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山水古诗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23:47 体裁作文
山水古诗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古代山水诗读后感

经典材料阅读读后感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徐霞客游记》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最为灿烂的组成部分,而山水诗又是古诗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题材。山水诗,主要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通过阅读山水诗,人们虽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却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中国地理名著,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是一本旅游指南。书中描绘那一片片壮阔辽远的风景,一座座高峻雄伟的山峰,一条条清澈秀美的河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这首诗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以“噫吁嚱,危乎高哉!”开篇,给全文奠定了雄伟豪放的感情基调,然后又是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加写出了蜀道之难。接着诗人从“蚕虫”和“鱼凫”的古代神话开始,写出了蜀道之难,又写了“五丁开山”的故事,给全诗笼罩了一种神秘莫测之感,使读者的思绪从蜀道之难,一下转到了古代神话故事的悲壮和神秘当中。然后通过侧面描写黄鹤不能飞过,猿猱不能度过,衬托出了蜀道的高和险。接着又正面描写蜀道的泥泞曲折,也描写出了蜀道的山的层峦叠翠。之后连发感叹,笔锋一转开始写开始具体描述蜀道之幽深恐怖,飞鸟悲鸣,古木参天,子规啼血,月色朦胧,渲染出一种寂寥凄厉的气氛,从侧面描写蜀道之难。又是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得情感更上一层。接着诗人直接描写蜀道的景色:山峰一个接一个,距离天空不过一尺,干枯的松树倒着挂在峭壁之上,湍急的溪水,飞流的瀑布在山间流动,巨石在山间崩裂、滚动,产生出巨大的声响,如同打雷一般,通过视觉和听觉,一幅险恶的蜀道仿佛浮现在读者面前。后面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藩镇割据的担心,深化了主题。

李白的另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李白通过神奇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诗人描写出了渌水荡漾,猿猴清啼,海日,仙之人等,从地上到天上,从普通到神奇,使读者仿佛也在诗人的梦中一般。诗中描写的事物历历在目,特别是天上那种高深莫测,雄伟壮丽,给人的映像十分深刻。诗中的“云青青”、“青冥”、“金银台”、“霓”,通过对色彩的描写,和“惊”、“澹澹”等局部的细节描写使得诗中描写的事物历历在目,特别是天上那种高深莫测,雄伟壮丽,给人的映像十分深刻。然而李白写这首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描绘他梦中所见之景。诗中最后两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作者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表达了自己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之情。

从上面对《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山水诗在描写山水的同时,也会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李白的另外两首山水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同样对色彩“紫”、“碧”、“青”、“银”的描绘十分有感染力。李白又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比喻:“三千尺”,“日边来”,“银河”,给人一种宏伟壮阔之感,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和楚江的辽阔。通过对画面描写的把握,诗人把整个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绚烂多彩,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使整个画面的意境充满了生机。

从以上几首李白的山水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山水诗主要通过想象和让人称奇的夸张和比喻,不通过对色彩和对局部景色细节的把握,给读者呈现出一种宏伟壮丽的山水景色,使山水理想化、形象化,并同时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中,使山水形象更加富有个性。可见李白的山水诗不全在于描写山水,也在于表达自己。

唐代的另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山水诗就明显有别于李白的山水诗。其中最为出名的还是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三))本诗一共四句,一句一景,一句一幅图画,四句四景,构成一组大的美丽的和平景象。从字面看,纯属白描写景,没有抒情的字面痕迹。但是,诗人所写之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随着视线的移动,从黄鹂开始到翠柳,景物的转换,最后出现了万里之船。“黄”、“翠”、“白”、“青”,这四个对色彩的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更具画面感。此诗写于杜甫在经过了战乱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载成都安定下,全诗通过描写草堂春天的生机勃勃,来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这种情寓景中的写法,形象,优美,活拨,生光,生色,有一种动态美,给人以愉悦的美感享受。

杜甫的其他出名的绝句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一)

舍下筍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绝句六首》(其五)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所用手法和上面的《绝句四首》(其三)一样,一句一景,一句一幅图画,这每一句描摹的景色,都不是孤立的,一首诗里的几个景,不是呆板的僵死的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内在的联系,便是一个“情”字。写景主要是为了抒情,应该使所写景物恰到好处地准确地表达要抒的情,即寓情于景,写含情之景,与情无关的景,宁可不写。

杜甫的另一首山水诗《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首咏泰山的诗,诗人巧妙地把景与情柔合在一起,使泰山之奇秀雄伟与诗人之雄心气概浑然一体。首联自问自答,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齐鲁青未了”。横跨齐鲁两地,雄伟磅礴,倾齐鲁之大,难尽其势。颔联从宏观上说造化对泰山情有独钟,使之特别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可以把阴阳两界割开。不是正面描摹,而是抒发自己的观感。颈联写层云,感觉 “荡胸”,写“归鸟”,而要“决眦”,又是感觉。尾联所写,一定是诗人看到了泰山的绝顶,但不说看到,而写自己的感觉与勃勃的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触景生情,缘情写景,情景相因,浑然一体,使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泰山的雄伟,也感受到了杜甫的豪情。

相比于诗歌的精炼,徐霞客的游记的描述则更为的详细。徐霞客的游记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游览过程和沿途的景色,将景色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描写景物时,十分细致,他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手法将景色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在《游黄山日记后》中,“翼然”就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佛寺的屋檐屋檐的形状,“万峰无不下伏”就形象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高,显得十分有气势。徐霞客也十分注重于对颜色的描绘,“银海”、“日光晶晶”等描述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色彩感。他的游记在叙述事情时十分精炼,能让人清楚地知道他的行程。他对路途中的艰难的描述,尤为让人称奇。“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等叙述,然我们充分感到了徐霞客那种乐观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读他的游记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热血,有一种想去探险的冲动。他的游记中还对景色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经典阅读材料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山水诗和游记这两种题材,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它们都通过作者独到的描绘,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不同的是山水诗的更加精炼,更加注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更加注重于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而游记更加注重对过程的描述和细节的描写。

参考材料:

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游天台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

《游庐山日记》

《游黄山日记后》

《游天台山日记后》

《游恒山日记》

篇二:诗意山水读后感

《诗意山水》读后感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初读全文的第一感受。本文看似一篇写景文,我认为这其实我一篇抒情散文借物抒情,借山水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雅”著称——琴、棋、书、画,无不有一种浓墨滴入水中,稀释扩散的飘渺之感,或清风吹入竹林,伴着沙沙的声音端坐草房中,品茗,自己跟自己对弈的绝佳、虚无、忘我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亦是这样:清新淡雅飘渺,同时也浓郁厚重——形散而志不散。

文中,作者将对五千年这文化的精妙与神奇的赞美全融入这山、这水中。正如题一幅字,纸上的一丛劲竹,一座青山,一汪清泉,无不是为烘托那字迹所画。中华大地的山水是青的、雄厚的、俊秀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正是这些如一张轻纱般的文化,盖住了山、水、漠、月等等,令其皆着文化之色。 正如余秋雨先生的《西湖梦》所云:“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别致山水景与文化连结在一起,而中国文化却是每个中国人自古子便有的,自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必有这一景;像用墨渲染的山,伴着一滩像用墨渲染的湖,湖中有渔船,夕阳西下,伴着山中的鹭鸣,湖面碧波粼粼。中国的文化已有了“山水文化”这个新名

称,一山一水只有在中国人心中才有一种令人怡然的韵味,所以“西

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道理”,因为这是“中国式”的文化。中国独有的。

现在的我们,看不见那些山水,固然可惜。一个国从未看过山水,从未品味它那是对中国文化多么的大不敬!我们只能在梦中赏文化,并发出同作者的“游便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的愿望了。

篇三:古诗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转载于:www.Zw2.cN 爱 作 文 网)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