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传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2:27:26 体裁作文
篇一:读《列宁传》有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 、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
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在整个革命的历程中还展现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对普列汉诺夫的欣赏他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尽管普列汉诺夫确实放弃了与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资产阶级的道路,可是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质,他依旧再次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邀请,可惜,这次的邀请却失败了,想必这给列宁和其他革命者带给了遗憾。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历史的帷幕一层一层地拉上了,一个充满革命、创新、剑气的激荡人心的伟大时代慢慢地虚掩在时间的隧道之中。列宁――俄罗斯人民伟大儿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虽然长眠了,但他那经天纬地的不朽业绩、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富有磁性魅力的伟大人格,不仅被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永垂千古,而且成为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寻求正义、自由、平等、真理和解放的永不衰竭的源泉。正像1895年列宁曾引用父亲伊里亚生前所喜爱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来悼念革命导师恩格斯一样,这首诗也成了人们怀念他的一段“悼文”: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
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 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
篇二:《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
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18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
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
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篇三:《再见列宁》观后感
《再见列宁》观后感
在片头的开头,还在童年时期的主人公阿历克斯看到电视里的偶像,民主德国第一个航天员西格蒙·金在太空船里拿出了两个玩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玩偶造型来自20世纪50年代末东德和西德都拍过的一部动画片Sandm?nnchen,而这部片子在此后阿历克斯见到失散多年的父亲时,也在屏幕上出现过。 这种怀念不仅是片中主人公的,必定有背后导演和其他主创人员的情感在内。当年东德为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需要做出了这部动画,但在社会主义解体后,它在新一代儿童的眼中已经是彻底娱乐化的产品。
在《再见列宁》里,除了这样明显的符号之外,还有不少拿社会制度开玩笑的黑色幽默。比如,阿历克斯的妈妈在长期昏迷之后突然苏醒,突然想要吃前东德的“施普瑞”酱黄瓜,但当那个年轻人冲进超市,才发现一夜之间都已经换上了来自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那个熟悉的商标瞬间不复存在。
更悲哀的是,几乎所有东德市民都已经把自己的钱换成了西德的马克,可是阿历克斯妈妈工作几十年存下的几万块却因为没能及时赶上而变成一叠叠废纸,于是阿历克斯只能无奈又愤怒地在天台上把钱都抛向风中。东德落后的生产力和价值低廉的货币,以及统一后由西德推进的缺乏经验的私有化,让原本就失衡的经济每况愈下,不仅仅是钱变得没有意义,就连整个东德都发现,这20年来都没能适应自由市场经济。
而《再见列宁》最独具匠心的设计,也是最体现主创人员观点的设计,就是阿历克斯的好朋友一次又一次炮制出来的假新闻。通过录像机,妈妈一再被骗,即便是在被告知真相之后,她依然宽容地对待儿子的闹剧——而那个善良而聪明的儿子,不断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夹缝间游走。
阿历克斯有句话感人至深: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这句话里寄托了幕后创作者对东德怀念和批判兼具的情感:过去的美好和残酷都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怀着这种宽容和乐观去回望。片中妈妈偶然上街,却遇到一架直升机吊着巨大的列宁半身像低空掠过,这个超现实主义的设计非常令人感慨。
如果说《再见列宁》是一曲平民史诗,两年之后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窃听风暴》则完全跨越了意识形态的种种局限。在《再见列宁》里,还能看到对往日东德图景的掩饰和温和之心,但《窃听风暴》就变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伤痕电影”,严厉坦率地指出了集权体制的丑陋和人性的异化,丝毫不留情面。这部离中国观众最近的柏林墙题材电影,从内容上说其实与柏林墙无关,但它贯注的精神却真正地从本质上击垮了德国人心中的柏林墙。
对比起2001年的《柏林生活》,前作的平静像是对生活的无奈和屈服,而《窃》一片如钢铁般坚硬的平静和冰冷,更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压抑着庞大的气场,暗潮汹涌的同时表面丝毫未变。这种精准的表演让扮演男主角HGW XX/7(斯塔西七号)的乌尔里希·穆埃足可以迈入影史经典,而他2007年7月25日的去世,为《窃听风暴》成就了悲伤的传奇。
当年这部电影在全球掀起一阵反思浪潮,乌尔里希·穆埃只是一如既往平静地说出一个幕后故事:他的妻子,就曾经是受不住铜墙铁壁、被迫向斯塔西告密的平民。这个秘密的揭开,成为了《窃听风暴》相关史实的有力例证:这个曾经监控每个东德公民的安全情报机构,远远比电影来得更残酷、更令人绝望。 为了区分文化的差异,划地为圆各扮各的“过家家”,俗称“国家”。同一
个国家还区分“东德”和“西德”,一个还依偎在社会主义摇篮里,另一个却打着资本主义旗帜肆意狂欢,中间隔了一堵不太厚但足以让你粉身碎骨的人肉篱笆----柏林墙。
其实这堵墙迟早是要倒的,中国古话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关键是它倒向哪边!作为故事的主人公,ALEX与我们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有着相似又彻骨铭心的共同政治记忆,他当时少年懵懂的价值观并不深刻,所以无论柏林墙倒向哪边依然可以安然接受,只是需要假以时日去调整未来的择业方向。而他们的父辈却一夜之间成为废人,用母亲的卧病来隐喻东德体制瘫痪恰当不过,当时精神熠熠为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代表,昔日与东德领袖握手畅言的民族钢花,瞬间坍塌,一病不起,昨夜还遗留唇角的欣慰睡醒来已经物是人非。剧情其实是荒谬不经的,ALEX为了平稳母亲脆弱的心灵,特意营造出来一个小小的过去式,这个过去式放在柏林墙倒塌前平常易见,然而时下看来却有如潘家园旧货市场市场一样与世绝别。善意的谎言是用来抚慰母亲,还是追忆逝去?真相究竟是什么?假想中,“可口可乐”的配方不过是我们的祖传秘籍被西方窃取;汉堡包不过是西式煎饼果子;从西方逃难而来的大量殖民者也不过是急切寻求庇护的小朋友,小汽车是资产阶级上供给我们的代步工具.... 甚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辞咎也是出于发展科技的未来方针,我们需要这么一个渺缆人类的领袖,因为他懂得从几千万米外俯视着的地球,不过苍穹一瞥,他懂得带领我们去珍惜地球的现在以及将来!
现实终究是现实,柏林墙倒塌了,资本主义提前把社会主义给过渡了,我那子乌须有的共产主义彻底成为泡影了。我们不过襁褓中的婴儿,嗷嗷待哺不及满月就被资本主义横刀切断,塞进嘴里一壶牛圈味道的尿骚。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其实没有好不不好的区别,有史以来只有强弱之分,弱肉强食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我不指望那个“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突然一天君临天下了,因为“需”即是“欲”,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的欲望足以毁灭地球千万次,又何况几千人的欲望几亿人的欲望!
人好在还是有区别的,快乐的人喜欢向前看,不快乐的人老喜欢往后看。我属于后者,我很不快乐。不是因为我的共产主义被泡腾片腐蚀了,而是因为我知道前面根本就什么都没有,芸芸众生你来我往你推我攘的,不过都是前赴后继跑向一条通往天堂的绝境,那个天堂呢好比海市蜃楼,你觉得你看见了,踩下去呢却是空的。实际,那就是悬崖。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