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蒙田散文pdf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3:05 体裁作文
蒙田散文pdf体裁作文

篇一:一生必读的60篇散文经典(打印版)

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影响广泛、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脱尘世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藉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散文佳作,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在充满竞争和诱惑的现代社会,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散文作为文学殿堂中一种举足轻重、影响广泛的文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之一。正如“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一样,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就是和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晤谈。因为优秀的散文,是文学大师们至情至性的杰作,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或阐释着深刻的自然或社会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若干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净化自己的思想,荡涤自己的心灵,从而摆脱尘世观念的侵染,使自己的思想进入一个高尚博大的境界,以此静观社会,审视人生,检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

然而人生匆匆,一个人要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穷经皓首式地遍阅文学大师们的所有散文佳作,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了解中外散文的创作成就,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社组织有关人员,以严谨的态度、发展的观点,经过反复的讨论、细致的斟酌,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卷帙中遴选出60篇被公认为一流的上乘之作,辑录成《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一书。所选的散文,在地域上中外并蓄,时间上侧重现代。它们均出自文学大家之手,中国如鲁迅、朱自清、冰心,外国如蒙田、纪伯伦、泰戈尔等。这些散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外散文的发展脉络和杰出成就,它们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排方式上,我们以崭新的思路,精心设计出一本图文并茂,熔文学性、美学性、鉴赏性、典藏性于一炉的彩图版散文读本,突破了图书市场上同类图书纯文字型的单调平板的窠臼。在体例上,设计出作者简介、名篇原文、美文鉴赏三大板块。“作者简介”以简练的文字对作者的生平、求学经历、文学成就和影响等作了扼要的介绍,使读者对作家有一个清晰概括的了解。“名篇原文”为作家的原创散文,带给读者以原汁原味的美文享受,同时我们还富有创意地为每篇文章配置了契合文意、形象精美的图片,以文带图,以图衬文,图文相映,帮助读者从美学、现实、立体的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美文赏析”以凝练的文字,对原文的写作背景、语言特色、创作技巧、思想哲理等进行精当到位的解析,使读者从深层次上去咀嚼原文,以达到曲终韵留、余味缭绕之效。

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管中窥豹,领略中外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添上光彩亮丽的一笔。

第一部分 匆 匆第1节 匆 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一部分 匆 匆第2节 背影

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一部分 匆 匆第3节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第一部分 匆 匆第4节 寄小读者·通讯七

亲爱的小朋友:

八月十七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

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西去!

船上生活,是如何的清新而活泼。除了三餐外,只是随意游戏散步。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过后又绝然不玩了。后来自己回想很奇怪,无他,海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海波声中,童心和游伴都跳跃到我脑中来。我十分的恨这次舟中没有几个小孩子,使我童心来复的三天中,有无猜畅好的游戏!

我自少住在海滨,却没有看见过海平如镜。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的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自天边直接到阑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

八月十八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独倚阑旁,凉风吹衣。银河一片星光,照到深黑的海上。远远听得楼阑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繁星闪烁着,海波吟啸着,凝立悄然,只有惆怅。

十九日黄昏,已近神户,两岸青山,不时的有渔舟往来。日本的小山多半是圆扁的,大家说笑,便道是“馒头山”。这馒头山沿途点缀,直到夜里,远望灯光灿然,已抵神户。船徐徐停住,便有许多人上岸去。我因太晚,只自己又到最高层上,初次看见这般璀璨的世界,天上微月的光,和星光,岸上的灯光,无声相映。不时的还有一串光明从山上横飞过,想是火车周行。??舟中寂然,今夜没有海潮音,静极心绪忽起:“倘若此时母亲也在这里??”我极清晰的忆起北京来。小朋友,恕我,不能往下再写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日,神户

朝阳下转过一碧无际的草坡,穿过深林,已觉得湖上风来,湖波不是昨夜欲睡如醉的样子了。——悄然的坐在湖岸上,伸开纸,拿起笔,抬起头来,四围红叶中,四面水声里,我要开始写信给我久违的小朋友。小朋友猜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水面闪烁着点点的银光,对岸意大利花园里亭亭层列的松树,都证明我已在万里外。小朋友,到此已逾一月了,便是在日本也未曾寄过一字,说是对不起呢,我又不愿!

我平时写作,喜在人静的时候。船上却处处是公共的地方,舱面阑边,人人可以来到。海景极好,心胸却难得清平。我只能在晨间绝早,船面无人时,随意写几个字,堆积至今,总不能整理,也不愿草草整理,便迟延到了今日。我是尊重小朋友的,想小朋友也能尊重原谅我!

许多话不知从哪里说起,而一声声打击湖岸的微波,一层层的没上杂立的潮石,直到我蔽膝的毡边来,似乎要求我将她介绍给我的小朋友。小朋友,我真不知如何的形容介绍她!她现在横在我的眼前。湖上的月明和落日,湖上的浓阴和微雨,我都见过了,真是仪态万千。小朋友,我的亲爱的人都不在这里,便只有她——海的女儿,能慰安我了。Lake Waban,谐音会意,我便唤她做“慰冰”。每日黄昏的游泛,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桨。岸上四围的树叶,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将落的金光,到了树梢,散在湖面。我在湖上光雾中,低低的嘱咐它,带我的爱和慰安,一同和它到远东去。

小朋友!海上半月,湖上也过半月了,若问我爱哪一个更甚,这却难说。——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海是深阔无际,不着一字,她的爱是神秘而伟大的,我对她的爱是归心低首的。湖是红叶绿枝,有许多衬托,她的爱是温和妩媚的,我对她的爱是清淡相照的。这也许太抽象,然而我没有别的话来形容了!

小朋友,两月之别,你们自己写了多少,母亲怀中的乐趣,可以说来让我听听么?——这便算是沿途书信的小序。此后仍将那写好的信,按序寄上,日月和地方,都因其旧,“弱游”的我,如何自太平洋东岸的上海绕到大西洋东岸的波士顿来,这些信中说得很清楚,请在那里看罢!

不知这几百个字,何时方达到你们那里,世界真是太大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四日,慰冰湖畔,威尔斯利

第一部分 匆 匆第5节 小橘灯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

蒙田散文pdf

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篇二:认识蒙田

西方哲学反思 期末论文

认识蒙田

有这样一些思想家,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并不那么举足轻重,并不像苏格拉底,歌德那样非谈不可,但他们的声望却穿过了一道道世纪的栅栏,他们的书也从来没有在书架上绝迹过,这样的思想家低调智慧但绝不失魅力,蒙田便属此列。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随笔全集》、《蒙田意大利之旅》。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蒙田的故乡是法国盛产葡萄酒的波尔多,他的曾祖父靠做酒、买咸鱼发了财,母亲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他的父亲则靠打仗发迹,最后官至市长。蒙田也算出生名门望族,完全可以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但他在三十八岁时却突然隐退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自由、平静、悠闲”的乡绅生活,躲进蒙田城堡的塔楼,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且边读边记下心得。他赞美自由、静谧与闲暇,向往优游恬适的生活。不知不觉九年过去了,他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读到柏拉图,从亚里士多德读到西赛罗,所写成的东西也有两大卷之多。1580年,他把它们那去出版时,不知该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好,因为以前的文学中几乎从未有过这种随随便便写成的东西,于是他干脆就取书名为“Essais”。essai一词在法语里本来是“试验”、“尝试”的意思;体育比赛中的试举、试跳、试掷,译成法语都叫essai。大概是在蒙田出版了这两卷书之后,法语的essai始有“随笔”、“散文”之意;这样,我们今天便把他的书译为《随笔集》了。

当时的贵族不看重学问,以从戎为天职,所以蒙田常常说他不是学者;他喜欢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他不治学,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偶尔翻翻书;他写的东西也不润色,不过是把脑袋里一时触发的想法记下来而已,纯属“闲话家常,抒写情怀”;我们从他的代表作《蒙田随笔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写作心态和风格。

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也照着蒙田的样子写起“小文章”来,并将自己的书取了个与法文essai相对应的英国名字“Essay”。 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吸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

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那么,蒙田其人思想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真诚,在自然,在无技巧,在于他对自己的无保留的解剖,是真正的勇于探索内心,认识自我的大家。正如他在《致读者》中所说,“这是一本真诚的书”,“我自己是这部书的材料”。有些作家,我们是得把他们当作圣哲来崇拜的,而蒙田,我们尽可以把他当朋友和兄弟来看待。他是个怀疑主义者。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怀疑主义积极的一面;因为他的怀疑主义是敢于否定权威、勇于探索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自信固然是个不坏的东西,但怀疑有时更是一把雪亮的解剖刀。蒙田就是用这把刀子解剖着自己“并不灿烂辉煌却经受过磨难的人生”。在他看来,解剖自己就是解剖人类,因为他认为“每个人都包含人类的整个形式”。他的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假如我们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能知道什么呢?”经历了那么多世事、读过那么多典籍的蒙田都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怎敢盲目自信呢?

蒙田最具挑战性的想法是将常人的经验写下来,这也是他认识自我的手段。从常人的日常生活中概括出人生的哲学,而不是写些故作高深不知所云的东西。蒙田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不亚于古代巨著中的真知灼见。他向一般做学问的模式挑战,向以遵循书本权威为美德的模式挑战,主张凭每个人自己生活中的内心感悟来写作,并且认为人们从自身微不足道的生活悟出的洞见完全可以跟古代智者的思维媲美。“不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影响其一生的种种遭遇总不外乎在人身上所能发生之事。”人人都能获致智慧的思想,“全部道德哲学都能附属于一个人平凡的私生活,并不亚于其他更丰富的生活。”

茨威格如此对蒙田评价:“蒙田所要寻找的不光是一个‘我’、一个‘我自己’,蒙田同时也在寻找人性。”“蒙田除了问:我该怎样生活?他毕生没有做过别的事情。”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蒙田一生的追求。

蒙田以一本《随笔集》传世。值得玩味的是,虽然《随笔集》是十六世纪的作品,却越来越被现代人喜爱。当代人依旧能从此书中感悟出不落后于时代的智慧箴言,大概因为它的真性情和真智慧。《随笔集》是读古希腊、罗马的“心得”,但蒙田决不是一个被动的读者;典籍是他思想的出发点,他是透过古代哲人看自己,看现实的;难怪孟德斯鸠说在他的书中看到的是一个“思想的人”。

波尔多出产的葡萄酒驰名世界,但我们多数人不敢奢望,而这个波尔多人写的书,我们却可以在灯下慢慢品尝。吾辈共勉。

篇三:评论 蒙田的散文

读蒙田的散文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他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没有咄咄逼人的口吻,没有费神观摩的华丽辞藻,仔细想想的话,他的散文确实很平常。

然而,又有谁能轻视他的平常呢。蒙田说,“最美满的生活,就是符合一般常人范例的生活,井然有序,但不带奇迹,也不超越常规”。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将自己变为另一个人,而在于认识我们自己。

但是,如果不尝试着去超脱自己,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认识自己呢。对于这个问题,蒙田是无力回答的。因为蒙田所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安宁,一种平静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将的话,蒙田对于人生的看法,接近一种静观主义的思想,强调在沉思中摸索人生的真谛。蒙田说,“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其余一切事情,充其量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蒙田高度赞扬日常生活的神圣,认为日常生活本身就已经给予了人所需要,同时也应当满足的一切。佛家常说,吃茶喝水亦是修禅。蒙田如果生于东方,想必一定是个佛教徒吧。

蒙田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不像尼采那样伶仃一生,他有着自己的古堡,自己的家庭。也许正是因为他有了一切,所以他才能大胆地追求一种孤独的、个人的生活吧。蒙田说,“我的书只为少数人而写,而且不图流传久远”。蒙田又说,“友谊乃毕生相伴,而非乌合之众。”所以蒙田反对随意地结交朋党,而只选择极少数的世间难得的友人来相伴。

蒙田不喜欢激烈的感情,更不相信任何自称为纯粹的情感。他说,“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无不掺进痛苦和烦恼。”他又说,“我是最能免除悲哀的人,我既不爱它,也不重视它。”说的出热度的火,必定是极柔弱的火,那些最沉重的悲哀,一定不是声嘶力竭的悲哀。蒙田说,那在葬礼上哭的最大声的人,通常是最快地将死者遗忘的人。当我们不幸地为悲哀所困的时候,让我们想起蒙田的这句话:

“心灵与痛苦作斗争,强忍着痛苦,而没有在痛苦的折磨下可耻地屈服。它因斗争而深受震撼和激发,但没有被压倒,也没有垮下来。它能够进行交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照料。”

和许多静观主义者一样,蒙田对爱情看得很淡。爱情的火焰过于凶猛,爱情的巨浪过于狂妄,对于追求宁静的蒙田来说,爱情更多的只是情爱的怒潮澎湃,更多的只是瞬间的激情,而没有持续一生的可能性。所以蒙田说,“诗歌所描绘的爱神的威力和作用要比其实际情形更强烈,更有活力。”自然,蒙田并不反对爱情,他所想要强调的是,适度。蒙田说,“我喜爱平和执中的性情。”一往无前地追逐爱情,在蒙田看来恐怕只是年轻人的青涩与鲁莽吧。

然而,对于尚且还年轻着的我们,谁又能抵抗得了爱情的激荡呢。

有人说,永远不要在孤独的时候来找我。说的非常好。孤独,常常会使一个人产生错觉,将对脱离孤独的渴望,当成了对他者的爱恋。为了孤独,而去找一个人,是卑鄙的,同时也是怯弱的。我虽然不是强者,也自认为是个卑鄙的人,却不愿意在卑鄙中度过余生。于是,我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抵抗来自孤独的诱惑。孤独,本是一种救赎,孤独的痛苦,本来也是像我这样的人所应当承受的罪。

正像存在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应当永远只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塑造自己,而不是既希望于先验的天份或是神灵。因为人,是自由本身,同时也是责任本身。人又塑造自己的自由,同时也只能由自己对自己负责。

但是,人的行动不应当是无限制的妄为。一味地想要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摘那遥不可及的明星,是愚蠢的。人应当在行动中认识到自己的极限,并在极限到来时处之泰然。老庄说无为、说不知,是有着深远的智慧的。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在做了所有的事情后,看淡结果,看清自己的局限。不知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而是在知道了自己所能够知道的一切后,放下那些自己所不知道,丢弃可笑的好奇心,安然地坐下。

我们需要的,莫不正是这些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