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最后一战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46:16 体裁作文
最后一战观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观后感大全

观后感大全

中央电视台近三年每天都在热播一则公益广告,广告讲的是一位年轻母亲在给自己的儿子讲小鸭子的故事,讲完后,母亲去给孩子的奶奶端洗脚水洗脚,那个年幼的孩子见了,便跑到卫生间……当妈妈给孩子的奶奶洗完脚,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时,发现儿子不见了,回头一看,只见她的儿子正吃力地端着满满的一盆水,蹒跚地走过来童声童气地说:“妈妈洗脚。”妈妈欣慰地笑了。随后电视画面上跳出了一行字“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当看见这则广告时,我和爸爸妈妈都非常感动。因为这则广告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孝”是什么?“孝”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给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学归来,在门口甜甜的一声“妈妈”;孝是饭前抢着给父母盛饭的那一举动……孝,他每时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经意中,轻轻一举手,一投足全融进孝的成分。 为什么广告中的孩子会那样孝顺呢?因为他有一个榜样,那就是他的母亲,就像广告中说的那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孩子如同一张白纸,父母在纸上画优画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素质。有句话说得好:“从小孩子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父母的品行”。父母们应该做出榜样,榜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同学们,我们都要向广告中的小男孩学习,回家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完饭后帮父母洗碗,扔垃圾;父母累了,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腰……让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少年。

指导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本段教学示例

看了《虎门销烟》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

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编辑本段范文

观《长江7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

最后一战观后感

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7号”(其实是一只外星狗)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像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

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篇二:《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最后的武士》观后感

本来是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去看的《最后的武士》,但看完之后却有无尽的感慨.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的处理无疑是十分出色的.但我的心情却不在于此. 当机关枪把武士和战马打得血肉横飞,就注定武士道精神成为历史,而一段巨大沉重的历史被压缩在150分钟里,我作为个人只能被震撼和感动。

从《最后的武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武士在激荡变化的明治时期的处境。在传统的日本社会,武士处于社会角色的最高层,拥有很多的特权。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激烈变化,莫说是武士,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一时半日也难以接受。更何况不少的武士亲身策划并参与了倒幕,他们曾对新世界寄予厚望,但倒幕成功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一无所获,一无所有。他们意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个国家再也不需要他们了。

国家跟个人一样,也有她的命运,当一个时代即将被取代,新旧碰撞的结果就是战争。

对此后日本武士频繁的暴动,我们一般理解为武士们所面对的财政问题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欠着一屁股的债。但从《最后的武士》看来,武士所最不满的似乎并不是财政上的困难。此片对此甚至一字未提。《最后的武士》中的武士,武士刀和武士的头发是他们尊严的象征,更是他们的生命。要他们解下武士道,剪掉头发,可以视为对他们生命的侵犯。所以胜元的儿子信忠在街上被新军士兵要求除刀削发的时候,宁愿以死一拼。他的反抗是歇斯底里的,却没有用,最终他又不能在这个时候就死去,只有号啕大哭。在之后不久,拯救他父亲胜元的行动中,他终于有机会悲壮地献出他的生命。他是为信仰而死。

当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武士们第一次出现时,隐约的心跳声混着盔甲的撞击声,还有武士的呐喊声。渐渐的把我也带紧张了;最后的那一句台词:天皇说:“告诉我他是怎么死的?”阿那根说:“我要告诉你他是怎么活的!”我听见的时候都感动的不行了。 在最后一战中,武士们明知道他们肯定赢不了,但还是用一笑就代过,坦然的面想死亡。不死在自己手上就要死在敌人手上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热武器终究要取代冷武器,但武士们认为使用热武器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故在整场戏中,他们拒绝使用火枪。随着日本最后一名武士结束了生命,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也似乎走到了终点。人们觉得这是一群顽固而不识时务的傻瓜,而我却打心里欣赏他们,特别是武士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到死也始终如此。他们的那种傻劲。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莫过于让它结束得有尊严。

日本,是一个武士道精神极强的国家。这种精神,深深融入他们每个人的血液中,成为支撑国家存亡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不管好坏,都是极其具有威力的。武士道,将日本大和民族塑造成钢铁般的民族。这样的精神,是近代乃至当代日本国家建构的基础。

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于国家建构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日本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的。多香是典型传统的日本女性。逆来顺受,知礼尚仪,服从长辈,但柔弱的外表内心一种坚强不屈的个性。日本男人则不拘小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一个梦想,费尽毕生精力也不足为惜。他们个个强悍无比,有着铁一般的纪律。这样的男女性格特点,使得整个国家在面临共同敌人抑或是达到共同目标时显得极为团结。女人为了男人,愿意牺牲自我。男人为了国家以及梦想,可以牺牲生命。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整个国家的积极建构以及高速运转。

一种民族精神,抑或是狂热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基本的特点。 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我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第一部分是容易理解的部分。

武士为什么反抗?不是反天皇,而维护武士的精神传承和尊严。当西洋枪炮进入日本后,武士作为效忠天皇的守卫者,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武艺完成保护天皇的任务了。有的武士放下了手中的长刀短剑,而有的武士不甘心放弃自己一直以来信守的准则而走出了皇宫,但他们的出走不是背叛天皇。对他们而言,他们是在维护一直以来传承的武士精神的尊严,所以即便只剩下最后一名武士,他们也要斗争到底。对于一名武士而言,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到屈辱;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死并不可怕,因为为保持自己的尊严而死,是生命由凡入圣的光辉途径。

第二部分不太容易理解的部分。

为什么纳森受伤倒地后,一个武士过来杀他,反而被纳森杀死后,其他武士没有把纳森杀死。也许您会说武士的首领想让一个外国人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答案,但不是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出于尊敬!日本武士所奉行的原则一贯是“尊强歧弱”他们对弱者没有同情心,所以他们漠视对伤者的杀戮。但一名受到重创的敌人在伤重被围的情形之下,依然不放弃战斗,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强者!而日本武士的精神正是认同强者,尊敬强者的精神,这也同样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尊敬!

这一点也可以在纳森学习剑术的过程中见到。纳森每次的失败,都会招来对手和旁观武士的嘲笑,而当纳森与对手打成平手时,所有的武士都肃然起敬,为什么?只因为他们尊重纳森的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武士所尊崇的精神。

也许从那场战役后,日本的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武士的精神在影片中被纳森继承了。“武士没有了,但武士的精神还在。

当影片最后日本西式皇军集体对着他的尸体下跪时,我们可以感到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从盔甲中渗出,侵入了每一件西式军服的心中,这就是文化的延续....

中国是崇尚儒家的中庸,礼仪的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想想当今中国人精神的苍白,美好的传统精神自我更新能力完全丧失。我们现在只能捧起千年之前的文字依葫芦画瓢,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喧嚣之后,至于我们画的什么,没有谁知道.....

而最令人惊讶的是武士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不管是在打坐,练习,比试甚至是打仗,都讲究 no mind 。虽然落败即自杀和战到只剩最后一口气这种完全拼命的做法让我胆寒(我也不敢苟同),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勤苦练习,作息严谨的这种生活方式只能让人惊叹于他们的自律。

在很多人都不再以勤劳勇敢,严于律己为准则的今天,我们该学学日本的武士。即使武士文明已经落魄,但是武士精神这种令人震撼的神力值得存留在我们的心中。

由此,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坚持信念可以引导成功的同时,是否想到过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失败中锻炼自己?显然,日本武士对于失败的做法不可取。我们在人生路上要付出,要努力,要尝试,更要自信,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当然,这样并非意味着一定会迎来成功。我想只要曾经拥有过那份追求的感动,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我曾付出,过程是美丽的,这就够了!”一条路走不通,还有另外的路。为何不尝试一下新的方法。条条大道通罗马。

篇三:读《许世友的最后一战》有感

读《许世友的最后一战》有感

许世友将军简介: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家境贫苦,曾在少林寺当和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旅副旅长,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山东纵队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等。

读这本书是我初中毕业的时候,虽然很长的时间过去了,但是一直记忆犹新,可能对我后来在读大学的时候去当兵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和了解了许世友将军以及他一生的最后也是最辉煌的一战——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这一战中,许世友将军尽显了一位大军事家的风范。首先,针对部队受文革冲击,破坏严重的问题。他严厉整顿,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面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求“照顾”子女的招呼不为所动。并大声斥责“当官的娃娃是人,百姓的娃娃就不是人了。谁敢再找领导写条,我就让他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去踩地雷!”言语掷地有声,透着一位共和国老将军的凛然正气!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意义是深远的,他锤炼了新一代的国防部队,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革进程。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说话底气,让欧美列强在毛泽东逝世后依然不敢小看中国。更重要的是,他有力的通过胜利推动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加快了祖国统一的进程。而且,世界还知道了,除彭德怀以外,中国还有一位叫许世友的战将。

当然,对越自卫反击战不是没有遗憾,比如撤退时候受越南游击队骚

扰,伤亡过重。据统计,79年反击战牺牲的战士,百分之六十都牺牲在撤退时越南游击队的偷袭中。但是,他的功绩是无论如何也不容抹杀的。 然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并不想把战争扩大,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邓小平选择了撤军。在这个问题上,许将军与中央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归国后被名升暗降,解除了兵权。 而在这场战役里,许将军个人也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记录,比如,面对越南的顽强抵抗,他下达了大屠杀的命令,结果解放军所到之处,越南寸草不生,许多村庄被屠杀一空。造成大量越南平民死亡。不过,出于战时特殊情况,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另外,出于对越南忘恩负义的愤懑,许将军在撤军的时候下达了“能带走就带走”的命令。结果越南北部各城市中国援助的工厂,企业,财产都被解放军抢掠一空运回国内,也正是这个决定,延缓了部队的撤退速度,使部队受到许多游击队偷袭,造成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伤亡。但是,作为一场战役的总指挥。许将军的功勋当之无愧,仅仅是这一战,他就可以获得民族英雄的称号。

这一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为大家所知的很多事,也让我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第一次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只是好奇,对于解放军的好奇。当我穿上军装,经历了部队的洗礼来到军校后再次拿起这本书,仔细品味其中的许多细节,不仅让我了解了解放军光荣的传统。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做一名军队的指挥官,怎样去面对自己的战士,怎样处理和上级的关系,怎样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我需要学习和提高的方面。随着我兵龄的增加,在部队见到的事情变多,每读一次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许世友将军许多我以前不能理解的事也在慢慢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和奥妙。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在理学院的时候为了响应队里的号召,我将它捐了出去,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开国将军,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