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国殇改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0:35:59 体裁作文
国殇改写体裁作文

篇一:国殇

《国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背景知识,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与人格魅力。

2.通过学习诗中使用的艺术手段,掌握《国殇》中叙赞结合及各种方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

国殇改写

2.通过掌握古诗结构知识,深刻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并提高诵读、欣赏、扩写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诗歌中所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想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迸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很多,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穿越漫长的时光仍然充满着力量与壮美情感的诗篇的美,仍需从情感入手体味涵咏。

《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教学准备

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阅读课文,上网查阅有关屈原的资料,了解《国殇》的写作背景,了解楚辞的创作和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听一首同名流行歌曲,体会其中的情感,请大家为它起个标题。

很少会有学生能写出同题的“国殇”标题,但多数给出的题目都是歌曲所渲染情感的直接体现,例:“安息”、“誓言”等,可自由发言。

从学生熟知的音乐元素入手,选择了最新形式的国殇歌曲,以情感为切入点,直接进入作品的感情世界,为下文的情感体验作铺垫。

二、解析题意,夯实基础

明确歌曲的标题,并进行解题,落实“屈原”、“楚辞”、“国殇”三个知识点,且三个知识点的的难度渐进。

以此落实教学目标2的环节。由于多为识记型知识,所以通过同学互相补充发言,教师点拨的形式即可落实。

要点: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句式上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指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屈原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表达了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同学讨论“国殇”的含义,注意:不同语境中含义有差别。国殇:一般指为国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悲伤与劫难,如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5?12为国殇日。

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听配乐朗诵。让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字词解释,粗通大意,然后自由散读,体味情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本。

学生可根据老师在PPT上对词语掌握的要求,对照思考释意。

要点:被 操错 交 凌 躐殪 絷 援 枹 怼 严忽 超远 惩 诚

“被”同“披”、“霾”同“埋”、“反”同“返”

四、再读课文,圈划品读

这个环节尝试在品味的基础上读写结合,重点训练描写的基本功。

(一)请学生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二)请学生找出最欣赏的四句描写,并将它们改写成1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三)交流评点学生的当场习作。

诗歌的前十句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场面来写:第一、二句写楚军将士被坚执锐,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场面;第三、四句写敌方的强大与我方将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第五、六句写战斗中我方的指挥者奋勇争先,誓不后退的决心。第七、八句写楚军战败,弃尸原野。

注意:学生在当堂习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记叙过多,缺少生动的描写。有的同学则想象过度,偏离了文章原来的意思。教师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需加以点拨。

五、反复朗读,体味情感

(一)播放音乐《十面埋伏》,同学和乐朗诵,注意节奏和停顿,体味感情。

(二)请学生读全文,找出文中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加以分析品味。

(三)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对此,你有何看法? 要点: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全诗的结尾,回归到祭歌的形式,对阵亡的将士进行热烈的礼赞。战士们如此英勇的形象,如此不屈的精神,即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的英灵也称得上是鬼中的雄杰了。诗人在歌颂烈士英魂的同时,也希望烈士们能够永垂不朽,能够“长无绝兮终古”。

诗歌以情动人,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就能理解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赞美,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杰出诗篇。

(四)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精神支柱。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在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思考:作为和平年代的当代青年,我们将如何继承这种爱国传统,弘扬这种民族精神?

六、写写练练,增强能力

(一)要求:分组写对联,既可以考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锻炼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二)方法:

1.请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撰写歌颂与哀悼阵亡将士的对联。

2.每组派一个同学将对联写在黑板上,由大家讨论评出最好的对联。

学生写出的各种答案水平参差不齐,以鼓励为主。

较好的范本示例:

春雷挟雨惊天地,铁甲浴血泣苍生。

铁马金戈,铿锵万里声似虎;热血头颅,抛洒干日气如虹。

七、拓展阅读,加强积累

(一)阅读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1.体会本篇文章中“国殇”的深沉含义。

2.要点: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表达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二)用散文、MTV或者DV的形式改编此诗。

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业完成,自主性较强。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迁移与阅读的能力。

篇二:《 国 殇 》(两课时)

《 国 殇 》(两课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背景知识,了解《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与人格特点。

2.通过学习生字词知识,攻破认读难点并学到古汉语中的虚词、实词用法。

3.通过学习诗中使用的艺术手段,掌握《国殇》中叙赞结合及各种方法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4.通过掌握古诗结构知识,深刻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并提高诵读、欣赏、扩写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艺作品中有哪两种题材是经久不衰的吗?

(学生中议论:有爱情的,个人奋斗的,历史人物的,战争的,还有???)

老师:归纳总结刚才大家讲的,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两大类的题材一直为文人墨客们大书特书:一是关于爱情的,一是关于战争的。写爱情大都是歌颂纯真美好的情感,鞭挞虚伪邪恶的行经;写战争也大都是描写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赞颂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战争中将士们的英勇。上堂课我们讲一首古代爱情诗《关雎》;这堂课我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描写古代战争的诗歌《国殇》。对这首诗的学习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知识,我们分成五个步骤来学习。

(一)学习《国殇》作者、背景的知识

老师:《国殇》的作者大家都知道吗?它属于哪种类别的古诗?(学生答:诗作者是屈原,《国殇》属于《楚辞》中的一首。)

老师:回答正确。下面我详细和大家谈谈屈原和《楚辞》以及《国殇》产生的背景。这时我们学好这首诗是极有益的。

1.关于屈原。(可简要写版书)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卒、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我国把诗歌推向新阶段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早年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过左徒,后楚怀王听信谗言,两次流放屈原。也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屈原愤投汩罗江而死。

2.关于《楚辞》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3.关于《国殇》

它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首。《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为什么最后要祭到人鬼的国殇?因为从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经和秦国交战,大都是秦胜而楚败。(可参改“背景”)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固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

(二)学习《国殇》生字词及诵读知识

老师:为了,简要介绍了背景和作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领读一遍,让学生默读,找出诗中的生字词)

归纳一下生字词:(版书)

国殇(sháng) 被犀甲 车错毂(gǔ)

旌(jīng)蔽日 躐(liè)余行 左骖(cān)殪(yì)

挚(zhí)四马 援玉枹(fú) 天时怼(duì)霾(mái)

1.给所有的生字词注音后解释含义,加以理解;指出通假字,如霾(同埋)被(pī)同披 反(同返)等;

朗读时除注意一些生字,也要弄懂文中常用字的含义,注意读法,如矢、行、既、惩;注意虚词“兮”“以”等的用法。

2.熟读生字词后,逐个从字面上解释句子;

3.讲解诵读规律,《楚辞》为七言,上四下三拍。此诗可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兮拖长声。也可细分为操/吴戈/兮/披/犀甲,注意每句的重读音。

(三)学习《国殇》结构内容的知识

老师:首先看看这首诗的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十句是叙,后八句是赞。(朗读前十句) 大家听到没有,这第一部分主要是描写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英勇战斗血染沙场的情景。 (跳转“框架结构)

开头四句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接下六句写激战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

提两个问题:1.作者在战斗开始后的情况,为什么要从敌我双方两个方面描写?(用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反衬楚方将士的奋勇、善战)。

2.“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仅仅说明伤亡惨重吗,还突出了什么精神?(不仅点明楚军的伤亡情况,还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介绍了《国殇》第一部分的内容结构后,可以插入一些课堂练习。例一:

(插入课堂练习:写出《国殇》中赞颂楚军将士临阵时坚毅沉着、英勇顽强的精神和品格的诗句)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学习《国殇》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表示对陈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歌颂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

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这不仅再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武形象,而且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最后两句表示对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扬。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垂不朽。

提问:1.指出楚军将士在战场上宁死不屈英武形象的诗句?(带长剑兮扶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2.指出最后两句与主题的关系?(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国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

3.总结本诗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学习《国殇》艺术特色的知识

老师:同学们,《国殇》反映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

作风格,是一篇场面描写广阔悲壮,情感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本诗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突出了“三个既写三个又写”: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三个结合是什么?)

在写法上,做到了三个结合: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暗写敌人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使之互相补充、映衬。更加凸现战斗场面。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前者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

提问:这种叙赞结合的写法对突出全诗中心的作用是什么?(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博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五)学习欣赏、改写古诗的知识

1.参考以下资料,让学生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松骨峰战斗”的句子与《国殇》中有关诗句相对应,边对照边朗诵,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2.根据《国殇》中描写古战争场面的诗句写成一篇300—400字的小短文,注意描述出战场的激烈和将士们的勇猛、牺牲精神。

篇三:国殇导学案

高二语文导学案

教学过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