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八年级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2:26:24 体裁作文
八年级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专题

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暑假刚开始,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家长,就对读初三的孩子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孩子洗涮每天晚饭后的饭碗。开头几天,这个孩子做得还有些兴趣,但5天后,就嚷着要父亲用“奖励”来兑现,不出半月就再也不愿做了。可这位家长很顶真,坚持要孩子男诺言。他说,不在乎孩子做家务的多与少,而在乎孩子有否责任意识和行为。

这位家长的话颇有道理。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不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某所寄宿制学校就有过政教主任帮学生洗袜子的事情。至于住宿学生将更换的衣服,从外衣到内裤、袜子,周末统统带回家让家长代劳就更不是新鲜事,许多家长也习以为常。就是一些好学生也不乏其例。某市有关部门在对优秀学生候选人进行考察时,曾有意将扫帚、抹布横在他们必经的走道上,结果绝大部分选人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走开了,而他们在道德知识的书面试题中却能对答如流。更令人感叹的是,某所高校不久前在校报上发表了“同学:你的自行车放好了吗?”的文章,也反映出珠乱停放这种不该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现象很是严重。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感到: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太淡漠了。

而在这方面,上海杨浦中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调查过许多著名学者专家、企业领导及先进人物,发现支撑他们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责任感,于是率先从身边的小事抓起,加强高中生责任感的培养,并作为增加德育实效性的切入口,开展得很有成效。上海师专附小采取高年级学生帮助辅导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颇有特色。可见,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积极培养的。

人若一旦没有责任,就会放弃现在;忽略责任,就会贻误机会;背弃责任,就会埋没事业。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们的教育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就会愧对历史和使命。 在责任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游戏人生。一个连对自己也没有责任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杨浦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责任感教育是把“自然人”通过读书明理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现在多元文化和思想对学校的冲击很大,培养责任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当使责任感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与成长和使命同行。

培养责任感,重在明白事理后的自觉践行,难在价值取向多元下的思想升华,深在情意事例中的观念内化。杨浦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感受现实,增加学习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信任;与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这也许是责任感培养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而在孩子刚刚踏入人生的起跑线之际,让责任感培养与他们的成长同行,会使这些未来的国家有用人才终身受益。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教育的使命。教化孩子成“责任人”,这是今天我们培养文明人、高明人、精明人的始点,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列举寄宿学校、优秀学生、大学生的例子证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如何证明“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5、引用于漪的话属于 论证,它论证了

6、第六段画线的“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8、你认为应该如何培养人的责任感?

9、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什么启发?

10、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责任感”的重要性吗?

(二)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通过考试当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了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

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作用如何?

3.请在第三段和第四段段末的横线上各补出一句总结性的话。

4.第三段和第四段都使用了事实论据,它们有什么和不同点?

5.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如何?

6.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7.简要说出本文的论述结构,并指出三、四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8.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读过本文之后的感受。

(一)1、举例引出论题 2、现在不少孩子似乎并有真正“认”得“责任”两字,即使对自己的生活琐事也少有责任的概念。从反面说明了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下文的论述奠定基础。 3、从杨浦中学的探索和上海师专附小采取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可以证明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 4、人若没有责任感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是十分严重的错误。 从反面论证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5、道理 一个连自己也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想象其会对集体、国家尽责 6、不能去掉,这里“也许”表示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它,就变成了肯定,这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7、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8、略 9、略 10、正面的有《小橘灯》《七根火柴》《勇气》等;反面的如《伤仲永》《羚羊木雕》等,如何证明略。

(二) 1、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2、补充说明了“勤”的涵义。 过渡的作用。

3、①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②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4、相同点:都注意到了中外结合;与分论点结合紧密。 不同点:第三段多了古今事例,且叙例较简略;

第四段叙例较详细。 5、对比论证和引证法,强调、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6、用“实践证明”承上启下,引出结论。 7、全文是“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三、四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8、略。

篇二:八年级议论文阅读二答案

议论文阅读二

一、多一些宽容 郭安风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古人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朋友,你说呢?

9.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

9.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10.文章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为什么?“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0.第一、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感受,不求惟一的答案。(3分)第三问:四者之间应该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互爱”的要求是最高的。(2分)

11.说说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1.补充论述宽容与无原则的迁就、善恶兼容等的区别,使论述更严密,结构更完整。

12.仿照画线的句子,以“恨”为话题,也写一组排比句。

13.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句子,对他们进行劝说。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50字左右)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

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 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 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选自《 杂文月刊》)

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答: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

2.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 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 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

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这种做法正好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4.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歌星演唱会,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三、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

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1.作者的观点是。 别伤害自己 。

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内心的贪欲示例:成克杰、陈希同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

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那么一点点”强调“功利”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自伤”原因的微不足道。

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诸葛亮)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四、阅读《积极面对无奈》,回答问题。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

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们要积极面对无奈(我们只有积极地面对无奈,才是真正的强者。 )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提出本文的论题, 列举人生中的种种无奈, 引起读者的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出下文的论述。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 B 句的顺序与此对应。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有力(具体、突出)地论证了面对无奈,只有 积极进取,才能成功。

5.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面对 的无奈, 。 示例:韩愈面对不被重用的无奈,凭着坚毅和豁达成为一代文坛的领袖;袁隆平面 对科研受阻的无奈,凭着坚韧和执着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贝多芬面对失聪的无奈,凭着“扼 住命运的咽喉”的信念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海伦?凯勒面对身体残疾的无奈,凭着果敢和 勇气成为青年的楷模

9.论点是“多一些宽容”,(或“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11.第一、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感受,不求惟一的答案。(3分)第三问:四者之间应该是逐层递进的关系,“互爱”的要求是最高的。(2分)11.补充论述宽容与无原则的迁就、善恶兼容等的区别,使论述更严密,结构更完整。12.略。13.略。

1.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 2.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段 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段 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更有力。 3.示例: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4.示例: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这种做法正好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5.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歌星演唱会,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11.别伤害自己。 12.内心的贪欲示例:成克杰、陈希同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13.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14.“那么一点点”强调“功利”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自伤”原因的微不足道。

1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21.我们要积极面对无奈(我们只有积极地面对无奈,才是真正的强者。 ) 22. 提出本文的论题, 列举人生中的种种无奈, 引起读者的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出下文的论述。 23.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 B 句的顺序与此对应。 24.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有力(具体、突出)地论证了面对无奈,只有 积极进取,才能成功。 25.C 26.示例:韩愈面对不被重用的无奈,凭着坚毅和豁达成为一代文坛的领袖;袁隆平面 对科研受阻的无奈,凭着坚韧和执着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贝多芬面对失聪的无奈,凭着“扼 住命运的咽喉”的信念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海伦?凯勒面对身体残疾的无奈,凭着果敢和 勇气成为青年的楷模

篇三:八年级议论文训练

八年级议论文训练

苦的感悟

侯军

①在人类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因而最具哲学意义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叫“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

②然而,苦的复杂性却正在于此:在某些时候,苦确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些时候,人们竟然视苦如命——君不见人类从古至今最嗜好、最痴迷的三大饮料,就全都是“苦水”:咖啡是苦的,可可是苦的,位居世界饮料之冠的茶,同样是苦的。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③与苦相对的是甜。人们对甜的接近也近乎是天生的。哪个孩子不喜欢吃糖?哪个婴儿吃药时不送之以甜水?人们语言中的甜字也总是作为苦的对应物而出现的,如“苦尽甘来”“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等等。可是同样令人不解的是,当人们走向成熟之后,对甜的东西却会逐渐疏远。这种苦与甜的二律悖反①,不是很值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究一番吗?

④倘若扩及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甜与苦在认知上的二律悖反则更加明显。美术家们一向把那些格调不高、浅薄媚俗的画作贬之为“甜”。记得一位艺术理论家曾发表过这样高论:“一个欣赏者,当其刚刚入门,还不具备够水准的审美眼光时,他往往喜欢甜俗的东西,就像一个婴儿偏爱加糖的牛奶;一旦他的鉴赏力提高了,审美口味也会随之改变,对那些看上去有些丑、有些怪、又苦又辣的作品,他会因其耐人寻味而产生共鸣和好感,这就像成年人舍去糖水、牛奶,转而喜欢咖啡和苦茶一样。”

⑤甜能给人带来瞬间的愉悦,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苦中的滋味却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真味,仿佛青橄榄的苦涩。其实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在人生路上跋涉了一段之后,回眸望去,是否一如曹孟德诗中所谓“去日苦多”呢?同样的,当你在人生的深秋黄叶中漫步遐想,凡是昔日品味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痛苦,如今都已变成了久酿的陈酒,于苦涩之中充溢着人生的甜蜜和醇厚。你会觉得,倘若当年未曾体验那些痛苦,你的人生将是何其苍白,何其平淡!

⑥如此说来,苦之况味其实并非人的天敌,因为有了痛苦,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精神才变得坚韧敏锐。有鉴于此,我们也才会有勇气承受痛苦,甚至享受痛苦!

注解:①二律悖反:例如,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空间上是无限的。

论证了这两个论点的正确性,而它们又是截然对立的,这就形成了二律悖反。

11、第①段中划线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 (人名);第⑤段中划线的“曹孟德”是《观沧海》的作者 (人名)。(2分)

12、(1)第②段加点的“这”指的

是(3分);(2)第③段加点的“二律悖反”在文中指的是 (3分);(3)第④段引用一位艺术理论家的高论的目的

是 (3分)

13、作者对苦的感悟是(3分)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人活在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朋同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自己人生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人世间社会关系的各种责任,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转让、替代、分担的。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责任,每个人都必须而且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个人如果将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绝无机会重新选择一次。明乎此,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能不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呢!|

③然而,现实告诉我,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在世上的责任是什么。只要环顾四周,就可以发现有的人做事,仅仅为了生存、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活着,纯粹以金钱权位定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一辈子谨小慎微地为别人的评价而活着;有的人甚至以同事、邻居的看法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可见,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自己的人生必定是放任自流、浑浑噩噩的;一个不曾思考自己人生使命的人,在责任问题上必然是错位、模糊和盲目的。

八年级议论文

④其实,中国自古推崇良心、责任、气节、操守,提倡做人立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把修身做人摆在人生第一位。作为中华民族社会良心、智慧化身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刚健自强、不屈不挠、经世治国的优良品质。历史上从曾参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到李膺的“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从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对国家民族和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精神脉络清晰可见,且历千年而不绝。

⑤这些铁肩担道义的“民族脊梁”,令人肃然起敬。诚然救世和改造社会不是人人皆能为之的,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这无须任何社会条件,只要你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就能由此出发自觉选择并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对人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人怎么会爱人生、爱生活、爱他人、爱事业呢?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地负起责任呢?

⑥人活世上除了吃饭睡觉,不外乎做事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然而比做事和交际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人之所以是人生头等大事,是因为做事和交际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际遇,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

面的际遇,往往受制于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真正能选择和把握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际遇的人生态度。

⑦假如你明白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懂得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就有了正确坚定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福与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并获得一种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详。一个社会如果这样的人多了,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和谐安康而有效率。

12、本文的论点是 。第③段从反面加以论述,即,而第④段则从正面证明了 。(9分)

13、根据文章内容,作者所提出的论点的个人意义在于① ,② ,③;社会意义则在于 。(8分)

古典文学中的道德亮点

(1)中国的古典小说名著,凡是使人读了觉得有生动性、有吸引人之处的,说来说去都必须有一点道德含量。易言之就是:多多少少要有个“道德亮点”。也许正因为那个、那些亮点,才使作品中的人物对读者有吸引力,觉得有愉悦性。也使作品中的那个人物、那些人物有了这样那样的光泽或光彩。即使品位极低甚而有恶性恶习的读者,一经读该书时读得上瘾,忘乎所以,也是由于在不知不觉中被人物身上的道德闪光照了一下,随之仰视一番。

(2)以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为例,假如《三国演义》用百分之百的笔墨去写战争的热闹,人与人的出色斗智,以及各式很有刺激性的打打杀杀,我看也很难赢得古今这么多读者。只因为作品中有了关羽的忠义,有了刘备的“携民而不弃”,有了诸葛亮的道德式智慧,才使作品被这样的亮点照亮了全篇。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极有超级本领的人,视上天入地、戏神诛鬼为常事。假如作者用百分之百的笔墨去写孙悟空的神通,分不出一点笔墨去写孙悟空的惩恶扬善之心,以及对师父的忠诚和对几位师弟的友爱,孙悟空也只能是“妖物”而不是“人物”,没有任何可爱处。是他身上的某些道德亮点,才育成了他的出色生动性。

(4)《水浒》中的最高英雄典型是武松,但打虎却不是他的最大亮点。最大的亮点是他的上好德行,如对哥哥的亲情,对恶徒的严惩,对弱者的同情和济助。基于这些亮点,才使他闪烁出了真好汉的夺目光彩。

(5)《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一大群美女围着。但他对异性的爱,本质上是仁爱、宽爱、友爱、怜爱。仁厚之爱,平等之爱,博大之爱,是他身上的首要亮点。因此他的形象是立体的,是多元的,也是生动的。

(6)综观流传下来的其它古典小说如《封神演义》、《小五义》、《济公传》等等,其中的可读性也首先在于对“善”的弘扬和对“恶”的击打。

(7)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有德育含量,大都看重德育功能。后来的现代小说、当代小说,也很难例外。

(8)眼下的小说也如此。凡是尊重和强化道德亮点的作品,读者就会有较高的承认度。但遗憾的是,眼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在追求亮点时追错追偏的

也不乏,而且日益多些。例如,有的以“源于自我”、“表现自我”、“挖掘自我”、“写好自我”为作品的第一亮点甚而唯一亮点。这样的作品,即使再“亮”,也不能称之为“明亮”。

(9)当代文学(包括小说)的建设,虽然要寻觅的亮点很多,但确立好道德亮点,并强化这个亮点,毕竟还是重中之重。

(作者:毛志成,今晚报2006-11-08, 原文有删改)

11.《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的作者分别是。(2分)

A. 曹雪芹、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B. 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

C. 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D. 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

12.阅读第(8)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划线句中“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3分)

(2)本段使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5分)

1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抓住机遇

杨文展 文 摘自《智慧》

①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汉字用两个字符来书写crisis这个英文单词,这是很有意思的。‘危’字代表着危险的意思;‘机’则代表着机会的意思。身处危机中,意识到危险的同时,不要忽略机会的存在。

②心理学家认为,“危险”是指对人构成威胁、让人产生畏惧惊恐等不良反应的人或事。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危险”的可怕不在于危险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危险的认知。例如,同样站在10米跳台上,训练有素的跳水运动员可以轻松地做出复杂的动作后入水;而对于患恐高症的人来说,光是走上10米跳台的过程都会让他两腿发软。

③所以,面对危险,首先要提醒自己:危险,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④“危险”让人恐惧之处还在于它往往与失败、挫折、受伤等负面情绪紧密相连。所以,理性看待危险与失败的内在联系就是应对危险的第二招。

⑤斯蒂芬·霍金身患肌肉萎缩症已经数十年,他失去语言能力也已很长时间,只能通过一台特殊的电子设备才能与外界进行交流。他在一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当他得知自己患病时,情绪十分沮丧。但当他认真进行深思之后,却变得高兴,因为这正好能够让他专心致志于自己最具才能的事业。许多物理学家都因为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使他们偏离了自己的学术研究。霍金说:“我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命运机遇了,对此我心存感激。”

⑥恐怕全世界不会有几个人会把这等重病看作是“命运机遇”的。

⑦这场病是一个足够大的危险吧?可是霍金却能把它看作是一种机会——甚至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好机会!与之相比,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危险”是不是显得很微不足道呢?那么我们如何从危险中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机会呢?

⑧面对危险的第三招就是:用“两分法”看待危险,“逆向思维”寻找出路。

⑨用“两分法”看待危险,指的是任何事件都不会一味的是“好”或者是

“坏”,既然如此,再“坏”、再可怕的危险本身就有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另一面”,找出这潜在的“另一面”,就是发现机会的转折点。

⑩西方有句俗语: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一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诗:“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去找一找那另一扇窗吧,那儿有你的出路,那儿就是你的机遇啊!人是在克服危机中成长的,人也是在寻找机遇中成长。

⑾下一次面对危机,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等式:危机=危险+机遇。

1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1)第⑤段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理性看待危险与失败的内在联系”的重要性。(3分)

(2)第⑩段中的“_______”上应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这句句子与前一句句子都是作者运用的_______论据,借以论证______________(4分)

13、(1)联系全文,作者认为我们应对危险有三招,第一招为______________;第二招为______________;第三招为______________(6分)

(2)以上“三招”的由来与心理学关系密切,其中的第一招是缘于

______________(2分)

14、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