据情节,主旨就概括出来了,即: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2.物象的鉴赏
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
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捡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的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左公柳”就是个物象,命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让考生把握住写景状物类散文物象的特征。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一般考查的就是状的什么物,所状之物具有什么特征,通过状写此物表现什么主题。把握“左公柳”形象特征,应该锁定第三段。然而任何写景状物类的散文都不是为状物而状物,状物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左公柳”还是为了表现民勤人,至于“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从第三、四段中筛选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再加以概括,就是: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是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同学们在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概念模糊。对于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过什么手段塑造文学形象,塑造这一文学形象有什么意义,其作用是什么,这些概念在某些学生脑子中是模糊的,答题无从下手。
2.缺乏
文体判断力。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文体判断是第一位的。如上所述,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在鉴赏文学形象之前,判断文体是非常必要的。
3.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这是同学们的通病。把握形象特点,首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于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这一形象特点的准确判断。可我们不少同学在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筛选、提取(照抄原文)一大堆,像散装零件一样地放在那里,不去整合、提炼、概括,抄写的文字很多,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4.堆砌概念,表达空洞。有的同学只是从别处“拿来”一些鉴赏文学形象的术语,可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都往上面套,仿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须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文学作品也是这样,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有避免以上问题,紧扣文本,牢牢把握形象特点,准确理解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于表达主旨的作用,再加上我们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对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理解,才能谈得上对现代散文中的文学形象的真正鉴赏。
抓住散文中的两个物象
刘海莉
无论散文中出现多少个物象,怎么星罗棋布,多如繁星,最终究其实质,也只是两个物象,那就是中心描写对象和他人他物。他人他物与中心描写的对象的关系是:前者无条件的为后者服务。无论他人他物是寥寥几笔还是浓墨重彩,他们存在于一篇文章里的意义就是向中心的物象致敬,最终和中心物象一起体现文章的主旨。现代文大阅读中有一类题型是这样的:“本文写的是此物,却从彼此物体写起,为什么?”或者“本文大量笔墨写了彼物,有什么作用?”考查的就是他人他物的作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这一类题型数见不鲜。
他人他物的具体作用:
(一)从类别看:与中心描写对象同类的,起着从正面体现,正
面陪衬,侧面烘托中心描写对象的作用;与中心描写对象不同类的,形成对比反衬,从反面突出中心描写对象。
(二)从位置看:他人他物出现在中心描写对象之前,往往有铺
垫,引起下文的作用;他人他物出现在文章中间部分,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