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马鞍山名人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4:10 作文素材
马鞍山名人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六朝古都南京毗邻,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众所周知,万里长江自天门山起折为北上,“碧水东流至此回”,江南变为江东。马鞍山由此得名为“江东第一城”。马鞍山地区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属越国和楚国;秦统一时,属丹阳。马鞍山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璀璨的文化,历代名人荟萃。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当我们以国家卫生城,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为荣的同时,还要自豪地强调:地处“江东第一城”的马鞍山还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历史悠久

马鞍山地处和县猿人、汤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处。古人类遗址的中心位置,属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摇篮的中心地带。通过市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可以把历史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3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0多件珍贵的出土文物,准确地展示了马鞍山地区悠久的历史。

(一)马鞍山地区早期遗址丰富多彩,文化信息丰富。

烟墩山、七亩塘、高个山、郑家等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马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农业文明。烟墩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证明了马鞍山地区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显赫。五担岗、邓家、船墩、荒庙墩等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马鞍山地区手工业文明已达相当高度,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物品,根据五担岗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别和遗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断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马鞍山市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国的姑孰城和东晋的牛渚诚。

公元222年,三国孙权筑城姑孰。347年,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筑城牛渚(今采石一带)。虽然,这“城”与现代的“市”内涵有别,但是,其军事地位、政治地位显赫,且有较大的地域规模(牛渚城达10多平方公里),别处无可比拟。由此,我们可以把这两城视作马鞍山城市的源头。

(三)采石矶为群雄逐鹿之地。

马鞍山市与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采石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时成为著名的古津渡、古战场,此地曾发生过数十次战争,史册中载有许多剑影刀光、金戈铁马的采石大战故事。

(四)馆藏文物类别齐全。

马鞍山文物管理部门珍藏着丰富多彩、类别齐全的珍贵文物,其中经过鉴定的珍贵文物1028件(套),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确,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春秋勾连纹大铙,三国青瓷鸡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志砖、季扎挂剑图漆盘等一、二级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马鞍山地区劳动、生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这一地区以太白墓、朱然墓为代表的墓葬,广济寺为代表的寺庙,太白楼为代表的楼台亭阁等古文化资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轰动全国。

马鞍山地区曾先后出土大量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为目前已发掘的300多座三国东吴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结构与墓中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令世人瞩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绘画作品,填补了汉代至三国时期漆器工艺及美术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间,曾引发“三国热”。此墓的发掘,被列为80年代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广济寺名冠江南。

位于翠螺山南麓的广济寺,又名资福院,始建于三国时间,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年间,重新建造山门、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气势壮观,为江南名刹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三)黄山塔镇守市口。

此塔位于宁芜路东侧的黄山之顶,为当涂进入市区的标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后有怀古亭,为武帝避暑离宫,李白有“长啸倚天梯”诗句赞其雄姿。

(四)谢公宅争辉青山。

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五)太白墓古朴典雅。

太白墓园位于当涂青山西麓,占地6公顷。李白逝后初葬龙山,后人遂其“与谢脁为邻”之愿迁葬青山。园前立挺拔的牌坊,园内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莲池、十咏亭等古迹,其古朴典雅的布局与李白旷达的情怀、浪漫的诗风相得益彰。启功、赵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书画大师的题额更使墓园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余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资料。

(六)谪仙楼辉煌壮美。

谪仙楼,太白楼别称。因李白人称“谪仙人”而得名。此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钟情。李白祠、清风亭,同风阁等建筑与太白楼相互呼应,构成了别具特色的太白楼古建筑群。

(七)昭明阁遗迹犹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谥号。萧统博览群书,编纂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昭明文选》。昭明阁,系昭明太子读书处,位于慈姥山,原有阁、厅、楼和碑刻,现留残碑一块,上刻有昭明读书的形象。

(八)三元洞临江欲飞。

三元洞原为采石江边悬崖绝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间,一僧人依崖造屋,设天、地、水三官神位于内,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后的三元洞,三面临江,跃跃欲飞。游人入洞后,可直达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极目远眺,也可俯视江流。三元洞的有关传说,折射着中国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价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尽揽。

峨眉亭与三元洞紧邻,因亭飞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咏其“双峰秀山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此外,文天祥、赵孟兆页等人均登亭揽胜,留下佳作名篇。现亭内存碑五块,元碑《过采江诗》尤为珍贵,郭沫若称其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迹荟萃。

翠螺山一面临江、三面环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斋、赤乌井、怀谢亭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尤其是与李白有关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韵味。更值得一说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观十分幽美。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称,是如今长江下游唯一的岸蚀景观。历代文人孟浩然、刘禹锡、王安石、陆游、苏轼??均到此漫游。李白曾多次登矶游览,写下《横江词》、《牛渚矶》等不朽诗章。

(十一)明皇窑遥传辉煌。

当涂青山有两座窑场遗址。南窑专制琉璃,北窑专制砖瓦,是明洪武年间为烧制凤阳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窑场。现此窑已废,但透过窑址随处可见的琉璃瓦碎片及断砖,不难发现其昔日的辉煌。

(十二)古诗文争奇斗艳

马鞍山地区的山水为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著名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迷恋当涂青山,称其为“山水都”并筑室凿井,作《治宅》《游山》诗作,当为名人为马鞍山地区留下的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爱山水,尤其钟情马鞍山地区,给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诗文。其中的《登天门山》、《姑孰十咏》、《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成为千古绝唱,广为传诵。李白逝世后,刘禹锡、白居易、贾岛、李绅、杜牧、韦庄、梅尧臣、杜荀鹤等一大批诗人即到马鞍山拜谒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 冢,留下了大量的华章佳句。其中刘禹锡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诗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马鞍山地区已积淀了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文1100余首(篇),楹联130多幅,各类碎文、序文、祭文数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将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丰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乡各地。其中太白墓内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华《古文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刘全白《唐古文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和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以及范传正撰写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为考证李白生平创作与思想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采石峨眉亭内的宋碑、元碑、明碑,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横山“石门、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楼内的重修太白楼记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马鞍山麓的“江东第一城”虽然为当代人所刻,但其社会价值也绝不可小视。

三、名人辈出

纵观历史,马鞍山地区历代皆有名人与这片土地结缘,或在此建立奇功,或寄情山水,虽为客籍,但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主要名人有:

(一)楚霸王叱咤风云。

2200多年前,项羽率8000精兵从采石渡江北上征战秦兵,创立霸业,后被刘邦挫败,南逃至乌江,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其先行渡江至东岸的乌骓马见主人身亡,即返身跃江,鞍鞯落地,留在江东。相传,今马鞍山即为项羽马鞍幻化。

(二)周兴嗣朽撰《千字文》。

《千字文》是封建社会集识字、书法和教化为一体的问世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儿启蒙教材,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作者是梁武帝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当涂的周兴嗣。

(三)李太白魂系江东。

李白曾十多次驻足马鞍山,60多首诗文是诗人倾泻给马鞍山的一腔痴情。晚年,李白病逝当涂。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会熟记他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天上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等诗句,并从中受到最早的审美启迪。

(四)樊若水巧驾浮桥。

公元974年,江南进士樊若水经精心策划,仅用三天时间便在采石江面上建造了一座长达6000米的跨江浮桥。这是历史上真正的长江第一桥。宋军借此桥南下攻克金陵,俘获南唐皇帝李煜。

(五)郭祥正诗风飘逸。

郭祥正,当涂青山人,北宋诗坛主将之一。郭出生于官宦之家,十九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因性情耿介,刚直不阿,官场却屡屡受挫。郭诗作频出且有李白遗风,北宋诗坛主将梅尧臣称其为“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郭有《青山集》30卷存世。

(六)虞允文智破金兵。

公元1161年,南宋江山飘摇欲坠。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在采石江边慰问士兵时,

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临危不惧,亲自督战,智获全胜,使南宋转危为安,并延续百年之久。此战成为战争史上1.8万与40万的悬殊取胜的千古佳话。

(七)陶主敬恪尽职守。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陶少时博览群书,为官恪尽职实,以政绩和品德服人,深得朱元璋赏识。陶曾为翰林院学士,负责议定礼制,终为江西参知政事,卒于任上,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陶著述颇丰,有《周易集粹》、《陶学士集》(20卷)存世。

(八)邢子用“济美”故里。

邢珣,字子用,当涂人,明进士,官至江西右参政。邢因坚持正义,抨击权臣巨珰恶举,终被罢官。邢回归乡里后,广置义田、赡养老人,致力于慈善事业,其子邢埴、邢址皆为进士,以清谦传世。为表彰邢氏父子济世美德,1573年当涂知府丁懋儒等人在大邢村建7米多高的牌楼式石坊“济美坊”,坊中央镌刻“恩荣”二字。

(九)萧云从画坛扬名。

萧云从,清初画家,姑孰画派始祖。萧云从以马鞍山、芜湖、繁昌三地沿江景点为描摹对象,画《太平山水图》43幅,此画是超凡的杰作,郑振铎称其“幅幅皆精”,全部收入《中国版画史图录》。画家另有长达五丈的画《归寓一元图》,画上有马鞍山景观22处和自题诗24首。此画被人称为“极品”。

(十)徐文靖治学严谨。

徐文靖,清史学家,少年矢志治学,青年崭露头角,但一生与仕途无缘。晚年静居当涂故里潜心治学。徐敢于挑战前人,在历史学、地理学上多有建树,其《竹书纪年统笺》、《禹贡会笺》等四部著作被收《四库全书》。

(十一)黄左田勤政敏学。

黄钺,字左田,当涂人。清进士,官司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诗书画自成一体。谥号“勤敏”,以彰其勤政敏学。黄钺曾致力于书院与管理,创建芜湖中江书院,主管徽州紫阳书院、皖西六安书院、安庆敬敷书院,为安徽教育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十二)四兄弟各有所成。

夏炘、夏炯、夏燠、夏燮四兄弟生于当涂一书香门第,其父夏銮对四子严慈相融,使四子分别在理学、经学、音韵学、考据学等方面各有建树。特别是夏燮,在历史学上引人注目,其《明通鉴》、《中西纪事》两部史学专著,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明代历史的必读书目。 (十三)林散之当代三绝。

林散之先生人称“当代草圣”、“一代宗师”,江泽民总书记评价其书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其诗作与画作也有极高造诣,故人称其为“诗、书、画”三绝。林老逝世后,马鞍山市人遵其遗愿,在太白楼侧建林散之艺术馆。主馆名“江上草堂”,馆内珍藏着先生的艺术作品。先生之墓位于“江上草堂”左侧。

四、当代文化成果丰硕

多年来马鞍山历届领导在

马鞍山名人故事

致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的全面发展。国家文化部曾经授予市黄梅戏团、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专业艺术屡获重奖

马鞍山市高度重视优秀剧节目创作与排演,重视专业文艺人才培养。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潜心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电影、电视和舞台佳作,屡屡获得国家和省级的专业奖励。其中电视剧《大老板程长庚》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吟诗乐舞《风流大唐月》获省艺术节一等奖,黄梅戏《乾隆辩画》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进京演出。话剧《闪闪的红星》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手术之前》获文化部文华奖;小品、歌舞、相声等其它文艺形式的

作品也屡屡获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群众文化多姿多彩

江南之花已成品牌。自1986年起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就以“江南之花”命名。19年来,每年一届,主题各异,形式多样,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皆广泛参与,成为市民期待的群众文化的盛会,已在省内产生广泛的影响。2002年的江南之花到当涂演出,盛况空前,被人称之为“马鞍山的心连心”;2003年江南之花四个节目被省文化厅指定为省送戏下乡节目。此外,少儿歌舞、书法、绘画、摄影作品也多次获文化部大奖。

(三)当涂民歌再现辉煌。

当涂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李之仪创作的《田夫踏歌24首》,这些歌谣集中表现当涂的农家生活和农民渴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明清以后,马鞍山地区的民歌小调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建国以后,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得到有多方的高度重视。在文艺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打麦歌》风靡全国,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等作曲家先后到当涂采风,对当涂民歌给予高度评价。1987年,农民歌手秦传莲在全国农民歌手大赛中获优秀奖;2004年9月,陶小妹、秦徐丽娜等五人在第二届全国“农民”电视歌手大赛中再创佳绩,荣获二等奖,优秀新人提名奖,刘思华获优秀创作奖,市文化局、市农委获优秀组织奖。

(四)吟诗节影响日益扩大。

自1989年九九重阳节开始的中国马鞍山国际吟诗节,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扩大城市影响,普及诗歌吟诵,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成为省政府主办的重要节庆活动,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也给予较高评价。

(五)图书馆藏书类别齐全。

马鞍山市图书馆藏书丰富,新近建设的文献资料库,荟萃了马鞍山各单位和市民编著的各类出版物,方便市民快捷地了解城市的各方面情况。此外在服务读者、服务基层,图书馆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市民欢迎

最近在芜湖的市民心声里看到许多帖子都说马鞍山没有历史文化底蕴。我看到之后感到很奇怪啊,马鞍山真的没有历史文化底蕴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马鞍山是一个诗的城市,是一块孕育诗歌的城市,是一个始终贯穿诗意气质的城市。

马鞍山登上历史的舞台是源于一个诗意悲壮的传说——项羽坐骑乌骓马自戕而亡,其马鞍漂至江东形成马鞍山。随之汉朝建立。从此马鞍山平静了近400年。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马鞍山作为东吴国都建业的一部分重新被人们记起。东吴大将朱然死后葬于马鞍山,其墓被发现后立刻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10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出土的漆器、炊具、坐具是现在所存的唯一实物,它们的工艺代表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东吴太子孙休死后葬于马鞍山,至今太子坟依然静静的立在马鞍山的土地上。

中国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动乱,国家长时间分裂。在之中情况下,在马鞍山的土地上依然产生了惊人的锦绣诗歌。

南朝是富庶的,宋朝的诗歌更是南朝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田园诗人谢灵运在宣城太守任上,发现马鞍山的青山绣冠江东,于是不惜笔墨,不吝词汇,称赞青山为“东南山水都”,于是筑室山南,吟诗作画,遂开创了中国山水田园诗派,对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死后葬与青山,于是谢公墓和谢公宅成了南朝园林建筑的典范。

“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建业的京畿地区,马鞍山境内有古寺30多所,至今甄山禅寺仍在,历史早与芜湖的广济寺。马鞍山的黄山塔依然静静的说着它的历史。

南朝的梁最著名的文学典籍是《昭明文选》,它是萧衍的太子萧统在我们马鞍山境内写成的。昭明太子阁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在长江岸边的慈姥山上。《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

篇二:高考作文素材:名人故事,名人读书小故事大全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故事,名人读书小故事大全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故事,名人读书小故事大全

1.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2.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5. 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6.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7.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8.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9.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篇三:六年级名人故事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

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若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的一头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同学们, 徐文长聪明吧.下面还有更有趣的呢.

有一次,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中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聪明的小孔融

“融四岁,能让梨.” 小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给哥哥,多懂事呀,. 小孔融不但懂事,而且还很聪明呢.今天我就带大家去见识见识这个聪明的小孔融吧. 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 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作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来登门拜见您。"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宾客,听了小孔融的一番话都十分惊奇,连声赞叹。

又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大官来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李大人指着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姓陈的大官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不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作出反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呢!"姓陈的大官一听这话,不敢小瞧他了,夸奖说:"这孩子可真不简单,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果然孔融长大后被曹操重用,与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

高山流水觅知音

古时候,有一位叫俞伯牙的士大夫,他特别擅长弹琴。

有一次,俞伯牙带着琴童路过马鞍山,看到周围美景,兴致大发,就在山前扶起琴来。俞伯牙把巍巍群山的壮美和潺潺流水的轻柔都融入琴声中,弹奏得十分悠扬细腻。忽然,伯牙感到琴音似乎更亮了,心想:“这附近一定有人听懂了我的琴声。”

于是,俞伯牙让琴童到周围看一看有什么人在听琴。琴童去了没多久,带来一位樵夫。伯牙对眼前的樵夫不屑一顾,心想:“这样一位山野之人,怎么会是听懂琴音的人呢?“但出于礼貌,伯牙还是对来人问:“你喜欢听琴吗?”来人点点头儿。“懂得琴吗?”来人未正面回答,而是把伯牙的琴声所表达的高山流水之情一一说给伯牙听。伯牙大为震惊,于是又问了几个有关琴的问题,想不到来人也一一作答,丝毫不差。伯牙双手握住来人的手,充满感慨地对她说:“我盼了这么多年,总想寻找到一位能知我琴音的人,也不枉我半生的琴艺,现在终于找到了,知音就是你呀!”自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两个人后来虽然分手,但彼此相互牵挂。俞伯牙对抚琴更加钟爱,琴艺也更加精湛。俞伯牙每次有了新曲,都要找钟子期来听琴,每次钟子期都能对伯牙的琴曲作出最恰当的理解。

有一次,伯牙又新谱一曲,亲自前往钟子期的家乡,要与他共同欣赏此曲。想不到,钟子期已经不幸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在钟子期坟前,打碎琴来明志:既然没有了知音,终生再也不操琴了。

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它所讲的就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境贫寒。他小时候就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在他九岁时,母亲生了重病。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不幸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对父亲更加体贴照顾。

冬天来了,寒风刺骨地吹着,那时是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晚上冷得让人难以入睡。小黄香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每天夜里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捂暖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夏天到了,黄香家破旧低矮的房子闷热极了,而且蚊蝇特别多。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使劲地扇着,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能舒适地入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如此懂事如此孝顺,人们都说;”这样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也一定会热爱祖国关心他人。”事情正是这样,黄香长大后做了地方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他孝顺父母的故事流传至今,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