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典故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33:56 作文素材
典故成语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现在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爱屋及乌(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鱼(yāng jí chí yú)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比喻到死也不醒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ar fǎ m?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

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a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

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

篇二: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接龙 成语典故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初期,地方豪强张步占领着青州十三地,刘秀的大将耿龠自告奋勇要去平定张步。耿龠真扑张步的巢穴凤县,张步调集二十万军队准备决一死战。在激战中,耿龠腿部中了一箭,他咬咬牙,挥刀砍断了箭杆,然后他冲入敌阵,继续与敌人拼杀。第二天,部将陈俊建议休战,耿龠不听,他激励将士再战。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把张步的军队杀败了。刘秀前来慰问,他说:“耿将军,你胜利了。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说明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半途而废

战国时代,有个叫乐羊的人到别国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他兴冲冲地回家了。妻子正在织布,她问:“你的学业完成了?” “还没有,我很想念你,特意回家来看看你。” 妻子马上拿起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了。 “好好地一匹布,干嘛要把它剪断?” “布是一丝一丝的累积成的,把它从中剪断,前面的功夫就白费了。你在外面求学,若是半途而废,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乐羊恍然大悟,告别妻子,马上就走。乐羊这一去,直到七年后才回来 这个故事载于《后汉书·列女传》,告诉后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成语半途而废,由此而来。 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个文人叫颜斶,他有官不做,偏偏跑到深山去隐居。在山里,他吟诗作画,下棋操琴,日子过得很悠闲。有一天,齐国国王派人找他到宫里去。国王见了他便喝到:“喂,走上来!” “你找我,应该你过来。”齐国国王见他这样嘴硬,十分生气。边上的大臣劝颜斶赶快走上去,大臣说:“国王是一国之君,你得听他的。” 他说:“照你这样说,我走上去,不是巴结他吗?” 国王大怒:“是国王高贵,还是你高贵?”“当然,我比你国王高贵。” “好,你举个例子听听,说不出我就杀了你。”颜斶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秦兵去攻打齐国,大队

兵马来到鲁国名士柳下季的墓地,将领传令道:“谁在损坏墓地,就杀谁的头!” 士兵从墓地边上恭恭敬敬地走过去,到了齐国,将领说:“谁杀了齐王,就封他做大官。” 于是颜斶说:“齐王的头还比不上名士的墓。” 国王不得不服输,并拜颜斶为师。国王留他住在宫里享受富贵,他拒绝了。国王派车送他,他也拒绝了。他说:“走路安稳自在,跟坐车相差无几。” 于是用安步当车表示一种安于清贫生活的清高思想,另外还有用缓慢的步行代替乘车的意思。 不求甚解

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二十岁那年死了父亲。当时,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恬淡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觉得很自在。陶渊明二十几岁那年,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看到官场的丑恶情形,非常失望,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荫下是他经常饮酒赋诗的场所。陶渊明读书,主要在于领会文章的要旨,不在于在字句上花功夫。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记进了他的读书生活: “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一生中写了不少诗文,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文学家。成语“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了解一个大概,不死扣字句。现多指学者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一身是胆

东汉末年,刘备的曹操在汉水一带交战。刘备的老将黄忠前去曹营劫粮,被曹军团团围住。黄忠左冲右突,没能突出重围。 刘备的大将赵云带了几名骑兵赶来营救。赵云杀进重围,救出黄忠。赵云回到营地,埋伏了大批弓箭手,然后大开营门。自己单枪匹马,站在营门外。追过来的曹军见了,不敢前进一步。只见赵云把枪一挥,营里的箭好似飞蝗般射向曹军。赵云和黄忠乘势追杀,获得大胜。第二天,刘备来到前线视察。他夸奖赵云 “一身是胆”,意思是胆量极大。

百川归海

汉朝时,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的叔父,他把从事天文,医学,历法,占卜的能人召集起来,人数有几千名。刘安请这几千人编了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名叫《淮南子》。《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讯》里面讲到人类的祖先原是住在水边和山洞里的,他们的衣着十分简朴,生活非常艰苦。后来出了圣人,他见人们没有躲风雨,避寒暑的地方,就教人们建造房屋和工事,他教人们打造器具,从事劳动,发展生产;他又教人们制造武器,用来打击猛兽。以后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规章制度。文章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古代的制度凡是不合适的就应废除,合适的就要发扬,这都说明百川一元而皆归于海,就像是所有的江河一样,最后都要流入大海。成语百川归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聚一处,也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按图索骥

伯乐是春秋是一位著名的相马专家。有一次,他从牲口集市上走过,他朝一匹白马看了一眼,买客们立刻出高价,抢着买这匹马。他们说:“伯乐看中的马,没错。”果然,那是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伯乐把相马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相马经》。他的儿子以为,只要死啃《相马经》就会相马了。他高声念道:“良马的眼睛大大的,腿长长的。”他一边看书上的图,一边到郊外去觅马,结果,他捉了一只大蛤蟆,以为是良马。成语按图索骥本意是讽刺墨守成规,现常用来说明根据某种标识即可找到需要的东西的意思。

名列前茅

春秋时,弱小的郑国位于晋和楚两个强国中间,两个国家都有吞并它的企图。 郑国同晋国定立了友好盟约,惹怒了楚国派兵伐郑。郑国那里楚国的对手,经过几战,郑国大败,投降了楚国。晋国闻讯后,派大将荀林父为统帅,前去救援。晋军来时,郑国已被吞并,荀林父便同副帅士会商议对策。士会认为:楚军前茅虑无,不宜轻易同楚军交战。 后来,他们就撤兵回国去了。 “名列前茅”由“前茅”发展而来,成语名列前茅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

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

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见怪不怪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 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 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快刀斩乱麻

高欢是北朝东魏孝晋帝的宰相,他身边有好几个儿子,个个天真活沷。有人问高欢:“哪个公子最聪明?”经人一问,高欢就想考考他们。他叫管家找来许多乱麻,他对儿子们说:“看谁将乱麻理得又快又好。” 高洋和兄弟们一起整理乱麻,高洋见哥哥和弟弟半天没理出头绪来。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把刀,几下就将乱麻斩断。高欢问道:“为何如此做?” 高洋道:“乱

者必斩。”长大后,高洋篡位,当了北齐文宣帝。文中乱者,指造反的百姓,由这个事引出快刀斩乱麻这个成语,比喻办事果断。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汗牛充栋

唐代有位学者叫陆质,他最爱读孔子的书。他和朋友交谈,满口都是孔子书上的话。他研读孔子的《春秋》几乎花去毕生精力,他写了许多有关研究《春秋》的书。他死后,许多学士都争先都读他的书。文学家柳宗元很尊敬他,曾写过纪念文章,文章中夸奖陆质书写得又多又好. 他说:陆质的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意思说,陆质的书,堆在家里能碰到房梁,出门用牛马搬运,能累得牲口满身是汗。 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即汗牛充栋的来历,专用来比喻书多。

车载斗量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 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 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不让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 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老当益壮

篇三:成语故事典故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典故: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拼音】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出处】 《韩非子〃难一》

【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反义】 天衣无缝 自圆其说 无懈可击

【近义】 相互抵触 前后抵触

【示例】 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朝三暮四典故: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理解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

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拼音】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释】 1.(古意)指聪明人善于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2.(今意)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

【出处】 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语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理解。

【反义】 墨守成规、一尘不变、以一贯之、从一而终。

【近义】 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变化多端、朝秦暮楚。

【示例】 所谓朝三暮四而喜怒交设者也。——南朝(梁)刘勰《灭惑论》

坐井观天典故: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

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拼音】 坐井观天 zuò jǐng guān tiān

【解释】 坐在井旁边看观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缘木求鱼典故: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之一。有一次,孟子得知齐宣王想要发兵征讨周围的邻国,扩大他的疆土,便去求见齐宣王,问道:大王,听说你要兴兵,有这件事吗???有这件事情。这是为了完成我多年来的一个追求。??大王,您说这是一种追求,这又是什么呢??齐宣王就笑而不答。 孟子说:?让我来猜一猜吧。可是还真不好猜。您哪,是一国之君。您想吃什么,不管是山珍海味,要什么就有什么;您现在有穿不尽的衣服,绫罗绸缎,您需要什么都会有臣子送到跟前;您的宫廷里有很多专业的舞女,有专职的乐师乐队,不管想看想听怎样的舞乐,也都能享受到。恐怕饮食、?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⑽璧浮⒁衾郑疾皇悄淖非蟀桑??先生说的对。我的追求呢,是扩大我的疆土。?

孟子说:?您想扩大您的领地,占取别国的疆土吗?如果您追求的是这的话,那不应当兴兵作战,应当施行仁政。您施行仁政,老百姓都

感激您,您的国力强盛,疆土自然就会扩大;反过来,如果您用武力去征服,我觉得犹如缘木而求鱼,是找不到的。??会这样吗???对啊,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找鱼,充其量只是找不着而已,没有鱼您下来就得了。这比您出兵征讨别的国家恐怕还要好一些。别的国家,像秦国,楚国,都是强国,您非要出兵把人家征服了,这后果是很难预料的,或许会比缘木而求鱼还要糟糕呢!?

【拼音】 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反义】 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近义】 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示例】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引狼入室典故: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拼音】 引狼入室yǐn láng rù shì

【解释】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语法】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反义】 拒之门外

【近义】 开门揖盗

【示例】 再娶者,皆~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以逸待劳典故: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

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