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管仲的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55:20 作文素材
篇一:秦朝历史典故
一、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史典故:春秋(春秋时期各国典故、与秦国和秦朝关系不大):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 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骊山烽火台已经使用)
道路以目 国人暴动: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防:阻止;甚:超过。意思是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畅流;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
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葵丘盟会: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马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国的削弱利于秦国的强大,可作为先秦走向壮大的展示点)
梦见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一狐之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或译为多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赵简子说:“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所以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的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战国(战国时期各国典故):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反应先秦时期秦国与出国的强盛,可作为展示点)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
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秦朝著名典故“荆轲刺秦”,可作为展示点或者编剧演出)
东施效颦:战国《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传说西施由于有心脏病(据说是心绞痛)在村里病发时会(捂住心口)紧蹙娥眉,同村的一个丑女见到西施发病时的神态认为很美,此后也在村里捂住胸口皱眉。同村的有钱人看了,就赶紧闭门不见;穷人见了,拉起妻子和儿女就躲。那个丑女只看到了(西施)皱眉时很美,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很美(意指西施的美是天生的不是皱眉得来的)。
纵横捭阖 :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改革实力空前强大,并通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是又惧又怒。纵横捭阖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张仪、苏秦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凭高超的言语辞令或“连横”或“合纵”支持秦国统一六国或联合六国起来对付秦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国的两种命运,统一六国或为六国所灭。可作为展示点)
鬼谷子:姓王,名诩,一名利,又名王禅,因隐居在今河南淇县云梦山鬼谷洞,号鬼谷子,又号玄微子,世称王禅老祖,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北省临漳县)人,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生于世。在传说之中,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都是他的弟子,纵横家也是由他所创。民间传说著《阴符经》、《鬼谷子》、《无字天书》都是其所作。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
篇二: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鲁国军队见小白
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若不应允,即兴兵伐鲁。鲁国弱小,只得照办,杀了公子纠,把管仲捆绑起来,装入囚车,送回齐国。管仲自以为必死无疑,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大义凛然,泰然处之。哪知当他被押进宫廷时,齐桓公快步走下座位,亲自为他松绑,当即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管仲又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存邢救卫,九合诸侯,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
附: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
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
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
篇三:典故传说
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典故传说
唐山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据考古证实,在远古时代,唐山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有约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处都有发现.自50年代起,唐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多处,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迁西的西寨村、迁安的安新庄三处遗址具有代表性,它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时期当时在这里已经开始。90年代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山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唐山在商周时代属北方侯国孤竹国的地域,当时,人们由木炭烧制、条混盘筑的方法制作三足、平底陶器,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孤竹国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战国时唐山为燕国辖地,当时社会生产力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经济和文化向前发展一大步,有了多且精的陶器、铜器。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制、铁制并见。秦汉时唐山为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幽州。西汉时已经开始学习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同时也使冶铁、铸铁、煮盐业发达起来,设官吏专门统管盐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山地区仍分属幽州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隋朝把汉代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改为州、县两级,今唐山地区东部属北平郡。
在这片热土上,流传这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典故
——不食周粟
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有个小国叫孤竹(今迁安一带)。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是伯夷,次子为叔齐。国君在世时指定叔齐为国君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不肯接受君位,坚决要求哥哥伯夷当国君。伯夷说:“父王的意愿是你继位,不是我。”遂逃走。叔齐亦不肯超越兄长当王,所以也逃走了。结果,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当国君。当时,西北高原有一个周族诸侯国,首领是姬昌,即周文王。伯夷、叔齐听说姬昌为人很仁义,就决定投奔周国。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那里时,姬昌已经去世,其君位由儿子姬发继承,即周武王。兄弟二人在周国住下不久,姬发出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拉住姬发坐骑的缰绳,对他说:“大王刚刚去世,你就兴兵打仗,是讲道吗?你作为臣子去杀君王,是讲仁义吗?”姬发没有听从他们二人的劝阻,后来武王灭了商周,统一全国,建立了西周王朝。伯夷、叔齐认为姬发的做法非常可耻。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上靠吃野菜为生,发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可是有一天他们遇上一名农妇,她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开始绝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并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个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褒贬不一。但据有关考证,历史上显赫一世的让国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就出自迁安。
——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国(在今山东省境内)北伐山戎(戎族的一支,又作北戎,散居在今河北省迁安县以东、以北一带)途径孤竹国时,管仲和隰朋为齐军提出的解困之法。管仲和隰朋遂留名唐山大地。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势力发展起来,周朝在北方的诸侯国燕国(辖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东部一带),夹于戎、狄之间,常受山戎侵扰,国势较弱。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犯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
桓公亲率大军北伐山戎,管仲、隰朋随行。齐军很快取得胜利,灭掉令支(又作泠支,属山戎一支,在今河北省滦县与迁安县之间)而还。
齐军在归途中,经过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迁安、滦县一带)。孤竹国君伪降,引齐军入沙漠地带,也称迷谷。那里乱石荒漠,杳无人烟。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齐军“迷惑失道”。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叫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以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寻出路,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这个齐军迷惑失道的地方,据说就是今滦县棒子镇西乱石山一带被称作“迷沟”的地方。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迁安灵山脚下有马关营村,传说与此事有关。齐桓公为寻仙迹,在马官营村亲手栽种了银杏树。现尚存一棵,据科学家考证,此树已经历了2600多年,实属罕见。
——寻蚁求水
在“老马识途”中,齐军行于山地,山中无水,士卒口渴难耐。隰朋出主意说:“蚂蚁冬天把巢筑在山的南面,夏天把巢筑在山的背面。如果蚂蚁窝口的土封高一寸,蚁窝下面七八尺处就会有水。”士卒按隰朋说的,寻找蚁窝掘地,果然得到了水。时人称隰朋为“多智”。齐军走出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威震北方戎、狄。齐灭令支和孤竹后,将山戎的特产东葱和戎菽(红小豆)广布于天下。 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是他霸业的一部分。以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有管仲之谋和隰朋之力。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患重病。齐桓公探病时,管仲推荐隰朋代行相事。并说他去世后,任用隰朋可安国家。但他又叹息说:“上天生下隰朋,是让他来做管仲的舌头。如果身体死亡了,舌头还怎么能存在呢?”不久,管仲病故,同
年十月,隰朋也去世了。
历史故事
唐太宗东征在唐山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地名的传说。
(一)大城山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虽然夺取了十几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时,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粮草将尽。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唐太宗于九月下令班量。太子李治从长安千里来迎。唐太宗率3000骑后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在今滦县一带和太子相遇。此时,唐太宗所穿的战袍已旧敝不堪,为他献上了新衣。之后又途经今唐山回都。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这是唐山得名的开始。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洲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对此有过记载。大城山下的成鲜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水;河上建桥名曰"唐山桥"。唐山桥西一带形成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乔屯)。
(二)钓鱼台
传说唐太宗东征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后这里称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
(三)晾甲山
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四) 三跳涧
在今迁安市东15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普跃过此涧。涧帝有试剑石。
(五)擂鼓台
今滦县西百里,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学习擂鼓动御敌。
(六)谎粮坨
在今滦县城南25公里,相传唐太宗以此谎敌。
(七) 亮甲店
在今玉田县城东南11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遇雨,晾甲于此,故名,后用谐音称亮甲店。 还有晒甲坨、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石臼坨岛等。
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相三屯营北)、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还建筑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在今玉田)等寺庙。
曹妃传说
相传曹妃是今唐海人。曹妃一家住在唐海南部沿海的一个很小的渔村,叫老爷庙,在曾家湾孙家的家谱中,确有记载。曹妃姐妹三个,曹妃是老三,名叫曹婉儿。一次,曹婉儿在打渔时,遇到了东征高丽走水路海上归来的唐王李世民。两人一见钟情。李世民见到曹婉儿时,已经染上一种怪病,浑身痛痒不止,足部还有溃烂,御医怎么也治不好。当时在荒岛上(今曹妃甸岛)扎营休息养病。曹婉儿下海捕捞一种海蛰、晒干磨成粉,配上芦苇荡里生长的一种野草做药,为李世民外敷内服,治好了唐王的伤痛。唐王大喜,感情日笃,册封她为曹妃,并准备带她去长安。但曹妃舍不得已经病重的老父,和唐王相约先把父亲养老送终,三年后再来接她入宫。唐王思索再三,总算应允,并下令在岛上为妃子修建宫殿,供其居住。
因为有过一段的夫妻之情,李世民离开后,曹妃怀孕了,后生下来一个男孩,起名叫李黄娃,取“皇娃”之意。曹妃的老父亲在次年去世,享年63岁,葬于老爷庙西。曹妃因怀念父亲,又思念唐王,整日忧郁寡欢,在曹妃殿中弹琴而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