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松树想象和联想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6:41 体裁作文
松树想象和联想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 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 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让学 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

要想学会联想与想象,就必须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 近及远。高中语文第一册巴金的散文《灯》,作者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 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 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 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 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 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联想在文章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通过引导学生掌握 类似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得更深邃,意 境更广阔。

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高中语文第二册唐tāo @①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 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 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 ,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 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 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 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 “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 通过因果、类比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色。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可以使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可以通过加工、组合,创造出新 的意象。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高中语文第一册),描述儿时和小伙伴们爬上驼背榕树,把中空的 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 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孩子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 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这些丰富、浪漫、多姿多彩的想象 ,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加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

化文章的主题。刘勰 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概括得尤为形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联想和想象各具风采,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李健吾, 描写的别具一格的泰山上的景物,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对泰山千姿百态的松树、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都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作者看到松树扎根在 悬崖绝壁的隙缝中,枝干屈曲盘旋,就联想到了盘龙柱,以奇特的想象、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松树 的形态,“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看到松树在“半空展开枝叶”,就联想到天空中的物象,于是想象泰山之 松“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同时还赋予松树人的思想感情,给予松树人的性格情 趣。“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支开墨绿大伞”,“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 乐”,“一副潇洒模样”。上述描写维妙维肖,形神兼备,读者仿佛已身置其中,进入了一个崇高、威严、空 灵而极富感情色彩的人间仙境。

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运用到作文中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还应将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一点更为重要 。

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要求 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结果是五花八门,运用联 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令人生疑,有的不敢大胆想象,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 笼统,不具体,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期限太短,不便于展开 联想和想象,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 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至于如何“高级”,如何“宽阔”,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 所致。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时间太短,不便于联想和想象,时间太长 ,又脱离现实,不太合理,所以,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要从目 前学校的现状出发,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想象要大胆,要带有理想色彩,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要 在情理之中。再次,可以运用对比联想,写出一个“变”字。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 意迭出,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生动形 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 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 ,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篇二: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 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 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只让学 生了解抽象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

要想学会联想与想象,就必须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 近及远。高中语文第一册巴金的散文《灯》,作者由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 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 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 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 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 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联想在文章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通过引导学生掌握 类似联想,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表现得更深邃,意 境更广阔。

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高中语文第二册唐tāo @①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 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 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 ,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 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高中语文第一册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 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 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 “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 通过因果、类比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

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色。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可以使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可以通过加工、组合,创造出新 的意象。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高中语文第一册),描述儿时和小伙伴们爬上驼背榕树,把中空的 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 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孩子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 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这些丰富、浪漫、多姿多彩的想象 ,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加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由此可见,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深化文章的主题。刘勰 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概括得尤为形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联想和想象各具风采,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李健吾, 描写的别具一格的泰山上的景物,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对泰山千姿百态的松树、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都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作者看到松树扎根在 悬崖绝壁的隙缝中,枝干屈曲盘旋,就联想到了盘龙柱,以奇特的想象、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松树 的形态,“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看到松树在“半空展开枝叶”,就联想到天空中的物象,于是想象泰山之 松“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和清风白云游戏”。同时还赋予松树人的思想感情,给予松树人的性格情 趣。“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支开墨绿大伞”,“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 乐”,“一副潇洒模样”。上述描写维妙维肖,形神兼备,读者仿佛已身置其中,进入了一个崇高、威严、空 灵而极富感情色彩的人间仙境。

结合优秀范文的讲解,把联想与想象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之运用到作文中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还应将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这一点更为重要 。

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要求 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结果是五花八门,运用联 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令人生疑,有的不敢大胆想象,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 笼统,不具体,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时间期限太短,不便于展开 联想和想象,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 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至于如何“高级”,如何“宽阔”,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 所致。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时间太短,不便于联想和想象,时间太长 ,又脱离现实,不太合理,所以,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要从目 前学校的现状出发,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想象要大胆,要带有理想色彩,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要 在情理之中。再次,可以运用对比联想,写出一个“变”字。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联想丰富,想象大胆,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 意迭出,悬念不断,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就会使文章生动形 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 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 ,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

篇三: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想象和联想

蒋念祖

【训练讲话】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反映活动。所谓表象,是指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外界事物的印象,它是想象的材料。根据想象是否具有创造性来分,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言语、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的形象。比如根据“瘦”这个词的示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三根筋支着个脑袋,从头到脚,干干瘪瘪,棱角分明??根据诗句“千村薛荔,万户萧疏”,我们头脑中可以形成这样的形象,死柳,枯木,颓垣断壁,破蛛网,败芦花在北风中颤抖,死水潭弥漫着一片瘴气??再造想象是对自己过去感知过的材料加工而成的。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作品之前,头脑中一定先构成这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想象和再生想象的不同就在于创造想象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比如鲁迅先生塑造出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创造性想象,而我们根据鲁迅先生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阿Q的形象,则需要再造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联想有多种方式,如类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由银杏想到民族的性格,由白杨想到不屈的抗日军民,由松树想到共产党人的品格,由街上的灯火想到天上的星星,这些都是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形成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和形态上有某种相似或相近。由红花想到绿叶,由土地想到庄稼,由春天想到夏天,由江河想到海洋,由荷塘想到采莲,这些都是接近联想。接近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由火刚强想到软弱,由假丑恶想到真善美,由“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这叫对比联想。对比联想的基础是两种事物在性质、特点上的相反,相异。由冰雪想到寒冷,由骄阳似火想到大汗淋漓,由收获想到耕耘,由经济繁荣想到改革开放,这叫因果联想。因果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宇宙飞船在太空航行想到建立空中城市,想到在其他星球上安家落户等等,不受任何限制,这是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联系和想象关系密切,他们都属于形象思维。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开端和初级阶段;想象是联想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形象思维活动。一般来说,想象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对记忆进行补充。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的许多记忆中的印象日趋暗淡模糊,然而人们在回忆时却经常是完整、连续的形象,察其原因,就是想象在其中起了补充作用。二是促进思维的进行。例如爱因斯坦利用想象中的升降机,阐明了相对论的许多个推论,化学家凯库勒充分发挥想象成功地写出了苯的六角环形结构式。无数科学事实证明,科学家们在观测和实验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的阶梯,摘取了新的智慧之果。三是增强情感体验。例如,法西斯强盗们野兽般的形象,保卫祖国的战斗英雄的形象,过去旧社会被剥削的非人生活的景象与未来祖国的繁荣富强的景象,对这些形象的想象,会在人的情感生活中引起强烈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文学鉴赏的活动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想象的力量,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

议论文写作虽然主要依靠想象思维,但同样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作用,至少有五点。第一激活思路,帮助我们克服文思枯竭的毛病。有时面对提供的某一事实材料无法充分展开议论,通过联想,联系其他相似、相关、相反的事实材料,议论便可生发出来。比如巴人的杂文《况钟的笔》,从况钟的笔谈起,联想起蒙恬造笔和各种各样用笔的人,这是相关联想;又联想到戏中的“主观主义者”过于执的笔和官僚主义者周岑的笔,这是对比联想;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作风与过于执、周岑相似的人,这是类似联想。最后提出文章的主旨:“经常用笔而又经常信笔一挥的人,是不能不想想,况钟的用笔之法的。”

第二,可以使议论形象化。形象化议论一般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1.运用比喻、象征的笔法。夏衍的《野草》是1940年8月在桂林为进步文艺刊物《野草》写的一篇发刊词,文中用种子、小草的形象象征进步的事业和人民的力量,用石块、瓦砾影射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动势力,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主题思想。2.运用举例法。宋振庭的《马尾巴·蜘蛛·眼泪及其他》,主题是揭露“四人帮”及其爪牙的可笑、可鄙和可憎,文中列举了“马尾巴的功能”和“蜘蛛教授”这两个典型事例,反映“四人帮”及其爪牙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侮辱。3.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举例的一种,但它更形象,因此可独立出来。邓拓的《放下即实地》,中心论点是要了解、把握情况。文章从明代刘元聊《应谐录》中的笑话说起,将笑话和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文章写得生动、有趣。4.形象对照法。秦牧的杂文《鬣狗的风格》,就使用了这种手法。文章的中心是揭露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追随“四人帮”,为虎作伥的人物。作者着力描绘了鬣狗那付猬琐,狼狈的模样,为“四人帮”的那些爪牙传神写照。鲁迅的不少杂文,都是替当时的一些帮闲文人画像的,如《二丑艺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用的都是这种写法。可以看来,形象化的议论,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运用。第三,增强作品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中的杂文,在论说事理的同时

松树想象和联想作文

,往往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给人以知识,让读者读来感到兴味无穷,据统计,《鲁迅全集》中征引的书籍达555种,谈到的人物有1000余人。《燕山夜话》也以旁征博引为读者称道。其所以能够如此,首先当然需要作者有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其次便需在写作中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第四,激活感情、使文章生气贯注。朱光潜讲过:“我很相信说理文章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确实,如果议论文纯粹是概念、判断、推理,很可能是干巴巴的,读来令人乏味。而情感活动和想象,联想活动肯定是相互为用的,正如陆机《文赋》所说:“情臆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写作之初,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激活感情,写作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形象的描绘来寄托感情(当然,议论文中的感情表达还可借助于声韵节奏)。这样便可以使文章生气贯注,或慷慨淋漓,或委婉含蓄,或热情奔放,或幽默含讥。第五,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许多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等,都和想象、联想有关,这里就不多谈了。

想象、联想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丰富知识储备,包括生活经验的储备。二是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和推广一种快速联想法,其做法是:要求受训练的人迅速说出某一物体,比如砖头的作用,要求回答的速度越快越好,在训练以后再对回答的质量进行评价。还有一种三步联想法,其做法是提供两个互不相干的词语,比如皮球和麦子、要求受训练者在经过三步联想后,使这两个词语发生联系,如此等等。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想象、联想能力的训练。三是要明确想象、联想的目的。因为想象、联想都属于是有目的思维活动,决非随意的胡思乱想。在写作中展开想象,联想,必须以主题为统帅。四是要把握想象,联想的基本规律。五是在写作中要展开联想,想象,须激发起写作的情感,因为想象,联想活动和情感活动是相互推动的。

[例文评析]

还我头来

陈虞孙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关公玉泉山显圣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无可取。关公喊的“还我头来”的口与却很有意思,可以借作题目,发挥几句。

人各有头,或称脑袋。谁都知道,人不能没有头。在危墙之下,有砖头瓦片掉下来,人们总身不由己地举手护着脑袋走过去。然而一个人长了一个脑袋究竟派什么用场,却未必尽

人皆知。有一种人,虽有一个脑袋,说话做事,好像从来不用一用他的脑袋。人们对于这种虽长了个脑袋却好像没有脑袋的人,称之曰:“没头神。”可见,脑袋的用场,仍不失为一门学问。

人们对这门学问,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例如,在封建皇朝,曾经有不少人,真心为皇帝着实动脑筋,极其直谏,力竭声嘶,可是往往落得一个丢掉脑袋的下场。明朝皇帝定了一个规矩:谁在当朝对皇帝提意见,皇帝如果听得不顺耳,可以当场拉翻在地,扯去裤子,棍杖齐下,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当场毙命。名曰:廷杖。当然也还有下牢,杀头的。因此,那些要保乌纱帽的官儿们,为了保脑袋——试问脑袋都不保了,还到那儿去找戴乌纱帽的家伙呢?——便总结出了一个诀窍,叫做:“多磕头,少说话。”可以想见,皇帝老儿高高在上,往下一看,只见文武百官都爬在下面,脑袋埋在地下,屁股翘向天上,一片万岁之声,整齐划一,岂非江山一统,天下太平了么?

余生也晚。到我开始略知世事的时候,已经赶不上见到那样多磕头,少说话的太平景象了。但是,从历史书上知道,明朝的廷杖打出了一个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结局。清朝是提倡多磕头、少说话的,也落得黄龙旗换上五色旗的下场。总之,人长着一个脑袋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我有幸在垂暮之年亲身碰上了这个问题。林彪、“四人帮”果然超过了他们的前辈,明目张胆地对这个问题摆出了他们的命题和办法,而且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说什么,我的脑袋特别灵。又说什么,不理解也要执行。你们看,全国八亿个脑袋就只他一个脑袋行,你们七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脑袋都不行。你们不理解也要执行。你们干脆把脑袋上缴得了。谁不照办,索性把你的脑袋砍掉了。这就叫革命。可算是最最最最彻底的革命了。如此一转眼就十年。这是失去了脑袋的十年。要说实效呢,并不小。试看,万马齐喑,一片荒凉,如入无人之境。人而亡头,国将何有。万幸的是,在这存亡绝续之际,我们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这批丑类,拨乱反正,挽救了国家,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人们失去的脑袋。丰功伟绩非同小可。

那么,脑袋的用场这个问题总该解决了。却又不然,从这十年的生活看,在这问题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被迫的,另一种是自愿的。这前一种人,迫于林彪、“四人帮”的淫威虽不开口,但一直没有停止过使用自己的脑袋。丑类既除,他们当然会开动自己的脑筋,为党为国家追回十年的损失。可是,后一种人就不同了。他们在过去昏天黑地的十年里,自愿把自己的脑袋层层上缴,自以为既可安身立命,又可延年益寿,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和做官的诀窍了。对这种人,如果要他们把工作的着重点作战略转移,他们不免觉得安土重迁,很伤脑袋了。前一种人始终坚持要有自己的脑袋,并且充分发挥脑袋的作用。而后一种人却以为有没有自己的脑袋无关宏旨,甚至以为没有脑袋反而比有一个脑袋好。譬如,须要开个会商量些事情。会上总不免七嘴八舌,意见纷纭。这种人就难免觉得,事情就坏在每个人有一个脑袋。如果大都把脑袋上缴了,让一个人说了算,岂不省事。对这种人,如果提出“还我头来”的口号,他不仅会不感兴趣,反会认为多事哩。

所以我借来这个题目,发挥几句。文短意未尽,且等下回分解。

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自愿把自己的脑袋层层上缴,”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做官的诀窍,”提出“还我头来”这一口号。文章在构思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想象、联想。开头,作者借用关公显圣的故事,引出生活中的“没头神”之类的话头(这里运用的是相关联想)。接着谈到明王朝的官儿们“多磕头,少说话”的诀窍(这里运用的是相似联想),由此引出的“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结局”(这里运用的是因果联想)。然后谈到了“四人帮”横行时期“脑袋”上缴、万马齐喑的情形,接触到本题。想象、联想的运用,使得文章显得形象生动,活泼洒脱。

[思考和练习]

1.通过想象,把下列词语扩展成可感的形象:机灵鬼、矫揉造作、破涕为笑、山雨欲来、夜深人静。

2.从身旁的事物中(如花草、路灯、黑板、雨伞、蚂蚁、路石等)选出几种,挖掘其象征意义,写成托物抒情的短文。

3.设想自己在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中获奖后(或者犯了严重错误以后),自己的父母亲、其他同学们的反映,写一篇短文。

4.采取周围同学、伙伴身上的特点,合而为一,写成一个人物形象。他的特点是:①性子急躁、但为人热情 ②性子慢、老好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