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嘉陵江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4:30:30 体裁作文
嘉陵江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散文

(散文)大美新疆

记得二十多年前、三十多岁的我与妻子在上海火车站乘车的时候、碰到几个新疆石河子的老兵说:“我们是石河子人、我们那里不亚于上海这样美!”当时我们就滋生了此生一定要到新疆一游的念头。这二十多年来我和妻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南征北战、走京闯沪、几乎转遍了中国、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到新疆去。于是前不久都退休了的我们俩、第一站旅游就是去新疆、看看祖国这六分之一的土地、欣赏大美新疆、于是就随团到了天池、吐鲁番、东方的瑞士---喀纳斯湖。

人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大。”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句话只是说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实践过。我们这次去了新疆,真正的体会到了。在阿勒泰的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就有75平方公里、比内地的一个县还大;而新疆的巴州(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公里。全州行政区划48.27万平方公里)比浙江和江苏加起来还大,无怪乎,这个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用新疆导游的话说:“西北五省陕甘宁青四个省加起来、还没有新疆大。”我们仔细算了陕甘宁青四省区的总面积才146万平方公里、比新疆还小20万平方公里、导游的话真不算夸张。 我们在新疆旅游了8天、在火车上奔驰、在大巴上放眼。我们看到的是北疆一带比关中还绿还大的农田、四周围着白杨、里面种着棉花、水稻、玉米、还有远处飞驰而去的整齐的农庄和烟囱冒烟的工厂;看到的是一条条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飞驰的车辆;看到的是一道道高耸的电网塔送向东南、看到的是戈壁滩上一片片风力发电站、成群结队抽油机和正在流油的油气田。新疆真是好地方呀、他们正在为保卫边疆和增加祖国的 GDP而增色添彩。

克拉玛依油田

8月22日我们沿着217国道从喀纳斯湖沿冲乎尔机场向北行进、途经白碱滩北、看见了几百里的沿线上的大油田、一眼眼油井、连成片的抽油机都在运动、那个欢快的新疆姑娘---27岁的田导说:“你们知道吗?那个磕头虫每摇一次头、产生的价值就值八美元!。”而这里的磕头虫是连成片的、每一片就有数百台、他们排成行、就像队伍一样整装待发地急着都想流出油来、而且全是自动化控制流出的油直接送入油管内、再直送到立体式的油罐里。这仅仅只是原油、再送到独山子等炼油厂炼成精品油。

为了这里的繁荣、全国各地的人们从五六十年代都到这里汇集、形成了石油大军。在最初的时候这些人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粗粮、连填饱肚子都很困难、但是他们为了祖国战石油努力奋斗、就像他们在《石油工人之歌》中唱到的那样:“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嘉陵江畔迎朝阳、松花江里送晚霞。”我们村里曾有一个姓李的老乡、五十年代末去了这块油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子孙三代都扎根在克拉玛依油田。他就是这些拓荒者、凭着自己的精神、毅力、汗水和青春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城市,听他过世的老母亲说:当年他家一家几口住在的三间平房里、虽然日子还过得不错、但在这荒漠的戈壁滩上、显得孤独和无助、而且蔬菜较少??“我的老乡李大哥可能就是钻井队、护井工、但是当年不知有多少个来自全各地的钻井队、护井工就是这样在这广袤无垠的戈壁上战斗了多少个年年岁岁、也繁衍了代代辈辈?? 他们的心血换来了克拉玛依的城市繁荣、我们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了克拉玛依市的繁荣、石油工人头戴钢盔在这大戈壁上修起了高楼大厦、街道商场、使荒使荒凉的大戈壁也有了现代的文明。现在克拉玛依也是座美丽的城市、四通八达的街衢、宁静秀丽的社区、绿树如荫的公园。这些拓荒者在这里写下天下最美的文字、也享受着人生的祥和与快愉。

牧民人家

我们想象中的牧民生活、就如同王洛宾在高原上写的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挥动鞭儿向四方、百鸟儿齐飞翔。从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快乐、也看到了他们的艰辛。是的在过去、牧民每到三四月就合家出去放牧。他们或一两家、或三四家赶着骆驼、驮着搭蒙古包或哈沙克毡房的木头架子、到牧草旺盛的草场。一般两家相距三五百米或一里二里、为了能互相照料、每次出去一般都是半年,到了十月左右、冬半年就要到了的时候、他们才回家来。这些年国家为他们修建了定居点、定居点是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平时人很少、精壮男女都外出放牧去了,这种情况我们在沿头的吉木乃县黑山头村就看到这

种街道静悄悄的、村里仅几个老人和孩子??

现在牧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看到这些放牧的家家都有摩托、有的还有小汽车;他们一家大都有数百只羊、几十头牛,据他们说:一头好牛可以卖上万元、一头羊可以卖数百元;也就是说他们每家都赶着价值几十万的牛羊。他们在放牧时每家还养着几只鸡、同时可以吃蛋、也可以喝奶、米面油骑着摩托到附近的市场上购回。

牧民自豪地说:“我们新疆的羊值钱着呢!走的是黄金道、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穿的是羊毛衫。”可见牧民的生活也其乐融融、我们喀纳斯湖景区外的草场上、就看到几户牧民、草场上有几座毡房外、几位哈沙克牧民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新疆特产的乌苏啤酒细细地品味、毡房里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哈沙克中年女人正引着小孩、提着水桶、准备做饭;男主人和小孩们都懂汉话、男主人说这是他们欢迎游客住的毡房宾馆、欢迎你们居住、可能有些从内地或新疆来的散客也愿意体验哈沙克牧民生活、更讨点便宜、因此也有市场。在不远处还可以看到一个羊圈、几匹红马、一个年轻的哈沙克小伙正摔着皮鞭将一大群羊赶往附近的草场??

葡萄沟的变迁

在吐鲁番葡萄沟18号人家作客,这就是哈力克家。这是个27岁的维族小伙子,圆圆的脸、中等个儿、不胖不瘦、长的很精神、可能由于天天接待旅游团、同时也卖他的葡萄干、所以嘴很油、汉话说的很好。他已经是两个姑娘的父亲、他说:按照伊斯兰教义、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但是我国解放后国家规定一夫一妻制、所以我们也要遵守国家规定。他老婆生了两个女孩、按当地习俗一直住在了娘家、等待着第三胎如生了男孩再接她回来;如果她生不了男孩,他就准备离婚了;和他的初恋一个在南京上大学的姑娘结婚。

在他招待大家的时候, 他先让男人就坐、再让女人入席。显示了维族人深刻的男尊女俾习俗。最后又让他的表妹和表弟给大家跳新疆舞、请大家吃西瓜、甜瓜、哈密瓜、葡萄。哈力克为了烘托气氛、就给大家讲几段笑话说:“假如在我们葡萄沟里一个男孩向一个姑娘求婚说:你愿意嫁给我吗?”姑娘说:“爸爸不在家、、妈妈不在家、我也不敢嫁。”如果向已婚的女人求情时:女人就说:“老公不在家、孩子不在家、我就是同意、想跟也不敢跟!”

有游客问哈力克 歌词中唱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 你就嫁给我、带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这是什么意思?

哈力克笑着说:你们别胡想,我们维族人很讲究、不可能娶人家一个媳妇再给你塞个姑娘、那就太便宜你了。而是过去维族人孩子多、养不过来、请亲戚代养一个的意思。

能说会道的哈力克最后给大家推销他家的葡萄干、说外边卖的葡萄干都不好、包括超市的都是熏过硫磺的、只有他家的是货真价实的、但是每公斤100元、还可以壮阳滋阴,消除胆结石、于是大家乐了也乐了、笑了也笑了;就纷纷掏钱买人家葡萄干、一会成千上万的人民币装就流了哈力克的口袋、这也显示了吐鲁番维族人的商业文化档次不低。

吐鲁番海拔是负的154米、也是著名的火州、附近的火焰山是《西游记》上著名的情节、那天我们在火焰山展览馆看到当天中午的地表温度都达到摄氏61度、每年的降水量是16毫米、而蒸发量是3000毫米、于是就有了苏公发明的坎儿井、应付了这种干旱少雨的环境。但是吐鲁番葡萄沟人的热情敢与温度共鸣、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维族人的热情、大方、好客、达到了的共识双赢。

胡杨赞

22日旁晚、我们游在布尔津县附近看一片天然胡杨林,这是一个自费项目。乘大巴到了胡杨林,看到了各种形态的胡杨。胡杨(学名:Populus euphratica),又称胡桐(汉书)、英雄树、异叶胡杨、异叶杨、水桐、三叶树。是杨柳科杨属胡杨亚属的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千百年来,它们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

一棵成年的胡杨树身上下有三种不同的叶子、下边的像柳叶、中间的像白果叶、最上边的像榆树叶。人常说她生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这种一树三种叶子、就像丈夫、妻子和孩子的一个家、几个辈分。

她的树干并不直、满身的疙瘩、树冠并不大、妻子称她为沙漠上武大郎。可是她耐寒、耐旱、耐风沙、

以倔犟的性格生长在沙漠之中为人类为生物遮风挡阳、她生长在碱性的沙漠里、大多是空心的、做不成家具、但她是沙漠里一种靓丽的绿腰带、捍卫者绿洲。

当你走进胡杨林、映入眼帘的一棵死去的老胡杨树、仔细看年轮、一棵30公分的分支都有三百年的层次、而正干有一米多粗、据专家测算起码有四千年历史。而这颗树从正面看像个老鹰、从侧面看像老狼、而再换个角度就像个大雁、憨态可掬。

驻足前行、又看到一棵美女胡杨、阿娜多姿、手舞足蹈地挺着丰胸、扭着细腰、朝林海中观看、于是这时候一个老狼出现了、趴着爪子、朝前方瞭望、欣赏着美女的身姿、于是胡杨林里就有了这段老狼望美女的传说。

在沙漠中除了胡杨之外、还有大云、锁阳等中药、是补肾壮阳的、也是制麻黄素的原料。还有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上的雪莲、雪菊等药材更是新疆难得的宝藏。

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着边疆人民的顽强、坚强,是一种征服恶劣自然环境、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在阿勒泰西北布尔津县与外蒙、俄罗斯、哈沙克接壤的边境线附近、被人们称为唯一的人间净土。

这片触手可及的蓝天,和你离的那样亲近,只有在这里,你才可以体会这一生最美的心情。

没到过喀纳斯,不算到过新疆。

这里有最静的夜和最亮的星星,最遥远的村庄有着最晶莹的心灵。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途径喀纳斯,见到这样美丽的地方,决定暂住几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觉得特别清甜解渴,就问手下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人机灵做答,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于是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驾崩后,就葬在喀纳斯,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周围世代守卫王陵。

一代伟人成吉思汗是在那里死的?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但国内人普遍认为他死在鄂尔多斯、哪里有成吉思汗墓。

喀纳斯湖有五湖四弯之说、部分还在哈沙克斯坦国境内、五湖是白湖、千湖、变色湖、鸭泽湖、车轭湖;而四湾则是神仙湾、月亮湾、卧龙湾、驼颈湾、总面积达45.33平方公里、在阿尔泰山之中、最高处海拔为4000多米的阿尔泰雪山,近处可以看到密密的针叶林、俯首可以触摸蓝蓝的湖水、远远可以望见山上白白的积雪、该湖最深处达188米、平均122米、这个湖在阿尔泰的南坡、最后归入额尔齐斯河、流到北冰洋。

月亮湾留下了神秘的大脚印、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大脚印、还有人说这是女娲补天留下的足迹。神话是那么神奇、但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确实是一双前行的脚印、大的出奇、不像人的脚印、而像神,是神话中的神话。为了使大家观看风景、景区沿湖旁修了一条公路、区间车送游客来往观景、每个湾可以驻足观看。月亮湾的湖畔有一眼泉水、大家谓之圣泉、游客们趋之若鹜、都挤着在哪里接水。我老婆也挤上 前去接了瓶水、给我们喝了。 这也是当地百姓祭神的地方、每年三月当地牧民为了庆祝神仙给百姓带来的圣水、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卧龙湾是在湖波中横躺着一条翼龙、长得想一个怪兽、头上有一对犄角、身上还有四只爪子、真像一条传说中翼龙、在飞翔中张牙舞爪、煞似凶猛、所以当地人称她为卧龙;其实你仔细看、就是一个因势象形的沙滩。

湖怪是过去就有传说、1985年新疆大学某教师领学生在这里勘察、突然看到湖面上冒出十几米高的水柱、里面有个庞大的动物、但旋即又消失了、大家弄不清是什么?他在报上发表文章称为湖怪。后来又说一个记者拍下了湖怪的镜头、但是多年来动物界、科学界都在这里探险、但是谁也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人(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想到了是已经绝迹恐龙还在这里存在?有人猜是红鱼----一种产自喀纳斯湖巨大的红鱼、但是谁

也弄不清底细、于是更增加这里的神奇。这也是喀纳斯的神秘之一。

喀纳斯湖附近一个有三个图瓦族村子、这就是喀纳斯村、禾木村、白沙瓦村。图佤族自称是蒙古族、敬成吉思汗、住蒙古包、信的藏传佛教--萨满教、有北方狼的图腾;住的却是不用一只钉子、只用木卯搭成的小木屋、房子凸翘、下雨利水、这一点却沿袭着欧洲人习惯;但内蒙却没有这种人类。图瓦人全国只有2100人、就住在这三个村子里。他们说他们是成吉斯汗的运粮官的后裔、我却认为他们应是东归英雄传的后人、我问他们,他们说也有这一说、也有人说他们是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是一种人、也是当年西征的蒙古人后裔。

我们在图瓦人巴海家去做客、巴海是新疆民族艺术学院毕业生、现年20岁了、家里有四口人、爸爸不在了、妈妈、哥哥、姐姐沙依拉什、今年24岁。妈妈和哥哥以放牧为生、每年四五月出去、十月回家、目前出去放牧去了。巴海用他们自制的民族乐器给我们演奏了一曲广东的《喜洋洋》器乐。这种乐器仿佛是一种笛子、只有四个孔。但可以吹出两种声音、一种像湖水那样流水声、一种像喉咙发出的低音吼声、很是好听,这种乐器在图瓦族中、只有不到十个人会吹、但是中央台曾经采访过、播出过。巴海利用者自身之长、带动了哈瓦村的经济。旅游团在那观看表演、在哪里吃饭、他的姐姐沙拉依什还给我们表演了图瓦舞蹈。

巴海说:过去这里很偏僻、一年四季没人来、要到县(布尔津)里去、骑马需一星期。现在交通发达了、坐大巴到县里也就半天、村里上大学、出去工作的也不少;过去一年很少吃菜、现在天天都能吃到菜。我还知道景区每年给当地人补助几千上万元,巴海自己也在县歌舞团工作。

巴海最后还用狼头琴给我们表演了蒙古的长调呼麦、我们吃着他家的奶酒、水果、在巴海的鼓动下沸腾了起来、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乐了、笑了、到处喜气融融、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一八五团人的精神

在祖国有农十师的185团,185团边境景区主要景点包括鸣沙山、白沙湖、眼睛山、白桦林、红叶杨、额尔齐斯河口、国界线等景点。 位于中哈边境桑德克1.5公里处,距团部北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85°41′,北纬48°20′。

过去景区没有直通景点的道路,游人可随意穿越星星点点的沙丘攀爬至山顶。人要上山只有赤脚踏沙,人行沙中,顿感细软滑圆,踩入沙坑,表层蒸热里面凉爽又是另一番微妙。登沙山虽无惊险却很艰难,沙流细软,进一步又下塌半步;踩着他人脚印好像省点力气,偶尔也小跑一阵往前冲刺,如此这般向上攀登,虽汗水淋漓,但也其乐无穷。但现在景区的路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旅游道路、顺畅多了。

我们去了185团一连驻地、一连驻地就在中哈边境线上。我们站在界碑前可以看到对面的哈沙克斯坦国小镇。这个边界上不是山、而是一条河、叫做界河。

这个 连队的建立在1962年4月的伊塔事件后、那时这里原有的近7万哈沙克牧民在外国分裂主义的鼓动下跑到了原苏联、留下了大片草原和耕地还有放牧着的牲畜。为了保卫边疆和国土、新疆兵团就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从内地征调了大量农民补上来、在这里组建了农场。那时就建立了农十师185等团、这些团的连队就一直驻扎在伊塔事件和阿勒泰边境线上。文革前后天津、北京、上海知青也来了不少、在兵团战士的汗水浇灌下、这里的沙丘渐渐地变成了绿洲、戈壁化为了农田和果园。变成了北国江南。这里边藴含着可敬的兵团精神、虽然没有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样的壮烈、但是也十分感人。

国旗精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一连的一位老大娘看到河对岸的哈沙克国每天都在升国旗、那时候我国的国旗法还没有颁布、但是他们就想了人家能升国旗、我们怎么不能升呢?于是她到处买也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做了面五星红旗、用木头竖起了个高高的旗杆、每天太阳出来时也升国旗、这是祖国的边疆第一次升起的国旗。哪位老大娘叫呼秀珍、从此旗就每天在185团一连按时升起、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直到今天。

疆土精神

1988年春天、一连所在的界河由于雪山融了、界河里出现了水灾、洪水在冲刷着我方55平方公里的土地。按照国际边界规定、自然洪水吹走的土地吹到那、为了防止祖国的疆土流失、一连的全体战士在界河边奋战了八天八夜、垒河堤、修河湾、硬生生地保住我国的国土。

面积:185团在荒漠上开垦出可耕地5.86万亩、有白桦林、胡杨林、有鸣沙山、白沙湖旅游区。 现在的185团高楼成群、别墅成排、大道笔直、绿树成荫成了人间乐园。但这个美景是兵团人住地窝

子、吃粗粮干出来的,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放牛羊。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这就是兵团人真实的写照。

在一连旅游中、我看到了一个同龄的老大娘、我询问你是哪里人?她说她是1968年来这里的天津知青。在这里成家立业、生了三个儿女、八十年代她和她的三个子女都回到了天津、但是大闺女在一连找个对象、又返回到了这里。现在孙子也上了大学、工作了、但是两年前大姑娘女婿得病去世了、她为帮助闺女、也返回到了她战斗几十年、贡献了青春的这里。大姑娘的生活逻辑也体现了新疆十八怪之一“兵团姑娘不对外”这一论点。

我接着再问:现在生活怎么样?老太太说:“种了几十亩地、姑娘一个人忙不过来、吃的喝的不成问题、生活不错,我是给她帮忙的。不但粮食卖钱、政府给每亩还补助百十元。”

在185团三连的鸣沙山旅游区我看到了一位近八十岁来自河南驻马店的老汉、他说:“他老三承包了这个景点、买了十几辆汽车、还种着70亩土地、住着八十多平米的三室一厅房子、老三和三儿媳很能干、把老家的老二、老大都叫来给他帮忙。”我问:“儿媳对你好不好?”他笑着说:“那还用说,我老伴六年前走了、儿子怕我孤独、就把我接来了、这里生活不错!比河南好多了。”我们看到老大爷和她的孙女笑在一块,孙女是老三的姑娘、长的很秀气。

在哈马河县县城北郊的加依拉码乡阿克托别村、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饭、吃完饭因为大巴加气去了、我们就在村子里街道漫游、只见水泥街道路面上各家的粮食成堆、每一家都有五六万斤、各家种的都有几十亩地、一个家收的粮食都相当内地过去一个生产队的所有粮食。这使我们更相信进村子看到的景象、成片平坦的绿地、都是畦子化、粮食、葵花、棉花都是几十亩上百亩的一片片、每片周围就是自流灌溉的渠水和如围墻似的白杨树。

这里农民牧民自然分工、农民一家就是几十亩成百亩,牧民只管放牧。我们是八月中旬来这里的、时逢麦子上场的季节、包谷饲料种的很密、都是机械化收割同时打成了捆、麦草压缩成了捆、这些饲料也给冬天的牲畜准备着、打粮人把这些饲料又卖给了牧民、这又结成了一种农牧联盟、谁也离不开谁。

在这里吃饭的那一家门口一位老大爷卖西红柿、我妻子一张嘴、他就说:“你是咱关中老乡吧?”妻子惊异地问道:“我是长安人、你怎么知道?”“我老家是陕西武功县郭家滩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带我们到了这里、是来这村子安居的第一户。家乡的口音一听就知道。”“我高兴的说:武功是个好地方。”可是这位离开了故乡七八十年的关中老乡、还操着一口关中口音、真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他说:”汉人在这里还好搞计划生育、我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生活还不错。”

新疆虽是这好那好、但每到了冬半年、仍是自然条件很恶劣、风大、雪大、地冻天寒、、零下几十度的气温、风吹石头砸脑袋的风沙。这些自然条件考验着每一个在新疆安家落户的兵团人和国人、导游说:每年旅游季节只有四五个月、当冬季到来的时候她就在乌鲁木齐直销化妆品。而农牧民们大多就窝在家中几个月。

来一趟新疆、得知新疆之大、之美、我们一次次被新疆的美所打动、为新疆的富饶所震撼;为新疆的远大前景所折服。而新疆的建设一日千里、首府乌鲁木齐我们虽然没有仔细转、但凭着两个晚上的宿营就觉得是个美丽的现代化都市;在进疆的路上、不光看到一道道西电东送的铁塔、也看到从乌市和兰州两边并进的高铁高架桥正在加紧建设、现在只剩下了张掖附近的一小段、不久的将来、高铁就和新疆贯通、那时进疆的速度比现在更要快几倍、新疆距离内地就更近了。今天在写这篇文章时、有看到子乌鲁木齐头道河举办的亚欧博览会召开了;在乎图壁召开的花卉博览会开幕了、国家开发银行一下子就投10多亿美元、而不少地区已签约就是几百亿人民币、新疆在前进、不久一个更繁荣灿烂的新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篇二:散文阅读 分析作品结构

散文阅读 分析作品结构(二)学案

学习目标: ——训练反馈

1、掌握“分析作品结构”题的题型和做题方法

2、重点掌握“句段作用”题的做法。

一、对点训练

(一)高考题组

(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自 然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

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

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

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

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

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

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

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

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

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

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

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

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

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

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

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

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

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

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

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

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

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画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模拟题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 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

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

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

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

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

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

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

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

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

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

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

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

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

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的。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

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

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

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

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不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

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

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

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

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

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做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

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

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

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

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磁器产地——它因此而

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

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

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

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当然,还可以走侧门,或者通过小巷进入磁器口。无论从哪个方向,最终的目的地都是

那一条古旧而人声鼎沸的短街,它顺着蜿蜒的阶梯一路往下,一直伸到一条浅浅的河道里去,

在几条木船上继续延伸,消失在船头。南来北往的商户贩卖着各种吃食,不大的街,光是麻

花店就有十几家,陈麻花最有名,店前总是排着长而曲折的队伍。磁器口的毛血旺和鸡杂闻

名城内外,店家招牌上的字歪歪扭扭,桌椅也旧得像坐不住,但生意红火得很。

龙隐寺也以寂寞的姿态在短街中凑着热闹,传说当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皇帝削发为僧,

就隐避于此——传说而已。寺里香火不旺,倒是门前的那面佛墙,总是热闹非凡,站在佛墙

正前方10米处闭眼摸索着往前走去,如果走到墙面前正好摸到佛字就表明运气不错。那个

佛字实在太大,去往它的路途也不遥远,我从没看到有谁没摸到那个佛字,我们活在这个世

上,本就都是幸运的人。可是虽然如此,人们仍然忍不住要去看看自己的运气。我曾站在一

旁,看失意的朋友闭着眼艰难地往前走去,充满了虔诚,一双手一步步接近那个象征着好运

的佛字,越来越近,那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无限幸福的时刻。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

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

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

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

将来临。

我亲爱的磁器口,如果你还能记得我对你的喜爱和留恋,能感觉到我对你的思念,请为

我留一个僻静的所在,让我有一天,还能回得去。回到青春年少的我,静静坐在无人的角落,

坐一个下午,看云飘飞,变幻不同的形状,看太阳一点一点西落;坐一个晚上,看磁器口的

屋子和树木变成沉重的阴影,然后又随着黎明的到来,一点点转醒。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世界很宽广,人有精力就要去行走。当年抗战时期,省教育学院

在磁器口办学,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吴宓在这里传道授业,闲时也去街上转转,在茶馆里坐

坐。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宗白华等许多美术家及美学家也曾在这里生活过。不过每个

人都是要走的,不论是空间意义上的,或者是时间意义上的。如今的磁器口喧嚣繁忙,人来

人往,过去的风流早已在时间的沙漏中渐渐云散。有些东西已经变了,有些东西却一点没变。

事都是过眼云烟,人比事长久,而物——古镇、古镇里的房子、墙、树木、石头比人更长久。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

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

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发表于《格言》2009年第13期“月亮散文”,略有改动)

4.(1)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成都滋味

陈建功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难,在于有的人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

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

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比如

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出

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

遒、言语机锋的“的哥”??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

天给您28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

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北京滋味

不仅在景观、风情里,还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

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

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我曾经沿着成都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眼,到那个茶楼待片

刻。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椅上,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掺茶

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那时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

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开会议事呢。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

的最好注脚。“安逸”,就是成都的哲学。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

名词,而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

堂讲章。他们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来袭,洪水滔天,他们依然要过得爽、

过得美,这难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难道不也正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吗?

这一刻,成都忽然变得可爱起来。安逸的成都,要过舒心日子的成都。或许,这就是我

终于悟到的成都滋味?

“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五个月,我又一次来到了成都。

成都遭受地震的影响是严重的,特别是下属的都江堰,昔日簇新的楼宇已经布满了裂痕。

想起地动山摇中绝望的呼喊和惨烈的奔跑,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然而我到了名为“勤俭人

家”的灾民安臵点,看到那些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暂时栖身的人们时,我忽然为自己惭愧

起来。

如果没有那些活动板房,你能看得出他们是灾民吗?没有沮丧,没有失望,每个人都活

得平静而安详。老人们在喝茶,孩子们在嬉戏,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将。不远的地方,

在举行灾区群众的自行车大赛,喝彩声、锣鼓声阵阵传来。我这么说,绝不是想粉饰,说他

们过得如何幸福美满,也无意遮掩他们或有的怨言和不满。但他们使我感到羞愧,因为他们

那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充分展示着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

那一天,从“勤俭人家”出来,来到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擎一把布伞,流连于古风浓

郁的街区,一边赞叹成都建设者的匠心独具,一边思索着成都性格的源流。渐渐的,一幅发

生在北京,一幅发生在成都的历史图景拼贴到了一起。在北京,因民国的到来而断了钱粮的

八旗子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桥的游艺场唱起了单弦岔曲儿,尽管他们都说不过是来玩

玩,言语中却已经开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这就是北京滋味的开始。而几乎是

在同一个时代,康熙平定准噶尔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遗少们,也不能再靠习武骑

射领取钱粮为生,他们养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洒脱之风,渐渐由宽窄巷子吹向了里闾街

肆??这会不会又是成都滋味的一个源头呢?(有删改)

5.文章题为“成都滋味”,却为何从北京写起并多次提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

合文章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 光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究竟哪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地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的目光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高超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了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

篇三:浅谈《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嘉陵江上》歌唱艺术

的情感表现

学生所在系(院)

专 业 (方 向)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完成时间: 年 月

摘要

情感的表现是歌唱艺术的内在灵魂和追求目标。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体现了强烈的抗日思想,同时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在革命史与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和《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对《嘉陵江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嘉陵江上;歌唱艺术;情感表达

Abstract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he inner spiri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art of singing. The composer He Lvting created solo song "River" embodies the Anti-Japanese thought stro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art of exquisite,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music. This combin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singing art and "River"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rtistic featur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Jialing River. "" the art of singing is discussed.

Keywords: Jialing River; singing art; emotional expression

目录

1引言 ......................................................... 1

2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 1

2.1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 ...................................... 1

2.2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 ...................................... 1

2.3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二度创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嘉陵江上》及作品背景 ...................................... 2

3.1作曲家贺绿汀介绍 ........................................ 2

3.2词作者端木蕻良介绍 ...................................... 2

3.3歌曲创作背景 ............................................ 3

3.4歌曲的创作特色 .......................................... 3 4歌曲《嘉陵江上》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把握歌曲的内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声音的运用 .............................................. 5

4.3意境的想象 .............................................. 6

4.4情绪的控制 .............................................. 6

结语 ........................................................... 7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1引言

歌唱艺术通过表演者的演唱将歌词和音符演绎成鲜活、动人的旋律和言语,带给人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感受。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演唱中声音和动作表情的内在引导。歌唱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演唱技巧,抓住歌曲的情感精髓,融入自我感受,将作品的情感和涵义准确、充分地传达给听众。

歌曲《嘉陵江上》由作曲家贺绿汀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歌词是作家端木蕻良的一首散文诗,歌曲将西洋歌剧中的咏叹调和朗诵调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韵和节奏相结合,是中国音乐史上独树一帜的抗日歌曲,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歌曲艺术中情感表现的一般方法,结合《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对《嘉陵江上》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2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歌,更可以动之以情,且感人心魄者,莫过于情。”产生于人们生活之中的歌曲离不开情感的表达,情感表现是歌唱艺术的主旨,只有包含深情的歌唱,才能打动人心。

2.1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

声乐作品的内涵是指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演唱者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把握歌词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中揣摩、研究歌曲的情感及意境,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进行情感表现。

2.2 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

歌曲的内在情感是歌曲的基本情绪,演唱者可以通过对作品内容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入研究,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决定如何进行情感表现。每一首歌曲都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如以歌颂为主题的歌曲表现的是赞美、深情、崇拜之情,抗战歌曲则体现出悲愤、仇恨、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儿童歌曲则显得美好、活泼、轻松??歌唱艺术要准确把握其中细微的感情变化,才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情感表现,避免因空洞、单一

而走向概念化。

2.3 结合个人体验进行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指演唱者根据对歌曲的情感体验和自身艺术修养,通过一定的演唱技巧对歌曲进行创作表现,赋予音乐符号鲜活的感染力。因为演唱者的歌唱技巧、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往往在相同作品的演绎中出现很大的差别。因此,演唱者要提高自己的唱功,把握住吐字发音、呼吸共鸣、力度速度等基本方法,同时积极进行生活体验,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提高对歌唱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艺术修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演绎中既体现出歌曲的原有风貌,又合理展现出个人的情感体验。

3 《嘉陵江上》及作品背景

3.1 作曲家贺绿汀介绍

贺绿汀(1903年—1999年),原名贺安卿,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考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他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参加过新四军,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华北大学等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还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培养大量音乐人才,写下不少音乐专著。贺绿汀一生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等260余首歌曲,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2 词作者端木蕻良介绍

端木蕻良(1912年—1996年),满族,原名曹汉文、曹京平,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接收了进步思想。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致力于革命文学创作,1933年至193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端木蕻良曾担任过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