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2016最美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55:54 体裁作文
2016最美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四首诗歌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四首诗歌

2014-04-21 帮你写公文

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作者:未名(~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 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一的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作者传为泰戈尔,实际上是几代文学人的接龙作品。网上流传着上百个版本,遐想朗诵的这个最美。 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二:《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二的是《致橡树》,作者舒婷。我手头有关于这首诗的几十种朗读版本。当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相思树》中三次出现诵读的场面,每次都让人激动不已。

世界上最美的诗歌之三:《见与不见》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篇二:2016年诗歌表达技巧知识点汇总

2016年古典诗歌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点汇总

一、 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例:“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概念: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双关(隐语)

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概念: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5、夸张

概念: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7、设问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

【析】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0、用典

用典有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1、对比

作用: 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析】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1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13顶真

概念: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作用: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例: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4、反复

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深化主题,加强节拍的修辞效果。

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5【叠词】

作用:叠字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 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表达方式

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写、抒情。

三、表现手法(注意:实际考查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

(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

【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析】“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3、 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注意区别:

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4、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5、用典抒情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析】诗人通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往事似幻似真、迷离恍惚之感,意境朦胧凄美。

6、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析】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7、借事抒情,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情感。

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代张籍《秋思》)

【析】诗歌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二)描写方式

1.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移步换景、定点换景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视听结合

3.描写方法:

(1)正侧结合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点面相结(5)白描工笔

(6)衬托 (7)渲染

1、正侧结合(衬托)

例1: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 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另:从描写内容,此诗还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写。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例1、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首联、颔联写自然美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静),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动)。颈联进一步写动景: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3)、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虚写: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虞美人》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1、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析】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5)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析】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析】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6)衬托

手法有正

2016最美诗歌

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

乐景衬哀情

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

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 寂静时的偶尔声响,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渲染

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篇三:2016年2月国旗下讲话稿主题:说说家乡的美丽

2016年2月国旗下讲话稿主题:说说家乡的美丽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说说家乡的美丽》.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们想说我们成都也和苏州杭州一样,是一座美丽迷人的城市,听听我们城市的宣传语吧,那就是——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我们为家乡的美丽自豪,我们为家乡的大发展感到骄傲!

诗人们为我们的家乡成都留下了珍贵的诗篇,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 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还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中国古典诗卷中,描写成都的诗歌比比皆是,因为成都的美丽实在是毋庸置疑的!

伙伴们,近期成都在举行"说说成都最美景色在哪里"的活动,作为一个成都人,对于此项活动,我们不禁拍手叫好!成都的美丽需要宣传和推广,让世界各国的朋友们了解成都,这对于成都的发展是很有推动作用的.

在我的眼里,三月的成都最美丽.春天里,成都平原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构成了无边的花海,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她不是纯粹单一的金黄,中间有着一些嫩绿的麦苗,黄绿交错,送来春天的气息.清风拂来,油菜花摇曳着,麦苗也舒展着,像在窃窃私语,又像是在哼吟着春天的歌谣.这就是我眼中成都最美的一面!

每个人眼中成都都有着不同的美丽!伙伴们,大家可以和班上同学聊一聊,讨论讨论自己心目中成都最美的景色在哪里? 是天府广场,还是锦里;是武侯祠,还是宽窄巷子;是沙河畔,还是府南河边呢,相信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心却是一样的!

成都这样美丽,成都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亲爱的伙伴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成都的美丽,用我们的双手去装扮家乡成都——我们的家园;用双手去维护成都的市容市貌,不要允许自己随手扔掉一片纸屑,请把它送进垃圾箱里吧,那里才是它应该驻留的地方;不要允许自己随手摘掉一朵花,一片树叶,让它们在枝头绽放吧,为成都赠添更多绿意和生机!更不要在成都美丽的景区刻刻画画,污损了景点的名胜古迹.

伙伴们,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侯,其实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提升自己的素质,对于我们这座城市来说,就是提升了市民的素质!那么成都的美丽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人的美丽!

走进三月,就让我们用文明礼仪去装扮校园的美丽和家乡的美丽吧!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