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名事理名言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32:47 优秀作文
名事理名言名句优秀作文

篇一:明悟事理经典名言

明悟事理经典名言

1.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把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摆在次要的位置,他决不能做好他的工作。—泰戈尔《戈拉》

2. 生活的花朵只有付出劳动才会绽开的。(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3. 每一个人都怀有一种主导精神,

4. 使他们能够在最辛苦的劳作中得到快乐。—巴尔扎克《死冤家》

5. 凡是愿意保全自己清白的人都不应当怜惜自己的对手。—雨果《悲惨世界》

6. 人类全都在脚手架上劳动。每一个有才学的人都是一名泥瓦工人。最卑微的人也在给它填补空白或是放上石头。—雨果《巴黎圣母院》

7. 命运并不存在于一小时的决定中,而是建筑在长时间的努力、考验和默默无闻的工作基础上;这时的决定大致是可靠而坚实的,因为它立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之上,这些成绩不但是这个如何听天由命的人在辛勤的青少年时期取得的,而且是在长期的艰苦劳动和耐心等待中取得的。—《罗曼·罗兰回忆录》

8. 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人,当他想要劳动的时候,就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9. 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东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高尔基《福马·高尔杰耶夫》

10. 恰恰是在劳动中,也只有在劳动中,人才是伟大的;他越热爱劳动,他本人也就越伟大,他的工作也就越有良好的效果,越丰富多彩。—高尔基《苏联游记》

11. 一个人既然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做伟大的事业,便无须说什么多余的话了。—托尔斯泰《袭击》

12.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13.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14.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15.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16.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17.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18.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19.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20.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21.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22.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是下手之处。

23.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24.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5.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6. 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篇二: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思维空间

2013-02-23 1008 5d56b7b40102e3kj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典诗词哲理诗篇鉴赏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篇三: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一松柏

表现事理哲理的古典诗词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古典诗词哲理诗篇鉴赏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六、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

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 的比喻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原意联想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

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人生失意,不过如此

2.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宠辱不惊,随遇自然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永不因挫折而颓废

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永不为富贵而折腰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别沉溺于逝去的美好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认清“不圆满才是人生”

7.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8.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快乐与否,存乎一心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中没有绝境

10.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1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定的人生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浮躁的人生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度:眼界决定境界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信念:心态决定状态

3.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谦虚以养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浮躁的人生

人非生而完美,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弱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很难被察觉。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或许等到你在某些方面吃了大亏,才会反求诸己,但这时恐怕为时已晚。与其扼腕长叹,追悔莫及,不如及早发现自身在性情上的隐患,在问题中逐渐完善自己。另外,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力图改变不良方面,更能让我们看清世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观,去浮躁、养性情、明事理、晓规律,这样人生的拼搏才会更有目标和动力。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度,眼界决定境界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古以来,登高而歌乃迁客骚人之最爱,关于登高情境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然而,这首《登鹳雀楼》仍能从无数璀璨的珠玉之词中脱颖而出,成为“五言千古绝唱”,诗中的意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