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36:00 作文素材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运用了心理战术吗?

454650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周天祥

在讲述《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农民起义推翻秦朝”这一部分中的巨鹿之战时,我把课后“动脑筋”题目巧妙穿插进来,结合课前学生准备的材料,设计了如下活动,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巨鹿之战过程中心理战术的运用,渗透心理知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故事引出的“心理问题”

星期三的历史课堂上,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故事梗概是这样):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敌众我寡,形势异常危急。这时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最后全军将士背水一战,结果,项羽以少胜多,打败了秦军主力,大获全胜。

故事讲完了。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这个故事有个成语,你知道吗?

②课本中的老人说:楚军不懂兵法。

男孩说:项羽高,真高!

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

③在这个战役中项羽采用了什么战术?

第一问所指成语毫无疑问是“破釜沉舟”。

第二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

学生意见分歧。多数学生认为项羽此举高明。

但是对于“第三问在这个战役中项羽采用了什么战术?”有的学生说“破釜沉舟”、有的学生说以少胜多??,结果有一位学生说项羽采用了心理战术。他说在关键的时候,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使将士受到极大的鼓舞,是鼓舞士气的心理战。学生的答案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历史上许多这样的著名战役应该无疑是运用了心理战术的,但是为什么教科书上从来都没有这样分析呢?我突发奇想,何不借题发挥,引导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二、探究激活心灵之波

接着我以“动脑筋”这一活动板块为载体,设计了一个十分新颖的问题:破釜沉舟”运用了心理战术吗?采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讨论的答案多种多样。

多数学生做了如下回答: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破釜沉舟”这种方法,首先断了自己的退路,让大家在心理上战胜自己,反而更坚定了自己战不胜不胜的信心,同时也把自己置于同普通士兵同等的生死位置,从心理上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主帅都不怕死,普通将士还有什么可说的?因此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但是只有项羽内心明白,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一定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自我激励的心理方法。

有的学生认为,破釜沉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置于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让大家先经历一次思想上的绝望或“死亡”,从心理体验其实“死亡”并

不可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以弱胜强,赢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在今天来看仍然是高明的,这不就是心理战的方法嘛?

部分同学认为项羽这么做并不高明,完全不懂心理学。首先仗还没有打就在心理上使大家感到绝望,容易动摇军心,削弱了自己战斗的意志。因为项羽以2万楚军决战30万的秦军主力,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更是险中之险,作为一位将军,不该这样贸然行事。幸好巨鹿之战项羽赢了,如果输了那将是什么后果呢?恐怕楚军连逃生报信的人都没有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位学生动情的说道。项羽也算是一位常胜将军,但是由于经常打胜仗,可能患上了“心理偏执”的毛病。许多时候,后退一步,迂回一下,保存实力,来日再战,倒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战术,一旦盲动蛮干,实力消耗殆尽,东山再起的希望都破灭了,因此为后来“自刎乌江”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还有同学认为项羽这么做是急中生智、活用古人的作战方法与诸葛亮相比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接着,这位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三国时,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当诸葛亮发兵益州时,马谡进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令马谡为参军,乃演绎了“七擒孟获”的千古佳话。所谓“心战”,就包含了心理战术的运用。

三、反思结出思维之果

课堂上,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并且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项羽在巨鹿兵力数量、素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击败善战的秦军,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配

合,关键是谋划于前,大胆的打破常规,运用一切巧妙战术和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在内。

但是后世的研究者却只看到其勇武的一面,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主谋的一面。而项羽之前精心谋划的心理战由于史料原因也就没有人窥测和研究了!

其实心理战是许多战争常用的战术。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垓下,“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心理战的战例。公元383年苻坚“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肥水之战兵败如山倒,也是心理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曲“空城计”吓退司马兵,不就是一种心理战术吗?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巨鹿之战项羽以少量杂牌军全歼精锐秦军,无疑是中国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中的奇迹。项羽创造这个奇迹,无疑在于打破常规作战,而心理战术就是一种打破常规的作战方法。但是只有天才的军事家才能在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军事谋划中显示出自己所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破釜沉舟”这一充满军事智谋的成语故事,在我们看来是一道简单而没有疑议的问题,结果因为“争讨”引发出一道不寻常的“心理问题”,由于课前学生认真准备了学习资料,加上采用了网络教学手段和课堂的适时引导,学生在激烈讨论中,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并且说理充分。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能看到破釜沉舟的心理层面,能找到立论的事例,说明他们在阅读、在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从这道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用一双赏识的眼睛去激励引导学生,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新。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一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也为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叫好!它让我们的学生有了心理教育意识,让我们的心灵扬起了希望之帆

篇二:破釜沉舟

24.成语故事二则——破釜沉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会写“率、援、怒、砸、蓬、毁、挡”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的由来和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的由来和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当中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过了一首教《夏日绝句》的诗同学们还能背诵出来吗? 生:??

师: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在课后也很努力、很刻苦在学习方面没少花功夫,同学们要向他学习,在《夏日绝句》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个有关于他的故事,这个故事叫《破釜沉舟》,相信学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会对他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课题)

(2)老师范读、了解大意:

1.课题释义:釜是锅子的意思,舟是船的意思。

2.题目质疑:师: 看到文章的题目,你觉得它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3.教师朗读及作要求:师: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等会老师叫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所以大家要认真听了。

4.学生复述故事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质疑、过渡

师:刚才老师再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把自己不认得的字词标记下来呢?生;??

师:看来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那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生字词化记下来,注意了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大声、有感情的、最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读一遍好吗?

(板书生字)

2.学习生字

(4)分段朗读,质疑问难: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为破釜沉舟作伏笔) 师:我们可不可以用 (赵军被困、楚派援军 )来概括呢?

2.第二段:项羽为什么要杀宋义?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宋义违令;勇猛无畏)

师:这一段也可以用什么来概括呢?(宋义惧敌,羽怒杀义)

3.第三段:这一段描写的是什么情景?(破釜沉舟)

师:这一段又可以用什么来概括呢?(砸锅、沉船、烧帐篷)

4.第四段:这一段讲的是?(赵军得救)

师:联系前面一段来说一说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激励将士作战的决心,这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决心)

5.小结:

师:联系全文你能说一说《破釜沉舟》的寓意吗?

注:每一段都可教向多名学生读

(5)拓展学习:

师:“破釜沉舟”一定可以取胜吗?(计谋要成功是要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他们的士兵要有这种勇气,懂的将帅的用心,三国时期马谡屯兵高处,相居高临下,置于死地而后生结果失败了,破釜沉舟是对勇士而言的)

(6)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其实还有很多歌成语故事都来源于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富有哲理,启迪人的心灵,扩大自己的视野,也能了解历史知识,所以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去多收集一些这样的成语故事来读一读好吗?

(7)板书设计:

24.破釜沉舟

赵军被困、楚派援军

宋义违令;勇猛无畏

宋义惧敌,羽怒杀义

砸锅、沉船、烧帐篷

赵军得救

备注:教案编写 周平锋 QQ:563540436

篇三: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

王冬(江苏)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

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

【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故事】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

“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

【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

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

【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

【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

【成语故事】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

【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宋义自称,“公”宋义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

【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故事】

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

【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

“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

【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故事】

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 (或:拔山盖世)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在他的履历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

【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呗罚扔鞑荒茉?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成语故事】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