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谈谈现代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0:38 体裁作文
谈谈现代散文体裁作文

篇一:谈谈散文的朴素之美

谈谈散文的朴素之美

作者:吴培金

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5年第04期

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理论家都推崇朴素之美。比如托尔斯泰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那么,散文的朴素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淳朴真挚的情感

散文的最大的特点是抒发真情实感。抒情要真挚而又不故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就是因为感情真挚。“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那肥胖的,青布面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这里所书写的父子之情,淳朴、真挚,没有丝毫的忸怩做作。

淳朴、真挚的感情往往来自于亲身经历的、感动过自己的东西,把这些情感体验写出来,便是朴素的文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小事。比如中国的古代散文名作有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等;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丑石》、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哪一篇不是真实地写身边的琐事或个人的一些即兴的感触?所以,只有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的东西,才能提升人们的灵魂的境界。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相通的。然而,散文是否不便于写“大事”呢?宇宙大事,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不是更能使人们受到启迪吗?这些“大事”当然能够震撼人心。然而,写这些东西,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写出“假、大、空、废”的话,这样的文章怎能打动读者?

二、清新明净的语言

朴素之美在语言上体现为清新明净。虽然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华丽就不好,但华丽过了头就会变成矫饰。高尔基也曾说:“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而显得更美丽。”因此说散文语言要保持本色,不要过分修饰,也不要卖弄自己的语言才华。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是本色的、朴素的、通俗的,而又不乏生动有趣。例如他在《想北平》一文中他写道:“……但我却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墙上的牵牛,墙根的牵牛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老舍写的是北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带着泥土的气息,语言清新形象,用词不事雕琢,似与读者交谈,饱含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很有感染力。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散文的语言千万不能枯燥单调。写散文一定要注意遣词造句,力求整篇文章都写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让读者读后感觉余味无穷,满口生香。

三、情感的自然流露

好的散文一定是最贴近读者的心灵,绝不会是无病呻吟,它的情感是自然流露的。

什么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呢?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小鸡孵化好之后,到了一定的温度,就从蛋壳里破壳而出。写作也是先有真情实感蕴积于心,经过充分酝酿,然后才从肺腑中自然流出。叶圣陶先生的许多散文,如同与读者促膝谈心,诉说的是身边小事,抒发的平常之情,娓娓道来,使人如坐春风,倍感亲切。请看他的写于1923年的散文《藕与莼菜》:“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挺直,使人有健康度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他们各挑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拣担子里过嫩的藕梢和较老的藕末节,大口地嚼着解渴……想起来藕就联想到故乡的春天的莼菜。 ”从吃藕想到故乡的藕和卖藕人的风姿,又连带想到家乡的莼菜,自然产生了思乡之情。作者娓娓道来,其实是这些思想情感在他的心里早已潜滋暗长了,这里因为吃藕和莼菜而触发,就并非是突发奇想。就是因为这是作者心里的有意义的生活的自然表达,这是经过他们慧眼观察,心灵净化的东西,所以真实自然,也能打动读者。这样自然流露的情感,毫不做作,表现了朴素之美。比如写一个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老脸上,显出慈祥的微笑;写一个小孩苹果似的圆脸上的红色的双颊;写一个普通工人的长满老茧的粗硕的双手;这些平常的人、普通的事,我们都会觉得亲切自然,写在了纸上,好比山溪在涧石之间淙淙流淌,轻快悠然。

四、旺盛的生命力

散文的写作原则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说散文的形式灵活自由,变化多端,没有同一固定的格式,而所写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历史未来,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见闻感受,都可以写。而且作者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信笔挥洒,皆可成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由奇山异水想到“鸢飞连天这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文章的主题由写景状物上升到了山水能够洗涤人的胸中世俗的境界。冰心有一篇散文《一只木屐》,作者因为看到一只漂浮在海面上的木屐,而想起了她与日本朋友之间的纯真的友谊。我国散文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到唐宋的“八大家”散文,到明代的桐城派散文,到现代的鲁迅、茅盾、徐志摩、郁达夫等散文大家,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能人辈出。散文好比是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洒落在哪里,就能够在哪里生根发芽;它又宛如山坡、路边的野花,毫不计较土壤是否肥沃、阳光是否充足,也不在意有没有人来观赏,一任风吹雨打,我自生生不息。

散文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簇朴素的花朵,深受亿万读者的喜爱。

篇二:现代散文现状

现代散文文体类型复杂,纯与杂的矛盾一直存在于现代散文的研究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批评话语,也造成了批评标准的淆乱,散文史的编撰在史料整理、框架结构方面也举步唯艰,缺少突破与创新,这既是散文研究的现状,也给今后的研究带来困难。

我们步人了全新的21世纪—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创新共生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深情回望2O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道路,自“五四”以来,现代散文对古代散文进行了激烈的反叛,并自觉借鉴了西方的文学观念,把散文提升到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独立的地位,一直到今天已经8O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历经了转型的喜悦、坚守的执着、痛苦的灾难,终至八九十年代的巨大进步:对历史的整合与超越。面对散文发展的潮起潮落、兴衰沉浮,我把目光锁定在9o年代这一临近世纪末的时间段,着重谈谈个人对散文发展现状的浅见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90年代社会进人了重要的“转型期”。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并主导了社会生活。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浸淫与渗透。文学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中心,迅速地走向“边缘化”。在这种客观情势下,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的活跃是十分自然的。继8o年代末期散文创作“门庭冷落”之后,9o年代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散文热”。一时间杂文、随笔、言论以及“学者散文”、“文化散文”、“智慧散文”、“通俗散文等大量出现。

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说; 散文的文体问题也开始引起了注意,并在古典文体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散文理论一直比较懒惰,既安于现状又疏于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现在已经有一些散文研究者尝试着为散文建构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一套新的散文理论话语。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散文理论已经改变了过去的“边缘化”状态,正在一步步向“中心”位移。尽管这种位移是如此地缓慢艰难,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散文理论的希望和明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文学梦想和想象,本文拟在过去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理论话语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诗性散文”这一散文核心范畴,并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在我看来,对这一命题的讨论不但有益于当前散文创作,而且是散文理论体系建构的深化与拓展。

篇三:谈谈你对现代散文教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谈谈你对现代散文教学有什么新的认识、收获体会? 散文教学是文学作品四大样式中出现最多的一种。随着散文的大流行,许多贴近生活,歌颂人间大爱的作品的大量涌现,散文作品已悄然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并有增多之势。我认为散文教学应该放在阅读、感悟、品味上。

阅读、感悟是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必备素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能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搏,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情感。散文教学如此,所有的文章教学也这样。现代文阅读是阅读者的认知积累(解题基础)为依托,以筛选、整合(解题方法)为基本方法,对文本意图的转述、鉴赏(解题要求)的一种阅读解题方式。考题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大致归纳为3个层次:词句的理解与分析;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篇章的鉴赏与评价。三个能力层次由低到高。近年对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品味散文,要真切地领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散文,要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品味散文,还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反复揣摩,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如何提高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教学中,我对“散文”情有独钟,一直把它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一边教学一边聆听。多年来,,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既美好又多情的小女孩,对着我诉说,对着我微笑,对着我讲她的心灵深处的故事。

记得在教读鲁迅的作品《风筝》的时,我初读课文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童年与弟弟抢玩具时的认真和快乐,以及回家后被大人责怪的忐忑和狼狈,我突然间有所顿悟,我带着一丝怅然,一丝心酸,把我的童年讲给学生们,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童年的快乐和烦恼,《风筝》中的哥哥对弟弟歉疚,弟弟对哥哥的全然忘记。课堂上的同学们严肃而认真,活泼中有些许心酸,理智中掺杂着对哥哥的劝解和对小弟的祝福。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文章的主题很容易被学生总结出来,多数学生还能多角度的发现和探究。我意识到精读文本对散文教学是多么的重要。

这节课教学顺利进行,让我收获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收获了《背影》这篇散文带给我的无限情感魅力,收获了散文教学中的无限惊喜,虽然细微甚至浅薄,但是我从此将借用一条规律上好以后我的每一节和散文教学有关的课,那就是在散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并换位体验,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达到师生一体的效果和境界。

对于散文的热爱让我首先打开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珍贵的灵感,参透了散文教学中的奥秘,这其中一定离不开精读文本,用心感悟,让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瞬间,换位体验走进作者,这样的散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更会让热爱语文的老师和孩子们获益匪浅!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要教好它,就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下面谈谈我对散文教

学的一些方法:

一、入情入境,注重教法。

1、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于叙事,有的偏重于绘景,有的重于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在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学时,我就用古诗导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自然以愉悦的心态进入文本阅读。

2、解题思路的引导。 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所忽略,但实际上它包含的信息量挺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3、线索的把握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来构筑全文,于是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4、学会理解文眼

二、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重视朗读

散文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

谈谈现代散文

丰富。要求学生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2、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浅浅地流于对课文走马观花般的理解是很难消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必须直接地深入到文中,学会咬文嚼字,读出自己的味,感受语言的生动和情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境。对于表现力丰富的字、词深入品析。比如《济南的冬天》。对于文中修辞语句,学会展开想象进行美化。这篇散文中,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3、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受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散文《海燕》的解读及教学策略

一、 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散文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文学样式,它“集诸美于一身”。散文教学对训练中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力,丰富语汇,培养审美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可实际上,散文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1、教学模式老套:教师还是按照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作者和文学常识——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层次结构——概括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样的环节来教学文学作品。

2、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教学法”依然占据语文教学法的主导地位,没有把学生从客体转变成主体,没有把学习空间完全交给学生进去的。致使学生厌学语文。

3、要求面面俱到,没有侧重,不够深入。有的老师为求全,不分主次,点点不放过,结果容量太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每一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

4、教师文学素养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在学校涉猎面不够。没有较深厚的文化功底,语言运用能力必然也相当有限,课堂上难免出现 “词穷语塞”的现象。

二、散文《海燕》的解读

《海燕》是郑振铎的散文,以海燕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练。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 描写了海燕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都是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的。

三、散文《那树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

《海燕》教师导入:用小燕子的飞翔图,发挥学生的想象,从而进入文本。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轻声跟读,并积累生字生词。2并且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说说初步感受。

(三)、感知海燕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请大家读课文,用海燕飞翔”的句式说话

提示:从海燕的、品格、外形姿态、勇敢精神、生存环境、给人类的启示等方面说

(四)、品读文章,体会语言美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用词的精妙、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等方面分析用“我最喜欢读——因为——”句式说话。

(五)、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让我们再来回顾的海燕飞翔情景,想想作者当时的情感?

2、作者想通过海燕告诉我们什么?

3、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1关注你身边的小动物,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动物吗?请以“我喜爱”为话题,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学习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练习写一段话。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