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洛丽塔,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8:26:20 体裁作文
洛丽塔,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洛丽塔》读后感

读《洛丽塔》有感

11级护理2班 柳婷 1180412071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

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日子本可以

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

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

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

这个“魔头”。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

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在书的序言当中,

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

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

《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

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

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

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

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

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

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

—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

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

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

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

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

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

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

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

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

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

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

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

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

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

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

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

意义深远。 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

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

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女人,如同

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

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

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

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

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

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另外,

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色情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

题——人性。

篇二:《洛丽塔》读后感---学生会读书笔记活动

《洛丽塔》

——读后感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历史二班

王康

手机:18766171638

内线:93402

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勃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乱伦/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洛丽塔之类的女孩被汉勃特称为宁芙,要成为宁芙是具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首先宁芙们被界定在九到十四岁之间,有点符合中国豆蔻年华之说。其次宁芙们既要具有少女的清纯可爱、天真无邪又要具有女人的妩媚与狡黠。我不得不说汉勃特对女人有着独到的鉴赏力,女性由女孩到女人的这一过渡期肯定有着独特的美。

有人说真实的洛丽塔与汉勃特臆想中的洛丽塔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个纯物质享受者,我并不这么认为。洛丽塔是汉勃特的理想,但汉勃特不是洛丽塔的理想,这恐怕就是这部爱情悲剧的根源吧。我们姑且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吧。直到这部小说的第二部的第二十九节,汉勃特终于再次见到了失踪三年的洛丽塔,他看着她消瘦的面容,看着她破败的居住环境,他的理想被人践踏着,他的洛丽塔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他却无能为力。洛丽塔和汉勃特是一样的,她选择了一个同汉勃特一样令人绝望的理想,这才是真实的洛丽塔。也直到这一刻,我才第一次被这部书打动。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

所以后来人们把洛丽塔作为不张扬,悲伤,无禁忌等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洛丽塔是简单不太张扬,洛丽塔式的爱情是跨越年龄的禁忌爱情,是悲伤曲折的爱情

篇三:洛丽塔读书笔记

《洛丽塔》读书笔记

王灏 2103090446 财务管理0902

内容大义

小说描述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亨伯特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夭,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并称呼她为小妖精。由于儿时的阴影,亨伯特对洛丽塔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柏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或洛,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对女儿的企图和对自己的不忠,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他以为在洛丽塔的饮料中下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结果药对洛丽塔全无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洛丽塔主动挑逗亨伯特,发生乱伦的关系。亨伯特然后告知洛丽塔她的母亲已经去世,至此洛丽塔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接受了必须和继父生活下去的这个现实。亨伯特带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旅游,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以及继续满足自己对她的欲望。洛丽塔长大后,开始讨厌继父,她意识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乱伦状况好”。于是她开始跟年纪相当的男孩子交往,并借着一次旅行的机会脱离继父的掌握,一开始亨伯特疯狂的寻找,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三年过去,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有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他要求洛丽塔说出当时拐走她的人,洛丽塔告诉他那人正是奎迪( 作品中被女主角认为是东方天才哲学家),其为学校演出的剧作家,并告诉他,她和奎迪出走后,因为拒绝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摄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赶了出来。亨伯特请求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绝了这个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追踪并枪杀了奎迪。最终, 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2年圣诞。

摘抄

1.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2.公路在前方微微闪烁,远处一辆轿车受到路面翻目的强光反射如海市蜃楼般变幻着形态,炽热的光耀里,仿佛是飘浮在空中,又方又高,是那种老式样。我们西去的途中,几簇被加油工称为“山艾树”的树丛出现了,而后就是神秘的、轮廓似桌的山,再后来是染上松树油蓝点的红色峭壁,后进又是一片山界,黄褐色渐趋蓝色,蓝色渐趋幻想色,而后一片沙漠迎接我们,就会用浓烈的风沙,灰色的荆棘丛,以及仿白花似的卫生纸碎片隐理在沿高速公路受风摧残而凋蔽的花基之中;路内阁,时而立着愚钝的牛,就那么一种姿势动也不动(尾巴在左,白色眼睫毛在右),横切人类一切交通法规。

3. 一块花岗岩方尖碑记载着“蓝色狙击战”史实,在旁边的博物馆里有旧骨头和印第安陶器,洛,为之花了一角门费,非常公道。眼前的这座小木屋是大胆模拟林肯的诞生地之作。这块已遭虫蛀的大鹅卵石是对“树林地”作者的纪念(至此,我们一直处在北卡罗利纳州白杨附近,到达了被我那本善良、宽厚、经常又是万分约束人的旅游指南气愤地称为“一条奇窄无比、保养恶劣的小径”上,尽管不是克尔麦我也赞同此说)。我租了一条摩托艇,由一位岁数不小、冷淡却不失俊美的白俄驾驶的,是个男爵,旁人说(洛的手掌竟潮湿了,小傻瓜),他在加利福尼亚时很了解好人老马克西莫维奇和瓦莱里亚;我们乘着船能辨认出佐治亚海岸对面一座岛上禁止涉足的“百万富翁殖民地”。后来还参观了密西西比州某名胜地一家博物馆专门收藏的欧州饭店明信片,我发现了我父亲的米拉娜饭店彩照,这使我浑身涌满

骄傲的热浪,它带条纹的遮日篷,它的旗帜在修剪过的棕榈树上飘扬。“这是什么?”洛说,一面斜睨着紫褐脸膛、一辆豪华轿车的主人,他接踵走进“收藏馆”。棉花时期的遗迹。阿肯色的森林,以及,在她褐色肩膀上,长起了一片紫粉色肿疤(蚊子的功劳)。我用长尖的指甲掐去美丽透明的毒气,然后吸吮它们直到吞饱她芳香的血液。

读后感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情欲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对生命的怀疑。洛丽塔开始时用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嘲弄了成人世界的规矩,之后,她就意识到她所经历的不再是一场游戏。公路旅行,让洛丽塔内心变得世俗。 是亨一手推开了被命运带走的洛丽塔。他的“爱”除了在激情过后将洛丽塔拥在胸前,似乎就是各种他能想到的买给洛丽塔的物品,成年人的“爱”只是将她作为玩具,给予她丰富的赏赐,将她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

纳博科夫以一种放弃道德评判的细致口吻描述男主角的心理历程,使得此书成为精神病学的经典。但是书中男主角的病态只是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畸形爱的极端体现。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或多或少不正常的控制欲,每天都在体现。关怀也不是越多越好。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