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陆厥名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23:01 优秀作文
陆厥名句优秀作文

篇一:楹联大全 上

篇二:说“木叶”1

高二年级语文学案

说“木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读】完成目标一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

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

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

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

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

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

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

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

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

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

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

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

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

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

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

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

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

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

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

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

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

“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

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

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

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

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

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

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

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评析]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

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赏析:《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篇三:第九课 说“木叶”

第九课 说“木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古诗词名句;感悟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的意蕴;比较 “落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本文中运用的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和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的写作手法。

3、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分析 。

三、自主学习

1、借助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等进行自学了解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本文文体的特点。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3、利用工具书,阅读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找出本文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分别指出这些诗句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第一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结论:“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二段

“树”“叶”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木叶” “落木”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结论: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

明确:作者引出了一个这样的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四、 合作探究

1、 ?‘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 “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比如“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

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自古文人多悲秋”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2、 立足于文中内容,指出?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在意味上的区别。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请细心品读下面语句,探讨句子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木叶’的奥妙?指的是什么?)

“奥妙”指的是“木叶”可以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季节”。

(2)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这个?例子?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创造性”指的是,照一般的逻辑应当用“树叶”,但诗人却别出心裁,用了“木叶”;而“落木”一词,“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但诗人“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3)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

(4)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木叶?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不同”就是“木叶”的形象与“树叶”完全相反,“木”把“叶”排斥在外,“木”与“叶”总是连用,并且“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5)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不同?各自指什么?)

“相同”,指它们概念一致,都是“高大的树木”;“不同”,指它们艺术形象不一致,“高树”是“饱满”的形象,“高木”是“空阔”的形象。

4、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文中问句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反问,例如“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这些表示反问语气的句子在文中有强调的作用。二是设问,例如“‘木叶’是什么呢?”

引出对“木”字的概念的诠释,使行文活泼而有变化;又如“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设问引出了下文对“木”的艺术形象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些问句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例如“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这些问句意思相近,前呼后应,作者通过这些问句把议论层层推向深处。

5.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叶”不是一般的落叶,它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五、有效训练

(一)、课内达标

1、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3、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

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4、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捕捉文中信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 )

A.?木叶?这个独创性的词语,源出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之所以成为历代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对象,是因为历代诗人们受到屈原诗的影响和启发。

B.?落木?这个独创性词语,源出于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杜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的诗句。使我们?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鹛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C.?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桑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诗中的?落叶?是碧绿柔软的,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都有所不同。

D.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二)、巩固提升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 毛泽东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分别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诗: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优秀作文