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包身工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6:52:14 体裁作文
包身工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包身工知识拓展——细节描写的作用

包身工知识拓展——细节描写的作用

【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作用】

一、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以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二、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三、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典型的细节可以烘托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注意】

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文章中的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靠我们平时细致的观察选取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选材必须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的表达的需要。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与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

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选材要“典型”,要有“代表性”。

细节描写,一定要注意写细小的地方,不易被别人发现被别人发觉的地方,要注意挖掘细微之处。什么是细微之处?可以是一个不被众人关注的动作,可以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眼神,可以是一个微妙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一句特别的话语。这些细微之处,同样能反映出大问题,同样能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俗话说,细微之处显精神。细节描写不可忽视。

细节要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安排。细节要根据写作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设计。细节不在多,而在于及时、必要、恰当、精细。一篇精彩的文章,不一定有很多的细节,关键在于一个成功的细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摸钱、排钱的细节,是这篇文章出彩之处,让人最难忘之。

【例举】

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三段中写“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一句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完美地写出了梁启超先生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神采奕奕,满腹经纶的学者形象。

《小狗包弟》《怀李叔同先生》《宗月大师》等都通过细致入微的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各有不同各有特点的形象。这些绝妙的细节描写是我从纸上读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当事人的心理。所以说,要想很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精神风貌,必须要在文章中很好地链接细节描写。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在描写三一八惨案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把这件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中了四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更

清楚更深刻地了解了这件事情。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们所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请

愿,更看到了中国的命运以及段祺瑞执政府丑恶的嘴脸和赤裸裸的野心。细节描写在这里被鲁迅用得恰到好处。

另外,一篇文章,只有有了细节描写,才能让读者读来有感觉。设想一篇文章,若没有细节描写,读来定会让人感到干涩,索然无味。所以说,细节描写会使文章读来更真实,更容易使人信服。梁晓声所写的《普通人》中,从多个角度,

包身工续写

不同方面来描写自己的父亲。这其中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在石头上正襟危坐等导演”“雨中父亲执意打伞去剧组看要不要拍戏”这些细节描写让我读这篇文章时感到很真实,很有画面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读者记住。 写好细节描写关键在于要巧用修饰词、妙用修辞、精用动词。

【定义】任选一题 1、描写“妈妈笑了”

2、续写“中年人接过找零和购物袋,边走边取出帐单核对,忽然发现多找了十元钱??”想像一下接下来他会怎么做。

篇二: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包身工(练)(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迟钝(dùn) 睡眼惺松(xīnɡ) 弄堂(nònɡ) 衣衫褴褛(lánlǚ) .....

B.蠕动(rú)三差二错(chà) 水门汀(tīnɡ)....

D.横肉(hénɡ)温情脉脉(mò) 皮辊(ɡǔn)....

【答案】D

【解析】

不假思索(jiǎ) . 个性执拗(niù) .C.包身契(qì)难得佳肴(yáo) 芦柴棒(cái) 生杀予夺(yǔ) ....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租房三天的女人

江泽涵

我家楼下有一间小屋,搁着旧家具,闲着也浪费,干脆租出去。刚贴出信息,就有人来电话询价。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粗犷而略沙哑。说电话里说不清,人在楼下的电话亭,请我下楼商量。 快到一楼了,我闻到一股淡淡的腐味,可能感冒鼻塞,也可能真死老鼠了。

楼梯口站着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糙黑,衣着很旧,但洗得干净。女人冲我笑笑,带了一丝勉强,我回了一个招呼。简单介绍了条件,问要租多久。

“俺??三天!”女人拽紧了拳头,不及我变脸,紧接上,“俺??我给两百,成吗?”似失了勇气,又像在恳求。

不像找茬的。我也软下了:“光三天,还是住旅馆吧,搬东西也麻烦呀?”

“太贵了,而且??”声音沉了下去。

不像作风不正的。我不敢大意:“能告诉我,你这三天要干什么吗?”

女人涨红了脸,嗫嚅:“我女儿要来看我。”

我一愣,问女人原来住哪儿。

“在??住宿舍的。”女人说,“服装厂的。”女人说,“八个人一间,不准留客的。”女人说。

我向来不爱招麻烦,这次破例。女人欢天喜地地抱紧了拳头。她手脚很利索,一寸一寸拖起地板,瓷砖也擦得锃亮。

第二天一早,女人骑着大三轮搬来了,一床洗白的被褥,一套旧炊具,还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我问女人还需要什么。她讪笑:“你家阳台好多花呢,借俺一盆行不?”她盯着我的眼睛。我说不好都难了,挑来挑去,选了茶几上的水仙。

夜宵后我去散步,路过小屋。亮度不高的台灯下,一个女孩正在写作业,朴素,大方。女人在旁静静地陪着。女人和女儿都洋溢着笑。

“丫啊,这张是啥?”女人拿起一张纸。

“学生档案表啊。”

“高一不填过了吗?”

“这张高考要用啦。”女儿一栏栏写下来,忽然喊,“海王星服装厂!妈,我还记得你的单位呢。” “妈工作不好呢。”

“没呢,咱班都是工农子弟呀。”

女人笑了,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明儿想去你厂里参观下。”

“可远了。周末也放假。妈明儿带你到附近逛逛,缺啥妈给你买。”

女儿摇摇头:“啥都不缺呢。”

送走女儿后,女人捧着水仙来退房。下个房客也没找上门,我只收了半价。女人后来又折回送了我一篮水果。

半月后,我的感冒总算好了,到哪儿都精神抖擞。兴之所致,我到老区拜访朋友。路过海王星服装厂,想起了租三天房的女人,现在应该正忙碌着。

临近一条老巷,酸腐味袭人。我往里走了几步,立时傻眼。晒场大的一块地上,一叠叠硬纸板,一袋袋废纸,一串串瓶罐,堆积如山。细看之下,山中还有一间屋子,木板架起的,六七平米,一张床,一条方凳,再无空地。屋侧是一辆大三轮,后面绕出一个女人,大脸盘大手脚,皮肤黝黑??我感到眼睛被灼伤了。 (有删改)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租房女人的形象及特征。(6分)

【答案】①“在电话里的声音让人听不清”表现女人声音的粗犷、沙哑。②皮肤黝黑,衣着很旧体现女人的朴实、敢吃苦、勤俭节约。③主动做清洁且效率高体现她的麻利、勤劳、做事利索。④还是个一心一意为了女儿的伟大母亲。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文中几次三番描写到租房女人的“笑”,试探讨笑的原因及所具有的内涵。(5分)

【答案】①“女人冲我笑一笑”──待人接物所需,是对房东的尊敬(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②“女

人欢天喜地主动清洁”──是被房东允许后心中激动的笑。③“女人脸上洋溢着笑”“女人笑了”是与

母女相见的亲情的温暖。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对租房女人的笑的描写及其上下文,设身处境的揣摩其“笑”的原

因,探究其内涵。第一处:“女人冲我笑一笑”,这“笑”是待人接物所需,是对房东的尊敬。第二处:“女人欢天喜地主动清洁房间”,这是租房女人在被房东允许后心中激动的笑。第三处:“女人脸上洋溢着笑”“女人笑了”,这是租房女人在母女相见时因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发出的笑。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结尾处“屋侧是一辆大三轮??灼伤了”与前文有诸多照应之处。找出并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照应第二段“楼梯口站着??很旧”“她的手脚很利索”“往里走几步,我傻眼了”。以此收束全文,

点明租房女人的工作背景;衬托租房女人的美好品质,体现我对其了解后的惊讶与感动。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找出前文提到“大三轮”和“眼睛”的文字。在文本第二段有“我闻到一股淡

淡的腐味”一句,照应结尾的“酸腐味袭人”;下文的“楼梯口站着??很旧”“她的手脚很利索” “女人骑着大三轮搬来了”等语照应结尾的“往里走几步,立时傻眼”“屋侧是一辆大三轮”等语。以此收束全文,点明租房女人的工作背景;衬托租房女人的美好品质,体现我对其了解后的惊讶与感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有读者认为本文的“租房女人”其实是高中课文《包身工》里工人的缩影。试从工作环境、各自的命运

的角度来分析读者观点的合理性。(8分)

【答案】工作环境:都处在极端恶劣、危险工作环境中,租房女人工作在“酸腐味、废纸、硬罐、木架屋”

的条件与包身工相似。命运:都是在工厂苦干,遭受磨难,没有社会及工厂的保障和怜惜。都是为了家庭而不断工作的“机器”。

【解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部分个体私营业主不依法雇用劳动者,有的国有劳务输出部门也参与非法用工操作。劳动者生存状况变得异常复杂。为此,有关人士呼吁——警惕“包身工”问题重现。

日前,武汉市劳动监察部门在劳动监察过程中发现,一家私营企业长期使用不满14岁的儿童在企业做工。这些孩子每天早晨六点上班,晚上八、九点钟才下班,有时工作时间更长,还没有工休日。

8月27日,上海市劳动监察部门也在一家日资企业——上海景条公司发现了相同情况,一次查出该公司使用童工逾10名,14岁的孙贵月从7月26日至8月25日的一个月中,加班加点工作达87.5小时!除

此之外,劳动监察部门还查出该公司违法用工的其他情况:经由政府批准使用的劳动力仅有35人,而公司非法招用300多人;员工工资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员工工资每月只发一半。

面对这些非法用工企业,武汉市、上海市的劳动监察部门均明确表示:绝不容许现代“包身工”在该市存在,政府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非法劳务黑市须整治。据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沦为国内“包身工”的打工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等醒悟过来时,已身陷“囹圄”,不仅身上分文皆无,证件被扣,而且失去人身自由。

今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大浪乡村民周某就在石家庄市火车站前的劳务黑市上被骗。那天他在那里找工作,一个老板声称需要“拌猪饲料”的员工,日工资20元。第二天周某与其他7个打工者却被老板送到了距定州市15公里左右的一个砖窑,成了该砖窑30多个“包身工”中的一员。他们被逼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外逃的员工被追回后均惨遭毒打。5月20日晚,周某趁机侥幸逃脱,后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才将其他员工解救出来。

据公安部门反映,发生“包身工”事件的企业大都在位置比较偏僻的个体私营企业。

“包身工”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心慈手软”,甚至在发展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借口下,不对用工企业进行有效的劳动执法监察,对地方企业出现的“包身工”现象处理不及时,有的甚至听之任之,为违法用工的雇主通风报信,逃避处罚。 河南某地的一家非法砖厂发生“包身工”事件后,当地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对调查人员说:“这些打工者不是‘包身工’,只不过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劳动强度大了一些,工资发放得晚了一些,没有什么大事。”当上级部门追究责任时,又以“查无实据”为由给非法窑主一个不痛不痒的处罚了事。

“包身工”的出现是近年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盲目外出打工以及劳动监察部门疏于管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发生,不仅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侵害了打工者的权益,而且诱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当地形象。

为此,笔者呼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生在身边的“包身工”事件,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打工者和用人者的法制观念,同时要加大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的力度,消除“包身工”滋生的温床和土壤;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对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自2001年9月10日《工人日报》,有删改)

6.这篇报道中“包身工”始终加了引号,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意图何在。

【答案】 报道中所说的“包身工”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用工行为,虽然和夏衍笔下的“包身工”在遭遇上

有相似的地方,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旧社会的“包身工”(那种制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作者虽然借用这一称呼,但还要加一个引号,以示区别。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这篇新闻是运用什么手法报道现代“包身工”现象的?现代“包身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是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报道的,如:在概括叙述上海景条公司的情况时,单独介绍了14岁的孙

贵月的情况,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原因是:①城市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外出打工。

②许多打工者法制观念不强,而且在劳务黑市上轻信用工者的谎言。

③部分个体私营业主和一些国有劳务输出部门昧着良心,非法用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先确定答案区间,提取有关信息,分条整合。要又

准又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从报道所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现代“包身工”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答案】 劳动时间加长、工资标准低、生活条件差,有的没有人身自由、经常挨打,工作条件恶劣。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消除现代“包身工”现象?

【答案】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取缔和打击劳务黑市,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和打击力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区间在文章最后一段,分条提取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美文欣赏:

题记:夏衍老,你不该那么匆忙地离去,因为你的《包身工》还没有写完啊。我多么希望你还在,那么你一定会续写七十五年后的《包身工》。无奈,人死不能复生,这篇续篇只好由晚辈来捉笔了。只是功力不够,再加上了解真相的困难,终究无法像前辈的文字一样振聋发聩??

每天清晨四点多,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棚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几个看似农民模样、却又不很像的男子凶恶地大声叫喊:“起来啦!开工啦!看已经几点啦!”

只见狭小的工棚里,密匝匝地躺着无数没有名字的孩子。由于对这种充满淫威的叫喊声的恐惧,工棚里一阵骚动,这些大者十几、小者八九岁的孩子,一边揉着没有睡醒的眼睛,一边打着哈欠,惶乱地穿衣、穿鞋,也有的跑到不远处去大小便,然后舀一点水,抹一抹自己的脸,拿上两个硬得能砸死狼狗的馒头,由刚才大声吆喝的那几个人领着,进入了黑咕隆咚的砖窑,开始了一天的几乎难以承受的劳作。

这是在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的山西或者河南某地,一个黑砖窑盛行的地方。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谁也说不清楚,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大概有的是被骗来的,更多的是被强行绑架来的。一来到这里,他们就没有自己的名字,也失去了人身自由。不管你愿意与否,你只能为老板卖命地干,也不管吃得消吃不消,你必须每天干满十九个小时!而且让人觉得惊奇的是,这些孩子

篇三:《包身工》的写作手法艺术新论

《包身工》的写作手法艺术新论

字数:2538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9期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有学者指出,《包身工》不仅拉近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距离,而且又明确了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的界限。换句话来讲,就是夏衍在创作《包身工》时,充分运用了文学创作中各种极具张力的艺术手法,有效赋予了文本文学形象性、强烈感染性和艺术表现力。但《包身工》本身作为报告文学,又完全有别于小说的虚构性,具有非常鲜明的新闻特征。鉴于此,本文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包身工》的修辞艺术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包身工》 修辞艺术 白描 比喻 词语移用

引言

1936年,夏衍创作报告文学《包身工》,并成功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除了与作者在文章选材以及文本结构等方面的成功运用外,还与作者巧妙运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主要从白描、比喻和词语移用三方面对其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一、写作手法之白描

作为新闻类名篇,《包身工》不仅以客观事实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黑暗,而且还利用白描修辞手法,适时地将不同类型的人物、环境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真实形象的时代图景,不仅加强了文本的真实性,而且还提高了文本的控诉力。 比如:《包身工》开篇就描述了包身工起床时的场景:天尚未亮,在包工头的几声呼喊或几下拳脚后,包身工棚内就如同被惊动的蜂窝一样开始骚动起来,他们拿错了鞋子,随便踩在别人身上,在距离他人头顶不到一尺的马桶上肆意地小便等等。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女包身工每天都处在这种条件恶劣、令人不堪忍受、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过着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非人般生活。

还有,在对早餐场景的描绘中,作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三方面。第一,饮食之差。包身工们所食用的粥就是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混上少得可怜的碎米和锅巴等煮成的,如同浆糊一样的薄粥,而且根本没有粥菜。第二,粥量之少。那些负责擦地板或倒马桶的,往往吃不上饭,因为等她们忙完饭已经没有了。老板娘只有将刮下来的残留锅巴和少许粥,重新拿到自来水龙头边上放上一些冷水,直接用脏兮兮的手搅拌一下,然后就是她们的一顿早餐了。第三,条件之恶。饭堂里只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股脑地涌来,一人一碗稀粥,然后就随便找个角落或蹲或立地把饭吃掉。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作者在运用白描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还会非常巧妙地将说明、抒情等艺术手法不动声色地贯穿于行文之中,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现状和发展等内容穿插在某个特写式或概括性场景之后,使其有机融合于文本整体结构之中,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比如,在描写了包身工起床的场景,在揭示了他们生活环境的恶劣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背景等历史知识。先采用白描手法展开叙写,生动地讲述了灾区女孩是如何被带工老板欺骗,最终沦为包身工的情形,并描绘了一幅中国农村破败不堪的画面,由此交代了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现实背景。随后作者转述包身工契据的内容,对带工老板们的盈利手段进行说明,无情地揭露了带工老板伪善背后的狰狞面孔。作者利用白描手法,加强了文本真实性,赋予了文本强烈的感染力,进而从深层次揭示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的产物这一历史事实。

二、修辞手法之比喻

在文学创作中,比喻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加文本的形象性、具体性和生动性,进而有效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赋予了文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包身工》中,作者在比喻修辞方面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巧妙合理。

比如,作者在对包身工制度的感叹中,就将这些命运悲苦的包身工比喻成了船户所养的墨鸭。在作者的记忆中,墨鸭是一种长得很像乌鸦的一种怪东西,他们整齐地停立在船上,它们被渔夫用绳子吊住脚,然后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渔夫就轻轻地挤一下它们的脖子,它们将鱼吐出来,一直重复这个状态。它们整天为渔夫捕鱼,但是所卖的鱼钱却全归渔夫所有。但在孩子的眼中,渔夫并没有虐待那些为之效力的墨鸭,但再看一下那些包身工呢?她们连最起码的一点尊严都被剥夺了,更不会得到一丝的关心和温暖。

包身工和墨鸭是多么巧妙的比喻,没有人知道她们的苦乐忧愁,没有人关心她们的任何需求,她们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只是带工老板饲养的一群动物,而为了生存她们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彻底沦为受制于人的机器。这一比喻的巧妙运用,直击读者灵魂,促使读者深刻地思考,有效加强了文本的严肃性。

除了上述这种采用单个比喻的例子之外,“比喻系列”无疑使《包身工》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对加强文本的感染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文中的比喻系列基本都采用了借喻修辞,并穿插明喻和暗喻,并用极具代表性的喻词加以表现。

比如,作者采用“猪猡”、“瀚虫”来借喻包身工,而这两个词语原本是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一种贬义称呼,因为在他们眼中包身工就是用来赚钱的工具,作者借用过来,增强了文本的讽刺性。还有“机器”一词,也是文本比喻系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作者首先用它生动地反映了包身工低贱的社会地位,然后用老板娘对她们的恶劣态度,进一步反映了她们所处的非人般生活境遇,揭露了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被当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随后作者揭示了纱厂老板想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对这种彻底丧失自由、生活在最底层的、最低贱廉价的工具需求的突增,是包身工制度存在的重要土壤。而最后“机器”这一喻词,也暗示了包身工终将死于无止尽的剥削压榨之中,点明了包身工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三、写作手法之移用

词语移用是《包身工》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并集中体现在褒词贬用和贬词

褒用两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词语感情色彩的转换,非常巧妙地营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氛围的修辞方法。

在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源时,作者指出,每年旱涝严重的时候,和日本工厂有勾结的带工老板们就会亲自或派人到这些受灾地区,用他们的巧簧之舌去游说那些没有能力“饲养”但又不忍割舍抛弃自己儿女的灾民们。

“饲养”一词原本是用在动物身上的,而作者将其移用到人的身上,充分反映了自然灾害让包身工的父母穷困到无法养活自己的女儿,但作者在这一贬义词上加了双引号,以此表明那些父母并不是有意将自己女儿当动物来养的。他们也想为女儿带来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悲惨的现实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在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的情况下,“饲养”似乎都是一个问题。而这一现实却给了那些丑恶的带工老板以可乘之机,我们在“饲养”一词中读到的是无数父母的辛酸与苦痛。

此外,“慈祥”一词原本属于褒义词,但作者在文中却将其移用为贬义词,将老板娘为包身工们提供猪食一般的“粥菜”看作是一种“慈祥”,但这慈祥的背后,却是带工老板想要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原本也属于褒义词,但作者却说那些猪食不如的粥菜是“佳肴”,这些从菜市场捡来的别人不要的菜叶如何称之为佳肴呢?作者有意为之,实则暗含讽刺,以此来反映包身工要想吃上粥菜是多么不容易,以及粥菜的粗劣难吃。

当然,除了上述的几种手法外,对比也是《包身工》中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一方面,是包身工和带工老板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对比。包身工住的是如同鸽笼般的工房,吃的是猪食一般的薄粥,穿的是乞丐般的破衣烂衫。得到的是少得可怜的三毛八。反观带工老板们,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脚大楼,不仅能够放债、买田,还能做许多其他的生意买卖。强烈的反差,更加凸显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更加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其他工人的对比。包身工完全没有自由可言,脏乱、麻木成为了她们的标签,任由老板和老板娘欺凌压迫。而其

他正常的工人则是比她们稍微干净整洁点,能够自由地选择工作,不会受到他人的欺凌,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手段赢得好的工种。这种强烈的反差,也充分凸显了包身工毫无自由,如同奴隶一样的命运凄苦和悲惨。

由上可知,各种文学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赋予了《包身工》强烈的文学性和独特的审美性,而且对于彰显主体和凸显主旨,深刻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包身工》虽然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是这些因素确是其成为经典的核心因素。此外,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手法,《包身工》中还运用了排比、夸张等其他修辞手法,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语

参考文献

[1]张小龙.《包身工》:作为经典之建构与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12).

[2]郭志云.论《包身工》的报告文学特征[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03).

[3]王树义,董佳佳,陈君.异曲同工之妙 殊途同归之效——析《蟹工船》和《包身工》中的典型事件描写[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

[4]管宏宇.浅谈新闻作品中文学手法的运用[J].记者摇篮,2014(08).

[5]刘勇.突破与创新———论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文体特质及贡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